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志海:探寻盛宣怀的另一面
人物研究既容易,又最难把握:一则对人物的评价始终缺少一个统一、恒久的标准或尺度,同一历史人物在不同时代或同一时代不同学者的眼里可以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和评价;二则那些值得后人研究的杰出历史人物往往都是多 Continue Reading →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专业网站
人物研究既容易,又最难把握:一则对人物的评价始终缺少一个统一、恒久的标准或尺度,同一历史人物在不同时代或同一时代不同学者的眼里可以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和评价;二则那些值得后人研究的杰出历史人物往往都是多 Continue Reading →
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林伯渠,在半世纪前曾经很有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Continue Reading →
民国伊始,尚处于对峙状态的中国南北方分别改用阳历,只是开始实行的时间略有不同,光复的南方各省,从1912年1月1日起即遵照南京临时政府的命令改用阳历,而袁世凯控制的北方省份,则是从旧历新正才改行阳历。 Continue Reading →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从自己传统文化资源武器库中找不到可以抵御的思想武器,只得“被迫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论”等,但也“终归于失败,宣告破产 Continue Reading →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是辛亥百年。作为辛亥革命的研究者,我自然感慨万千。首先想到的,就是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说的那段话:“18世纪之末,19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 Continue Reading →
在中国近代史的科研和教学中,开宗明义第一章,总要讲鸦片走私造成白银外流,白银外流造成银贵钱贱,从而激化了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粗略翻一下鸦片战争前夕的史料,银贵钱贱问题是当时朝野上下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 Continue Reading →
河南地处中原,自古英才辈出,绳绳相继,数量为各省之冠。明、清以后由于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已久,河南人才的数量较之东南沿海始见逊色。可见人才的形成绝非仅靠个人的禀赋,而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种客观条件密切 Continue Reading →
康有为这个人,中学历史课本上讲,大学的中国近代史也讲。在中学和大学课本里,主要讲他的变法思想。他的世界观是变易进化的世界观,他说:“夫物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则腐,新则活,旧则板,新则通,旧则滞, Continue Reading →
摘 要:陈寅恪所写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下册的两篇审查报告, 在相对于整理国故和古史辨等学界时趋的偏蔽, 有条件地肯定冯著的同时, 表达了关于上古和宋代历史文化以及哲学研究的不同看法, 并略及方法。与 Continue Reading →
摘要:近年来,近现代史研究领域涌现出数量可观的长编,反映出资料繁多与叙述既贯通又简要两难的紧张。如果仅仅是资料长编或特定人事的言行录大事记,难免年谱简单放大的讥评。因缘陈寅恪等人提倡的长编考异与域外比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