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近代中國網
  • 首頁
  • 通訊
  • 評論
  • 探討
  • 紀實
  • 札記
  • 史家

本網編輯

谢维: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

2009年10月17—18日,由《近代史研究》编辑部主办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 … 阅读更多

蔡乐苏:时代精神、主体地位与中国近现代史书写

每一个时代,不仅是一个特定的时间上的涵义,也不只是由某些突显的物质外貌来界定,它更具某些特定的精神风貌即“时代 … 阅读更多

朱浒:晚清史研究的“深翻”

相较于“民国范儿”在当下的门庭若市,先前长期在中国近代史体系中占据主力位置的“晚清七十年”,如今多少显得有些落 … 阅读更多

张生:历史书写中的“七个W” ——以南京大屠杀史书写为例

书写历史,需要关注七个关节,这七个关节的英文单词中,均有W。对谁来书写、写什么、空间、时间、如何书写、为什么、 … 阅读更多

陈平原:近百年中国精英文化的失落

精英文化(elite culture)与通俗文化(popular culture)之间的对话与转化,是20世纪 … 阅读更多

陈平原:大学之道——传统书院与二十世纪中国高等教育(下)

二十多年后,已经退出政界一心讲学的梁启超,希望在新式学堂中实行自由讲座制。理由是,近世学校教育有两大缺点:第一 … 阅读更多

陈平原:大学之道——传统书院与二十世纪中国高等教育(上)

二十世纪中国思想文化潮流中,“西化”最为彻底的,当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今日中国之大学,其价值趋向与基本路 … 阅读更多

陈平原:史识、体例与趣味:文学史编写断想

一 凡写史,不能不考虑“著述体例”。所谓“著述体例”,不仅仅是章节安排等技术性问题,还牵涉到史家的眼光、学养、 … 阅读更多

许倬云: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结局为何截然不同

东亚的维新运动 1868年至1873年,明治维新为日本开了新时代。“维新”一词取自《诗经》的“周虽旧邦,其命维 … 阅读更多

李喜所: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兼评百年来学术界对变法失败原因的考察

1898年的戊戌变法是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这不仅表现在维新变法、议会民主、个性解放等新思想的迅速传播,而且 … 阅读更多

较早文章
较新文章
← 上一页 页面1 … 页面140 页面141 页面142 … 页面162 下一页 →

版權說明  發稿須知

1999-2025 © 近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