跳至内容
近代中國網
  • 首頁
  • 通訊
  • 評論
  • 探討
  • 紀實
  • 札記
  • 史家

探討

张昭军:康有为与儒学的近代转换

康有为一生的文化学术活动,可谓波澜壮阔,恣意汪洋,但其主体或主干是对传统儒学进行改造和重构。这种改造和重构的主 … 阅读更多

王先明:康有为与戊戌“新学”的形成

近代“新学”是相对于旧学而言的中学的近代形态,它标示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的陈陈相因的新的学术文化形态或风尚的形成及 … 阅读更多

沈予:抗日战争前期蒋介石对日议和问题再探讨

内容提要:本文着重探讨蒋介石在抗战前期对日议和的立场,认为:日本在以亡华为总战略的全面侵华战争中进行政治诱降, … 阅读更多

刘俐娜:抗日战争时期顾颉刚的史学思想

自抗战爆发时起,顾颉刚就失去专心于学术的环境。在西北考察一年后,他到云南大学讲授“中国上古史”,后又到迁至成都 … 阅读更多

左双文:抗战后期中国反对“台湾国际共管论”的斗争

抗战后期,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临近,对德日等侵略战争发动者的处置和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安排开始提上议事日程。 … 阅读更多

孙希磊:抗战时期西南联大与云南社会文化发展

七七事变发生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大片国土相继沦陷,为了坚持抗战,保存我国的文化资源和教育设施,大批高等学 … 阅读更多

关晓红:科举停废与近代乡村士子——以刘大鹏、朱峙三日记为视角的比较考察

科举停废对近代社会尤其是士绅的影响,前人已较多地从士人的没落及四民社会的解体等角度进行探讨。①在清季社会制度变 … 阅读更多

蔡志新:孔祥熙的战时财政理论与战时财政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身为国民政府财政部长的孔祥熙[1][1]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战时财政理论。其中有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主 … 阅读更多

林增平:黎元洪与武昌首义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革命化的新军鸣枪起事,以彻夜苦战、攻占督署的战绩,宣告了首义的胜利。 翌日下午, … 阅读更多

王元周:李大钊“少年中国”主义的形成与转变

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和政治生活的转折时期。少年中国学会发起于五四爱国运动之前的1918年6月30日,成立 … 阅读更多

较早文章
较新文章
← 上一页 页面1 … 页面38 页面39 页面40 … 页面85 下一页 →

版權說明  發稿須知

1999-2025 © 近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