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涛:奕譞与中法战争

摘 要:光绪九年爆发的中法战争引发朝局大变动,自此醇亲王奕譞实际上成为军机处的核心,进入权力核心区。甲申政变之后中法战争是清廷面临的头等大事,法国不满拟订条约将战火从越南境内引向闽、台两地,中法战争蔓延到两地作战,对此实际以奕譞为首的军机处作为最高中枢权力机构,一边积极寻求美国的调停,一边对法国赔款的要求强硬回绝以维护国体。但当法军进攻闽、台两地时,奕譞主张防御为主甚至采取坚壁清野的作战方略,在紧急关头提议绅民自守。

关键词:奕譞,中法战争,基隆,马江战役

简介:关于中法战争,学界从战争的背景、性质和影响、相关战役、外交问题、清政府的战争对策、相关人物等多种角度予以关注和研究。同时醇王奕譞是甲申易枢后接替恭王奕?之后的主政亲王,清政府的战争对策受其影响颇大,学界对醇王奕譞对中法战争研究空白。笔者非常荣幸获得202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支持计划》资助,拟在醇王奕譞与中法战争的问题上做出一点梳理,以期从新的视角认识奕譞和中法战争。

关于中法战争以往学者从战争的背景、性质和影响、相关战役、外交问题、清政府的战争对策、相关人物等多种角度予以关注和研究。醇亲王奕譞对晚清政坛的影响不可小觑,甲申政变使其进入权力核心区,也成为改组枢机后清政府的主要决策者,其对中法战争做出的许多指示在前方战争得到实践,对中法战争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以往研究中主要有两种观点:奕譞表面主战,实际上主张和谈停战;第二种是奕譞前期主战,主政后逐渐转向和谈停战。笔者以中法事宜发展为导线探析奕譞在中法事宜中的态度,以期从另一种视角认识奕譞和中法战争。

从1880年起清政府开始向法国交涉越南事宜,清政府驻英、法、俄三国公使曾纪泽不断向法国外交部抗议法国对越南的侵略,法国外交部长佛莱西纳(FreycinetC.de)表示法国对越南东京毫无野心,但是1882年5月佛莱西纳宣称法国在越南的行动没有对中国解释的必要。10月清政府顺应法国驻华公使宝海(Frederic-AlbertBouree)的提议派出李鸿章前往天津商议越南事宜,但是李、宝谈判结果因法国改组内阁作废,翌年6月法国驻日使者脱利古(Tricou)来华重开谈判,重新提出中方承认法国保护越南;中方不得阻拦法军消灭黑旗军;将通商地点由越南保胜改为中国云南等条件。该条件引起朝臣纷争,意见不一, 于是7月3日慈禧太后诏命醇亲王奕譞会筹法越事宜,翌日起奕譞到军机处参与越事商讨。奕譞对清军在越南的境遇颇为无奈,翁同龢记载:“访醇邸长谈,为越事也,邸意谓法谋益狡,而我无应策,余意亦然。”1法方一边与清政府谈判,一边在越南不断进兵,步步紧逼,对此奕譞主张清军壮大军威恐吓敌人,令其对清军兵力心有余悸,不敢肆意用兵;另外向脱利古申明,假使衅自彼起清廷则拒绝偿款。“醇邸到直房议事,先有信致恭邸,意在大张声势,又先与脱言明,彼若开衅,偿款即由彼认云云。”2不过军机处没有采纳奕譞的建议, 10月谈判无果,法方增兵、追加军费进军清军占据的山西、北宁等地, 清廷一边在越南增兵防守 ,一边加固海防,对此奕譞就加固海防之法致信奕?:“一炮台用土兼避开花炮法;一沿海买地一条,挖坑设伏与陆战;一津郡乡团。”3奕?采纳三条建议,令北洋赶办。

值得注意的是,以奕?为首的军机处采纳奕譞所言,却不言提议者何人,“皆寄北洋另赶办,廷寄未言何人所陈也。”4笔者认为这与两方对越事宜的态度有关,以奕?为主的军机处作为最高指挥枢机,主张息事宁人、保存实力,因此通过“躲避之策”缺席有关中法战争的商讨会议,翁同龢记载:“恭邸上食未来”、“恭邸因家事未入,宝相上仓,惟余与高阳二人入对”、“恭邸未入”。5即便是参与会议,也是不作声,“恭尚游移,拟书宝公,明日与醇邸商酌也。”6相较之下醇王奕譞十分关注战局,时常询问法越事宜,“醇邸到直房议事,先有信致恭邸,意在大张声势……其意甚壮,然无赞成者。”、“向恭王提出海防三条全部予以采纳。”7法越战事日益逼近,有人自然对默不作声的军机处提出质疑。11月28日御史吴峋上折“责诸枢臣皆疾老瘦累,请派醇邸赴军机处稽核,别简公忠正大、智略果敢大臣充枢密。”8吴峋不仅直述原有军机处班子办事效率低下,而且提出军机处的候选人,对此慈禧太后对峙恭王,恭邸及臣等皆谢奉职无状,慈禧太后见状只得暂且不作处理。

光绪十年(1884)三月在越清军连失北宁、太原等地,军机处一如往常不作为,奕?作为军机处和总理衙门的核心人物,依旧不参与中法事宜的商讨,翁同龢在日记中多次记载“恭、宝皆未入也。”、“军机起,一刻。恭未来。”9由此笔者认为北宁、太原失守至少没有使得以恭王为主的军机处对中法事宜态度发生转变。反而,“恭王述惇王语请旨,则十月中进献事也,极琐细不得体。慈谕谓本不可进献,何用请旨,且边事如是,尚顾此耶,意在责备。”10 31日惇王与恭王仍然在论昨日进献之事,翁同龢对此慨叹:“天潢贵胄,亲藩重臣,识量如此。”11战争之际恭王倒是对进献一事十分关注,屡次三番追究,进一步说明笔者先前观点,北宁、太原的失守没有引起恭王改变中法战争的态度,然前线战事频频失利却是巧妙促成了朝局变动。左庶子盛昱就越南事宜上奏疆事败坏固然惩治前线将领但军机大臣蒙蔽诿卸、难逃其咎应,请奏严加议处,责令戴罪立功以正纲纪。12慈禧太后先是将此折留中未发,仅仅责备“边防不靖,疆臣因循,国用空虚,海防粉饰,不可以对祖宗,臣等惭惧,何以自容乎?”13后又在公主府传膳醇王奕譞商讨此事。8日慈禧太后谕内阁:“恭亲王奕?等始尚小心匡弼,继则委蛇保荣,近年爵禄日崇,因循日甚……,开去一切差使,撤去恩加双俸,家居养疾。”14恭亲王奕?退出军机处,军机处大臣宝鋆、李鸿藻、景廉、翁同龢依情形给予不等的处分,10日才将盛昱一折下发,此次枢机重组慈禧太后仅仅与醇王奕譞进行秘密商讨,之前吴峋上奏、恭王对峙无果,同时避免廷臣维护奕?致使局面难以操控,因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重组枢机,至此新的军机班子和总理衙门代替以恭亲王奕?为首的军机处和总理衙门于一体的体制,对此研究成果丰硕15,笔者在此不多做赘述。

法方接连取得北宁、山西等战略要地后主动寻求谈判契机,通过前天津税务司德催琳(Detring Gustav von)致信李鸿章言及法方要求:订立越南通商章程;中国不阻拦法国保护越南权利;法越约章措辞保全中国体面;迅即调离驻法使臣曾纪泽;法放弃索兵费及占地为质。清政府也是主张在不失国体的前提下保全和局,于是5月直隶总督李鸿章与法国总兵福禄诺(E.Fournier)在津议定《中法会议简明条款》:一、中国滇界不受侵犯;二、中国撤退北圻军队;三、法国不索赔款,中国允法在滇境通商;四、中国承认法越条约,惟不得插入伤碍中国体面字样;五、三个月内各派全权会议细约。不料6月法国海军部长裴龙(Peyron)向越南远征军总司令米乐(Millot)下达了挺进谅山的命令,于是杜森尼(Dugenne)上校率领一队法军从河内出发,在北黎附近遭遇清军,双方各执不下,在北黎交锋,法军死亡七人、伤四十二人。该战役归咎于李福签订的中法《简明条款》在中法双方之间产生的歧义,对此郭卫东先生已做考证16,此处不做赘述。

观音桥事件摧毁李福协定的和谈成果,26日法外交部照会曾纪泽要求中国担负衅责;法使谢满禄责问总理衙门观音桥事件,答以天津简约未议商务、撤兵日期未定,法兵遽行攻击应认赔补之费。几日之后法方又派出中军副将日意格((ProsperMarieGiguel)会晤李鸿章要求中方惩治失事军官、赔补军费,中方坚持原先立场,认定衅从法起。法方要求清政府赔款的要求遭拒后,采取惯用的“边打边拉”策略,一面继续谈判,一面派军队赴援,驶向中国东部沿海。清政府谕令沿海督抚严加防范的同时全力保持和局,满足法方撤换驻法公使曾纪泽的要求,任命李凤苞代替曾纪泽与法总理兼外交部长茹费理(J.F.C.Ferry)谈判。相比奕?主政时期一意和平谈判解决中法争端的态度,改组枢机后的清政府虽然主张停战但就条约内容坚持定见,甚至不惜兵戎相见。观音桥事件之后,清廷一面照会法使和好之意;一面下令越南、广东的官兵严加防范,示意敌不动我亦不动。但对法方进兵挟制以要求赔补的举动,翁同龢在日记中提及奕譞“颇不谓然”,同时慈禧太后态度相似,“上意亦怫,似有诃责也。”17次日总理衙门大臣奕劻向奕譞言及和局宜保全,即顺应法方赔补要求,“劻公与醇邸力言和局宜保全,邸怫然而起,并拟调神机营三千防山海关。”18奕譞对赔款一事态度强硬,甚至对法方派兵要挟开始部署京师的防御,奕譞语气中多少有轻敌和赌气之意,但对拒绝赔款一事态度坚决。正如翁同龢所言此时“朝廷之意未尝不欲和”,但是不肯退驻扎在越的清军以及必须维护清政府的威严。在两方之间斡旋的赫德也在信中言及:“法方不肯放松赔款,而中国坚决不肯偿付赔款。”19笔者认为慈禧太后坚持拒绝赔款。前文有提七月初法方态度坚定甚至出兵威胁时,“醇邸颇不谓然,上意亦怫,似有诃责也。”到七月末翁同龢记载慈禧太后的态度依旧是在日记中记载:“略提恤款。上意大不为然。”“上意坚定,不允偿款。”20奕譞奉慈禧太后懿旨主持中法事宜,自然在赔款问题上持拒绝态度。随着局势日益严重,法舰陆续抵达基隆、福州,加之南北洋防务吃紧,船只无法援闽,奕譞对赔款一事逐渐松动,“丹老致邸书,筹百万作为边界费,盖变去赔偿之名也,邸意可许。”21

同时美国意图参与中法事宜的调停,驻华使馆参赞何天爵(Chester Holcombe)告知总理衙门:“中人自应秉公评论,我与杨大人深知中国无违约之处。美国主若出来评论,将来必不能说中国应行赔偿。”22其甚至在总理衙门出言,按照抚恤中法战争伤亡之家,法国应赔之款相比中国大为悬殊。7月30日奕譞上奏总理衙门与何天爵会晤内容,提出“此事美国自愿照约调处,为顾全中国大局起见,与其俟曾国荃等在滬就议无成,稍为迁就,或致有碍国体,不如俯允美国所请,居间调处,既可由总理衙门与美国缓商办法,又可腾出数月工夫,于议和、备战,均有裨益。”23不论驻法公使与茹费理内阁的商谈;抑或赫德、曾国荃在沪与法使巴德诺的辨明,中法谈判的关键问题在于赔款。奕譞赞同美国居间调停,一是美国偏向于中方的态度;其次是通过美国延续调停,拖延法方,为之后中法关系演变起到缓冲作用,在谈判中拖延时间也是奕譞在中法战争的举措之一。此外笔者推测,奕譞及其总理衙门轻信美国使者偏向中国一方的言论,认为美国调停会认真考虑中国一方的要求,因此同意美国的调停。

但不出几日驻法大臣李凤苞来电茹费理内阁拒绝美国调停,总理衙门多次催问美国使者美国照会法国的回复,杳无音信,美国使者劝慰总理衙门,法国没有不允之理、没有回信即是好消息等语,奈何7日美国回信“法国不准”。其实在8月1日驻法公使李凤苞报告总理衙门法国拒绝美国调停之事,3日奕譞等奏:“李凤苞虽有法国不允美评论之语,惟美国使馆尚未接有该国回音。……再本日由总署电复曾国荃,仍俟美国调处较为得体。……并由总署电令赫徳回京,以免从中煽惑。”24此时以奕譞为首枢机无计可施,只能被迫将希望寄托美国,为此奕甚至令一直参与调停的赫徳回京;另一方面对法国局势缺乏明确的认识,令在沪与巴德诺谈判的曾国荃等待美国调停,显然做法有欠深虑。奕譞对美国调停之事过于乐观,希冀美国调停会拒绝法国赔款要求,为中国伸张正义。6日提出,法国不允许美国调停,因此需要考虑到第二办法。“法不允美,何云有待;倘呆候之际突生他故,何尽可诡词卸责,我则如何了局!似乎第二步办法,亟须筹出方妥。”258日以奕譞为首的军机处游说巴德诺:“恰有美国出为调停,于两国极为有益。中国所以愿照约调停者,不但为中国计,实兼为贵国计,而贵国所以不愿调停者,不过恐美国偏袒中国,贵国不获如愿,与其美国评论再行不允。”26

中方有意维持和局,奈何8月初法方对台湾采取军事行动,法舰直逼基隆,后法方照会清政府不允偿款则继续轰夺福州船厂与福州。对此“上意仍未定,阎相倡收束之议”,可以发慈禧太后先是未作决定,令廷臣商议之后再做定夺。经法方侵占基隆一事奕譞主张战争,“醇邸言当战,词色当壮。”值得注意的是奕譞后期的行动并非完全依靠武力解决中法事宜。“闽省待船始战,无战之日矣。此时似当以开仗告各国洋商,以勿扰各商戒我。”27虽然清军进入备战状态,但还是以防御为主、希望不战而终,上文提到“以各商戒我”,希望各国从本国商业利益出发阻止中法开战。奕譞提出明告各国:孤拔率舰队封锁台湾海口,其率先开衅导致战局一触即发;据此一方面向巴德诺显示清廷对在滬和谈的态度,一方面令基隆、福州的法舰知难而退。“一面将此意照会该使,以觇动静。倘负隅不理,即胁之以兵,驱逐入海;”28法方决意让清廷赔款,全然不顾清廷的求和与告诫,其余法舰继续驶向基隆,“闽省待船始战,无战之日矣。此时似当以开仗告各国洋商,以勿扰各商戒我。一面将马尾船厂设伏待轰,一面将长门河口立即堵塞;先发之道,无逾于此。”29奕譞以各国商贸做盾息战,一方面中国东南省份通商口岸中英商最多,美德诸国次之,一旦法国开战,英美德等国在中国的商业利益受到创击,这是美英德等国不愿意接受的结果;一方面奕譞也肯定了何天爵的影响,按照公法行事,开仗之前先告各国,使各国商人搬移,以期各国干预避免开战。奕譞提议:“一则一面布告、一面分电挞伐,隔一日即请明诏。一则法虽据台,刘岂甘让;凭片语洋电即先发作,倘稍孟浪,结局更繁。拟急电查:设刘出奇得胜,我只将此事作为甚淡,给彼照会以揶揄之,仍俟美国之举而已。若刘蹶不振,则第一层不容已矣。”30法军在台湾、闽省的对清作战没有使奕譞在对敌策略上作出调整,依旧分告各国、对法军在军事上作出反击。仍然等待美国从中斡旋。奕譞虽然对美国调停寄予厚望,但是何天爵告知法国拒绝美国调停之后,对局势稍作判断,并非将希望全数寄托美国,开始筹措其他应对之策。

中法问题的再次激化造成了中国沿海边疆的危机,其实早在中法战争引到台、闽两省之前,清廷已经在着手布置海防,陈在正先生在《中法战争前后的台湾海防》31一文进行详细的论述。7月25日刘铭传到台之后查看炮台,巡视台防,言:“台湾孤悬海外,台南以澎湖为锁錀,台北以基隆为咽喉;澎湖一岛,独嶼孤悬,皆非兵船不能扼守。”32台湾与大陆隔离,澎湖、基隆、澎湖岛皆为重要战略要地,需要兵舰把守,然“查全台防军共四十营,台北衹存署福建陆路提督孙开华所部三营,曹志忠所部六营而止;”33刘铭传上奏往来台湾船只,要么专装煤货,要么年久行迟,难以应敌,且台防较他省更加急迫,请拨澄慶、登瀛洲、靖远、开济四船回台湾。奕譞回复:“台兵数原不少,近得四批接济兵械,又自招土勇四营;且地本膏腴,银、粮足用。何以省三谓拚死望救,呼天不应,急迫至于如此!”34奕譞就台防之事认为此前已得四批兵械,又招收当地土勇,兵力兵械都有所补济,加之当地粮饷充足,台防形势不应如刘铭传奏折般急迫,不必迹涉张慌、自堕声望,可以“就地取材”,招雇当地土勇扩充兵力。对法军,“似当一面饬南、北洋乘彼封口之船不多、兵亦新败,设法以师船播扬声势以图牵缀,并多造或就现有舢板雇募善水人照前奉懿旨以散攻聚之法,筹措胜算。”35面对法军一触即发的战事,奕譞“以师船声势,以多造或就现有舢板雇募善水之人牵缀”,给法军形成人多势众的图景。以奕譞为首的军机处重在对闽、台两省进行防御,因此不赞成在兵力紧缺的情况下支持刘铭传的请求。苏同炳先生在《大小醇王》一文提出:奕譞以以多造或就现有舢板雇募善水之人牵缀、以散攻聚的方法过于儿戏。36

法军一方从7月初逐渐开往基隆、福州等地,甚至7月14日驶入福建海军基地马尾港,清廷下令法舰一旦肆扰马尾即行抵御;7月20日十艘法舰抵达吴淞,一时沿海局面紧张,奕譞提出一面“似乎激民助守之外,别无极急之策。”37在时间紧促的情况下,奕譞鼓励动员台地土著抵御法军,守护台地。一面“以开仗告各国洋商,以勿扰各商戒我。一面将马尾船厂设伏待轰,一面将长门河口立即堵塞;先发之道,无逾于此。”38以沿海地区活动的洋商为借口避免中法战争,进而保护闽省地区。同时给法国制造假象,在马尾船厂进行备战,封锁长门河口以免法军顺河进入闽省。据此可以推测奕譞还是寄希望于法国芥蒂国际上的其他国家。但也并非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其他国家,从自身出发他认为在马尾港设伏和堵塞长门河口两种措施抵御法军,也是保守的抵御外侮。法方多次劝告、威胁威胁之下,中方依旧拒绝赔款,法方必须取得某种担保品即据地为质,法方认为“在所有的担保品中台湾是最良好的、选择得最适当的、守起来又是最不费钱的担保品。”39

基隆丰富的煤场和商业的重要性成为法国的进攻目标,8月初法舰在闽江行动,5日法国兵船突然轰击基隆炮台,摧毁基隆炮台前壁、炸毁火药房,还攻的守军不敌猛烈炮火,迅速退出。次日守军两路夹攻进犯法军,法军大溃,基隆首战告捷。但是法军据地为质的目的没有达到,不会善罢甘休。22日孤拔提督接到开火的准许令,23日下午法军在马江攻击福建水师,一个多小时激烈交火使得中方的舰船几乎全部覆没,陆地上的炮台对法军回击,法军也是付出一些代价,但中方作战的福建水师将士伤亡2000人,接近全军覆没。法军次日又对福州船政局发起攻击,法方榴弹威力强大,船厂的铸造所、装配所、设计所等破坏严重。第三天法军登陆罗星岛夺取炮台,26日早上炮轰闽安炮台,法军在马江江面肆意侵扰,27日法舰到达福州将军穆善图驻守的琯头,连日败退的中方终于在长门战斗中获胜,法军在离去之前不忘摧毁金牌炮台。从22日蓄谋到结束战斗不到十天,法军却是摧毁了福州重要的军事设施,“中国军舰、军用兵船、水艇及火船,凡在我们舰队碇泊处似乎威胁着你们的一切,都已消失不见了。”40

中方在马江战役损失惨重,但是会办福建海疆事宜大臣张佩纶、船政大臣何如璋向朝廷汇报战况的奏折借此言彼,所言战况不实,奕譞信以为真据此称颂:“马尾此次恶战,实足彰华威而寒法胆。参观敌船回港之言,则孤酋伏诛,已无疑义;而犯淞、犯津之说,正牵制我师之计耳。张成等无恙,尤足深庆。(张成)将来创立水军,以此辈充教习,必大得力。至于船沉挫败,乃制造之不坚,非战之罪。”41一方面海防大臣上报奏折不实,一方面奕譞作为军机处的实际决策者,对前线战况缺乏全面判断和冷静分析,只透露出对看似胜利战果的兴奋,少有其他告诫,完全是轻敌表现,这一点也在对台援军上有所表现。“闽电仍以互援为词,极闷人意”42“阅刘电,法水陆只四千余,则登岸者并不伙;以我兵数讨之,何不能驱逐!闷闷”43“总署转送省三信阅讫,大致仍不外恳筹转圜;彼只图济然眉,而于吾辈之千头万绪自无暇代虑。”44马江战役爆发之际,奕譞对援台的奏折颇具无奈之意,对于台湾、闽省的抗敌防御,奕譞一方面认为刘铭传过于惊慌,夸大局势;一方面认为援台兵械已有不少,激民自守也是御敌良策。

马江战役法军旋于10月1日分两队攻台,孤拔攻毁基隆炮台,利士比率舰攻沪尾,刘铭传衡量军事形势后,决定支援沪尾,最终法军占领基隆,沪尾之战经过清军誓死抵守,法军撤退。奕譞得知基隆被法军占领的消息,“观省三电,基失已决。渠所带不止亲军,旧防各营数实不少;法兵之数相较,尚不及小半。何以败挫至此!”45说明对闽、台战局以及防守形势依旧缺乏认识。经过马江战役和沪尾之战之后,面对闽省战事的结局,“查此次法人侵扰,一战而基隆炮台毁,再战而马尾兵船沉;是我之炮台不固、战舰不坚,历有明证。若仍恃二者拒敌,定无胜算可操。及至岸上获胜,我兵伤亡已多,实为非计。近观南、北洋不肯拨船援闽,非日恐为敌抢,即曰难敌铁舰;所虑诚是。然不援他处则可;若敌以大帮铁、木等船来犯,仍将恃此不足恃之兵船、炮台御之乎?抑当翻然变计乎?王去年曾有坚壁清野、陆路设伏之议;近与善都统论及,亦不谋而合。宜乘敌船未犯之先,请旨严询南、北洋:除战船、炮台外,有何必胜之策?断勿置兵于万不足恃之地。徒丧精锐,致堕士气为要。”奕譞分析战事失败缘由,认为清军炮台不够坚固、战舰无法克敌,若将来仍然以炮台和战舰克敌,战局堪忧。但是兵力捉襟见肘,提出除在陆路设伏之外,以坚壁清野为主要对策,明确提出抵御外侮,既非主战更非主和。

甲申政变之后奕譞实际上成为军机处的核心,对中法战争的演变产生影响。面对法方将战火引向闽省,中法战争进入两地作战的第二阶段,对此不论主战抑或主和、对闽台的军事援助等莫衷一是。对于奕譞在中法战争中的表现主要有以下观点:奕譞逐渐认识到中方双方间的实力悬殊由最初的主战转向主和。46奕譞表面上主战,实际上主张和平。47奕譞致军机处尺牍作为奕譞在中法战争期间主张的主要观点,可以看出:奕譞在闽台战争中没有主张进攻法方,一直坚持防守抵御,甚多次强调勿使衅从我起。“闽执法送电信差役,似即幼樵所称获二人云云。此则与盘缉奸细不同,易致彼族藉口;亟当电嘱斟酌施行。”告诫前线将领勿要轻举妄动、鲁莽行事以免引起战火。马江战役失败之后明确提出坚壁清野的对策。至于奕譞主战的说法,笔者认为在战争第二阶段就具体中法问题的解决上是否让步的分歧。观音桥事件之后法方坚决要求中方赔款,多次派出使臣谈判,对此7月5日奕劻提议保全和局即答应法方赔款要求,奕譞怫然而起48。笔者认为奕譞在赔款问题上态度坚决,一是维护清廷颜面,另外以战促和的战略布局,以免一味的迁就导致法方漫天叫价。与此同时,奕譞对闽战事主张就地取材、激民自守,对前线战事援助甚少,提出虚张声势以使法国闻风弃战。就如何平息法国战火气焰,奕譞倾向于借助国际力量的干涉让法国知难而退。19世纪后半期,远东已成为列强殖民争夺的重点地区,中法战争关系到列强在中国的商业利益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殖民活动,因此中法战争必然引起列强的关注和参与。另一方面,清廷统治者受到鸦片战争以来政治现实的影响,在中法战争中主动寻求和接受西方各国的从中调停以平息战火。笔者认为奕譞在中法战争中采取坚壁清野、抵御外侮的对策,非主和,这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

参考文献:

1、《清德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2、【清】翁同龢著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3、吴相湘:《晚清宫廷实纪》第一辑,台湾:中正书局1952年版。
4、王之春编:《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北京:故宫博物院1932-1933年版。
5、朱士嘉:《十九世纪美国侵华档案史选辑》,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6、邵循正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7、黄振南:《中法战争管窥》,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8、苏同炳:《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9、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海关与中法战争》,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10、宝成关:《略论光绪甲申朝局之变》,《史学月刊》1988年第5期,第54-59页。
11、郭卫东:《甲申政潮与中法战争》,《历史教学》1988年第11期,第6-9页。
12、孔祥吉:《甲申易枢与中法战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第89-96页。
13、胡雁:《中法战争期间清廷中枢的权力调整——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中心》,《广西社会科学》2019年第4期,第134-139页。
14、陈在正:《中法战争前后的台湾海防》,《台湾研究集刊》1992年第4期,第72-79页。

注释:

1 【清】翁同龢著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四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767页。

2 【清】翁同龢著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四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769页。

3 【清】翁同龢著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四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784页。

4 【清】翁同龢著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四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784页。

5 【清】翁同龢著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四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766页、1774页、1778页。

6 【清】翁同龢著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四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776页。

7 【清】翁同龢著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四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768页、1784页。

8 【清】翁同龢著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785页。

9 【清】翁同龢著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815页。

10 【清】翁同龢著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815页。

11 【清】翁同龢著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816页。

12 吴相湘:《晚清宫廷实纪》第一辑,台湾:中正书局1952年版,第132-133页。

13 【清】翁同龢著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816页。

14 【清】翁同龢著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819页。

15 宝成关:《略论光绪甲申朝局之变》,《史学月刊》1988年第5期,第54-59页。郭卫东:《甲申政潮与中法战争》,《历史教学》1988年第11期,第6-9页。孔祥吉:《甲申易枢与中法战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第89-96页。胡雁:《中法战争期间清廷中枢的权力调整——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中心》,《广西社会科学》2019年第4期,第134-139页。

16 郭卫东:《约章齮龁:中法战争时期的外交抗争》,《安徽史学》2019年第6期,第16-23页。

17 【清】翁同龢著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840页。

18 【清】翁同龢著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841页。

19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海关与中法战争》,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第161页。

20 【清】翁同龢著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846、1848页。

21 【清】翁同龢著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849页。

22 朱士嘉:《十九世纪美国侵华档案史选辑》上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04页。

23 朱士嘉:《十九世纪美国侵华档案史选辑》上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06页。

24 朱士嘉:《十九世纪美国侵华档案史选辑》上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07页。

25 邵循正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2页。

26 邵循正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77页。

27 邵循正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4页。

28 邵循正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0页。

29 邵循正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4页。

30 邵循正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5页。

31 陈在正:《中法战争前后的台湾海防》,《台湾研究集刊》1992年第4期,第72-79页。

32 邵循正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41页。

33 邵循正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42页。

34 邵循正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5页。

35 邵循正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5页。

36 苏同炳:《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下册,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528页。

37 邵循正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5页。

38 邵循正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9页。

39 邵循正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39页。

40 邵循正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8页。

41 邵循正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1页。

42 邵循正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5页。

43 邵循正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8页。

44 邵循正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1页。

45 邵循正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3页。

46 苏同炳:《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下册,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531页。

47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海关与中法战争》,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49页。

48 【清】翁同龢著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四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841页。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联系方式:860899720@qq.com

本網編輯
本網編輯
文章: 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