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宝善:袁世凯简传

(一)

世凯(1859—1916 清咸丰九年–民国五年),河南项城人,字慰廷,号洗心亭主人。咸丰九年八月二十生于县北之袁张营。生父保中,为保中第四子。幼年出嗣叔父保庆,随保庆宦游济南、扬州、南京等地。颇为聪颖。同治十二年夏,保庆故于南京任所,世凯扶柩回籍安葬,寄居陈州府城淮阳。十三年初,从叔保恒(从祖甲三子)命他赴北京家学读书。保恒、保龄兄弟对其管束甚严,他亦颇知自励,且有严师督导,三、四年间,大有长进。光绪三–四年,随叔父保恒回河南赈灾,获奖内阁中书。七年,往山东登州投奔吴长庆。吴氏与世凯嗣父保庆为至交,视世凯若子侄,十分厚待,命其帮办营务之同时继续学业,谋求科举仕途。先此,光绪二年和五年,他已两赴乡试落第。之后,又以随吴氏出兵朝鲜平定壬午兵变,误了光绪八年乡试,并从而中断了科举正途出身之道途,常以未能博取功名引为终生之憾。

光绪八年,朝鲜壬午兵变事平,袁世凯获同知衔。旋应韩王之邀,为朝鲜编练新式陆军。十年,吴长庆内调回国,留下副营交袁世凯统带,北洋大臣李鸿章奏派其为总理亲庆营务处会办朝鲜防务。是年,朝鲜发生甲申事变,在事发突然,不得国内指令的情况下,他果断出兵护卫韩王,平定局势,甚得李鸿章等赏识。奉命来韩处理善后的钦差大臣吴大澂撰联以赠:『凡秀才当以天下为任,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光绪十一年,根据李鸿章的选拔,清廷任命袁世凯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务』,以维系仅存的宗藩之图。论官职,只相当于总领事,而论其实职能,则是清廷派驻藩属的国家代表,即袁世凯自谓:其使命是::明尊亲之义,定摇惑之志。『居半之主间』,“无成谢可”。其时的袁世凯年二十六岁,官只同知末员。李鸿章简拔他肩此重任,足见对他的器重与信任。

袁世凯出使朝鲜,直到光绪二十年甲午战争爆发前内渡回国,艰难的维系了两国的宗藩关系。他亦极力为朝鲜的振兴建言,为朝鲜的抵御外侮献策,但并未能帮助朝鲜摆脱落后,走上近代化的道路。其对外交涉,亦不外当时国内当道『以夷制夷』的翻版,,因而最终不免于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的境地。

袁世凯在韩十年,深得上司北洋大臣李鸿章的赏识,以及慈禧太后和亲政的光绪帝的慰勉,仕途坦荡,扶摇直上,由同知而知府,而二品衔实缺温处道道员。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袁世凯被派赴东北前线襄助直隶周馥办理转运事宜,前线的直接观察和感受。他认定战争败局已定,失败原因是军队素质大不如人,从而请求编练新式军队,但未获采纳。

《马关条约》订立后,在举国上下要求变法维新,拯救危局的声浪中,袁世凯继续积极奔走练兵,在奉光绪帝召见之后,呈递了上光绪帝万言书,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改革纲领。其内容为储材九条,理财九条,练兵十二条,交涉四条,同时还草拟了一编练新建陆军章程。深得朝廷嘉许。光绪十二年十月,督办军务处王大臣奕欣、荣禄等会奏请派袁世凯督练新建陆军。光绪帝上谕旨准。此为中国西法编练陆军发端。

光绪二十三年,袁世凯擢升直隶按察使。廿四年,编定《新建兵略录存》,可谓戊戌百日维新的重要成果之一。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的戊戌政变,百年以来,史籍论定为袁世凯的告密所引发。然而,史实表明,后党发动政变的准备,与维新党人策动说袁围困劫后,以及袁的告密是同步进行的,并非直接的互动。袁世凯在天津向荣禄的告密在八月初五日深夜,此前则没有告密的条件与可能。政变发生于初六日凌晨的北京朝堂,按当时的交通、通讯以及其它必备条件,荣禄不可能在政变发生前把告密的信息递到慈禧太后那里。袁世凯的告密构不成引发政变的导火线。

光绪二十五年,袁世凯奉上谕编定《训练操法详晰图说》,此为近代中国按西法练兵的第一部,也是最完整的兵书。

(二)

光绪二十五年未,袁世凯由工部侍郎迁官山东巡抚,跻登封疆大吏之列。在此前后,他率领的新建陆军,陆续由天津小站调往山东境内布防,从而避开了与随后进犯京津的八国联军的正面交锋,不仅毫发未损,并得到了迅速扩大,它成了以后袁世凯具实力的政治资本。

光绪二十六、七年,在庚辛危难之际,袁世凯比较平实地处理民教纠纷,慎重对外交涉,保境安民,参预东南互保与江楚各督抚结成政治同盟,对帝后,输诚供亿,依靠山东和济南的特殊地理位置与电讯优势,绾毂行在和各地方督抚的联络沟通。不足两年之间,就成了中外瞩目的一颗政治明星。期间,他的生母去世,清廷命其夺情留任。

光绪二十七年九月,李鸿章去世,清廷擢升夺情署理山东巡抚的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此为又一旷代殊遇。清廷任命袁世凯督直的电旨,是在回銮途中收到直藩周馥报告李鸿章出缺的电奏后,即行发出的。李氏并没有后世所传的『环顾宇内人才无出袁世凯右者』,这种荐袁内容的遗折或奏片。

光绪二十七年至三十三年,袁世凯督直七个年头,以封疆首吏的地位,致力于清未新政的实施与推行,全面移栽西方的制度与生产方式,他在体制内设立了许多新的机构,分头实施和督导新政运作:设立军政司主持练兵事务。设立学务处(后改为学校司)主持举办新式学校,取代旧式私塾。袁世凯认为『教育为立国之本』, 『小学尤为教育之本』。设立工艺局,主持全省各府州县工矿实业的兴办与推行。设立农务处,倡导全省农业的改良。设立巡警局,创立近代巡警,推行全省。并在天津等大城市进行近代市政建设。引进西方司法制度,建立司法、审判体系。成立商会,建立近代化实业家组织。成立银行,建立近代金融制度。等等。数年之内,直隶成了全国实行新政的模范省。

袁世凯亦是全国推行新政的中坚,清政府授予他参与全国性政务的九项兼差,计有参与政务大臣、练兵事务大臣、办理京旗练兵大臣、会议商约大臣、督办(关内外、津镇、京汉)铁路大臣,督办电政大臣(管理电报局、轮船招商局)、预备立宪的『编篡官制官』等。参与举凡国家政务、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以及当时的高科技近代交通、电讯等各领域事务的决策与管理。举其要者:

袁世凯在设立直隶军政司之后,光绪二十九年,又奏请设立练兵处,主持全国的新军编练,清廷任命他和奕劻、铁良出任练兵大臣,他虽位居会办,但实际是决策和指挥者,练兵处的办事机构,即是由直隶军政司的班底组成,三数年之内练成了北洋六镇陆军。随后,又组织指挥了全国新编陆军的南北会操。

光绪三十一年,袁世凯倡导,联合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地方督抚会衔奏请废除科举考试制度,终结了传统的科举考试和八股考试制度。

光绪三十、三十一年后,立宪运动高涨,袁世凯以倡导者的身份成为朝内君宪主张的领袖。

三十二年,清廷颁诏,宣布『预备立宪』,任命『编篡官制』官十七员,其中十六员为王公贵族和内阁、军机处以及部院大臣,仅只袁世凯一人为地方大吏,但却掌握了预备立宪、编篡官制日常运作的实权,『编篡官制』的办事机构『编制馆』的人员组成,从提调到各课委员,是清一色的袁氏人马,而『编制馆』的职责是:一、起草厘定官制的档,二、阂定各方上进的『说帖』。立宪派的首领张謇尊他为中国的大久保利通。

三十二年,在官制改革的主张遭受挫折之后,袁世凯继续保持着主张君主立宪的热情。

三十三年夏,入直军机处前夕,他上了为『赶紧实行立宪』『条陈十条』的奏折。 『考察政治馆』改为『宪政编查馆』,隶属军机处之后,亦实际为袁世凯所掌握。

在丁未,瞿鸿袜、岑春煊被逐之后,光绪三十三年秋,清廷上调袁世凯为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成为当朝宰辅。

三十四年未,在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百日大孝』期间,摄政王载沣以『足疾』为由,下令袁世凯『开缺』命其『回籍养屙』。

此后,直至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之时,在两年又八个月的时间内,袁世凯蛰居彰德洹上,闭门课子,韬光养晦,捕捉重新出山的时机。不过,长期以来,坊间流传的他选定洹上做为隐居之地,即为了东山再起之预谋,且设置电台,昼夜不息,八方联络之说,则于无据。

(三)

宣统三年八月,革命党人武昌起义,成为袁世凯复出的契机。廿三日,武昌起义后第四天,清廷下诏重新起用袁世凯,授湖广总督,命他驰赴前线『会办』军务,即仅只作为已经先期出京南下的陆军部长荫昌的副手指挥镇压革命军,而未授予他前线指挥大权。并派遣袁世凯的亲信阮忠枢前来洹上劝驾。

经过一番权衡,两天后,廿五日,袁世凯顺利地拜折谢恩,正式应诏出山。附折向清廷提出了八项要求,其主要内容是,请求募集一支自已指挥的军队,调集一批将领,请拨饷需,请授予独立指挥权,军咨府、陆军部『不可遥为牵制“等。廿七日,袁世凯复密友张镇芳信,概要说明其应诏复出情况:

“此次变起仓猝,武汉已失,承泽手书交斗瞻送彰,传述当扆语,意极恳挚,兄断不能辞。昨已具折谢恩。惟沥陈病状,云急切恐难就道,并须一面妥筹布置等语。另又开具节略八条,大意谓:无兵无饷,赤手空拳,何能办事。拟就直隶续备、后备军调集万余人,编练二十四、五营,带往湖北,以备剿抚之用。又拟请度支部先筹拨三、四百万金,备作军饷及各项急需。并请军咨府、陆军部,不可绳以文法,遥为牵制等语。此项节略,已交斗瞻带京面呈承泽。如各事照办,兄自当力疾一行。”

袁世凯作为起复的罪臣,省城已失的守土官,手上无饷,手下无兵,他的这些要求是职份之内之必须,而且作为例兼兵部尚书的总督,拥有军队指挥权,是清朝制度内规定了的。坊问乃至史籍详为描述的,清廷起复诏命下后,袁世凯以『足疾未愈』,拒不出山,并伙同徐世昌一起躲在洹上,密谋炮制要挟清廷交出中央军政全权的六项条件,作为重新出山的筹码之说,得不到史实的支持。

九月初五日,袁世凯电奏清廷,定于初九日由洹上起程南下督师,电报说:『前敌军务制胜,不敢诩操左券,但有报国一日,断不至有北犯之虑』。并于初四、初五日先后两致内容秘密长电,请求清廷,在此重大用兵时期,援历朝成案『设军务处为中央统一机关』,以慎密消息,迅速戎机,统一指挥。

九月十三日,清廷在朝野要求及革命形势逼迫下,颁布十九信条,宣布实行责任内阁,召开国会,制定宪法,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限制皇权等等。次日,内阁总理奕劻辞职,清廷任命袁世凯为责任内阁总理,迅速由前线来京就职。

袁世凯在南下督师前后,已经派人前往武汉,试探同革命军方面和平解决。条件是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革命党人罢兵。

出任内阁总理之后,他立即派出以唐绍仪为代表,率团南下议和,先到武汉,最后到上海。袁世凯开出的谈判底线仍是以清廷实行君主立宪,统一南北。然而,经五轮谈判,于十一月廿二日(阳历十二月三十日),南北双方代表达成协议,通过国民会议确定国体问题。唐绍仪以未实现袁世凯原定目标被迫辞职。

袁世凯在北京,与南方代表伍廷芳靠电报往来,直接交涉。与此同时,革命军方面宣布于阳历一九一二年元旦(宣统三年十一月廿四日)成立中华民国,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建立临时政府,但临时政府以及孙中山均正式表示,如果袁世凯拥护共和,即以临时大总统之位相让。

此后,清廷亦被迫接受南北双方商定的优待条件而退位。在袁世凯的直接指挥下,形成了南北双方一致接受袁世凯统一全国的局面。

民国元年二月十二日(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清廷隆裕太后颁布诏书,接受优待条件退位。袁世凯在诏书内写进『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 一语,以示国家大统是从清朝接受下来的。袁世凯当即致电南京临时政府和孙中山称:『共和为最良国体』。『永不使君主正体再行于中国』。『大清皇帝既明诏辞位,业经世凯署名,则宣布之日,为帝政之终局,即民国之始基“次日,孙中山向南京临时参议院辞职,十五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革命党方面对于袁世凯对共和的忠诚程度自然是怀疑的。故孙中山在辞职时,提出了三个条件。第一,民国首都设在南京,临时政府自然设于南京。第二,袁世凯到南京就职。第三,袁世凯必须遵守《临时约法》。也就是,袁世凯必须离开他北方的政治基地,而且权力必须受《临时约法》的约束。袁世凯完全明白,孙中山在宣布辞职后,还领导制定《临时约法》,把原来总统制的南京临时政府改为内阁制,就是为他量身定制的。而当务之急,则是制造借口,迫使南京方面接受他在北京就职。是以有北京兵变发生。

三月十日,袁世凯在北京接任临时大总统,任命唐绍仪为内阁总理。 四月廿一日,唐绍仪内阁成立,在此这前,孙中山正式解职。

袁世凯从民国元年三月接任临时大总统,至民国五年六月初去世,当国四年又三个月。

袁世凯当国的民初四年多一点的时间内,全国经济有了显著发展。民国政府按规定颁布了举办工商厂矿的一系列法令,统一币制,整顿金融,鼓励投资,振兴实业,形成了史籍公认的民族资本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

弱国无外交。这几年的对外交涉,亦都是在委曲求全和屈辱的情况下进行的。对俄的外蒙古交涉,对英的西藏交涉,对日的廿一条件交涉,无不如此。尤其以廿一条件谈判为甚。

民国四年初,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廿一条件,日本势力企图全面进入中国腹地。 袁世凯无力、也不敢断然拒绝,只是逐条写下批语,指示外交部据理谈判,并希望以拖延手段,引起国际注意和欧美强国干涉。最后,国际干涉无望,在最后通牒的压迫下,以坚持拒不承诺第五号内容,而向日本屈服。廿一条件是屈辱的,但当时和后世流传的袁世凯用拱手承诺廿一条,以换取日本支持其称帝之说,则缺乏史实依据。

民初四年多,是袁世凯一步步走上专制之路的四年多。民元九月,袁世凯力邀孙中山、黄兴北上,在北京晤谈,同包括黎元洪在内的四巨头联合发表《内政大纲》八条,其第一条就是『立国取统一制度』。民国二年,以国会选举,国民党获胜为背景,其党魁宋教仁被刺杀,国民党由此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十月,国会选袁世凯为大总统。旋即解散国会,成立「政治会议』。

民国三年,约法会议通过《中华民国约法》,废除《临时约法》,赋予大总统以中央集权。之后,约法会议又制定《大总统选举法》,把在大总统任期五年,可连任一次,改为任期十年,可无限制连任,大总统继任人,由大总统提名推荐等等。实际就是袁世凯可当终身大总统。然而至此,袁世凯仍不满足,还要忘掉共和国,恢复帝制,自己当皇帝。

民国四年下半年,袁世凯公开进行了一系列恢复帝制的准备活动,大封百官。民国五年元旦,改年号为洪宪元年,遭到举国上下一致声讨,众叛亲离。三月廿三日,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废止洪宪年号。帝制八十三天。

其时,袁世凯已重病缠身,延至六月六日去世。终年五十七岁。

北京政府以大总统礼葬袁世凯于彰德洹上,史称『袁林』。他的青年盟兄、政治密友徐世昌为其写了神道碑。

袁世凯发妻于氏,并如夫人九人,共有克定、克文等十七个儿子十五个女儿,详见谱系,兹不赘。

(转自《项城袁氏历代谱系志》)

说明:本文是项城袁氏续修家谱时请求骆宝善教授撰写的。骆宝善: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骆宝善
骆宝善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文章: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