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勇

马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马勇,1956年1月生,安徽濉溪人。1973年初入伍至杭州警备区当兵,开了眼界,知道除了家乡外还有城市,还有世界;1977年回故乡继续当农民,稍后至淮北矿务局朱仙庄煤矿掘进队当农民工,知道还有比农民还苦的事情,于是发愤,1978年考入淮北煤炭技术学校。入学后依然不甘心,继续复习,第二年考入安徽大学历史系。四年后再接再厉,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1986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分配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从事研究工作。二十余年始终在历史学领域中游走,经历过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等一切阶段,按部就班,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河南大学等校教授。为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所著《汉代春秋学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1992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届青年优秀成果专著类二等奖;《梁漱溟评传》(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1992年获华东地区优秀政治理论读物一等奖,1995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青年优秀成果专家提名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一副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该书获近代史所一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一等奖、第六届国家图书奖、郭沫若历史学奖等;《从维新运动到义和团》(《中国近代通史》第四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获新闻出版总署首届“三个一百”原创工程奖、中国社会科学院成果奖及国家图书奖等。

一、著作(独自署名部分)

1、汉代春秋学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2、梁漱溟文化理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3、近代中国文化诸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4、梁漱溟评传,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

5、梁漱溟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

6、儒学兴衰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7、中国儒学(第一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

8、蒋梦麟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9、秦汉学术: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探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10、梁漱溟传,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

11、蒋梦麟传,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

12、旷世大儒董仲舒,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13、伦理道德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14、1894-1915:梦想与困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15、严复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

16、超越革命与改良,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年;

17、董仲舒,香港中华书局2001年;

18、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中国近代通史第四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19、蒋梦麟图传,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20、近代中国文化诸问题(增订本),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

21、1898年中国故事,中华书局2008年;

22、思想奇人梁漱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23、蒋梦麟传,红旗出版社2009年;

24、董仲舒评传,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2月;

25、中国圣雄:梁漱溟传,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4月;

26、中国文明通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3月;

27、1900年中国尴尬,中华书局2010年8月;

28、1911年中国大革命,社科文献出版社2011年5月;

29、1898年那场未遂政变,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

二、论文与文章

1、辛亥后帝制复辟思潮平析,《二十一世纪》(香港)1991年第7期;

2、辛亥后尊孔思潮评议,《安徽史学》1992年第2期;

3、黄老学与汉初社会,《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4期;

4、严复晚年思想演变之重估,《哲学研究》1992年第4期;

5、辛亥革命后复辟思潮的文化审视,《南京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

6、李斯的思想品格与秦文化政策的得失,《齐鲁学刊》1992年第5期;

7、公孙弘与儒学中兴,《大陆杂志》(台北)第85卷第3期,1992年9月;

8、梁漱溟,特立独行的思想家,《语文学习》1992年第10期;

9、清政府对百日维新的检讨与反省,《人文杂志》1993年第1期;

10、公孙弘:儒学中兴的健将,《孔子研究》1993年第1期;

11、建立开放的文化心态,《中国文化报》1993年3月28日;

12、民族主义与戊戌维新,《江汉论坛》1993年第6期;

13、儒学传统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有限作用,《东亚经济社会思想与现代化》,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年9月;

14、乾嘉汉学与西学的内在关联,《东西方文化交融的道路与选择》,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15、甲午战败与中国精英阶层的激进与困厄,《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6期;又收入《知识分子立场》论文集,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1月;

16、孙黄理念之差异,《黄兴研究文集》(《近代史研究》增刊),1994年;

17、严复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严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

18、甲午战败与中国精英阶层的分化,《甲午百年祭:多元视野下的中日战争》,知识出版社1995年1月;

19、辛亥革命:现代化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1期;又收入《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国——1990-1999年辛亥革命论文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

20、儒学能带领中国步入现代社会吗,《开放时代》1995年第1-2期;

21、谈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中国青年报》1995年8月29日;

22、非儒学说的现代意义,《百科知识》1995年第10期;

23、Defeat in 1894 War and Radicalism and Predicament of Chinese Elite ,Strategy and Management,Issue 2 ,1995;

24、梁启超辛亥前后思想变化的实质与表象,《东岳论丛》1996年第3期;

25、盛衰兴废话科举,《21世纪》(北京)1996年第3期;

26、胡适对儒家精神的阐释,《胡适研究》第一辑,东方出版社1996年8月;

27、抗战时期的中国学术思想理论,载《中国复兴枢纽》(刘大年主编),北京出版社1997年6月;

28、辛亥革命,《重新认识百年中国》,改革出版社1998年1月;

29、严复与安庆高等学堂,《严复与中国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98年;

30、书评不仅仅批评,《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1期;

31、五十年来的抗战时期思想文化研究,《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3期;

32、50年来的中国近代人物研究,《近代史研究》1999年5期;又收入《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4月;

33、除了民主,我们还需要什么?——五四启蒙运动的再检讨,《民主与科学》1999年第2期;

34、辛亥后复辟运动的社会心理基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4月;

35、20世纪20年代“联省自治”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0月;

36、严复与京师大学堂,《科学与爱国——严复思想新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

37、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文化,《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38、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革命与制度创新,民主与科学2002年第2期;

39、善待先人与中国近代史研究,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40、文化的根本在政治——新文化运动方向选择的反省,《社会科学报》2002年5月16日;

41、“善待先人”:《走向共和》的启示,《文汇报》2003年4月25日;报刊文摘2003年4月30日;

42、影视与史学的良性互动,《文汇报》2003年5月15日;

43、文化保守主义的滥觞:郑观应对儒家精神的认同,《纪念郑观应诞辰一百六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历史文化关注协会、澳门历史学会2003年9月;

44、严复晚年心目中的梁启超,《严复与中国近代文化》,海风出版社2003年9月;

45、思想史研究的范围与素养,《新哲学》第1辑,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

46、中国现代化的转型:孙中山的思考,《第六届孙中山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国立国父纪念馆2003年11月;

47、袁世凯帝制自为的心路历程,学术界2004年第2期; 又收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近代史》复印资料2004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4有及《光明日报》2004年6月1日摘要发表;《袁世凯与北洋军阀》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

48、辛亥后尊孔读经思潮平议—以严复为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又收入《中国近代史》复印2004年第6期; 又收入《严复与中国近代社会》论文集,海风出版社2006年3月;

49、从废八股到改科举:以1898年的争论为中心,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又收入《中国近代史》复印资料2005年第7期;

50、中英开平煤矿权利纠纷的再认识:以严复为中心,《近代中国与世界——第二届近代中国与世界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1月;

51、傅增湘与《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碑》,《中国学术了望》2005年第3期;

52、章太炎1920年长沙之行考实,《一九二○年代的中国》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9月;

53、孙中山思想的儒学因素,近代中国研究网2005年8月20日;

54、 “自我颠覆”的晚年梁漱溟,《中华读书报》2006年1月18日;文摘报2006年1月22日转载,改题为《晚年梁漱溟的“自我颠覆”》。

55、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试论《时务报》内讧,安徽史学2006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3期转载;光明日报2006年7月10日摘要发表,题《〈时务报〉内讧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

56、无政府主义与现代中国人的困惑,《中国文化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

57、重建抗战时期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华读书报》2006年2月22日;

58、像日本人那样做学问,《中华读书报》2006年3月1日;《文摘报》2006年3月5日转载。

59、何时不再念斯人?《中华读书报》2006年3月8日;

60、先人的学术资源—兼谈《中国绅士》译文中的问题,中华读书报2006年4月12日。

61、中国现代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总结,中国现代史学会通讯第10期,2006年1月14日。

62、历史学的艺术性,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5月18日;近代中国研究网站发表时仍用原题:作为艺术的历史学。

63、蒋梦麟: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教育部长,社会科学报(上海)2006年5月18日。

64、蒋梦麟与北京大学,传记文学2006年第7期。

65、怎样化解我们的文化民族主义情结,史学月刊2006年第7期。

66、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进程,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第3期。

67、儒学与现代化的紧张与契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9月19日。

68、绕不开的“时代精神”,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4期。

69、孙中山的民主政治构想,《百年千年——香山文化溯源与解读》,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

70、战时文化、思想与学术,《中国近代通史》第九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71、“六州悲铸错,末路困筹安”——严复与筹安会关系考实,《严复与中国近代社会》论文集,海风出版社2006年3月。

72、黄遵宪与《时务报》内讧,《黄遵宪研究新论—纪念黄遵宪逝世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5月。

73、近代中国启蒙者的悲剧——以湖南时务学堂为中心的探讨,《晚清史论丛》第一辑《晚清国家与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8月。

74、中国思想的自觉——观察科学与人生观讨论的一个视角,传记文学2007年第11期。

75、丁文江和他的科学主义,传记文学2007年第11期。

76、梁启超对科学的期望与失望,传记文学2007年第11期。

77、宗藩体制解体与东北亚乱局,安徽史学2008年第1期。

78、恭亲王之死,《百科知识》2008年第8期。

79、《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碑》别解,《文史知识》2008年第9期。

80、也谈梁漱溟的婚姻问题,《中华读书报》2008年10月8日。

81、民初政党政治失败原因说,《团结》杂志增刊,2008年11月。

82、翁同龢罢官记,《传记文学》2008年12期。

83、义和团是怎样“运动”起来的,《百科知识》2008年21期。

84、梁漱溟对1953年与毛泽东顶撞事件的反省,《理论视野》2009年第2期。

85、科举制利弊得失再检讨,《湖北招生考试》2009年2月号。

86、康有为离京出走的经过,书摘2009年第4期。

87、国学大师的故事——梁漱溟,中国网2009年6月17日。

88、最后一个情种蒋梦麟,《传记文学》2009年第6期。

89、北大的困境:五四前的传言与危机,《理论视野》2009年第6期。

90、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以“挽留蔡元培为中心”,韩国中国近现代史学会《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第42辑。

91、清末官绅对明治维新的认知,(韩国)建国日本文化言语学会《日本文化言语研究》第4辑。

92、现代化不应牺牲农民,中国报道2009年第11期。

93、梁漱溟在反右运动中,理论视野2009年第10期。

94、孙中山三民主义在抗战时期的回响,《“孙中山研究与中山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团结》2009年增刊,2009年10月。

95、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以“挽留蔡元培”为中心,《史林》2009年第6期。

96、抗战时期有关三民主义的论争,团结报2010年1月21日。

97、东南互保时期的郑观应,晋阳学刊2010年第2期。

98、文明是这样冲突的,《中国报道》2010年第5期。

99、我理想中辛亥大片,团结报2010年5月13日。

100、替慈禧太后说句话,百科知识2010年。

101、维新运动中的“生意人”——《时务报》控制权争夺史,《传记文学》2010年6-7期。

102、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林纾,团结报2010年6月17日。

103、重构晚清记忆,团结报2010年8月12日。

104、澳门与现代中国的起源,《珠海、澳门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首届珠澳文化论坛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7月。

105、梁启超与时务学堂再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5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近代史》复印资料2010年12月全文转载。

106、东南互保时期的郑观应,《被误读的群体:香山买办与近代中国》,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

107、辛亥和局再审视,团结报2010年9月9日。

108、明定国是:背景与意义,文史知识2011年第1期;

109、辛亥革命与袁氏政治,中国报道2011年第1期;

110、重构五四记忆:从林纾方面进行探讨,安徽史学2011年第1期;

111、赵凤昌与辛亥革命,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第1期;

112、应重新建构我们的问题意识,中华读书报2011年3月16日;

113、常州英杰对辛亥革命的贡献,常州政协2011年增刊;

114、湖南时务学堂内外冲突再研究,近代文化研究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11年4月;

115、严复与筹安会关系考实,《百年严复—严复研究资料精选》,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

116、辛亥革命最大启示就是妥协,南都周刊第17期,2011年5月13日;文汇读书周报5月20日提要转载;

117、刘师培那拨回归社会主流的人,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第5期;

118、近代史研究仍有很大开拓空间,中华读书报2011年5月18日;

119、被理想化的前世代,校园�志2011年第5期;

120、一个王朝的隐退,南风窗2011年5月20日;

121、重写晚清史,安徽史学2011年第3期;

122、辛亥革命是对法国大革命的超越,南方都市报2011年6月2日;

123、辛亥革命中的三种力量,网易访谈2011年6月10日;

124、为什么是新军,新世纪2011年6月7日;

125、辛亥的缔造者,南都周刊2011年6月10日;

126、大清皇族今安在,南都周刊2011年6月14日;

127、皇族内阁错在哪儿,新世纪2011年第26期;

128、清末官民冲突,中国周刊2011年第7期;

129、一个王朝的隐退,人民网2011年7月13日。

(信息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