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会欣

鄭會欣(Hwei Shing Cheng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鄭會欣教授,19499月出生于香港,幼時隨父母回大陸,相繼在北京、哈爾濱、南京等地生活和求學。1968年高中畢業後下鄉插隊,1975年招工成爲煤礦工人,1978年考入南京大學歷史系,1982年大學畢業後分配至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工作,從事民國檔案史料編輯和民國史研究,19851月任史料編輯部副主任。198812月赴港定居,先後獲香港大學哲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

1990年起即在香港中文大學任職,歷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及高級研究員、歷史系教授,20139月退休。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榮譽高級研究員,以及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學系兼任教授,東北師範大學東師學者講座教授,幷擔任中國經濟史學會理事、中國商業史學會商會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等學術職務。

鄭會欣教授長期從事民國檔案資料的收集和民國史的研究工作,曾參與多種民國檔案資料的編輯和出版,研究範圍主要側重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國民政府的財政經濟政策、國家資本與官僚資本以及這一時期的官商關係與腐敗個案,近年來開闢的另一個學術領域是董浩雲的生平和中國遠洋航運事業的發展。

撰寫及主編專著20余部,代表作包括《改革與困擾:三十年代國民政府的嘗試》、《從投資公司到官辦商行:中國建設銀公司的創立及其經營活動》、《國民政府戰時統制經濟與貿易研究(1937-1945)》、《檔案中的民國政要》、《民國政要的私密檔案》、《讀檔閱史:民國政事與家族利益》、《董浩雲與中國遠洋航運》,《日記中的歷史》,以及譯著《院外集團與美國東亞政策》、《中國近代史》等,幷編注《董浩雲日記 1948-1982》(三册)及《董浩雲的日記》、《董浩雲:中國遠洋航運先驅》等。此外,還在中國大陸、臺灣、香港和日本等地的重要史學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

教授課程主要有:中國近代史,中國歷史上的傳統與變遷,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國的商人與商業文化,二十世紀中國的財政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等。

電郵地址:zhenghuixin@cuhk.edu.hk

附:學術論著目錄(1983-2020)

一、專書

1、(主編之一)《民國檔案與民國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檔案出版社,1988年),830頁。

2、(譯著)邁克爾‧羅素:《院外集團與美國對華政策—-三十年代美國白銀集團的活動》Michael Blaine Russell:American Silver Policy and China,1933-1936.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年,214頁。

3、(合著)陸仰淵、方慶秋主編:《民國社會經濟史》,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1年,本人撰寫其中部分章節,頁312-344。

4、(編著)《秦始皇帝》,香港:中華書局,1991年,99頁。

5、(編著)《春秋五霸》,香港:中華書局,1991年,105頁。

6、(編著)《劉邦立國》,香港:中華書局,1991年,100頁。

7、(編著)《楚漢相爭》,香港:中華書局,1992年,124頁。

8、《改革與困擾—-三十年代國民政府的嘗試》,香港教育圖書公司,1998年,290頁。

9、《從投資公司到「官辦商行」—-中國建設銀公司的創立及其經營活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417頁。

10、(合譯)徐中約著《中國近代史》(下冊) Immanuel C.Y.Hsu: The Rise of Modern China (Vol.2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年。本人翻譯第四十至四十二章,頁961-1060。

11、(編註)《董浩雲日記(1948-1982)》(三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1623頁+xxxiv。

12、(主編)《董浩雲的世界》,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578頁+13、(編)《選堂序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2月,448頁。

14、(編註)《董浩雲日記(1948-1982)》簡體版(三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8月,1628頁+xxviii。

15、(主編)《董浩雲的世界》簡體版,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8月,583頁+xxxi。

16、(主編)《董浩雲:中國現代航運先驅》,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年9 月,275頁。

17、《國民政府戰時統制經濟與貿易研究(1937-1945)》,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年,344頁。

18、(主編)《戰前及淪陷期間華北經濟調查》(上下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2010年4月,620頁。

19、《檔案中的民國政要》,香港:中華書局,2013年6月,254頁。

20、《民國政要的私密檔案》,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3月,353頁。

21、《讀檔閱史:民國政事與家族利益》,上海:中華書局,2014年,538頁。

22、《董浩雲與中國遠洋航運》,香港:中華書局,2015年5月,613頁。

23、《民國權貴的私密檔案》,台北:大旗出版社,2015年11月,287頁。

24、《何時回首謝紅塵:董浩雲傳》,北京:新星出版社,2017年8月,385頁。

25、(主編)《民國人筆下的民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9年5月,724頁。

26、《日記中的歷史:民國名人的公務與私情》,香港:商務印書館,2020年4月,350頁。

二、學位論文

1、《抗戰後期國統區的民主憲政運動》,1982年:南京大學歷史系學士論文,指導老師:姜平教授。

2、《1927-1937年間國民政府之外債政策》,1991年:香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論文,指導老師:趙令揚教授。

3、《中國建設銀公司的創立及其經營活動,1934-1949》,1997年: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哲學博士論文,指導老師:梁元生教授。

二、學術論文

1、〈抗日戰爭前夕日本對華北走私問題初探〉,《南京大學學報(哲社)》1983年第4期,頁92-99。

2、〈試論1935年白銀風潮的原因及其後果〉,《歷史檔案》1984年2期,頁113-119。本文為提交南京大學等單位主辦之「首屆中華民國史學術研討會」(1984年5月,南京)會議論文。

3、〈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1935年幣制改革的破壞〉,《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1期,頁272-284。

4、〈抗戰後期國統區的民主憲政運動〉,《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社)》1986年第2期;本文為提交江蘇省中國現代史學會主辦「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四十週年學術研討會」(1985年8月,南京)會議論文,後又收入江蘇省中國現代史學會編:《抗日戰爭史新論》(南京:南京工學院出版社,1986年),頁。

5、〈中美白銀協定述評〉,《民國檔案》1986年第2期,頁94-101;本文為提交中美關係史學會等主辦之「第一屆中美關係史學術研討會」(1985年11月,上海)會議論文,後又收入中美關係史叢書編委會編:《中美關係史論文集》第二輯,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年,頁280-294。

6、〈章太炎抵制帝國主義侵佔東北礦權的一段往事〉,《社會科學戰線》1986年第3期。

7、〈關於張嘉璈撤換經過〉,《學術月刊》(上海)1986年第11期,頁55-59。

8、〈1935年幣制改革的動因及其與帝國主義的關係〉,《史學月刊》1987年第1期,頁62-67。

9、〈上將殉國〉,《民國春秋》1987年第4期。

10、〈唐紹儀被日蔣勾結及其被刺經過〉,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編輯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總第113輯(1987年11月),頁169-175;本文為提交由暨南大學、珠海市政協主辦之「唐紹儀學術討論會」(1986年12月,珠海)會議論文。

11、〈1933年的中美棉麥借款〉,《歷史研究》1988年5期,頁128-137。

12、〈抗戰初期國民政府財政金融措施述論〉(與劉冰合作),張憲文、陳興唐、鄭會欣編:《民國檔案與民國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檔案出版社,1988年),頁462-475。本文為提交由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等主辦之「民國檔案與民國史學術討論會」(1987年10月,南京)會議論文。

13、〈「中美航空密約」辨析〉,《民國檔案》1988年第4期,頁105-109;本文為提交由中美關係史學會、南京大學中美文化中心主辦之「第二屆中美關係史學術研討會」(1988年8月,南京)會議論文,後又收入中美關係史叢書編委會編:《中美關係史論文集》第三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頁58-68。

14、〈近年來國內有關幣制改革問題研究述評〉,《中國經濟史研究》1989年第3期,頁154-160。

15、〈關於戰前十年舉借外債的基本估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9輯,1990年3月,頁59-73。

16、〈中國國內對民國檔案的保管和研究狀況〉,《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會刊》第4、5期合刊,1991年1月,頁119-128;本文係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專題演講(1990年3月)。

17、〈戰前國民政府整理鐵路外債的經過及其成效〉,《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93年新第2期,頁81-99。

18、〈近年來中國大陸有關民國史的研究及出版概況〉,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編:《中國近代史研究新趨勢》(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1994年),頁77-103;本文係由香港教育圖書公司主辦之「中國近代史研究新趨勢」專題演講(1993年4月3日)。

19、〈戰前國民政府舉借外債的數額及其特點〉,《民國研究》第一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頁138-172;本文為提交由南京大學民國史研究中心主辦之「第三屆中華民國史國際學術研討會」(1994年12月,南京)會議論文。

20、〈從南鎮、敘昆鐵路的談判與修築看抗戰初期的中法經濟合作〉,台灣中國近代史學會、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主編:《慶祝抗戰勝利五十週年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6年),上冊,頁658-676。本文為提交由台灣中國近代史學會主辦之「慶祝抗戰勝利五十週年兩岸學術研討會」(1995年9月,台北)會議論文。

21、〈廣州話與普通話在成語用詞中的異同〉,《中國語文通訊》第36期(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95年12月),頁42-46。

22、〈台灣閱檔印象記〉,《檔案與史學》1997年第2期,頁76-80。

23、〈日偽強佔東北海關及其對中國財政的影響〉,吳倫霓霞、何佩然主編:《中國海關史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1997年),頁439-449;本文為提交由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主辦之「第三屆中國海關史國際學術研討會」(1995年5月,香港)會議論文。

24、〈揚子電氣、淮南礦路公司的創立與國有企業私營化〉,《歷史研究》1998年第3期,頁95-112。人大複印資料《經濟史》1998年第5期。

25、〈孔宋違法結購外匯案五十年後曝光〉,《炎黃春秋》1998年第7期(總第76期),頁62-65。

26、〈尋求西方援助的嘗試—-評宋子文1933年的歐美之行〉,《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第7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98年),頁153-66。本文為提交由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中文大學歷史系、浸會大學歷史系聯合主辦之「明末以來中西文化交匯研討會」(1996年5月,香港)會議論文。

27、〈中國建設銀公司的創立及其各界反應〉,《史藪》第三卷(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1998年12月),頁301-322。

28、〈中國建設銀公司的創立:官僚與財閥結合的一個實例〉,吳敬璉主編《改革》1999年第2期(重慶:重慶社會科學院,1999年3月),頁106-113,128;本文為提交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經濟史學會聯合舉辦之「中國經濟史學會第四屆年會暨中國城市發展與社會經濟國際學術研討會」(1998年9月,上海)會議論文,並在大會宣讀;後又收入張仲禮、熊月之、沈祖煒主編:《中國近代城市發展與社會經濟》(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頁362-383。人大複印資料《經濟史》1999年第4期。

29、〈中國建設銀公司股份的演變〉,《歷史研究》1999年第3期,頁95-113。

30、〈揚子電氣公司的接收與復業,1945-1947〉,張偉保、黎華標主編:《近代中國經濟史研討會 1999 論文集》(香港:新亞研究所,1999年),頁370-91。本文為提交由香港新亞研究所及昋港聯教中心共同主辦的「近代中國經濟史研討會」(1999年5月,香港)會議論文。

31、〈關於「人的素質」的培養與社會的關係〉,《人的素質(1999)論文集》(台北:法鼓人文社會學院,1999年),頁35-40。本文為提交法鼓人文社會學院主辦「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系列學術研討會:人的素質(1999)」(1999年3月,台北)會議論文。

32、〈引進外資的新模式及其特點—-以成渝鐵路借款為例〉,上海檔案館主編《檔案與史學》2000年第4期,頁39-44;本文為提交上海檔案館主辦「檔案與上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1999年12月,上海)會議論文。

33、〈對歷史的重新解讀〉,《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30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9月),頁190-197。

34、〈復興商業公司的成立與初期經營活動〉,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主辦《近代中國》總139期(台北:近代中國雜誌社,2000年10月),頁180-202;本文為提交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聯合主辦「第三屆中國商業史國際研討會:中國商人、商會及商業網絡」(2000年7月6-8日,香港)會議論文。

35、〈恤死救生興學—-泰國報德善堂的發展路向及其成功經驗〉,陳三鵬主編:《第三屆潮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廣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8月),頁475-488;本文為提交廣東省韓山師範學院主辦之「第三屆潮學國際研討會」(1999年10月28-31日,廣東省潮州市)會議論文。

36、〈蘇州地區明清碑刻的史料價值〉,載菅沼雲龍、唐曉峰主編《中國歷史文化研究》(香港:新華彩印出版社,2001年3月),頁147-166。

37、〈簡論三、四十年代中國民航事業的合資經營〉,《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第十期(總第四十一期,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1年11月),頁171-190;本文為提交華中師範大學、中國經濟史學會聯合主辦之「經濟組織與市場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2000年8月15-18日,湖北十堰)會議論文。

38、〈辛亥革命後中國的經濟轉型及其內在原因〉,《二十一世紀》總第六十八期(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1年12月),頁60-65。

39、〈辛亥革命與中國的經濟轉型—-兼論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內在原因〉,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主辦《近代中國》總第145期(台北:近代中國雜誌社,2001年10月),頁59-78;本文為提交由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中正文教基金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等主辦之「辛亥革命九十週年學術討論會」(2001年10月6-9日,台北)會議論文。

40、〈貿易調整委員會的成立及其活動〉,《民國研究》總第6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30日),頁68-81;本文為提交江蘇省政治協商會議、南京大學聯合主辦之「第四次中華民國史國際學術研討會」(2000年9月21-24日,南京)會議論文。

41、〈從調整到統制—-論抗戰初期國民政府的貿易政策〉,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主辦《近代中國》總第148期(台北:近代中國雜誌社,2002年4月),頁163-192;本文為提交香港浸會大學、二十世紀中華史學會(北美)、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聯合主辦之「二十世紀中國之再詮釋」國際研討會(2001年6月7-9日,香港)會議論文。

42、〈步向全面侵華戰爭前的準備—-論「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對中國財政的破壞〉,《抗日戰爭研究》2002年第3期,頁49-67;本文為提交中國社會科學院中日歷史研究中心舉辦之「『九一八』事變與近代中日關係」國際學術討論會(2001年9月15-18日,北京)會議論文;後又載中國社會科學院中日歷史研究中心編:《「九一八」事變與近代中日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7月1),頁202-219。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代史》2003年第2期。

43、〈董浩雲年表〉,《民國檔案》2002年第4期,頁87-99。

44、〈董浩雲與《董浩雲日記》〉,《檔案與史學》2003年第2期,頁70-74。

45、〈中國第一家投資公司—-以戰前中國建設銀公司的投資經營活動為例〉,載吳景平、馬長林主編:《上海金融的現代化與國際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0月),頁436-451;本文為提交復旦大學歷史系、上海市檔案館、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上海金融的現代化與國際化」國際學術討論會(2002年5月27-29日,上海)會議論文。

46、〈對「官僚資本」的再認識〉,《民國檔案》2003年第4期,頁104-111;本文為提交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編輯部、中山大學歷史系、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和中國文化研究所聯合主辦的「新世紀的中國歷史學—-挑戰與思考」學術研討會(2002年11月18-21日,香港)會議論文。

47、〈爭取物資與統制貿易—-論抗戰後期重慶國民政府的對外貿易政策〉,《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第十二期(總第四十三期,2003年12月),頁331-359。

48、〈近十年來香港民國史研究概述〉,《民國研究》第7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頁163-175;本文原為提交香港浸會大學近代史研究中心與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主辦「香港史家與史學研討會」(原訂2003年6月12-14日召開,後延至2004年6月10-12日,香港)之會議論文。

49、〈戰前中國建設銀公司的投資經營活動〉,《中國經濟史研究》2004年第1期,頁35-42。

50、〈何時回首謝紅塵—-從《董浩雲日記》看他的中國情結〉,《明報月刊》2004年第11期,頁98-102。

51、〈追求與奉獻:《董浩雲的世界》前言〉,《鏡報月刊》2004年第11期,頁57-59。

52、〈重慶國民政府の貿易統制政策—-抗日戰爭後期におけゐ貿易委員會の活動を例として〉,石島紀之、久保亨編:《重慶國民政府史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04年12月),頁191-211;本文為提交東京中國現代史研究會主辦「重慶國民政府史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2003年3月8-10日,東京)會議論文。

53、〈試論戰前西方對中國投資意向轉變的原因〉,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主辦《史林》2005年第1期,頁109-114;本文為提交南開大學、中國經濟史學會近代經濟史專業委員會和天津社會科學院聯合主辦的「世界經濟體制下的民國時期經濟(1911-1937)國際學術討論會」(天津﹕2004年6月4-6日)會議論文。後又收於張東剛等主編:《世界經濟體制下的民國時期經濟》(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年8月),頁258-269。

54、〈資源委員會與人才培養—-關於抗戰期間「三一會派」人員赴美實習前後的追蹤調查〉(上),《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頁16-20。

55、〈資源委員會與人才培養—-關於抗戰期間「三一會派」人員赴美實習前後的追蹤調查〉(下),《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頁19-23。

56、〈試析戰時貿易統制實施的階段及其特點〉,《民國檔案》2005年第3期,頁102-112;本文為提交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江西財經大學、中國經濟史學會聯合舉辦之「近世中國經濟發展模式選擇與實踐」國際學術討論會(南昌-井岡山,2005年5月13-17日)會議論文。後又收入溫銳主編:《政府‧市場與經濟變遷:「近世中國經濟發展模式選擇與實踐」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頁193-209。

57、〈戰前「統制經濟」學說的討論及其實踐〉,《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頁86-100;本文為提交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歷史研究》編輯部、四川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聯合主辦之「1930年代的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年8月4-8日,成都)會議論文;後又以〈戰前「統制經濟」口號的提出及其實踐〉為名,刊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四川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編:《一九三○年代的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9月)(上卷),頁290-306。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史》2006年第8期。

58、〈統制經濟與國營貿易: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復興商業公司的經營活動〉,《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2期,頁125-149;本文為提交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之「近代中國的財經變遷與企業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04年12月15-17日,台北)會議論文。

59、〈培養人材重視人材:以資源委員會派遣技術人員赴美實習為例〉,丁新豹、周佳榮、黃嫣梨主編:《近代中國留學生論文集》(香港:香港歷史博物館,2006年3月),頁116-137;本文為提交香港歷史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等主辦的「近代中國留學生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2003年12月17-19日)之會議論文。

60、〈饒宗頤教授與香港的學術淵源〉,劉釗、王日根等主編:《廈大史學》第2輯(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頁1-13。本文為提交香港浸會大學近代史研究中心與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主辦「香港史家與史學研討會」(2004年6月10-12日,香港)會議論文。

61、〈也談同盟會第一次籌備會議人數〉,《歷史檔案》2006年第2期,頁93-97;本文為提交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中山陵園管理局孫中山紀念館聯合主辦之「紀念中國同盟會成立100週年暨孫中山先生逝世80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2005年8月19-21日,南京)會議論文。人大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06年第12期。後以〈參加同盟會第一次籌備會議人數考〉為名,收入孫中山紀念館編:《大同道路—-孫中山研究》(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頁68-73。

62、〈從統制經濟到開放市場:論戰後初期國民政府對外貿易政策的轉變及其原因〉,《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總第53輯(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6年9月),頁51-102;本文初稿曾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報告(2005年3月10日),後又提交復旦大學與美國斯坦大學胡佛研究所聯合舉辦的首屆復旦-胡佛近代中國研究論壇:「宋子文與抗戰時期的內政外交」(上海:2006年6月19-20日)。

63、〈簡述中國經濟學社的年會及其特點〉,《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6年第3期,頁93-105。本文乃提交香港嶺南大學等單位主辦「歷史經驗:中國經濟史」學術討論會(香港:2006年6月9-10日)論文。

64、〈無黨無偏,不激不隨:論中國經濟學社的歷史地位及其作用〉,《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46期(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6年10月),頁251-283。

65、〈揚子電氣:民國股改往事〉,《市場周刊》(南京),2006年第10期,頁16-19。

66、〈論中國經濟學社的歷史地位及其作用〉,《民國研究》第9輯(南京:2007年5月),頁82-95。本文為提交「第五次中華民國史學術討論會」(奉化:2006年7月28-8月1日)論文。

67、〈合作與分歧:簡析抗戰初期宋子文孔祥熙來往電報〉,《民國檔案》2007年第3期,頁94-99。本文提交復旦大學與美國斯坦大學胡佛研究所聯合舉辦的首屆復旦-胡佛近代中國研究論壇:「宋子文與抗戰時期的內政外交」(上海:2006年6月19-20日)會議論文。

68、〈「國航史上空前筆」—-董浩雲與中國航運公司的創立〉,鄭會欣、金董建平主編:《董浩雲:中國現代航運先驅》(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頁50-72。本文為提交董氏慈善基金會與交通大學檔案館主辦「董浩雲:中國現代航運先驅」學術研討會(上海:2007年9月28日)論文。後又刊於上海交通大學董浩雲博物館編:《航運博物》總第一期(2014年),頁8-21。

69、〈抗戰期間的中國與蘇聯的易貨貿易:以貿易委員會及所屬公司為中心〉,《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47期(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7年10月),頁245-281。本文為提交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辦「東西方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2007年10月5-7日)論文。

70、〈從官商合辦到國家壟斷:中國茶葉公司的立及經營活動〉,《歷史研究》2007年第6期,頁110-131。又刊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四川師範學院歷史文化學院編:《一九四○年代的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5月,上卷,頁511-531。本文為提交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歷史研究》編輯部、四川師範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合辦「1940年代的中國國際學術討論會」(北京:2007年8月17-20日)論文。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史》2008年第4期。

71、〈宋子文與戰後初期對外貿易政策的改變〉,吳景平主編:《宋子文與戰時中國(1937-1945)》(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頁236-265。本文提交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與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聯合主辦的首屆復旦-胡佛近代中國研究論壇:「宋子文與抗戰時期的內政外交」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2006年6月18-20日)論文。

72、〈「忍氣吞聲,負重致遠」:從蔣介石日記看他對雅爾塔協定的態度轉變〉,《社會科學》(上海)2008年第7期,頁129-139。本文提交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聯合主辦的「民國人物與民國政治」國際學術討論會(北京:2008年11月1-2日)。後又收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民國人物與民國政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頁170-193。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史》2008年第12期。

73、〈關於孚中、揚子公司套購外匯數目的爭論及其真相〉,《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總第61輯(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8年9月),頁61-95;本文提交中國經濟史學會第六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桂林,2008年7月18-21日),並在大會上作主題報告。

74、〈饒公與敦煌吐魯番研究〉,饒宗頤主編《華學》第9-10期合刊第三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頁813-817;本文提交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主辦「慶祝饒宗頤教授九十華誕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香港:2006年12月1-15日)。

75、〈宋子文與九龍城寨事件〉,《史學月刊》2009年第2期,頁130-133。

76、〈富華貿易公司始末〉,《民國研究》第十五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7月,頁97-116。本文提交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主辦「中國商業史學術討論會」(香港:2007年10月5-6日)論文。

77、〈美金公債舞弊案的發生及處理經過〉,《歷史研究》2009年第4期,頁99-123。

78、〈戰後「官辦商行」的興起:以中國孚中公司的創立為例〉,《中國經濟史研究》2009年第4期,頁119-130。本文提交中國經濟史學會、清華大學歷史系和中山大學歷史系聯合主辦的「紀念梁方仲教授誕辰100週年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廣州:2008年11月20-21日)論文。後收入陳春聲、劉志偉主編:《遺大投艱集—-紀念梁方仲教授誕辰一百周年》(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年),下冊,頁879-901。

79、〈宋子文的人際關係與戰時重慶官場異動〉,《史林》2009年第6期,頁150-164。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史》2010年第5期。

80、〈有關宋美齡訪美期間的幾份電報〉,胡春惠、陳紅民主編:《宋美齡及其時代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2009年12月),頁175-183。本文提交香港珠海書院等主辦的「宋美齡及其時代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2008年10月15-17日)論文。

81、〈國家前途與個人命運:董浩雲在1949年的抉擇〉,《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五十期(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10年1月),頁165-187。本文提交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華東師範大學當代中國史研究中心、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近代現代中國研究中心主辦之「新中國建國史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2009年6月22-24日)論文。

82、〈從宋子文赴美期間電報看戰時重慶官場異動〉,吳景平主編:《宋子文生平與資料文獻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5月),頁233-259。本文係提交復旦大學歷史系、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院、上海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管理委員會研究室聯合主辦之「宋子文生平與資料文獻」學術討論會(上海:2009年8月27-28日)論文。

83、〈(戰前及淪陷期間華北經濟調查)前言〉,鄭會欣主編:《戰前及淪陷期間華北經濟調查》上下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4月),頁1-10。本文係提交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主辦的「斷裂與連續:金元以來的華北社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天津:2009年8月20-22日)論文。

84、〈董浩雲家族航運事業的創建與發展〉,鄭宏泰、周文港編:《華人家族企業傳承研究》(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2010年),頁160-191。本文係2009年11月21日於香港歷史博物館發表之演講。

85、〈董浩雲與香港的遠洋航運〉,《香港中國近代史學報》第五期(2010年10月),頁87-109。本文提交香港嶺南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香港歷史博物館主辦的「香港的歷史與發展國際學術討論會」(香港:2007年6月)。

86、〈華北淪陷時期的貨幣與金融〉,《城市史研究》(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2010年,頁41-58;本文係提交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主辦之「明清以來區域發展與現代化進程」國際學術研討會(天津:2009年8月16-19日)論文。

87、〈爭取西方的援助:評孔祥熙1937年的歐美之行〉,《史學月刊》2011年第1期,頁59-69。本文提交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之「第三屆近代中國與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北京:2010年5月21-23日)。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代史》2011年第6期。又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第三屆近代中國與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第二卷,頁659-679。

88、〈國家賠償與民間合作:復興航業公司成立的背景及其經過〉,《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53期(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11年7月),頁155-172。本文提交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等舉辦之「第六屆中華民國史國際學術討論會」(南京:2010年8月21-23日)。

89、〈抗戰勝利前後的蔣介石—-以1945年《蔣中正日記》為中心〉,呂芳上主編:《蔣中正日記與民國史研究》下冊(台北:世界大同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年4月),頁465-484。本文提交中正文教基金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大學歷史系主辦之「蔣中正日記與民國史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台北:2010年12月2-3日)。

90、〈黨國榮辱與家族利益:析蔣介石對孔祥熙之間的關係〉,《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1年第5期,頁59-72。本文提交浙江大學蔣介石研究中心等主辦之「蔣介石與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杭州、溪口:2010年4月10-12日)論文。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史》2012年第1期。後收入陳紅民主編:《中外學者論蔣介石》(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頁333-357。

91、〈關於戰後偽中儲券兌換決策的制定經過〉,《文史哲》2012年第1期,頁79-93。本文提交中國經濟史學會與河北師範大學聯合舉辦之「中國金融史學術研討會」(石家莊:2011年5月21-22日)論文。後收入吳景平、戴建兵主編:《近代以來中國金融變遷的回顧與反思》(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2年),頁313-334。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代史》2012年第5期。

92、〈兩岸分裂時期的香港企業家﹕以船王董浩雲為中心〉,《中國社會科學‧內部文稿》2013年第2期,頁184-198。本文提交台北國史館與中正文教基金會主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協辦之「近代國家的形塑」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2012年9月)論文,後收入呂芳上主編:《近代國家的形塑—-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13年7月),下冊,頁455-485。

93、〈蔣介石與反腐肅貪〉,《澳門理工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十七卷,2014年第1期,頁197-201。人大復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14年第6期。

94、〈董浩雲與宋子文的交往》,《上海檔案史料研究》第15輯(上海三聯書店,2013年12月),頁111-132。本文提交復旦大學近代中國人物與檔案研究中心、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院、上海市宋慶齡研究會聯合主辦的「宋氏家族與近代中國的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2013年11月1-3日)論文。又載吳景平主編:《宋氏家族與近代中國的變遷》(上海: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2015年),頁197-215。

95、〈戰後中國的「官辦商行」〉,《民國檔案》2014年第1期,頁134-143。本文提交維也納大學東亞學院主辦的「革命與改革:辛亥百年的中國」學術討論會論文(維也納:2012年1月8-13日)。

96、〈撰寫人物傳記應追求真實與客觀:《董浩雲評傳》寫作中的一些體會〉,姜義華、梁元生主編:《20世紀中國人物傳記與數據庫建設研究》(上海:上海書局出版社,2014年5月),頁241-246。本文係提交復旦大學中外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主辦「首屆滬港世紀人物與數據庫建設研究」學術研討會(上海:2013年4月13-14日)報告。

97、〈職業外交家的特點及其地位:以戰前南京政府駐外大使為例〉,魏楚雄、陳奉林主編:《東西方文化與外交方略比較—-實踐篇》(澳門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頁83-92。本文提交澳門大學歷史系與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聯合主辦之「東西方文化與外交方略比較」國際研討會(澳門:2011年5月8-10日)論文。

98、〈世界船王與海上教育:從「海上學府」到「字宙學府」〉,姜義華、梁元生主編:《20世紀中國人物傳記與數據庫建設研究》第2輯(上海:上海書局出版社,2015年5月),頁7-31。

99、〈貿易委員會與戰時統制經濟〉,呂芳上主編:《戰爭的歷史與記憶》第2冊《戰時政治與外交》,台北:國史館,2015年12月,頁297-320。本文提交國史館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等主辦之「戰爭的歷史與記憶:抗戰勝利七十週年學術討論會」論文(台北:2015年7月7-9日)。

100、〈陳光甫與戰時中美外交:兼論上海銀行家的社會責任〉,復旦大學中國金融史研究中心編:《銀行家與上海金融變遷和轉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頁32-44,本文係提交復旦大學中國金融史研究中心、上海金融法制研究會主辦之「銀行家與上海金融變遷和轉型」研討會(上海:2014年10月21日)主題報告。

101、〈抗戰期間大後方的「倒孔運動」〉,《蘭州學刊》2015年第12期,頁1-11。本文曾先後提交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主辦之「民國政要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學術研討會論文(上海:2015年4月5-6日)及南京師範大學抗日戰爭研究中心、《抗日戰爭研究》編輯部主辦「社會群體視角下的抗日戰爭與中國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南京:2015年7月27-28日)論文。

102、〈強國還是大國?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地位〉,《貴州社會科學》2016年第5期,頁52-60。本文係提交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主辦之《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2015年9月1日)論文。又提交中國史學會與俄羅斯史學會主辦之《中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重慶:2015年9月4-7日)。

103、〈官僚資本與「官辦商行」〉,載王建朗、黃克武主編:《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民國卷】下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頁734-772。

104、〈孚中公司的經營特點與牟利手段〉,提交華南師範大學歷史學院舉辦之「近代中國的政治轉型與社會變遷」學術研討會(廣州:2015年11月6-8日)論文,載陳慈玉主編:《承先啟後—-王業鍵院士紀念論文集》,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11月,頁583-610。

105、〈關於饒公口述史進展的簡介〉,載鄭煒明主編:《饒宗頤教授百歲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香港:紫荊出版社,2016年,頁202-208。本文提交由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香港高校聯合舉辦之《饒宗頤教授百歲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2015年12月)報告。

106、〈孔令侃與揚子建業公司〉,《中國經濟史研究》2017年第4期,頁13-28。本文提交北京大學經濟學院、中國經濟史學會等主辦之「第二屆北大經濟史學大會」(北京:2016年9月22-24日)論文。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史》2017年第11期。

107、〈關於滬港兩地金融的交流與互動〉,載吳景平主編:《埠際往來與互動視野下的上海金融》,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7年,頁155-158。本文提交復旦大學中國金融史中心等主辦之「埠際往來與互動視野下的上海金融」國際研討會(上海:2016年10月)論文。

108、〈從領袖、導師到民族罪人:《陳克文日記》對汪精衛形象轉變的記錄〉,《史學月刊》2018年第3期,頁79-86。

109、〈戰時後方高級公務員的生活狀況:以王子壯、陳克文等人的日記為中心〉,提交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舉辦之「民國人筆下的民國」國際學術討論會(香港:2017年5月12-14日)。《近代史研究》2018年第2期,頁129-146。又刊鄭會欣編:《民國人筆下的民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9年5月,頁447-488。

110、〈戰時後方高級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況:以多位教授的日記為中心〉,提交由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主辦之「紀念全面抗戰爆發8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北京:2017年7月7-9日)論文。後刊於《抗日戰爭史研究》2018年第1期,頁59-77。

111、〈黨內競選與派系鬥爭:親歷者筆下的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提交由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與南開大學歷史學院聯合主辦之「抗日戰爭史研究新趨向」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2017年9月2-3日)論文。後刊於《史林》2018年第5期,頁108-121、217。

112、〈揚子建業公司囤積物資案的調查與處理〉,於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舉辦之「全球視野下的中國近現代經濟發展路徑、制度與思考」國際學術討論會」(上海:2019年8月24-27日)發表之主題報告,後刊於《民國檔案》2019年第4期,頁126-142。

113、〈「風聲鶴淚下的張皇失措:親歷者筆下的長沙大火〉,《南開史學》第二輯(2019年12月),頁179-203。

114、〈蔣介石與民國學人關係的嬗變,1932-1949〉,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與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主辦之「全球化視域下的中華文化轉型」國際學術研討會(蘭州:2019年8月22-24日)發表之主題報告,刊於《二十一世紀》總第177期(2020年2月),頁44-64。

115、〈「大時代的小插曲」:1945年重慶黃金提價泄密案〉,提交中國抗日戰爭日學會與牛津大學中國中心聯合召開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史實:回憶與闡釋」國際學術研討會(英國牛津大學,2018年7月20-21日);又於中國經濟史學會與山西大學主辦之「2018年中國經濟史學會年會暨商路、商幫與經濟社會展」國際研討會上以其為主題報告(山西太原:2018年8月25-26日)。刊於《中國經濟史研究》2020年第2期,頁5-20。

四、譯文

1、白吉爾:〈中國的民族企業與抗日戰爭〉,載《民國檔案與民國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檔案出版社,1988年),頁533-544。

2、細谷千博:〈美國與三十年代中期的東亞:棉麥借款〉,載入江昭、汪熙主編:《巨大的轉變,美國與東亞(1931-1949)》(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年),頁75-91。

五、書評、評論及報導

1、〈民國檔案與民國史學術討論會紀實〉(與陳興唐合作),《民國檔案》1987年4期,頁130-134。

2、〈「民國檔案與民國史學術討論會」經濟論文觀點綜述〉,《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資料》第九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7年),頁150-154。

3、〈讀《歷史哲學與中西文化》〉,《商務快訊》第10期(香港:商務印書館,1993年2月)。

4、〈張玉法著《中華民國史稿》簡介〉,《二十一世紀》(香港:中國文化研究所)總第五十二期(1999年4月),頁87-89。

5、〈解讀歷史:毛澤東這樣成為「太陽」〉,《亞洲週刊》2000年3月27日-4月2日,頁54。

6、〈書評論文—-熊月之主編之《上海通史》第八卷〉,《東方文化》第三十七卷第二期 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 (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2003年),頁271-272。

7、〈文革武鬥史拷問清華靈魂〉,《亞洲週刊》2003年11月30日,頁51。

8、〈歷史的拐角:簡介《思考與選擇:從知識分子會議到反右派鬥爭》〉,《文匯報》(香港),2008年8月11日,C2版。

9、〈參與翻譯徐中約《中國近代史》〉,《閱讀歷史,認識中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年夏季,頁6-8。

10、〈序〉,楊智友著:《大事件:帝國海關風雲》,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15年,頁1-5。

11、〈讓更多民間歷史進入學術研究的視野〉,胡守禮:《雪泥偶留‧序》,北京:開明書店,2018年,頁1-4。

12、〈名家寄語〉,《湖州民國史研究》,2019年第4期,頁1-2。

六、學術文章

1、〈對京夫子文章的回應〉,《開放》總第82期,1993年10月,頁100。

2、〈招工之前〉,《根之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年),頁124-126。

3、〈誰是兄?誰是弟?〉,《檔案與史學》1996年第3期,頁66。

4、〈(饒宗頤《念奴嬌》詞寫作)旁記〉,《文采》月刊創刊號(香港:1999年7月),頁5。

5、〈永遠的老師〉,載崔之清、董國強編:《焚膏補拙—-歷史學家茅家琦》(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頁138-144。

6、〈聞風相悅的知音—-記饒宗頤、蕭萐父的學術交往與詩詞唱和〉,《鏡報月刊》2003年第7期,頁44-46;又載郭齊勇、吳根友編:《蕭躉父教授八十壽辰紀念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頁40-43。

7、〈饒公與敦煌吐魯番學研究〉,《新亞生活》月刊第三十三卷第一期(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2005年9月15日),頁20-23。

8、〈戴笠第一次做媒的故事〉,《明報月刊》2008年第2期,頁97-99;又刊《南方都市報》2008年4月22日,第8版。

9、〈船王董浩雲的傳奇人生〉,《競爭力》2008年第9期,頁74-77。人大複印資料《商業導刊》2008年第11期。

10、〈宋子文「以行為家」〉,《明報月刊》2008年第10期,頁125-128。

11、〈宋子文的「認錯書」〉,《南方都市報》2008年10月9日,第8版。

12、〈蔣介石日記中的香港受降〉,《歷史學家茶座》總第十四輯 2008年第四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頁57-63。

13、〈王雲五與19456年商務房產接收〉,《歷史學家茶座》總第十五輯 2009年第一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頁129-131。

14、〈蔣介石與雅爾塔協定〉,《歷史學家茶座》總第十六輯 2009年第二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頁7-24。

15、〈難忘的回憶〉,《明報月刊》2009年第8期,頁30-32。

16、〈《金山日報》倒孔,孔氏親信滅火〉,《歷史學家茶座》總第十八輯,2009年第四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頁138-141。

17、〈唐壽民:失足落水的銀行大亨〉,《南方都市報》2009年12月10日,第4版。後又以〈銀行大亨唐壽民抗戰時失足〉,刊於《揚子晚報》2009年12月21日,第版。

18、〈蔣介石查處美金公債舞弊案〉,《歷史學家茶座》總第二十一輯,2010年第三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頁66-78。

19、〈小數點之謎〉,《歷史學家茶座》總第三十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3年3月),頁77-92。

20、〈「理財高手」孔令侃〉,《世紀》2013年第2期,頁70-72。

21、〈宋子文政治生涯的最後時刻〉,《國家人文歷史》,2013年第7期(總第79期),頁66-69;又被摘載《各界》2013年第7期,頁24-27。

22、〈兩岸關係中的船王董浩雲〉,《世紀》2013年第8期,頁4-9。

23、〈腐敗的下場:蔣介石最該反思的問題〉,《月讀》2014年第6期,頁65-68。

24、〈唐紹儀「不明不白」地丟了性命〉,《中外書摘》2014年第7期,頁79-82。

25、〈饒宗頤:21世紀是中國文藝復興時代〉,《今日中國》2015年1月試刊號(香港:和平文化交流中心),頁17-22。

26、〈宋氏家族房地產圖〉,《檔案春秋》2015年第2期,頁56-57。

27、〈在胡佛的日子〉,載宋曹莉璇、郭岱君主編:《走近蔣介石:蔣介石日記探秘》(香港:中華書局,2016年),頁121-126。

28、〈蔣介石日記中屈辱的香港受降〉,《文史精華》2016年第12期,頁11-16。此文後來曾以不同的題目先後刊載於《看世界》(2009年第22期)、《報刊薈萃》(2014年第11期)、《讀書文摘》(2014年第8期)等。

29、〈戰後經濟毒瘤〉,《文史精華》2016年第16期,頁45-50。

30、〈世界船王董浩雲與香港航運〉,《紫荊論壇》2017年第7-8期合刊(總第34期),頁72-77。

31、〈貝聿銘寫給父親的一封信〉,《世紀》2017年第4期,頁70-71。

32、〈感恩‧緬懷:回憶汪熙先生〉,載傅德華、吳心伯、金光耀編:《生命不息求索不止—-汪熙先生紀念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頁57-60。

33、〈我與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文化研究所通訊》2017年第4期,頁1-10。

34、〈終於擠上了末班車〉,武黎嵩、單麗婷等採集整理:《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的高考1977-1978》,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8年,頁289-294。

35、〈追憶與饒公的最後幾次活動〉,《明報月刊》2018年第3期,頁46-48。後又被收入劉洪一主編:《饒宗頤紀念文集》,深圳:海天出版社,2018年,頁136-139;饒宗頤圖書館編:《膽彼泰岱:緬懷饒宗頤教授》,廣州:花城出版社,2018年,頁135-139。

36、〈饒宗頤教授與香港的學術淵源〉,《今日中國》2018年第4號(總第40期),頁36-41。

37、〈香港文化的象徵:饒宗頤〉,《南京政協》2018年第3期(總第234期),頁51-54。

38、〈懷念先步兄〉,孟于白、袁方主編:《彭先步紀念冊》(自印,2018年),頁60-62。

39、〈董浩雲與顧麗真:50載相濡以沫,一往情深〉,《現代閱讀》2018年第1期,頁71-72。

40、〈蔣介石與孔祥熙的恩恩怨怨〉,《文史精華》2018年第10期,頁25-31。

41、〈從顧頡剛日記中的理髮說起〉,《世紀》2019年第4期,頁72-74。

七、論著目錄

1、〈饒宗頤先生敦煌吐魯番學論著目錄〉,《敦煌吐魯番研究》第八卷(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頁23-30;增補篇(與王鵬合作)載《敦煌吐魯番研究》第十八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頁33-55。

八、檔案資料編輯

1、《抗日戰爭正面戰場》(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南京:鳳凰出版集團,2005年再版)。本人參加其中南昌、隨棗等六個戰役約二十萬字的選材和編輯加工。

2、《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三輯,北洋政府:1912-1928年。(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本人參加財政卷中內外債部分約三十萬字的選材和編輯加工。

3、《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國民政府)第一編:1927-1937年。(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本人擔任財政經濟卷第1-4冊的責任編輯,並選材、加工及編輯史料約100餘萬字。

4、《中國銀行史料》全三卷(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年)。本人擔任編委。

5、《民國外債檔案資料匯編》全十二卷(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年)。本人擔任編委,並編輯部分檔案資料。

6、〈董浩雲1948-1949年日記〉(編註),《民國檔案》2002年第3期,頁10-32。

九、責任編輯

1、(責任編輯,王德昭著)《歷史哲學與中西文化》(香港:商務印書館,1992年),397頁。

2、(責任編輯)《慶祝饒宗頤七十五歲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93年),463頁。

3、(責任編輯,姜義華選編)《毛澤東集》(香港:商務印書館,1994年),657頁。

4、(責任編輯)《中國近代珍藏圖片庫》(香港:商務印書館,1994年)。
《袁世凱與北洋政府》(一冊),240頁;
《汪精衛與汪偽政府》(二冊),156、172頁;
《蔣介石與國民政府》(三冊),206、186、168頁。

5、(編審及責任編輯)《上海抗戰—-一二八、八一三——戰役》(香港:商務印書館1995年),167頁。

6、(責任編輯,陳學霖著)《明代人物與傳記》(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7年),306頁。

7、(責任編輯,王爾敏著)《晚清商約外交》(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年),333頁。

8、(責任編輯,耿雲志編選)《胡適及其友人:1904-1948》畫冊(香港:商務印書館,1999年),160頁。

9、(責任編輯,鮑紹霖著)《文明的憧憬—-近代中國對民族與國家典範的追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9年),217頁。

10、(責任編輯,高華著)《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705頁。

11、(責任編輯,陳學霖著)《金宋史論叢》(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年),276頁。

12、(責任編輯,唐少傑著)《一葉知秋—-清華大學1968年「百日大武鬥」》(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年),348頁。

(更新日期:2020-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