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美宝

程美宝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祖籍广东省中山市,1968年6月生于香港。1990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获社会科学学士学位(一级荣誉),1996年获英国牛津大学博士学位(中国近代史)。1996年9月-1997年5月,先后任中山大学历史系兼职讲师、美国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香港课程及美国Syracuse University香港课程中国近代史兼职讲师。1997年6月至2002年6月,任职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2002年6月晋升为教授,2003年5月起担任博士生导师。2010年11月起出任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副院长。2011年获聘为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

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

历史人类学

教授课程

本科课程:传媒社会史、海外中国研究、历史学与社会理论、香港史

硕士课程:西方中国近代史论著选读

代表专著

1.《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2.《平民老倌罗家宝》(编撰),三联(香港)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

3.《香港史研究论著选辑》,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与赵雨乐合编,第一编者)。

4.《香港历史1842-1997》教材,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课程编撰,与科大卫合编)。

5.《西方人眼里的中国情调:伊凡·威廉斯捐赠十九世纪广州外销通草纸水彩画》,中华书局,2001年(第一编纂,中英文翻译)。

6、A History of Hong Kong 1842-1997 (revised edition), Ope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2 (2nd compiler, co-authored with David Faure).

代表论文

1、《台湾公藏有关清末民初广东研究资料概述》,《汉学研究通讯》 14: 4: 327-330 (1995年 12月); 15: 1: 78-81 (1996年2月)。

2、“Literary, Ethnic or Territorial? — Definitions of Guangdong culture in the Late Qing and the Early Republic”,in Tao Tao Liu and David Faure (1996), Unity and Diversity: Local Cultures and Identities in China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3、“The Place of Vernacular in a National Movement: Cantonese literature in the late Qing and the early Republic”, Alan J. K. Sanders (ed.) Nationality and Nationalism in East Asia, British Association for Korean Studies, 1996.

4、《女权?神权?政权?——赤湾天后诞札记》,《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1996年10月,第5期。

5、《番鬼”学粤语》,《东方文化》,1997年第4期。

6、《庚子赔款与香港大学的中文教育:二三十年代香港与中英关系的一个侧面》,《中山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7、《陈寅恪与“牛津”缘悭一面的真相——牛津大学聘请陈寅恪档案》,《明报月刊》,1999年第4期。(与刘志伟合著,第二作者)。

8、“China: Academics between communism and commerce”, Academe: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 July-August 1999, Volume 85, Number 4. (与刘志伟合著,第二作者)。

9、《陈寅恪与牛津大学》,《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10、《数字化时代的历史学教育》,《中国高等教育》,2000年第13/14期。(与刘志伟合著,第一作者)。

11、《海外学者的华南研究》,《光明日报历史周刊》第45期,2000年12月22日。(与蔡志祥合著,第二作者)。

12、《“虚席以待”背后:牛津大学聘任陈寅恪事续论》,胡守为主编:《陈寅恪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与刘志伟合著,第一作者)

13、《区域研究取向的探索:评杨念群《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

14、《华南研究:历史学与人类学的实践》,《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22期,2001年1月。(第一作者)

15、《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杨念群编:《空间、记忆和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16、《数字时代的历史事实建构:以电子族谱编撰为例》,《史学月刊》,2001年第5期。

17、“Naming and Identities among the Atayal people in Miaoli county, Taiwan”, in David Faure (ed.) In Search of the Hunters and Their Tribes, Studies in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 Taipei: Shung Ye Museum of Formosan Aborigines, 2001.

18、《理论与实践:根治时空错乱与集体失忆”,廖迪生、张兆和、蔡志祥合编:《香港历史、文化与社会(一)教与学篇》,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2001年。

19、《香港中上环之旅:早期殖民地的开发》,廖迪生、张兆和、蔡志祥合编:《香港历史、文化与社会(三)田野与文献篇》,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2001年。

20、《从民俗到民族:地方文化与国家认同》,《清华社会学评论》,2001年第1期。

21、《IT时代的历史教育》,胡显章:《走出“半人时代”——两岸三地学者谈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2、《七十年前的一封“征稿信”——吴文藻致罗香林函》,《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30期,2003年1月。

23、《‘Whang Tong’的故事——在域外捡拾普通人的历史》,《史林》,2003年第2期。

24、《由爱乡而爱国:清末广东乡土教材的国家话语》,《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

25、《琛舶纷从画里来》,刘明倩、刘志伟编:《18——19世纪羊城风物——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藏广州外销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4——49页。英文版“Boats in Chinese Export Painting”, in Ming Wilson, Liu Zhiwei (eds.), Souvenir from Canton – Chinese Export Paintings from 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Shanghai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03.

26、《地方史、地方性、地方性知识——走出梁启超的新史学片想》,杨念群、黄兴涛、毛丹主编:《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7、《‘岭学’正统性之分歧——从孙璞论阮元说起》,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广州炎黄文化研究会编:《岭峤春秋——广府文化与阮元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

28、《18、19世纪广州洋人家庭的中国佣人》,《史林》,2004年第4期。

29、《全球化、全球史与中国史学》,《学术研究》,2005年第1期。

30、《我手写我口——戏文唱本中的粤语写作传统》,黄爱玲编:《粤港电影因缘》,香港电影资料馆,2005年。

31、“The Use of Written Cantonese in Entertainment Texts”, Wong Ain-ling (ed.), The Hong Kong-Guangdong Film Connection, Hong Kong Film Archive, 2005..

32、《台湾苗栗县泰雅人的命名与墓葬——一个历史学者的田野观察与省思》,《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7卷第3期,2005年5月。

33、《晚清国学大潮中的博物学知识——论《国粹学报》中的博物图画》,《社会科学》, 2006年第8期。(原稿题目为《晚清国学大潮中的博物学鳞爪—— 浅论《国粹学报》的博物图画》。

34、《全球化、全球史与中国史学》,于沛主编:《全球化和全球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35、《从思想史到思想家的历史——评麦哲维《学海:十九世纪广州的社会流动性与身份认同》,《清史研究》,2007年5月,第2期。

36、《近代地方文化的跨地域性——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粤剧、粤乐和粤曲在上海》,《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2期。(收入姜进:《都市文化中的现代中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37、“Classifying Peoples: Ethnic Politics in Late Qing Native-Place Textbooks and Gazetteers”, in Tze-ki Hon and Robert Culp (eds.), The Politics of Historical Production in Late Qing and Republican China, Leiden: Brill, 2007.

38、“Picturing Knowledge: Chinese brushwork illustrations of Western natural history in a late Qing periodical, 1907-1911”, 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Vol. 1, No. 1, August 2007.

39、《罗香林与客家研究》,《客家研究辑刊》,2008年第1期(总第32期)。

40、《清末粤商所建戏园与戏院管窥》,《史学月刊》,2008年第6期。

41、《网上织网:当代亲属关系的建构》,《学术研究》,2008年第9期。

42、《罗香林早年人种学与民族学的理念与实践》,《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43、《浅谈粤剧起源与形成的研究议题和方法》,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广州炎黄文化研究会、广东八和会馆、《粤剧大辞典》编辑部合编:《粤剧何时有:粤剧起源与形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8年。

44、“Where Guangdong meets Shanghai: Hong Kong Culture in a Trans-regional Context”, in Helen F. Siu and Agnes S. Ku (eds.), Hong Kong Mobile: Making a Global Population,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8.

45、《清末粤商所建戏园 / 戏院初探》,姜进、李德英主编:《近代中国城市与大众文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

46、《Pidgin English研究方法の再考——18-19世纪の広州及びマカオを中心として》(稻垣智惠译),内田庆市、沈国威编著:《言语接触とピジン——19世纪の东アジア》,东京:白帝社,2009年。

47、“Globalization, Global History, and Chinese History” (translated by Henry Chan),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World History vs. Global History? The Changing Worldview in Contemporary China), Spring 2009/ Vol. 42, No. 3.

48、 《复制知识——《国粹学报》博物图画的资料来源及其采用之印刷技术》,《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收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出版博物馆编:《历史上的中国出版与东亚文化交流》,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年;桑兵、赵立彬主编:《转型中的近代中国: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学术研讨会论文选》,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49、《班克斯爵士与中国》,《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4期(收入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跨越空间的文化:16-19世纪中西文化的相遇与调适》,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

50、 Book Review: Performing Grief: Bridal Laments in Rural China, by Anne E. McLaren,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8, The China Journal, No. 62, July 2009.

51. 《谁在中国发现什么历史?——中西史学界的对话与自说自话》,苏力、陈春声主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三十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52. “‘What Alternative do you have, Sixth Aunt?’ Women and Marriage in Cantonese Ballads”, in Helen Siu (ed.), Merchants’ Daughters: Women, Commerce and Regional Culture in South China,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0 .

53.《水上人引水——16-19世纪澳门船民的世界》,《学术研究》,2010年第4期(收入珠海市委宣传部、澳门基金会、中山大学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编:《珠海、澳门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首届珠澳文化论坛”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54.《从博物馆藏品看中国“近代”史》,《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2期(收入徐秀丽主编,谢维、杜承骏副主编:《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55.“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theatres built by Cantonese merchants in the late Qing”,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Vol. 5, No. 2, 2010.

56.《国家如何“逃离”——中国“民间”社会的悖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0月14日。

57.《广州“非遗”的潜力》《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1月18日,“人文岭南”第2版。CN:11-0274

58.《粤词官音——卫三畏《英华韵府历阶》的过渡性质》,《史林》,2010年第6期((收入在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出版博物馆编:《出版文化的新世界——香港与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59.《Pidgin English研究方法之再思——以18——19世纪的广州与澳门为中心》,李庆新主编:《海洋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年。

60. “Chopsticks or Cutlery? How Canton Hong merchant entertained foreign guests in the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 in Kendall Johnson (ed.), Narratives of Free Trade: The Commercial Cultures of Early US-China Relations,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2.

61. 《澳门作为飞地的“危”与“机”——16-19世纪华洋交往中的小人物》,《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2卷第3期,2012年5月(收入李向玉主编:《“辛亥革命与澳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澳门理工学院,2012年)。

62. 《破墙而出:清末民初广州西关地区景观的延续与变迁》,苏基朗主编:《中国近代城市文化的动态发展:人文空间的新视野》,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

63. 《近代的男性性と民族主义》(新居洋子译),辛亥革命百周年记念论集编集委员会:《总合研究 辛亥革命》,东京:岩波书店,2012年。

主持、参与的科研项目

1.《清代两广总督衙门档案的整理与研究》,教育部专项委托项目,2001年8月至今(参与)

2.《澳门科技大学研究项目“澳门在全球化和东西文化交流中的历史地位、独特作用与现实意义研究”子课题“15-20世纪澳门对周边地区的示范与辐射作用研究”》,项目来源:澳门基金会资助澳门科技大学研究项目,2008年9月至今(主持)

3.《近代省港澳大众文化与都市变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重大研究项目,2009年12月至今(主持)。

获奖情况

2004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2005年:入选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5年:获广东省总工会“南粤建功立业女能手”荣誉

2006年:“中山大学文科优秀中青年学者”,奖励“桐山奖励金”

2009年:广东省2006-200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一等奖)

2010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五一巾帼标兵

2011年:获聘为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学术兼职

《历史人类学学刊》编委

《学术研究》编委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中国)编委

Journal for Maritime Research (英国)编委

学术交流

2002年3-6月:英国学术院王宽诚学人,访问英国牛津大学

2003年1-8月:美国富布莱特访问学人,访问美国耶鲁大学

2006——2007学年度:美国巴德学院访问教授

2008年1-3月:获英国国立海事博物馆Swire Fellowship到该馆进行访问及研究

2010年3-7月:台湾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历史学系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