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近代中國網
  • 首頁
  • 通訊
  • 評論
  • 探討
  • 紀實
  • 札記
  • 史家

探討

黄宗智:重新思考“第三领域”:中国古今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合一

【内容提要】 本文重新考虑了笔者长期以来多篇文章所提出和多部著作所涉及的传统和现代中国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第 … 阅读更多

杨念群:“无政府”构想——“五四”前后“社会”观念形成与传播的媒介

【内容提要】 “五四”时期的无政府主义基本伴随着现代国家建设的失败而诞生,故其首先对民国初年上层的政治体制改革 … 阅读更多

杨奎松:究竟是谁说服了谁?——关于一九三六年延安会谈结果的再探讨

对延安会谈可以盖棺论定吗? 西安事变距今已有五十八年,仍有不少谜没有解开。但是,这里面有些谜确是因为年代湮久, … 阅读更多

杨奎松:毛泽东对印度支那战争态度的变化(1949-1973)

文所谈到的印度支那[1]战争(Indo-China War),主要是指在冷战期间,美国为阻止共产党势力在印度支 … 阅读更多

杨奎松:新中国从援越抗法到争取印度支那和平的政策演变

新中国建国后几乎立刻就被卷入到两场大规模的境外战争当中去了。一场是发生在中国东北部疆界之外的朝鲜战争,另一场则 … 阅读更多

杨奎松:中国对朝鲜停战问题态度的变化

在有中国人参加的朝鲜战争中,除了最初几个月的时间双方真正是在作战以外,从1951年下半年开始,一直到1953年 … 阅读更多

杨奎松:中国出兵朝鲜决策始末

1950年9月15日,朝鲜战局突变。在美军上将麦克阿瑟指挥下,美军共7万多人,在500架飞机、260艘军舰的配 … 阅读更多

杨奎松:关于朝鲜战争爆发的中国因素问题

关于中国作用问题的争论 从1960年代初开始,人们就在争论,对于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的爆发,毛泽东或中 … 阅读更多

杨奎松:中苏之间的民族主义碰撞——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为背景

民族主义,虽然是产生于对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及其起源的一种自然的民族情感,但它并不等同于这种自然情感,也不是与民 … 阅读更多

杨奎松:美苏冷战的起源和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战后中国走上革命道路,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以往的研究,比较多地分析了战后中国内部存在的种种问题和推动革命 … 阅读更多

较早文章
较新文章
← 上一页 页面1 … 页面16 页面17 页面18 … 页面85 下一页 →

版權說明  發稿須知

1999-2025 © 近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