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民:浅论章开沅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内容摘要:当今社会,教育和教育改革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挖掘和研究优秀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也成为教育界学者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作为当代一名著名的史学家和教育家,章开沅先生的教育思想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1]。文章试从章先生最重要的两大教育实践——人才培养、学校管理入手,通过对章开沅教育思想内容的梳理,来探讨其教育思想的渊源和特点。

关 键 词: 章开沅; 教育思想; 华中师范大学; 终极关怀

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寒风凛冽的冬天,在华中师大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朴素的办公室里,我们总能发现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他每天坚持步行到办公室上班,他身材适中、精神矍铄,眉宇之间透出学者的风范,他就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章开沅先生。

章开沅,1926年生于安徽芜湖,1933—1937年就读于芜湖襄垭小学;1937—1943年分别就读于江津德感坝国立九中初中、高中部;1946年考入金陵大学历史系;1948年肆学进入中原解放区,进入中原大学工作。1984年至1990年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1990年至1993年,历任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与普林斯顿神学院客座研究员、耶鲁大学历史系鲁斯学者、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历史系客座教授。从简介中我们不难发现章先生的一生都与学校教育联系在一起,教育为章先生提供了事业成功的舞台,而章先生也为教育这一舞台增添了更绚丽的色彩。

一、章开沅的教育实践:从育人到治校

(一)呕心沥血、言传身教育英才

从1951年至今,章先生已在教师这一岗位上工作了50多个春秋。在刚上讲台时,年轻的章开沅就以他幽默的语言、清晰的口齿、深刻的见解和丰富的内涵吸引着在座的学生,使得“堂堂课学生爆满,无一缺席”[1](p260)。但年轻的章先生并不满足,通过刻苦的学习和勤奋的思考,章开沅慢慢积累起对历史学习和研究的认识。他认为“一个把历史看成与现实漠不相关的往事陈迹的人,是绝对不能真正学习好历史课程的。……学习历史课程的人,必须具有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史实感。”[2]然而,正是由于对这种“史实感”的追求,使得风华正茂的章开沅遭受了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打击”。1964年,他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写的一篇关于评价李秀成的文章竟被责为“以折中主义手法为叛徒辩护”,从而遭受批判。但是,热爱教育的章开沅并未因此消沉,在粉碎“四人帮”后,他以更加饱满的姿态投入到教学和研究中去。70年代末,他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又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他的精力也开始转移到高素质高水平的研究生培养上。

本科学业尚未完成的章先生,面对着培养全国最高层次人才的重担,他承受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但是,章先生以他博大的爱心、高度的责任感、高尚的人格魅力、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呕心沥血、言传身教,为社会为国家培育了一批批的社会英才。

在教学内容上,章先生重视学生“通识”性知识的学习,他说:“学习要始终注意历史学科内部之中外古今的相通,要注意与历史学科同其他相关学科的相通。”[3]p56)同时,章先生也特别关注学生人格品德的培养。他说:“教师的劳动产品是人而不是物,因此他们的任务不仅是传播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塑造灵魂。”[4](p57)章先生的第二届博士研究生莫世祥老师对此也深有体会地说:“章老师不仅给我们授业解惑,还给我们传道——传授学科与学者都应有的独立品格。”[1](p92)正是由于章先生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品格的培养,才使得章门子弟在学术上都具有敢于求真、勇于创新的精神。

章先生的教学方法既有有形的方法指导,更有润物无声的无形影响。他说:“语言文字以至各种新式传导、显示的设备与技术,固然是教育不可缺少的工具和手段,然而教师的风范却可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桃李无言,下自成蹊。”[4](p57)对此,华中师大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刘伟老师有很透彻的描述:“章先生对我们的影响是有形的,这是因为我们能亲耳聆听章先生的教诲。……章先生还是我们无形的老师,这是因为,在校园里,甚至在整个学术界,我们都能感受到章先生的思想力量。……章先生是我们的无形之师,还在于他的人格魅力。”[1](p54)

对于与学生的关系,章先生总感觉是开心、幸福的。他说:“教师不仅是个教书匠,还要跟学生有默契、有交流,不论是眼光还是语言,这是其乐无穷的。交流是无限的,互动是快乐的。应该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做老师的乐趣是学生给的”。[5](p1)这种平等的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正是章先生感到幸福的原因所在。然而,这种平等又是相对的,章先生对学生的关心和奉献是不以量计的。对此,华中师大现任校长马敏教授深表感激地说到:“回顾起来,自己的治学道路无不受到开沅师的深刻影响,他在关键时刻的点拨,对于自己学业上的迅速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p77)

对于“教师”职业和作用等问题,做了一辈子老师的章先生也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说:“教师是人世间最伟大的职业;是人世间最艰难的职业;是人世间最可爱的职业。”[4] (p56)对于教师应具备的素养,章先生说:“老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加强学习;老师要有爱心,要关心学生;同时老师要为人师表,要严于律己。”[6]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清贫的老师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他说:“教师的幸福来源于学生的成长,来源于自己的奉献,教师要有幸福感。应该学会享受教育给人带来的美好生活。”[5] (p1)对于教育的作用,他说:“从个人来讲,对礼义的理解、信奉、实行,主要是靠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没有教育,人们就会返归野蛮。”[7](p402)正是由于这些对教师职业深刻认识的指导,章先生的教育实践才取得了如此的成绩。

五十五年春秋,五十五年奉献,曾经呕心沥血,精心培育的“小苗”现都已成“参天大树”。如今,章门子弟在各个战线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华中师大现任校长马敏、华中师大中国近代史所所长朱英、中山大学教授桑兵、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虞和平、武汉市市长李宪生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中国近代史学界,更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章门学派。然而,在如此付出和收获之后,章先生从不轻言自己为“人师”,只谓自己是一块铺路的石子。这就是章先生心目中的教师风范——“这种无声的师无形的师,不自以为师而人尊之为师的师,乃是最高层次的教师,潜移默化的教育,其精英堪称万世师表。”[4](p57)

(二)严谨求实、开拓进取兴华师

1984年春,正处教学和科研蒸蒸日上的章开沅,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当选为华中师院院长。从一名教师走上了领导岗位,识“时务”的章先生从此以一位学者型校长的姿态出现在师生面前。80年代初,新一轮的世界教育改革大潮方兴未艾,这场始于“二战”后的教育改革对世界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总方针。1985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要求全国“提高发展教育和改革教育体制的认识,并要求教育改革要从体制改革入手,改变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8](p9)会议还通过了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同时在全国掀起了一股教育改革热潮。

在这个改革大潮中,临危授命的章先生本着“严谨求实、开拓进取”的方针,顺应世界和国家教育改革的趋势,在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交流上与师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不过,章先生的改革举措并不是立即放到教学等具体的问题上,而是极有战略眼光地选择“提高师生员工的改革意识”和“营造积极向上的校风学风”作为突破口。他说:“尽管现在的主政者已把大学的定位从精英教育改为大众教育,但大学(特别是著名大学)就整体而言仍然是培养人才的最高学府。因此,大学校园风气的败坏,乃是最可怕的败坏。学风是世风的反映,学风又应成为世风的先导。学风随世风堕落,随波逐流,乃至同流合污,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如果不嫌夸大的话,那就是哀莫大于心死。” [5](p3)所以他认为“对改革的紧迫性、危机性认识不够不行,”[9]章先生在上任不久就发起了一场全校性的关于改革的讨论,要求大家一起关心改革,讨论改革,解放思想,锐意进取。针对当时教师不重视教学、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不愿意服务中学教育的现象,以章先生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开展了“明确学校办学思想”和“提倡尊师重教,为人师表”校风振兴的活动。学校的办学思想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纲领性、指导性思想,有着战略指挥的功能,结合国家对师范院校的纲领性指导,章先生明确指出华中师院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努力办好师范,认真搞改革,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又红又专的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师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特别是教育科学研究,努力把我院办成教育中心,科研中心。”[2]

在提高师生对改革的认识和明确学校的办学思想后,华中师院便开始了其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交流上的全面改革。

1、80年代初,当时传统的“教育思想只重知识传播,轻能力培养;教学方法是填鸭式;教学内容多,教学负担重;培养的学生一个模式,平而不尖”。[9]这种纵向不适应中学改革需要,横向不适应世界改革大潮的教育思想受到师生的一致反对。于是,一场以革新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的教学改革便在学校铺展开来。

针对教学改革,章先生作过概括性的阐述:“教学改革拟采取以下措施:修订教学计划,改变当前培养人的模式,实行学年学分制;以能力培养为主,改革教学方法,实行奖学金制度和中期选拔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

通过这次全面的改革,华中师院的教学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就在学校教学全面改革之时,章先生对学校的科研也慢慢抓了起来。

2、教学和科研是一个学校最重要的两个功能,结合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学校师范特色,章先生积极提倡教育史、教育学科和学校校史的研究。对于平民教育家陶行知的研究更是大力倡导和参与。“不仅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很早就出版了《陶行知全集》,而且还及时地成立了陶行知研究室,并且规划了陶行知系列研究。”[10](p3)学校的历史是一个学校的珍贵财富,对校史的研究是保护和开发这笔财富的重要方式。章先生在任期间,非常重视华中师大校史的研究,要求“校史、校友会、陈列馆放到一起,这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华大、中原大学等历史资料要研究、写史、要实干。”[9]同时在章先生的努力下,原华中大学的历史档案从湖北省档案馆移回学校,这是作为一位史学家对历史的尊重和珍惜。作为一位学者型的校长,章先生不仅关心逝去的历史,更关注现实的社会。

3、在学校的社会服务上,章先生极力倡导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要求充分把大学的功能渗透到社会机体的许多层面和角落,同时借助社会力量兴振教育并由此开创出“校——县,系——厂”模式,即一所大学与一个县订立“科技与教育发展协作合同”,“从帮助该县编制经济、技术、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入手,鼓励并组织各系、所与该县有关企业、事业单位签定协作合同,在学校方面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7](p399)这种双方互利的模式既“有利于县经济、文化面貌的变化,同时又必将有力地促进大学自身的教育改革。”[7](p400)

4、交流是学习他人长处的重要手段,也是学校扩大社会影响的重要途径。在任期间,章先生极力倡导学校要在开放中求改革,在竞争中求发展。早在1985年5月,章先生就代表华中师院出访美国,“停留了九市、七州、十三所大学,参观了中学、大学、幼儿园。签定了三个协议,两个定向书;同时广泛地宣传,扩大了影响,巩固了老关系,结识了新朋友,加强了学术交流。”[9]章先生不仅在认识上要求重视对外交流,而且注重在财政和制度上予以保证。要求“要派出人去学习才有收获,每年要有一两万美元用于出国访问,人不要多,外事办要落实。外事办要有个大发展,体制如何办?外事处对外更名为国际学术交流中心。”[9]正是由于这种重视和落实,华中师大才一直与国外许多学校保持着很好的校际关系。这种对外交流“大大拓宽了华师大的国际视野,大大提高了华师的知名度与国际影响。”[1](p264)

在任六年,“深知校长责任的重大,不仅其办学理念、谋划决策关系着学校的发展走向,而且其一言一行所体现的品格、作风,也悄然无声地对众多师生员工产生某些影响”[5] (p2)的章先生与同仁们一道励精图治、开拓进取,使华师学校教育出人才,科研出成果,“服务”社会发展创效益,“交流”世界文明作贡献。

二、 章开沅教育思想的渊源

可能人们会问,章先生大学尚未毕业且早年又四处流浪,何而能在百家争鸣、名家辈出的教育界卓然自立?章先生教育思想的渊源何在?文章认为这来源于章先生对中外优秀教育思想的学习、思考、领悟和发展。做了一辈子老师的章先生也当了一辈子的学生,前辈好友、同辈师友、境外友人甚至长江边上的船夫都成为章先生虚心求教的“老师”。至于章开沅教育思想的渊源,文章归纳为学校老师、身边长者、学术研究对象和西方教育方式四个方面:

1、学校是教育人的最重要场所,教师是影响学生的最重要的人物。在章先生的学生时代,“江津国立九中”对章先生的影响是很大的。他说: “九中学风严谨而又比较开放,……并有许多好老师。”[3](p19)其中 “有位数学老师兼班主任叫老马,他对我们关怀的无微不至,且常以生活经验开导我们。……多年以来,我也常爱向学生喋喋不休,大谈什么人生经验和治学方法,我觉得老马的基因似乎已遗传给我了。”[3](p21)1946年进入金陵大学后,章先生又受到贝德士、王绳祖等老师的关怀,然而,这种田园牧歌式的学生生活便于1948年戛然而止,但对于好学的章先生而言,狭隘的校园学习远远比不上广阔社会生活的教育。

2、从金陵大学辍学后,章先生早早就走上了讲台,开始了从与前辈师长的接触中观察学习的生涯。但章先生是幸运的,他遇到了像杨东莼、钱基博这样的长者。对于杨东莼,章先生在很多文章中都表达了对他的感激和敬佩。在自己的教学中,章先生对学生十分关爱和帮助,这是一种对杨东莼先生的感恩,更是对杨东莼先生思想的传承。钱老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章先生不仅对其恢弘的学术气象甚为倾羡,而且对其热爱学生热爱教育、身教重于言传的教育思想十分推崇。钱老“注意从门径上指点学生,特别注意方法与能力的训练方法也成为章先生培养学生的重要方法。”[1](p141)章先生自称毕业于“长江大学”——少年时代,章先生在长江一带流浪,他以长江为课堂,以船夫当老师,“那时侯的生活,我至今很珍惜。我很尊敬一位年老的舵工,……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船夫,没有名誉没有地位,但他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启蒙老师。他教我很重要的东西——为自己的工作而自豪,他就是我人生博士学位的导师。”[6]

3、章先生是国内外著名的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很大部分是由其史学研究成果演变而来,而其中最有代表的是继承和发展平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平民教育家,生活教育理论的创造者,他的一生是为教育奉献的一生。章先生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解是深刻的,吸收是全面的。“晓庄精神”中博爱和自由的精神早就融入了章先生的学生培养中。章先生非常推崇生活教育提倡的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并且在实践中推广,“在校长任期之内,与邓宗琦诸同事一起努力营造并推广一校一县模式,用意即在发扬光大陶公有关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卓见远识。”[10](p3)而且在任校长期间,要求师生积极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把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作为华师的办学思想,作为推动我们前进的力量。”[9]章先生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还表现在对“教育”的整体认识上,他与唐文权老师写到:“生活教育至少在三个方面予人以深刻启示:中国的教育改革必须顺应世界潮流;教育必须深深地切入社会生活;必须大力狠抓基础教育。”[10](p555)

4、章先生在积极吸取中国优秀教育思想的同时,还努力汲取西方的有利养分。章先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这种国际间的交流和学习使章先生受益匪浅,并对其教育思想的丰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79年,章先生第一次出访美国,在穿梭访问美国各名牌高校后,章先生“第一次了解到美国学术讲座后更注重研讨,学生思想活跃,畅所欲言,并非我讲你听单向传输填鸭式的学术讲座,这令章先生的眼界更为开阔。”[1](p278)1985年,作为华师院长,他再次出访美国各大学,“美国高校的开放,学生选课的自由,师生关系的融洽,课堂形式的活跃,内外部门的交流沟通,互相配合”[9]给章先生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对这些西方的有益“养分”的汲取,使得章先生的教育思想更适应世界教育改革的大潮,并且更为完善。

正是由于章先生以其博大的胸襟,容百家之长,纳百川入海,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发展,才使其教育思想方成“一家之言”。

三、 章开沅教育思想的特点

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归纳,文章把章开沅教育思想的特点从思想体系、思想内容、思想目标三个方面归纳为以下六点:

1、完整系统的体系: 章先生教育思想内容丰富,体系完整。从教育目标、教学方法、教育内容到学校管理,从教师职业、教师标准、大学属性到教育事业,章先生都有自己深刻的见解和独到的观点。

2、博爱关怀的主旨: 章先生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对职业的博大热爱和对学生的真挚关怀。他说:“好教师有一种本能,爱满天下为己任,也就是温总理说的办教育要有爱心”。[5](p1)对于职业,尽管年轻时有过种种幻想,但章先生还是当了一辈子的老师,“不过我欢喜教师这个职业,我欢喜学生,学生也欢喜我,这就是最大的幸福。”[11](p8)正是出于对教师职业的热爱,章先生才更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教师应当是一个大写的词,他们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和人民的嘱托。……教师的责任感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关怀。”[4](p58)这种源于责任的关怀是全面的关怀。“关心学生是多方面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思想关心,如果仅仅就生活讲生活,是不好的。”[6]这种源于责任的关怀是“追踪”的关怀,从学生学习时代的学习,学生毕业时期的就业到工作时期的发展,章先生对弟子都是很关心的。对此,教育史专家余子侠老师颇有感触:“回想我个人走上学研道路的经历,近20年来所得的一些收获,无一不是在恩师这只学术老母鸡为我们刨出的坑中觅到的食。”[1](p163)就业时结合余老师的性格建议其在高校任教,到工作后在“陶行知”和“教会大学史”研究方面的引导和启发,章先生这种对学生无微不至的持续追踪的终极关怀使得余老师感慨地说:“遇到湖州章先生这种恩师,是上帝给我最有价值的补偿。”[1](p171)

3、批判创新的意识: 批判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批判的结果,他说:“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有清醒的头脑,不要认为存在即是合理,人不能只是顺应社会,还要改造社会。”[5](p1)章先生教育思想的这一特点在其培养学生、管理学校和热心教育事业这三个方面都有很好的体现。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要创新并要有学者的独立品格,他极力批判“把史学当作政治的婢女,为了某种政治需要而任意涂改历史的丑陋社会现象。”[10](p2)在治校时,他批判传统的管理方式,提倡管理改革,要求“图书馆能开放的尽量开放,不担心精神污染,封闭是出不了人才的,只有根本改革,有利于教学和科研的就要改。”[9]面对社会、政府不重视教育的现象,章先生更是大声疾呼要求重视教育并倡导“教育先行”理论。对于教育本身,他更是犀利地指出:“恕我直言,教育自己已经生病,重理轻文,重物质轻精神的弊端在教育界表现得更为突出。”[4](p112)

4、自由民主的精神:章先生曾说:“如果说我在学生成长中起了什么作用的话,那就是给他们营造了相对宽松的,比较享有更多自由思考空间的环境。”[5] (p2)章先生的这种培养方式,也令同仁敬佩不已,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院长朱九思说:“我完全赞同章开沅先生的谈话:学术自由问题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没有学术自由,培养不出具有高度创造力的人才。要给老师创造宽松的环境,我(章先生)常对老师说,政治责任我负责,学术水平你负责。”[7](p444)在治理学校时,章先生提倡管理民主化,他与唐文权老师曾说:“发展社会主义教育民主,必须在学校生活中坚持贯彻民主的精神,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发扬民主的机构和制度。”[10](p554)当然,这种民主是有机构和制度保证的民主。“与个人资质相较而言,应该承认制度更为重要,名校历经沧桑而长盛不衰,靠的就是一套人人必须遵循的合理制度。”[5] (p3)

5、以生为本的理念: 在教育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教育的主体是学生,然而在我国教育中,始终存在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然而,章先生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在学校明确提出“以生为本,以教学为本”的理念。在学校中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三育人”活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要求教职工“做好本职工作,影响学生,特别是服务育人,要用本身的表率作用教育学生。”[9]针对当时学校教师只顾自己科研不重视教学工作、教学水平低下的现状,章先生又与同仁一起提出“以本科教学为主”的口号。他说:“本科(包括专科生)是我们学校的主体,理应予以本科最大的重视,对本科投入最多的师资、财力、物力以及我们领导的精力。”[6]同时,章先生在平时一直都很重视学生伙食、寝室等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要求各部门要时时考虑学生的利益,这种“以生为本”的理念直至今天的华师大仍然大力提倡着。

6、终极关怀的目标: 教育目标是教育思想中的核心问题,教育目标是教育工作者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于教育的目标,各个时代和各个教育家有着不同的理解。章先生教育思想中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其人才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我们研究章开沅教育思想中不能回避的核心问题。通过分析材料,文章把章先生教育的终极目标总结为:通过教育培养具有真、善、美品格的通识型人才,来改造我们这个文明业已生病的社会。20世纪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世纪,人们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物质文明,然而,“善亦进化,恶亦进化”,人类面临着精神文明的匮乏,伦理道德的沦丧。汤因比、中江兆民等先贤们早已对这种现象深表忧虑。随着东亚国家追求西方模式的现代化,他们也或先或后地走上了这条重经济轻精神的道路。面对社会的物欲横流,章先生陷入了深沉的忧虑中。“人文学者并非是反对科技的迅速发展,我们担心的是社会病态的日益严重和人类自身的堕落。”[12](p9)科技是中性的,科技带来的好坏取决于使用它们的人,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章先生把健康社会的希望寄托在培养人的教育上。“时代呼吁人文精神,精神文明急需健康发展,而关键仍在于人类的自我完善,在于培养一代比一代更为健全的新人的教育。”[7](p403)这种新人便是章先生人才的标准——“人作为一个社会实体,则要求体、智、美、德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个价值存在,又要求真、善、美的和谐人格。”[10](p233)具体一点就是“适应性较强,基础知识比较广博的通才,同时具备求真的勇气,为善的热枕和美好的心灵。”[7](p405)章先生把改造社会,健全人类社会文明,挽救人类社会发展的重任寄托在这批教育培养的新人身上。这种基于对世界对人类的关怀,是章开沅教育思想的终极目标。

如今,年逾古稀的章先生早已桃李满园,但永无止境的章先生仍在奋斗。章先生的教育思想是一座内容丰富且在不断增长的宝库,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笔重要财富,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编印.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章开沅先生八十华诞纪念集[C],2005年10月.

[2] 华中师院[N],1954-12-24(2), 1985-2-8(2), 1985-2-8(2), 1984-4-3(1).

[3] 章开沅. 实斋笔记[M].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

[4] 章开沅. 鸿爪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5] 章开沅:好制度比好校长重要, http://www.fyeedu.net/info/18873-1.htm,2006-4-25.

[6] 华中师大报 [N],1985-11-12(3),2006-3-2(3),1985-8-30(3),1985-11-22(3),1987-6-24(1).

[7] 汪永铨. 面向二十一世纪——我的教育观[M]. 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8] 湖北省教育委员会办公室,《湖北省志·教育志》编辑部编印. 教育文件选编[C],1988年.

[9] 华中师范大学档案[Z]. 校长办公室. 卷8, 卷4, 卷9, 卷9, 卷4, 卷5, 卷9, 卷8, 卷5.

[10] 章开沅,唐文权著. 平凡的神圣——陶行知[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

[11] 章开沅. 辛亥前后史事论丛续编[M].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12] 章开沅. 传播与植根——基督教与中西文化交流论集[C].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1] 笔者所见相关的论著有: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等编:《莺头无际楚江头——章开沅先生七十华诞学术纪念文集》,武汉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编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章开沅先生八十华诞纪念集》,2005年10月;相关论文有:魏文享:《要寻真知启后人——记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党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年第17期;黄杰:《华中师范大学——师大名校,誉满华中》,转自贾宝琛等主编:《师范群英,光耀华中》,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第253页。

王伟民( 1984 —),男,江西赣州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2006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历史学科教育。

本網編輯
本網編輯
文章: 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