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月之

熊月之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熊月之,1949年12月生。

1981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

研究专业:近代史、社会史

研究方向:城市史、思想文化史等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复旦大学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生导师

市政协委员、市历史学会会长、市史志学会副会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

主要学术成果有:

承担课题:

“异质文化交织下的都市文化-近代上海社会生活研究”(已完成 ) 国家课题 主持人

“上海社会生活史研究” 市中长期课题 主持人

“上海大辞典” 市重点课题(已完成 ) 主持人

“上海城市精神” 市系列课题(已完成 ) 主持人

“长江边的中国:大上海国际都市圈建设与国家发展战略” 上海证大研究所课题(已完成) 主持人

《上海历史文脉与城市雕塑》 上海市决策咨询课题 主持人

获奖情况:

《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社科院科研成果奖,优秀著作奖,1988年

《论上海租界的双重影响》,社联优秀成果奖,1988年度

《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三等奖,第2届,1986-1993年度

张仲礼、熊月之,《城市进步、企业发展和中国现代化》,社科院科研成果奖,优秀著作奖,1993-1995年度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社科院科研成果奖,科研成果特别奖,1993-1996年度

张仲礼、熊月之等,《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会》,社科院科研成果奖,优秀著作奖,1995-1996年度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二等奖,第3届,1994-1995年度

《略论上海人形成及其论同》,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三等奖,第4届,1996-1997年度

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一等奖,第5届,1998-1999年度

《上海通史》(15卷),国家奖项,第五届国家图书奖,2001年

荣获上海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4年

《冯桂芬评传》,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三等奖,第8届,2004-2005年度

主要专著与译著:

《章太炎》,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上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作者之一,共承担10章)

《向专制主义告别》,香港中华书局,1990年,(据《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改编)

《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作者之一)

《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日文版),日本信每出版社,1992年,依田熹家翻译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城市进步、企业发展和中国现代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作者之一,副主编之一)

《一代革命文豪章太炎传》,台湾克宁出版社,1995年,(据《章太炎》改编)

《传世藏书》,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年,(标点、整理;杂记与文史笔记类主编之一)

《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作者之一,副主编之一)

《传统文化ABC》,山东友谊出版社,1996年,主编之一(与朱金元合作)

《老上海名人名事名物大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主编

《上海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主编;撰写第一卷《导论》,合著第三卷《晚清政治》 (与袁燮铭合作)、第六卷《晚清文化》(与张敏合作)

《辞海》近代史条目,辞书出版社,1999年,(中国近代史分卷主编)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与社会经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论文集,主编之一)

《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修订版)专著 ,2002年

《海外上海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冯桂芬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海外上海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和谐社会》主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上海——一座现代化都市的编年史》主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

《圣约翰大学史》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荣辱观的价值与向度研究》及撰写传统荣辱观的教化系统一章主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1月

《上海文化发展与变迁:实践与经验》绪论{上海文化30年(1978—2008)}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12月

《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

《城市嬗变及展望》(上卷),专著,2010年1月

《西风东渐》,编著(集体项目),2010年6月

《上海的美国文化地图》,编著(集体项目),2010年9月

《上海的英国文化地图》,编著(集体项目),2010年12月

发表的主要论文与文章:

《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综论》,《学术季刊》, 1986年4月

《论黄宗羲、唐甄的民主思想》,《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3月

《洋务派立宪思想浅探》,《文汇报》,1983年2月

《何启、胡礼垣民权思想略论》,《江海学刊》(南京),1986年5月

《论戊戌时期梁启超民权思想特色》,《苏州大学学报》,1984年3月

《论中国近代早期民权思想的爱国主题》,《求索》(长沙),1984年6月

《论辛亥革命准备时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近代史研究》,1983年1月

《略论五四时期的人权思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载《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建设——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

《早年章太炎与西方格致之学》,《史林》,1986年2月

《章太炎民主思想略论》,《苏州大学学报》,1983年2月

《章太炎传》,《清代人物传稿》下编,第三卷,1987年

《章太炎、蔡元培婚姻观评议》,《解放日报》,1981年9月

《论郭嵩焘》,《近代史研究》,1981年4月

《论郭嵩焘与刘锡鸿的纷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6月

《郭嵩焘出使述略》,《求索》,1983年4月

《郭嵩焘传》,《清代人物传稿》下编第一卷,1984年

《中国新女界杂志》述评,《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

《国民日日报》述评,《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

《湖北学报》述评,《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二卷,1982年

《醒狮》杂志述评,《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二卷,1982年

《政法学报》述评,《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三卷,1983年

《文艺俱乐部》杂志述评,《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四卷,1986年

《女学界》杂志述评,《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四卷,1986年

《新剧杂志》述评,《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五卷,1987年

《论上海租界与晚清革命》,《学术季刊》,1985年3月

《论上海租界的双重影响》,《史林》,1987年3月

《上海广方言馆史略》,《上海史研究通讯》第11期,1985年,收入《上海史研究》第二辑,学林出版社1988年

《近代进步教育家张焕纶》,《上海史研究》第二辑,1988年

《〈格致汇编〉与西学传播》,《上海研究论丛》,第一辑,1988年

《上海拒俄运动述论》,《档案与历史》,1986年1月

《上海租界与社会思想变迁》,《上海研究论丛》,第二辑,1989年

《1843-1898:上海与西学传播》,《档案与历史》,1989年1月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史略》,出版史料,1989年1月

《略论上海文化中心的形成》,《文汇报》,1993年8月

《论近代上海特殊的市政格局》,《上海研究论丛》,第九辑,1993年

《新教传教士早期中文书刊出版史研究(一)》,出版史料,1992年3月

《新教传教士早期中文书刊出版史研究(二)》,出版史料,1992年4月

《新教传教士早期中文书刊出版史研究(三)》,出版史料,1993年1月

《五四运动与文化重建》,《文化读书周报》,1994年5月

《鸦片战争启示录》,《史林》,1990年4月

《西方照明用具来华三部曲》,《文汇报》,1990年2月

《分析危机,走出危机》,《史学理论》,1988年4月

《笔谈“海派” 海上文谈》,1993年6月

《格致书院与西学传播》,《史林》,1993年2月

《海派散论》,文汇出版社,1996年,载马逢洋编《上海: 记忆与想像》

《杂谈“上海人”》,《海上文谈》,1994年

《牛津学术访问杂记》,《近代中国》第五辑,1995年

《德国学术访问记》,《近代中国》第6辑,1996年

《1842年至1860年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历史研究》,1994年4月,被译为英文,载《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95年

《历史上的上海形象散论》,《史林》,1996年3月

《略论上海人形成及其认同》,《学术月刊》,1997年10月,被译为英文 “The Image and Identity of the Shanghainese”, Translated by David Faure, 载Unity and Diversity, Local cultures and idetities in China年 Edited by Tao Tao Liu and David Faure,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6年

《张园:晚请上海一个公共空间研究》,《档案与史学》,1996年12月

载论文集《中国近代城市企业?社会?空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

《晚清上海私园开放与公共空间拓展》,《学术月刊》,1998年8月被译为日文,秦惟人翻译,2000年出版

《汤寿潜与浙江人文传统》,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卷2期,1994年12月

载政协萧山市委员会文史工作委员会编《汤寿潜研究》,团结出版社,1995年

《孙中山的上海观》,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载论文集《孙中山与现代文明》

《晚清西学东渐史概论》,《学术季刊》,1995年1月,被译为英文,”An overview of the dissemination of Western learning in Late-qing China”, Translated by Janice Wickeri. 载 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sanslatology. 1996年1月,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西学在晚清社会被接受的程度》,论文集,1998年,译为英文Degrees of Familiarity with the West in Late Qing Society,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David Pollard,载 Translation and Creation, 1998年

《海国图志》征引西书考释,中华文史论丛,第55辑,1996年

《历史与记忆──从黄炎培关于“新场党狱”的记忆说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载朱宗震主编《黄炎培研究文集》

《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史林》 1995年1月,与潘君祥等合作

《二十世纪上海史研究》,《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1月

《晚清社会对西学的认识程度》,《翻译与创作》,2000年3月

《口述史的价值》,《史林》,2000年3月

《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史林》第4期,2000年

《上海70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沧桑百年,旧貌新颜》,《文汇报》,2001年6月

《上海的未来》, <亚细亚游学> 日本勉诚出版社,2001年11月

《从上海地图看城市理解》,<上海史研究之新探>日本上海史研究会出版,2001年6月

《辛亥鼎革与租界寓公》,《学术月刊》,2001年9月

《从上海地图看城市理解》,<上海史研究之新探>日本上海史研究会出版,2001年6月

《晚清上海政治运作特点》,《学术季刊》,2001年,转载人大复印资

《开埠初期上海文人生活写照-介绍台湾未刊王韬日记》,《近代中国》,2002年12月

《张园与晚清上海社会》,《南方周末》,2002年4月

《吴地文化的人文传统与现代价值》,《吴文化的现代价值》,2002年6月

《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稀世富矿: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研究价值》,《史林》 第4期,2002年

《上海租界与文化融合》,《学术月刊》,2002年,转载人大复印资料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历史与文化基础》,学林出版社,2003年3月

《晚清上海女权主义理论与实践》,《学术月刊》,2003年11月

《上海城市特质及其魅力》,《解放日报》,2003年10月

《上海城市精神述论》,《史林》,2003年10月

《上海城市精神:从历史到今天》,《上海城市管理》,2003年

《一百年前的假孙中山案》,《文汇报》,2003年

《照明与文化:从油灯蜡烛到电灯》,《社会科学》,2003年,转载于《新华文摘》

《集古今精华塑城市之魂》,《新民晚报》,2003年4月

《开埠初期上海文人生活写照-介绍台湾未刊王韬日记》,《近代中国》,2002年12月

《重视对异质文化共存现象的研究》,《探索与争鸣》,2003年3月

《金天翮与〈女界钟〉》,《史林》,2003年3月

《一个大写的人—纪念冯玉祥》,《近代中国》,2003年6月

《南京路神韵》,《文汇报》,2003年5月

《重访戴维斯》,《文汇报》,2003年3月

《抗击非典与城市精神》,《新民晚报》,2003年5月

《女界钟》导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1月

《上海摩登的另一种解释》,《新民晚报》2003年9月

《丽江行》文章,《文汇报》,2003年10月

《鸦片战争以前中文出版物对英国的介绍》,安徽史学,2004年1月

《略论冯桂芬在中国近代史思想上的地位》,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1月

《万川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5月

《江南文人与科举考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5月

《小刀会起义与上海社会》,东南民众运动与上海小刀会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6月

《待客之道:从外事活动看近代上海华界与租界关系》,学术月刊第7期,2004年7月

《冯桂芬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1日

《上海学平议》,史林第5期,2004年10月1日

《上海历史文脉与城市雕塑》,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04年10月1日

《上海集中营真相》,《社会科学报》,2005年6月

《论李平书》,《史林》第3期,2005年6月

《华洋共处之一——耶稣会士在上海(上)》,《社会观察》2005年第3期

《华洋共处之一——耶稣会士在上海(下)》,《社会观察》2005年第4期

《英商初次来沪(上)》,《社会观察》2005年第5期

《英商初次来沪(下)》,《社会观察》2005年第6期

《西制东渐》前言(文章)(合作),长春出版社,2005年1月

《上海名人名事名物大观》(工具书)(合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海外上海学研究透视》,《海外中国学评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

《上海城市文明特点》,《上海档案史料研究》,2006年3月

《乡村里的都市与都市里的乡村》,《史林》,2006年4月

《清江中学散记》,《淮安日报》,2006年6月

《除了读经,弘扬传统文化还能做什么》,《解放日报》,2006年8月

《上海香山人与香山文化》,《社会科学》,2006年9月

《晚清中国对美国总统制的解读》,《史林》,2007年2月

《东方的哈佛——圣约翰大学简论》,《社会科学》,2007年5月

《贯通近代百年历史的鸿篇巨制》,《近代史研究》,2007年9月

《下大力气挖掘上海城市文化底蕴》,2007年9月

《外争权益与内省公德——上海外滩公园歧视华人社会反应的历史解读》,《学术月刊》,2007年10月

《中国城市史研究综述(1986——2006)》,《史林》,2008年5月

《清史西学志纂修的一点心得——晚清逻辑学译介的问题》,《清史研究》,2008年5月

《从跑马厅到人民公园人民广场:历史变迁与象征意义》,《社会科学》,2008年7月

《晚清中国关于西方礼俗的论辩》,《学术月刊》,2008年8月

《由银杏树而想起的》,《往事掇英》,2008年8月

《陈旭麓先生的一生》,《浮想录》,2008年12月

郭实腊《贸易通志》简论,《史林》,2009年6月

《城市化工业化与城市史研究》,《辉煌六十年:历史变迁与历史学》 ,2009年9月

《中国传统城市特质的变异与延续》,《学术月刊》,2009年10月

《淮安与上海——兼谈运河城市与沿海城市的关联》,《淮阴工学院学报》,2010年4月

《晚清西学东渐过程中的价值取向》,《社会科学》,2010年4月

《博识通透的历史学家-读<方诗铭文集>》,《史林》,2010年6月

《论近代通人郑观应》,《郑观应思想与当代中国社会》,2010年7月

《吴地文化的务实精神》,《吴文化与区域发展》,2010年9月

《西物东渐与历史研究话域的拓展》,《学术月刊》,2010年11月

《中国城市史:枝繁叶茂的新兴学科》,《人民日报》,201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