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乘旦:现代化研究的“话语威力”犹在

中国的现代化研究大约从二十多年前开始进入高潮,到现在已趋平静,不像前一段时间那样火爆了。这种情况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现代化研究在国际学术界高度走红,涌现出一大批知名学者,也引发了激烈的学术争论。后来,研究渐趋平稳,慢慢退隐成学术研究中的话语背景。但现代化研究的“话语威力”至今仍然强劲,几乎每一个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学科,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现代化研究的话语逻辑,受到它的学术影响。有些人不一定赞成现代化研究的路径与方法,甚至不赞成现代化研究本身;但现代化研究的思维逻辑却深深隐藏在当代学术话语结构中,没有人能够忽视它,更没有人能够避开它的影响。

中国的现代化研究和西方的现代化研究,有很大区别

中国的情况也是这样,现代化研究的话语逻辑渗透在各个学科中,甚至渗透在许许多多普通人的日常思维方式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至今仍处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现代化”仍然是无数中国人追求的目标。普通中国人也许并不明白理论上的“现代化”究竟是什么,但“现代化”对他们而言却是一种向往;在今天,现代化仍旧是国家的目标,是民族的追求,也是一种现实中的生活。

中国对现代化的向往与它近代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一百七十多年前,中国的大门被西方打开,几千年的文明遭受严重冲击,而冲击最强烈之处,是中国历史自身运行的轨迹被打乱了,中国被迫面对并且去适应那个世界。经过一百多年的摸索,在经受了最深重的苦难之后,今天,中国已重新屹立于世界,成了这个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尽管已取得伟大的成就,但现代化仍然在中国持续,它还有许多事没有做且必须去做。这就是现代化研究在中国持续展开的时代背景与历史背景,一个学科的生命力就体现在这里:它一定要和历史与现实交融一体,体现出对时代的关怀。

因此,中国的现代化研究和西方的现代化研究就有很大区别了,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的现代化研究是立足于本国的需要,因而着眼于本土;西方的现代化研究则把矛头指向别人,想通过学术方式把自己的判断传输给别人。我们都知道现代化研究起源于西方,二战后,西方面对一大批新出现的独立国家和新形成的世界格局,一方面想了解这些国家,另一方面想控制这个世界,就迫切需要创建一个新的学科,提供新的研究方式和新的视角,“现代化研究”应运而生。现代化研究是一个跨学科、多维度的新领域,综合着许多学科的共同努力;但西方的目标,是影响新形成国家的发展方向,用自己的形象去塑造世界。

但中国的现代化研究却是为中国服务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全力以赴地投入现代化,它迫切需要了解外国,了解各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它希望知道各国曾经犯过的错误,也希望知道各国所积累的经验。所以,了解其他国家、为自己提供借鉴,这是中国现代化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地,也是它最大的特点。由于中国的现代化研究是为本国服务的,所以它的观察就带有明显的批判性,其选题也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它用批判的眼光观察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也从批判的角度考察发展中国家正在经历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世界性的历史现象

从宏观角度看,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过程。几百年来世界的变化,都可以用“现代化”这个词来概括。尽管人们对“现代化”有不同理解,这个名词本身甚至文不达意、表意不明,但它所表达的内容和历史过程却是明了的,任何人都否定不了。有些人因为“现代化”这个词表意不准确而不承认现代化过程的存在,这个逻辑很奇怪,因为任何一种语言中的任何一个词都会有同样的缺点,这正是人类语言的一大缺陷。

事实上,“现代化”所表达的那个过程不仅存在,而且是世界性的历史现象。在过去几百年中,在世界各地,都有先有后地发生着类似的变化,变化的方向一样,变化的结果也基本雷同,这就是世界现代化。世界现代化首先表现出巨大的共性,即相似性,是共性使“世界现代化”得以成立。但现代化在世界各地又有不同——道路不同,经历不同,模式不同,表现方式不同,成功与失败不同,经验与教训不同——这些都是现代化的特殊性。特殊性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可能表现,由于其文化背景不同,历史传统不同,置身于其中的当事人不同,时代与社会环境各不相同,主观与客观的因素相互交织,就演绎了世界现代化的多种途径,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不同“模式”。

现代化研究离不开对“模式”的研究

现代化研究离不开对“模式”的研究,而“模式”则既包括现代化过程中的共同性,也包括现代化过程中的特殊性。因此,现代化研究就是对现代化过程中的共同性和特殊性进行交叉和立体的研究,在研究中,共同性和特殊性都得到体现,从而使人们对现代化过程有完整的了解。

《世界现代化历程》把着眼点放在“模式”上。十卷的分工,“总论卷”提供讨论的框架,对现代化研究的理论、学术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回顾世界现代化的总体过程,并提出一些共同问题。其余九卷按地域分工,分别讨论一个地域的现代化“模式”问题。在一个地域中,可能因为存在着某些比较明显的共同性特征而生成一种地域性“模式”;但也可能存在着几种不同的“模式”,分别由若干不同国家为代表。必须说明:“模式”与地域可以没有直接的相关关系,处于不同地域、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也可以形成类似的“模式”。对“模式”的探讨使我们对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国家与地区的情况有更深刻、更具体的理解;而通过对不同的“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又使我们对世界现代化的整体过程有更好的把握。以上这些,就是我们在《世界现代化历程》这部书中所作的研究工作。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希望对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提供某些借鉴;同时,也希望对二十多年来中国的现代化研究做一个阶段性总结。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2016年4月25日

本網編輯
本網編輯
文章: 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