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鹏: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意义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是 孙中山 先生社会改革思想的核心。在孙中山看来,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归宿。在他一生中,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或者部分地、局部地得以实现,唯有民生主义是他终生奋斗的目标。

在三民主义的整个体系中,民生主义最为人们所误解

在孙中山的心目中,所谓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就是英文 Socialism  的对译。他经过反复斟酌,认为把由日本传来的西方词汇社会主义译为民生主义更为允当。但是,在三民主义的整个体系中,正是民生主义最为引起人们的误解和批评。孙中山不得不花去许多精力,去解释和阐发他的民生主义。

人们的误解不是没有根据的。孙中山在阐释民生主义的过程中,说了许多批评资本家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话。从这些话中,人们不难得出民生主义是要反对资本家的看法。所以孙中山一再解释,民生主义并不是要反对资本、反对资本家,只是要反对少数人对社会财富的垄断,防止资本家垄断所产生的社会流弊。从孙中山的一些解说中,我们看到,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或是国家社会主义、集产主义,或是共产主义;民生主义不反对资本、资本家,而是防资本家之专制,有时又说是排斥少数资本家,是平民反对资本家,或是对资本家打不平的;有时说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要把全国的贫富都打到平等,有时说均贫富是误会;有时说民生主义是不用革命手段,以消弭社会革命于未然,或消灭阶级战争;有时说民生主义是享受生活上幸福平等,是社会财富公平分配。民生主义究竟是什么?孙中山并未给我们下一个准确的不变的定义,他的一些说法有时是前后矛盾的。由于民生主义学说中蕴含有若干与社会主义相近的设想,民生主义往往被评价为社会主义。有人说,“民生主义是介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主义”,“它可以显现社会主义的特性,也可以显现资本主义的特性。”还有人说,“最大限度地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才是孙中山“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质。有人主张民生主义是资本主义的。还有人认为,民生主义所主张的国有社会主义,是“将资本主义生产与社会主义分配相结合”。

1924 年 8 月,在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以后,孙中山在广州演讲时,讲到民生主义定义,有三处值得注意。在民生主义第一讲中,孙中山说 : “什么叫做民生主义呢……我今天就拿这个名词来下一个定义,可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又说,“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

在民生主义第二讲中,孙中山说 : “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又说,“这种把以后涨高的地价收归众人公有的办法,才是国民党所主张的平均地权,才是民生主义。这种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因为三民主义之中的民生主义,大目的就是要众人能够共产”。“人民对于国家不只是共产,一切事权都要共的。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义”。

在民生主义第三讲中,孙中山说 : “我们要实行民生主义,还要注重分配问题。我们注重的分配方法,目标不是在赚钱,是要供给大家公众来使用。”又说 : “我们的民生主义,目的是要打破资本制度……所以民生主义和资本主义根本上不同的地方,就是资本主义是以赚钱为目的,民生主义是以养民为目的。”

孙中山所要建立的,不是没有资本家的社会,而是不要大资本家的资本主义社会,这就是他的民生主义的真谛

民生主义的真谛究竟是什么?换句话说,民生主义的内容如何?中国究竟应该建设成一个怎样的社会呢?孙中山认识到,在那时的时代潮流之下,中国不可避免地要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建立有助于资本成长与流通的新实业”。中国要发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资本家垄断社会财富、压制人民群众,办法在哪里?鉴于中国实业发展未久,大资本家还未出现,也还没有资本家垄断社会经济的现象,这就为孙中山设计中国式的资本主义发展战略提供了合适的客观环境。孙中山认为,只要实行以土地国有和节制资本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民生主义政策,就能够避免出现大资本家,就能防止社会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就能防止资本家专制。民生主义的出发点,是防止垄断性的大资本家出现,反对大资本家垄断社会财富。孙中山在革命之初制定的革命方略中就严正指出 : “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即是为此。可见,孙中山所要建立的,不是没有资本家的社会,而是不要大资本家的资本主义社会。

实行土地国有、节制资本、发达国家资本的政策,能防止大资本家为祸社会,也能刺激中等资本家——中产阶级的活力。孙中山正是呼吁、企盼中国社会产生中产阶级。正在成长中的中产阶级,是孙中山所渴望的,是实施民生主义、避免社会弊病的阶级基础。可以说,民生主义所要代表的是正在发展中的、受到严重压抑的、政治经济势力都很软弱的、渴望同官僚垄断势力和外国资产阶级争取平等地位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孙中山的民生社会主义,在社会发展目标上,公开声称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不相冲突,而且是好朋友

孙中山对中国劳动大众充满了深切同情,一辈子为社会平等而奋斗。他深恶痛绝欧美社会里出现的劳资间的阶级斗争,不希望这种“社会病态”在中国出现。民生主义的归结点,是社会和平协调发展,永远消弭劳资间的阶级斗争。他认为,中国社会应未雨绸缪,设计新的发展战略,预防“西方国家劳资间的不协调以及劳工大众所处的困境”那样的局面。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方才可以实现没有阶级冲突、阶级竞争的社会图景,从而可以永远不再革命。这种设想,准确地反映了中产阶级要求在和平、稳定、协调的社会环境中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孙中山认为,实行民生主义,经济生活上人人平等,共同富裕,就能保证中国永远不再革命。“仆之素志在提倡实业,实行民生主义,而以社会主义为归宿,俾全国之人,无一贫者,同享安乐之幸福。”从早年到晚年,孙中山都十分关心工人、农民的生活。他说,“我希望看到人民大众的生活状况获得改善,而不愿帮助少数人去增殖他们的势力,直至成为财阀。”因此,他赞成土地公有、资本公有办法,就是希望造成“所得的利益归人民大家所有”,又“和资本家不相冲突”那样的社会局面。这就是他理想中的民生主义—社会主义模式。当然,孙中山追求的“社会主义”,是他常加称赞的德国卑士麦的国家社会主义,是“不能够马上推翻”资本制度的“社会主义”,是劳资和平协调发展而不致引起社会主义革命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经过社会主义革命的社会主义。我在自己的研究论文中把孙中山的这种民生主义或者“社会主义”,姑且称之为“民生社会主义”。

这种民生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孙中山设计的一种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一是以国家资本为社会的主要经济构成,不允许大资本垄断社会经济现象的存在;二是以中产阶级为支撑社会发展的阶级基础,社会发展目标由代表中产阶级利益的政治代表所掌握;三是融入了社会主义的分配办法,力求全社会和平协调发展,全民都得到富裕,防患社会革命于未然;四是在政治方向和社会发展目标上,公开声称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不相冲突,而且是好朋友。

民生主义中有一些与社会主义的原则相近的东西,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定借鉴意义

从以上历史事实来看,孙中山设计民生社会主义的美丽图景,是令人敬佩的。但是,中国的社会现实不能容许孙中山在这块土地上试验自己的理想。他也没有深刻认识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渴望,没有体察到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存在。中国社会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正在成长,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势力已有一定实力,官办企业在发展,外国资本的独资企业已经控制了中国经济的走向。现代工业企业中的劳资关系已经存在。对这些客观存在估计不足而设计民生社会主义的美丽图景,是一种单向度思考。试想,在中国的现实情况下,土地公有、资本公有能否实现?实现以后能否防止垄断性的大资本家产生?如何保证社会全体成员公平分配、人人幸福?是否能避免劳资间阶级斗争的产生?怎么能做到工人和资本家不发生冲突、农民得益,地主不受损失?这些都是难以提出肯定答案的问题。孙中山以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病态,是可以人为地加以医治的。殊不知阶级斗争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阶级利益差异之驱使必然产生的客观存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社会主义革命的到来不可避免。设想避免阶级斗争,避免社会革命,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作一劳永逸之计,是主观的、空想的、幼稚的。

尽管如此,从思想史的角度看,由于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中有一些与社会主义的原则相近的东西,在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候,对我们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孙中山民生主义学说中,关于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关于发达国家资本、节制私人资本的思想,关于缩小贫富差别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劳资关系的思想,关于全社会和平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明确体现了重视民生、福利民生、和谐社会的旨趣,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党的十七大明确地肯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发展的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又好又快地发展生产力,坚持科学发展观,采取得力措施缩小贫富差别,下大力解决三农问题,扶持弱势群体,让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了和谐发展的原则,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原则,体现了重视民生的原则。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学说,是可以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带来一定的启示意义的。

(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张海鹏
张海鹏
文章: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