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正华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学历:
1988.9-1992.7 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教育部中外联合培养博士研究项目),其间1991.3-1992.3在荷兰莱顿大学学习,1994年1月获博士学位。
1985.9-1988.7 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1988年7月获硕士学位。
1978.10-1982.7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史专业,1982年7月获学士学位。
1965.9-1968.12 河南师范学院(现河南大学)外语系英语预科。
任职简历:
1999年起任北大历史系教授、曾任亚非拉教研室副主任(1996-98)、历史系副主任(1998-2001)
1994-1999任北大历史系副教授
1992-1994任北大历史系讲师
1982-1985在郑州大学政治系任助教
所属机构:亚非拉教研室
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
现代化理论与进程,亚洲现代史;东亚现代化比较,中国内陆农村发展
通讯联络: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邮编:100871
dongzhh@pku.edu.cn
担任本科教学:世界通史、亚非拉近现代史、现代化理论与进程
主要论著:
◎书评、笔谈、综述
现代化研究的“创新”与“超越” 《南开学报》2006/3
历史连续性与非连续性-读书笔记二则《北大史学》第1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多种“范式”并存有益于史学的繁荣,《史学理论研究》2003/3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现代化范式”(周东华、董正华)《中外学者纵论20世纪的中国》(牛大勇、臧运祜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东亚“奇迹”之后的再思考,《科学时报》1999年4月13日7版(战略研究版)
19世纪中叶以来的亚洲与中国,《国际学术动态》(武汉)1999/4
当代(1996-1997)中国现代化进程研究,《天津社会科学》1998/2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新视野与新领域,《广州日报》1997年6月6日(探索与争鸣版)
罗荣渠和他的现代化研究,《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和理论教学》1997/11
罗荣渠教授和他的现代化研究,《中国研究》(东京)第2卷第3期(1996.6.)
民族主义与国家利益 《战略与管理》1994/4;收入《九十年代文存1990-2000》(孟繁华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历史学的困境与史学家的命运,《学人》第5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
D.K.菲尔德豪斯对殖民主义史的研究,《北大史学》第二辑,1994
“文明冲突”说的启示,《新向导》(哈尔滨)1994/1(创刊号)
继续深入研究西方现代化理论,《理论与现代化》(天津)1990/11
中国现代化:艰难的历程,《读书》1990/7
长波理论与殖民主义史研究,《北京大学学报》1988/2
◎论文(中文):
资本主义精神:新教伦理、个人主义还是民族主义?,《世界历史》2007/1.
国体创新与荷兰的崛起-“联省共和”分权政治体制的作用,《中国与世界观察》(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办),2007/1.
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和谐社会建设》(俞可平等编),重庆出版社2007年。
关于现代农业发展的两个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1;收入《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3辑(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沿报告》(李惠斌等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关注家庭农业的发展与现代化,《中国改革报》2005/8/4理论版(王淼 董正华)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经验教训,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演讲录》第7辑,科学出版社2005年。
农民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学习时报》2005/10/17,2005/10/24思想理论版连载。
全球化:歧义纷沓的解说与真实的历史进程,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5-6;收入《全球化与全球史》(于沛主编)
东亚的历史巨变与当代发展道路,《东亚的历史巨变与重新崛起》(梁志明主编),香港社会? 科学出版社,2004年。
从历史发展多线性到史学范式多样化,《史学月刊》2004/5;《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4;收入《中国政法大学人文论坛》第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外国史读本》(彭小瑜 高岱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伊斯兰复兴运动中的“原教旨主义”:现实与历史的成因,《战略与管理》2001/6.
近代法国小农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和演变 《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文史哲卷·历史学分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现代化进程中的东亚城市农业(董正华、袁卫东),《战略与管理》1999/2.
巨野县教育发展情况调查,《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马戎、龙山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水龙吟——中国龙神话的历史社会学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9年春季号;收入《青年思想家》(贺立华主编)1999年第1辑,山东文艺出版社。
现代化研究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林被甸、董正华),《历史研究》1998/5;摘要或转载:《新华文摘》1999/2;《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9/2;《炎黄文化研究》第6期(1999年6月);《历史学百年》(刘新成主编),北京出版社1999年。《21世纪:人文与社会-首届“北大论坛”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1;《〈历史研究〉50年论文选》(《历史研究》编辑部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8年秋季号。
现代小农制的历史地位 《北大史学》第3辑,收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世界史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农业农民问题与新农村建设》(俞可平等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从“以农业培养工业”到牺牲农业,《中日韩三国关系与东北亚的和平发展-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新舄大学环日本海研究会编),1997.10.;《农业农民问题与新农村建设》(俞可平等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近现代东亚土地制度演变的基本轨迹,《中国研究》(东京),第2卷第1期(1996.4.);收入《北大亚太研究》第3辑,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6年
小农制与东亚现代化模式,《北京大学学报》1994/3;《战略与管理》(北京)1995/1.
土耳其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特点, 载《各国现代化比较研究》(罗荣渠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凯末尔改革与土耳其的现代化,《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91/2.
试论第一国际的独立自主原则(滕世宗、董正华),《河南社联》1984/5.
◎论文(英文):
The Modernization Parodigm based on Monistic Multi-linear Theory: response to some comments,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CHEP &; Springer),vol.1,no.2(2006)。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Studies on Modernization in 20 Century China (Dong Zheng hua &; Lin Bei dia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ol.XXI,No.4, Winter 2000.
How Chinese Viewed Ataturk and Modern Turkey: a Historical Retrospect, Ataturk and Modern Turkey, Ankara University Press, 1999.
Nanjie Village:a Market Oriented Collective,Equity, Exclusion and Liberalization: a debate among historians-Papers of the 1996 SEPHIS workshop, Zanzibar, Amsterdam: SEPHIS, 1996. Ref.: Sephis Newsletter, January 1997 no2,p.10-11.
◎专著:
《透视东亚“奇迹”》(董正华 赵自勇 庄礼伟 牛可合著),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教材:
美国历史概览 《美国文化与社会15讲》(袁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主编:
《现代化研究》(第1、2、3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003,2005.
《世界文明史·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董正华、许平主编)
《罗荣渠与现代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林被甸、董正华主编)
《东亚现代化:新模式与新经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罗荣渠、董正华主编)
◎译著和译文:
霍华德·韦亚达《非西方发展理论》,董正华 昝涛 郑振清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弗兰茨·舒尔曼《中美关系:在价值和利益之间的选择》,钱俊译,董正华校,《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3期
S.亨廷顿《发展的目标》,董正华译,王加丰校,《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亨廷顿等著,罗荣渠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
艾伦·麦克法伦《资本主义起源研究述评》,王加丰译,董正华校,《世界史研究动态》1990.2.
获奖:
2001年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集体奖项)
2001年北京市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集体奖项)
在国内外学术机构和刊物中的任职情况: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编委会成员。
《史学理论研究》编委(2003年以来)
《现代化研究》(2002-2005年由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办、2006年起由南开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创新基地主办)编委
美国加州大学富布赖特研究访问学者(1995.8.-1996.9.)
台湾东华大学客座教授(2000.3.-6.)
美国加州门罗学院客座教授(2001.2.-5.)
香港珠海书院客座教授(2004.9.-2005.1.)
河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中国人权研究会第2届理事会理事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经典作家关于农业和农民问题的基本观点”课题组首席专家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第1-2届理事会理事
北京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课题主持人(1998-2005)
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2000年以来)
2001年1月以来参加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2008年12月2-3日,中国改革开放与人权发展30年学术研讨会(北京),提交论文“进一步保障农民的土地使用权”。
2008年11月6-7日,第5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南京),提交“农地制度改革与保障农民对农地的永久使用权”。
2008年10月26-27日,19世纪以来的西方社会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世界史所),提交论文“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Individualism or‘the Original Civic Type of Nationalism’? ”
2008年6月23-28日,参加“农民的终结?-全球资本主义与农业社会的未来”(The End of the Peasant? Global Capitalism and the Future of Agrarian Society)研讨会(加拿大温哥华Wall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提交论文“The Use of Farmland: Search for a Better Solution”。
2008年5月28-30日,参加“青年土耳其革命100周年国际讨论会”(土耳其安卡拉大学)组织“中国民主革命100年”小组讨论会,提交论文“‘Guided Modernity’ in Turkey: from Young Turks to Kemalists”(by Dong Zhenghua and Zan Tao)
2008年4月21-22日,北京人权论坛,提交“发展权与发展道路的选择”。
2006年11月7-8日,第3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重庆),提交“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2004年4月7-8日,参加“东亚国家和地区现代化进程”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中国史学会、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联合举办),发言“以一元多线论为基础的现代化范式”。
2003年8月1日,参加“第二期管理科学论坛”(北京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主办), 提交“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大会主题报告)。
2002年3月,参加中国科学院现代化讨论会(北京),提交 “现代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01年6月,参加“20世纪中国的历史回顾”国际学术讨论会(北京大学),提交“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现代化范式’”。
2001年1月至今从事的国际国内项目:
21世纪文科教材改革项目《世界文明史》编撰(主编第三卷)。
《中美文化交流与中国现代化—留美学人口述史》(承担北京大学美国研究中心项目,作为项目协调人)。
《北京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计划》历史学系“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子项目(主持人)。
“211工程”子项目“从现代化到全球化”(负责课题组)。
东亚现代化模式研究(2004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不同模式研究”子项目)。
软实力研究-企业软实力基本理论与评估指标项目(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软实力研究课题组”与云南中烟集团研究院经济研究室合作)。
《世界现代化进程专题15讲》(教育部21世纪教材项目,由北京大学教务部资助1.5万元)。
(信息来源:北京大学历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