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纪霖:信仰与组织——大革命和“一二·九”两代革命知识分子研究(1925—1935)
【内容提要】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创党、大革命和“一二·九”三代革命知识分子,本文着重研究的是后两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个人背景和心路历程。家庭、学校和童年经历是影响 Continue reading
周月峰:错位的“战场”:孙中山与胡适的“新文化运动”
摘要:既往有关孙中山与新文化运动关系的研究,多已注意到他既有支持又有反对的矛盾态度。然而,透过态度这一表象,可以看到他对新文化运动更多是造势与借势。五四学生运动 Continue reading
李理:中国近代史“收回琉球”中的美国因素与钓鱼岛问题
内容提要:钓鱼岛自古为中国台湾岛的附属岛屿,与古“琉球”没有任何关系。资料已经确凿证明,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曾多次想建立国标占有该群岛,但迫于清政府的压力而没能实 Continue reading
褚静涛:中国近代史钓鱼岛与琉球归属
内容摘要:日本侵占琉球,清政府爱莫能助,坐视日本的侵略扩张。1895年,日本窃占了钓鱼台列岛,又通过《马关条约》,侵占了台湾岛、澎湖列岛等。民国前期,中国知识界 Continue reading
周月峰:折中的“重估”——从“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提出看五四新文化的多重性
摘要: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Transvaluation of all Values),在1919年被胡适用以概括“新思潮的根本意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口 Continue reading
方朝晖:从文化心理结构反思“五四”
“五四”运动给我们提出的一个最深刻的问题是中国的现代性问题。一直到今天为止,中国的现代性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恰当定位,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我 Continue reading
王晴佳:陈寅恪、傅斯年之关系及其他——以台湾中研院所见档案为中心
摘要:本文以台北史语所和近史所所藏“傅斯年档案”和“朱家骅档案”之有关信件为基础,探讨陈寅恪名字的读法和他与老友、史语所上司傅斯年之间的关系。这些信件显示,陈寅 Continue reading
江沛:关于抗战时期沦陷区民众生存状态的若干思考
抗战时期的中国,在进入相持阶段后暂时分成三大区域:中共根据地、国统区和日伪占领区。70余年过去了,中流砥柱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根据地,已经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 Continue reading
黄道炫:中共抗日根据地的日常生活
摘要:抗战时期,中共根据地发生巨大变化,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战争环境造成的普遍匮乏是当时日常生活的底色,但中共通过自己的努力,又改善和丰富了民众的日常生活 Continue reading
金观涛、刘青峰:近代中国「权利」观念的意义演变——从晚清到《新青年》
摘要:「权利」是现代自由主义政治及法学的核心观念,其意义为个人自主性为正当。本文通过对「权利」一词在晚清文献和《新青年》杂志中使用时的意义分析,以及初步统计研究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