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蕴茜

陈蕴茜(Chen Yunqian)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陈蕴茜,1965年6月生,江苏南京人。1983年进入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90年毕业留校任教,后在职获得博士学位。现为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研究以及跨学科研究,包括历史记忆、城市空间、性别研究。曾为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和匹兹堡大学短期访问学者,并赴日本、德国、澳大利亚、波兰、以色列台湾、香港的高校及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现同时担任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助理和兼职研究员,建筑与规划学院兼职教授。

研究成果

(一)著作:

1.《纪念空间与辛亥革命百年记忆》(第一作者,45万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版。

2.《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独著,63万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

3.《太平天国战争全史》(4卷本),与崔之清教授联合主编第四卷,承担20万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4.《金陵大学史》,张宪文主编,承担文学院一章(6万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5.《学林新篇》(2卷本),与崔之清教授联合主编,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6月。中国典籍精华丛书。

6.《港澳概论》(独立编著,22万字),北京:九洲出版社1999年9月。

(二)中外文论文50余篇(除注明外均为独著)

1.《纪念空间与社会记忆》,《学术月刊》2012年第7期。

2.《国家权力、城市住宅与社会分层——以民国首都为中心》,《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3.《地方展览与辛亥革命记忆塑造(1927-1949)》,《江海学刊》201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3000字。

4.Sun Yat-sen jako symbol w pamieci politycznej(孙中山符号与近代中国的政治记忆), 发表于波兰华沙大学AZJA-PACYFIK, VO.14(《亚洲太平洋年刊》第14辑),2011年。

5.《山歌如火出胸膛——〈刘三姐〉的性别反抗与阶级斗争》,黄东兰主编:《新史学》第4卷,中华书局,2010年12月版。

6.《作为现代性象征的中山公园》,《文化研究》第10辑(CSSCI来源辑刊),2010年。

7.《历史解释如何可能》,《文化研究》第10辑(CSSCI来源辑刊),2010年。

8.《光复初期台湾的孙中山崇拜》,《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台、港、澳研究》2011年第1期全文转载,《新华澳报 》2011年10月27日转载。

9.《民国时期宪政观念的日常传输》,《民国研究》(CSSCI来源辑刊)2010年秋季号,社科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10.《空间维度下的中国城市史研究》,《学术月刊》2009年第10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历史学》2010年第2期全文转载。

11.《国家典礼、民间仪式与社会记忆——全国奉安纪念与孙中山符号的建构》,《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3000字。

12.《孙中山符号与中华民族认同》,台湾《孙学研究》第6期,2009年5月。

13.《政治法统、挪用与纪念日的演变——以孙中山“五五”就职纪念日为中心》(第一作者),《孙中山宋庆龄文献与研究》2009年第1辑。

14.《城市空间转型中的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以南通更俗剧场为中心的考察》(第一作者),《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9年第2期全文转载,被写入日本《中国年鉴》(2009)。

15.《谒陵仪式与民国政治文化》,《开放时代》2008年第6期。

16.《城市空间重构与现代知识体系的生产——以清末民国南京为中心的考察》,《学术月刊》2008年第6期。

17.《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与近代中国风俗变迁》(第一作者),《江海学刊》2007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4期全文内容转载3000字,《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1期转摘。

18.《建筑中的意识形态与民国中山纪念堂建设运动》,《史林》2007年第6期。被写入虞和平《2007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载《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6期。

19.《民国中山路与意识形态日常化》,《史学月刊》2007年第1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8年第4期全文转载。被写入中国近代史研究年度综述(虞和平《2007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载《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6期)。

20.《身体政治:国家权力与民国中山装的流行》,《学术月刊》2007年第9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1期全文内容转载3000字,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8年第1期全文转载,《文摘报》2008年1月13日转摘,被写入日本《中国年鉴》(2008)。

21.《空间重组与孙中山崇拜——以民国时期中山公园为中心的考察》,《史林》2006年第1期,全文23000字,《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3期转载3000字,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6年第9期全文转载。

22.《秦淮空间改造中的国家权力与大众文化——以民国时期首都废娼运动为中心的考察》(第一作者),《史林》2006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7年第4期全文转载。

23.《总理遗像与孙中山崇拜》,《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6期摘编。

24.《植树节与孙中山崇拜》,《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7年第1期全文转载。

25.《合法性与“孙中山”政治象符号的建构》,《江海学刊》2006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6年第8期全文转载。

26.《日常生活中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冲突——以近代中国公园为中心的考察》,载《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全文22000字,《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6期转载3000字、《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6 期摘要、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6年第3期全文转载;《历史教学》2006年第10期论点摘编;被写入日本《中国年鉴》(2007)。

27.《时间与仪式维度中的总理纪念周》,载《开放时代》2005年第4期。全文25000字,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5年第11期全文转载。

28.《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洪秀全崇拜》,载《光明日报》理论版2005年3月8日。

29.《论清末民国旅游娱乐空间的变化 ——以公园为中心的考察》,《史林》2004年第5期,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全文转载。

30.《论清末民初士绅与江浙地方志的变化》(第一作者),《江海学刊》2004年第4期,《光明日报》理论版“新论集萃”摘编。

31.《清末民初士绅与江南乡镇教育近代化》(第一作者),《史林》2003年第5期,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全文转载。

32.《台湾对澳门政策的演变与前瞻》,《台湾研究集刊》2000年第3期。

33.《论澳门自由港的历史变迁与发展前景》,《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34.《论民国时期城市婚姻的变迁》,《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6期,被写入《五十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被写入《中国历史学年鉴(1999)》(潘振平主编;中国史学会中国历史学年鉴编辑部编,三联书店 2002年版)。

35.《论戊戌维新知识分子群体的转型》,《江海学刊》,1997年第6期。

36.《论社会心理对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转型》,《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3 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全文转载。

37.《论香港回归对两岸统一的促进作用》,《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38.《论民国时期城市家庭制度的变迁》(第一作者),《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2期,被写入《五十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39.《论教育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转型的影响》,《江海学刊》199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教育学》同时全文转载。

40.《论五四知识分子群体的转型》,《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全文转载。

41.《龚自珍社会改革思想结构考察》(第一作者),《江苏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42.《从〈訄书〉看章太炎早期学术文化思想》,收入《先哲精神——章太炎先生逝世60周年纪念文集》,杭州出版社1996年版。

43.《从太平天国研究的“热”与“冷”看史学界发展轨迹》,收入《纪念罗尔纲教授文集》,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出版发行,1998年。

44.《二三十年代南京城市现代化中的住宅变迁》,收入《下关开埠与南京百年》论文集,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

45.《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是邪教吗?》,《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该文同时收入《太平天国史新论》,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46.《黄埔军校的日常规训》,《黄埔军校研究》第1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47.《烈士祠与民国时期辛亥革命记忆》(第二作者),《民国档案》2011年第3期。

48.《民国时期中国扶轮社发展初探》(第二作者),《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49.《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对夏都庐山的建设》(第二作者),《民国档案》2006年第4期。

50.《民族主义话语下的近代女学——以安徽省为例》(第二作者),《民国研究》总第10辑,2006年秋季号。

51.《从民众态度看吴淞铁路的的兴废》(第二作者),《开放时代》2005年第1期,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3期摘要。

52.《维新时期康有为民主思想结构考察》(第二作者),《江海学刊》1991年第1期。

53.《论辛亥知识分子群体的转型》(第二作者),《学海》1991年第5期。

54.《太平天国与粮食问题》(第二作者),《浙江学刊》1989年第2期。

获奖情况

1.《太平天国战争全史》获得2003年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二)。

2.《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获得江苏省第七届高校哲学社科奖二等奖。

代表成果

教学情况

本科生:中国近代史、象征与记忆、认识中国、性别研究、城市•空间、中国文化史、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研究生:文化人类学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国近代史研究专题、象征与记忆。

其他内容

主持及参与科研项目

1.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民国时期辛亥革命史叙述研究》(项目号:12JJD770004)

2.主持2011年教育部一般项目《孙中山符号与中华民族认同》(10YJA770005)。

3.主持2011年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项目。

4.主持2010年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辛亥革命百年记忆与诠释》子课题《纪念空间与辛亥革命百年记忆》(09JZDW004)。

5.主持2010年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孙中山形象与近代民族国家建构》(09LSD013)。

6.主持2009年台湾妇女联合会《宋美龄研究》项目子课题《宋美龄与女界社会》。

7.主持2006年国家清史编纂工程《传记•忠烈传》子课题。

8.参加2009年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项目《中国近代史》教材编写。

9.参加2006年教育部攻关项目重大课题《民国史研究》。

(信息来源:南京大学历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