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7年5月16日上午,高考改革研究丛书出版暨纪念高考恢复四十周年座谈会在华中师范大学科学会堂召开,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章开沅,原湖北作协主席、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先霈,著名教育理论学者、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董泽芳,湖北省人大副主任、教育学院教授周洪宇,《中国考试》主编陈睿,新华社湖北分社总编辑周甲禄,高考改革研究丛书主编、厦门大学教授刘海峰等出席,座谈会由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彭南生主持。章开沅作了即兴演讲,根据速记整理如下:
我是一个退休老人,本是休息年龄,也很想休息,却不能休息,因为还有一些事情要做。我现在定位很低,已经告别多年从事的学术研究工作,比如辛亥革命、教会大学研究、南京大屠杀研究等。很多事情都放下了,但有一个事情却丢不下,就是教育。我一生从事教育,自己已跟教育融为一体。我不敢说自己是个教育家,但我敢说自己是一个热爱教育的好老师。
原来我说过自己是啦啦队员,呐喊助威加油,我不是教练员,也不是运动员。现在啦啦队员都不是了,因为耳朵不好,听不清楚,也没有精力喊加油了。所以我就成了一个站台的,90多岁的老人,也只能是有选择地参加一些活动,帮人站站台。但现在站台也站不了了,就改为坐台,我只能坐着参加活动。后来坐台也不愿意了,因为听不清楚不想讲话,主办方就说不讲话可以,你坐着就可以了。于是,就成了坐而不谈。
今天两位讲话我听清楚了,说明这里的音响设备不错。我是做了两手准备的,听不清就不讲,听清了就讲一讲。今天听清楚了,我就讲几句,时间不会太长,要把更多的时间给专家讲。厦门大学我没有去过,但关系比较近。除了与那里的历史学者有交往外,还有教育家潘懋元,我读过他的书。我刚当校长时,行政的事情什么都不懂,因为我从来没做过行政工作,最大的官是教研室主任。于是病急乱投医,就看了潘懋元谈大学管理的书,我很受益。我是从ABC开始学习的,潘老的书帮了大忙。我当了6年大学校长,后来自己辞职不干了。
我常说教育有先导性,前瞻性,要成为社会的引领者。我们谈教育的适应性多,总是要教育适应社会。学风是世风的先导,教育要引导社会潮流。一流大学不是发表论文多少,院士多少,项目多少,而是要看是否能引领社会发展的潮流,成为社会风气的引领者。大学不能被社会左右,而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成为社会发展潮流的引领者。
现在一谈教育,大家都批判应试教育。但考试是手段,考试没有罪。只要有教育,就有考试。考试是检测教学的重要手段,所以不能把过错归于考试。
刘海峰教授主编的这套高考改革研究丛书22本,看到这么多书,我现在是望书兴叹啊,因为眼睛不好,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所以只能选看。我选了其中的一本《中国近代教会大学招生考试制度》,因为我研究基督教是从教会大学开始的,所以就选了这本书。这本书内容丰富,积累深厚,功底扎实,从社会学的方法研究教会大学的招生考试制度,所以有一定的深度。我很有兴趣阅读,这本书写得很好。
这套书在今年推出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因为今年是一个关键的年份,高考恢复40周年。国家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教育全面改革,不能简单地批评应试教育,否定高考制度。考试本身无罪,中外古今,教育与考试始终离不开,只要有教育,就有考试。教会大学考试制度为我们提供了借鉴,教会大学招生某种程度上是公正的,他们淘汰很厉害,不管是什么身份,成绩不合格,就开除。教会大学只认分数,不认人。这是比较公正的。
作为一套大型丛书的出版,主编很重要,刘海峰教授带领了一个团队,十几年研究,酸甜苦辣都尝过。这是一件大事,我很高兴就来了。做研究不要光追求一些热闹的题目,不要只看上面的指标和项目,要做一些基础性的研究。现在一窝蜂都在建智库,都想成智囊,可是哪有那么多智库,哪有那么多智囊呢?
大学作为一个学术机构,要老老实实做学问。学者要在常见的熟视无睹的领域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尤其是基础研究领域。基础性研究非常有用,可能会耗费很长的时间,甚至是一代人几代人的心血。但坚持去做,一定会做出好的学问。华师物理学科的发展就是一个例子,他们一直在做粒子物理的基础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在站到了世界的前沿。这不是短时间赶热闹赶出来的,而是几代人坚持不懈做到的。一茬又一茬的学者,一直沉潜在粒子物理研究的世界中,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考试研究好像很热闹,但里面也有不热闹的地方,刘海峰教授长期坚持不容易。要么不做,做就做到最好。什么是最好?就是做到竭泽而渔,把一个领域的东西都要掌握到。现在竭泽而渔并不难,不像我们那个时代,就是靠手抄,后来有了复印机。现在有数据库,很方便,但光靠数据库也不行。要有最先进的手段,也要有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老老实实不赶时髦。
——2017年5月16日的即兴演讲
文字整理:桂子君图片:俞俭
本文原刊:桂子先导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