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莉

李长莉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李长莉,籍贯河北,1958年生。1982年2月毕业于南开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4年12月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4年12月至1986年2月,在南开大学历史系任教。1989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近代史研究所工作。1999年评聘为研究员。1996年任文化史研究室主任。兼职: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性别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专业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

邮箱:clli@cass.org.cn

一、著作

1、《先觉者的悲剧——洋务知识分子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3年。

2、《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1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3、《清代全史》(第七卷)(合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

4、《中国现代化史》(上卷)(合著),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5、《晚清上海社会的变迁——生活与伦理的近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2003年获第18届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2004年12月获第14届中国图书奖。)

6、《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从传统到近代》,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

7、《若者に伝ぇたぃ:中国の历史》(日文版)(合著),日本明石书店2008年。

二、论文

1、〈李鸿章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南开史学》,1983年,第2期。

2、〈天津洋务运动与甲午中日战争〉,《天津史志》,1986年,第1期。

3、〈晚清同文三馆对人材的培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4、〈洋务事业中第一代新式知识人才群的形成〉,《史学月刊》,1987年,第4期。

5、〈洋务知识分子:社会孤立性及其历史命运〉,《知识分子》,1989年,第1期。

6、〈论洋务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南京社会科学》,1991年,第6期。

7、〈社会文化史:历史研究的新角度〉,《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论集),成都出版社,1992年。

8、〈晚清社会风习与近代观念的演生〉,《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6期;《新华文摘》1994年第3期转载(1997年获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

9、〈社会风尚与民间生活伦理〉,《东方》,1994年,第6期。

10、〈十九世纪中叶上海租界社会风尚与民间生活伦理〉,《学术月刊》,1995年,第3期。

11、〈中日民间伦理与近代化之比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5年第6期。

12、〈前近代にぉける中日民间学问观の比较〉(日文),日本大东文化大学《人文科学》,第2号(1997年3月)。

13、〈徐寿、徐建寅父子所代表的科学传统〉,《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14、〈文化的选择性与文化融合〉,《思想战线》,1999年,第6期。

15、〈晚清对西学的两种误读——论钟天纬的西学观〉,《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16、〈晚清士风与义利观念的变动〉,《河北学刊》,2000年,第1期。

17、〈维新运动前士人立身观念的演变〉,收入王晓秋主编《戊戌维新与近代中国的改革》(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18、〈新中国50年:知識人の心の軌跡〉(日文),《近きに在りて》(《近邻》)2000年,12月号。

19、〈90年代知识状况简论〉,《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2期。

20、〈从“杨月楼案”看晚清社会伦理观念的变动〉,《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1期。

21、〈晚清士人趋利之风与观念的演变〉,薛君度、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22、〈中日前近代民间学问观的差异——兼论中日引进西学的不同态度〉,《南开学报》,2002年,第1期。

23、〈家庭夫妇伦理近代变迁的民间基础〉,《福建论坛》,2002年,第5期。

24、〈上海社会生活史的典型意义〉,《史林》,2002年,第4期。

25、〈关注民众观念世界〉,《新哲学》第一辑,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

26、The Rise of Socio-Cultural History in China. (〈社会文化史在中国的兴起〉), (英文,约14千汉字)BERLINER CHINA-HEFTE 24 Mai 2003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与历史》,2003年5月)。

27、〈公私领域及私观念的近代演变——以晚清上海为例〉,刘泽华主编《公私观念与中国社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8、〈传统伦理与家庭伦理的现代化〉,《儒学研究》论文专辑,山东《中国儒学年鉴》社,2003年。

29、〈从晚清上海看女性家庭角色的近代变迁——从“男外女内”到“男女并立”〉,张国刚主编:《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三联书店2004年。

30、〈梁启超论新民德与国民生计〉,《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3期。

31、〈以上海为例看晚清时期社会生活方式及观念的变迁〉,《史学月刊》,2004年,第5期。

32、〈生活方式与近代伦理变迁〉,唐力行主编:《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商务印书馆,2004年6月。

33、〈增长与公平:梁启超与孙中山社会经济理念之比较〉,曾一士编:《第七届孙中山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国立国父纪念馆编印,2004年9月。

34、〈洋布衣在晚清的流行及社会文化意义〉,《河北学刊》,2005年,第2期。

35、〈民国时期留学生爱国感情的生活基础——以留法官费生为例〉,《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36、〈近代留学生的西方生活体验与文化认知〉,《史学月刊》,2005年,第8期。

37、〈黄遵宪〈日本国志〉延迟行世原因解析〉,《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2期。

38、〈《浮生六记》与“五四”文化人的三种解读〉,《现代中国》第七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39、〈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学术月刊》,2006年,第10期。

40、〈全球化——区域化下的东亚学与中国学〉,《现代中国学方法论とその文化的视角》(《现代中国学方法论及其文化视角》),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发行,2006年11月。

41、〈清末民初城市的“公共休闲”与“公共时间”〉,《史学月刊》,2007年,第11期。

42、〈开放的时代与保守的个人:一个清末士大夫思想与生活的两重世界〉,《学术研究》,2007年,第11期(另收入耿云志等著、陈于武编:《开放的文化观念及其他——纪念新文化运动九十周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

43、〈近代交通进步的社会文化效应对国人生活的影响〉,《学术研究》,2008年,第11期。

44、《五四的社会后果:妇女财产权的确立》(译为韩文),韩国中国近现代史学会:《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第42辑(2009年6月)

45、《交叉视角与史学范式——中国“社会文化史”的反思与展望》,《学术月刊》2010年第4期,

三、翻译日文论著:

1、〈另一个“五四”——评梁漱溟的思想〉(日译汉),[日本]沟口雄三著,《中国文化》(1997)15、16期合刊(另收入沟口雄三主编《中国的思维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2、〈中国理气论的形成〉(日译汉),[日本] 沟口雄三著,《学术思想评论》第四辑(1998年11月)。

四、学术评论及书评:

1、〈社会文化史:一门新兴学科〉,《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1期。

2、〈学术的趋向:世界性〉,《读书》,1993年,第9期。

3、〈“国学热”该热在哪里?〉,《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6期。

4、〈中国哲学的二十一世纪原理〉,香港《明报月刊》,1997年,第6期。

5、〈揭示多元世界中的中国原理——沟口雄三的中国思想史研究〉,《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6、〈王晓秋著《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历史研究》,1998年,第4期。

7、〈《海洋亚洲:网络化的地域史》〉,《读书》,2002年,第7期。

8、〈从人生礼俗透视中国的文化结构——读罗梅君著:《北京的生育婚姻和丧葬:十九世纪至当代的民间文化和上层文化》〉,张国刚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五辑,商务印书馆, 2007年。

(信息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