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辉锋(Lin Huifeng)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基本情况
林辉锋,1977年生,福建漳州人。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95年9月至1999年7月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1999年9月至2005年 7月就读于中山大学历史系,获硕士、博士学位。2005年8月起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任教,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政治史、文化史。
课程信息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料学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
科研项目
•《从帝制到共和转型期传统政治精英的处境与抉择——以徐世昌为中心的考察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8年度一般项目,主持。
•《近代中国武术的转型与再造:民国时期的国术改良运动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度一般项目,主持。
• 《马叙伦与民国教育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度一般项目,主持。
• 《新四军史料的征集、整理与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11年起,参与。
• 《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10年起,参与。
• 清史《传记·类传·学术》项目,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2009年起,参与。
• 《民国时期顾炎武研究资料汇编》,昆山市顾炎武研究会,2018年起,主持。
• “历史学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2018年起,参与。
• “香港教育专项研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2016——2017年,参与。
著作、教材
• 《马叙伦与民国教育界》,独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 《国命革命与北伐战争》,合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 义务教育教科书《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参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
•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主编,岳麓书社2018年。
代表性论文
•《钱玄同笔下的1920年北高师校长风潮——兼论五四后至北伐前夕的校长风潮》,《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8年第3期。
•《墓葬与时局:抗战烽火中的章太炎墓》,《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年第3期。
•《重庆大隧道惨案与国民政府的应对》,《抗战史料研究》,2018年第1辑。
•《徐世昌与洪宪帝制前后的袁世凯》,《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年第1期。
•《第三届“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史学史研究》,2016年第3期。
•《马叙伦先生的人生传奇》,《民主》,2015年第5期。
•《崔适生平事迹述略》,《史学史研究》,2015年第1期。
•《从〈韬养斋日记〉看徐世昌与逊清皇室》,《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年第1期。
•《吴佩孚逝世后的社会舆论反应》,《学术研究》,2015年第1期。
•《张之江国术思想述略》,《广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张之江与民国时期国术的推广和普及》,《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年第4期。
•《民国时期中学国史教科书中的甲午战争》,《理论界》,2014年第10期。
•《清末五大臣出洋内幕》,《团结报》(文史周刊),2014年11月27日。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校读》,《光明日报》(理论版)2014年10月22日。
•《中央国术馆述论》,《团结报》(文史周刊),2014年6月26日。
•《吴佩孚晚年追随者王崇屏口述回忆——吴佩孚之死》,《团结报》(文史周刊),2014年1月16日。
•《〈清史列传·何秋涛传〉补正》,《团结报》(文史周刊),2013年12月12日。
•《“无政府党”一词始于〈知新报〉》,《团结报》(文史周刊),2013年9月12日。
•《孙中山基督教葬礼问题再探——从宋庆龄与斯诺的一段纠葛谈起》,《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困扰近现代中国的一道世纪性难题》,《亚洲研究》(香港),总第65期,2012年9月。
•《第十二届“两岸三地历史学研究生论文发表会”综述》,《史学史研究》,2012年第2期
•《陈澧参加会试次数考》,《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年第1期。
•《强学会成立时间考证补——兼谈强学会与强学书局的关系》,《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6期(收入《近代文化研究》第三辑,商务印书馆2014年)。
•《再谈孙中山“国父”尊称的由来》,《历史教学问题》,2011年第5期。
•《〈清国史〉〈清史列传〉〈清史稿〉朱次琦传校读》,《史学史研究》,2011年第2期。
•《五四运动后至北伐战争前夕的教育界风潮》,《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团结报》论点摘要)。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教育界的派系之争》,《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第3期。
•《中国女学会到底成立于何时?》,《文史知识》,2009年第2期。
•《马叙伦与五四运动后浙江教育界的派系之争》,《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第3期。
•《再论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的由来》,《史学月刊》,2008年第3期。
•《马叙伦与教育特税督办公署》,《西部法学评论》,2008年第1期。
•《“五四”运动中的“留蔡助蒋”再探》,《学术研究》,2007年第1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论点摘要)。
•《“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6期。
•《马叙伦与民国初年北京大学的新旧之争》,《学术月刊》,200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光明日报》论点摘要;收入《近代文化研究》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7年)。
•《从史学到文字学:马叙伦早年学术兴趣转变的内在思路》,《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5期。
•《马叙伦加入过同盟会吗》,《光明日报》(理论版),2007年6月29日。
•《上海广肇公所的重建及其职能》,《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3期。
•《旅沪广帮与近代上海社会文化的多元化》,《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5期。
•《“张禄”是马叙伦的化名吗》,《文史知识》,2005年第9期。
•《旅沪广帮与清季十年的对外交涉》,《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移民与故土:旅沪广帮与晚清广东社会》,《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
•《广帮与潮帮:晚清旅沪粤商管窥》,《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5期。
•《旅沪广帮与首次官派幼童留美》,《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4期。
•《晚清时期粤港渝贸易关系浅探》,《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太平洋战争时期中英印度问题交涉浅探》,胡春惠等主编:《两岸三地历史学研究生论文发表会论文集》,台北:政治大学历史学系2001年出版。
•《孙中山与巴黎和会》,《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01年第3期。
•《康、梁“虚君共和”方案浅析》,《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00年第3期。
联系方式
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100875
E-mail :bnulhf@163.com
(信息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