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汉斌:痛惜!与宜昌最有缘分的这位巨匠,走了

记者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所了解到,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华中师范大学前校长、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创建人,章开沅先生于2021年5月28日8时15分在武汉仙逝,享年95岁。

章开沅祖籍浙江省吴兴县,1926年生于安徽芜湖。早年就读于金陵大学,后长期执教华中师范大学,是享誉国际的中国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现改名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和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的创办人和领导人。

章开沅教授在辛亥革命史研究、中国资产阶级研究、中国商会史研究、中国教会大学史、南京大屠杀历史文献等研究领域都有开创性的学术贡献,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其论著丰厚,主要有《辛亥革命史》《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等。

2018年12月11日,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在北京颁奖,章开沅成为两位获奖学者之一。该奖项自2012年设立以来,被视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高奖项。

章开沅先生曾四度提出辞去资深教授。时任华师大党委书记马敏坦言:“一开始我们是犹豫的,是舍不得的,是想挽留的。”后来,见章先生再三提及此事,且言辞恳切地表示“荣誉可以终身,待遇应该退休”,学校决定同意他的请辞。2014年4月16日开始,章开沅先生原本可以保持终身的“资深教授”身份取消了,与其一块儿取消的还有“资深教授”所享受的院士待遇,包括每年10万元的津贴。随着2014年5月开始正式领取退休工资,当年88岁的章开沅先生成为我国人文社科界辞去资深教授的第一人。

这位著名的学者与宜昌可谓有着不解之缘,对宜昌、尤其是对草埠湖感情深厚,晚年曾自号“双埠老人”(他工作的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在广埠屯,下放在宜昌草埠湖)。

1957年底至1959年初下放宜昌草埠湖,曾在《章开沅口述自传》辟专章深情回忆

2015年,九十高龄的章开沅先生推出了30万字的《章开沅口述自传》,这部新著一经面世,即引起知识界广泛瞩目。在这部口述自传中,章开沅全面呈现了当年他下放宜昌草埠湖的难忘经历,并披露了一些从未公开的历史细节。

1957年12月,结婚不久的华师教师章开沅被下放到宜昌当阳县国营草埠湖农场劳动。在书中,他回忆道:“我至今仍保留有当时表决心的一张照片。照片中,我站在华师一号教学楼前发言,胸前戴着大红花,桌前摆着一张大喜报,喜报是历史系送给我妻子怀玉的”。当时,其妻子正怀有身孕。“那一次,华师下放的老师颇不少,中文、历史、物理、教育等系都下放了很多,总共至少有两bai人吧,分派在两个分场里,我被分在第一分场,担任一个生产队的副队长。”

“草埠湖农场是1954年开始建立的,是一片生荒。所谓生荒,是指从来没有被开垦过的荒地。”他回忆道,“农场原来是一个湖荡,我们的任务很艰巨。拖拉机很少,并且经常陷入湖荡,不能工作,因此基本靠人工,用锄头、十字镐、铁锹开荒。”

虽然农场条件不好,但章开沅他们的干劲还是很足,劳动起来,气氛很活跃。“为了助兴,互相充当啦啦队、赛歌、唱号子,唱号子的时候各个队之间互相喊,有时还编一些歌谣来唱。”他说,“我的力量不是很大,但劳动起来还蛮积极,很卖力。”中文系的人甚至把章开沅编进了歌里面唱:“章开沅,像头牛……”

1958年初夏,沮漳河洪水泛滥,上游决堤,农场损失惨重,他们积极开展灾后自救。“首先是要打捞水中的生活用品和粮食,洪水渐渐退去之后,我们开展生产自救。”据章开沅回忆,生产自救之外,他们还参加了当年轰轰烈烈的“大炼钢铁”运动。“因此,我那时有两本日记,一部是‘下乡日记’,一部是‘上山日记’。下乡日记的主题是开荒、斗洪水;上山日记的主题是大炼钢铁。” 非常遗憾的是,这些文字因故没有保留下来。

据《章开沅口述自传》的整理者彭剑称,章开沅先生没有系统的日记,下放草埠湖期间写的日记是其五十岁前记的最珍贵的日记。

1959年初,章开沅奉命离开草埠湖,回到华师,在下放人员中算是比较早被调回来的。之所以会如此,章开沅分析有两大原因,“第一点,是华师教学需要人。第二点,是宜昌市委有意挖人,华师怕夜长梦多,赶紧撤回一批。”原来,他们下放的时候,人事关系已经转到宜昌地委。宜昌当时正在组建宜昌师专,需要大量人才。他们下去之后,都被当地政府摸了底,知道其中有许多理论骨干,非常高兴,有意留人。章开沅也被看中,排名靠前。“我对于留在宜昌工作,并非没有兴趣。宜昌离四川近,饮食接近四川口味,大米也要好一点。我在四川漂泊多年,早已将那里视为第二故乡”,章开沅深情地说。据他回忆,当时其同事朱辕留下之后,颇受重用,被直接任命为教务长。

2017年,本报记者曾专程赴汉采访章开沅,他称自己是“双埠老人”,草埠湖是第二故乡

2017年5月,湖北省国有草埠湖农场和当阳市草埠湖镇人民政府决定筹建湖北农垦历史陈列馆,并发布征集农垦历史资料和实物的通告,这也是该农场1954年建场以来,对自己的一次郑重的回望和打量。当年5月9日,本报记者随草埠湖农场有关人士专程赴汉,看望这位蜚声中外的历史学家,并在华中师大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办公室对其进行了专访。

2017年,是章开沅先生下放草埠湖整整一个甲子,章老对草埠湖可谓一片深情。已是耄耋之年的章老社会事务繁重,但当听说宜昌草埠湖方面专门来汉向他汇报建馆事宜时,他欣然答应见面,并安排学生做好接待工作。

“草埠湖是我的第二故乡,我1957年12月下放到草埠湖,当时只有32岁,虽然下放时间只有一年多,但我始终铭记那里的一草一木。草埠湖的人民很朴实,待我非常好”,一见面,章老就同草埠湖镇人大专职副主席刘德权拉起了家常。“这些年来,我的祖籍地浙江湖州、出生地安徽芜湖都找过我,征集我与家乡的资料,作为建馆、编书之用,我都支持。你们草埠湖现在要筹建湖北农垦文化陈列馆,很有意义,我是双埠老人,全力支持你们建馆。”何谓双埠老人?章老风趣地解释说,“草埠湖给我上了人生的重要一课,而我毕生的心血都洒在位于广埠屯的华中师范大学,他们的名字都有一个埠字,不就叫双埠老人吗?”

说着,他签名送给筹建中的陈列馆三本著作,一本是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吾家往事》,由他和夫人黄怀玉亲自编著;一本是《章开沅口述自传》;还有一本是《鸿爪印雪:章开沅的老照片》。这三本书里,都收有与草埠湖有关的文章或照片。

当年,下放到草埠湖的,有200多位华中师范学院的师生。章老建议,要赶紧联系这些教职工本人和他们的后人,这样的话,在收集有关物品和档案资料上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年下放草埠湖的,刘守华先生后来成了著名的民间文艺家,汤文选是当代著名画家,‘湖北四老’之一,还有很多,一定要抓紧联系”,章老说。当听到草埠湖方面要为当年在洪灾中牺牲的华师职工沈保环立碑时,章老非常欣慰,连连点头称好。

章老当时爽快地表示,愿意在有生之年,再次踏上草埠湖这片故土,寻故人,忆故事。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拟议中的“第二故乡”之行一直没有成行。

章老称《三峡晚报》是“最先大篇幅报道我的口述自传的”

2016年2月27日,本报三峡风副刊以《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推出口述自传:辟专章回忆下放宜昌难忘岁月》为题,率先对先生的回忆录进行了报道。

“你们的报道我看了,《三峡晚报》是最先大篇幅报道这本书的”,2017年5月9日,甫一见面,章老握着记者的手表示。“这本书是由我口述,我的学生彭剑整理出版的。录音形成的文字超过了60万字,书出来基本压缩了一半”,他对草埠湖农场的两位人员表示,可以把有关下放草埠湖那节的录音完整地提供给湖北省农垦历史陈列馆,“里面有不少内容书里没有。”

章老告诉记者,晚报的报道出来后,还引起了反响,“宜昌有位读者看了报道后,觉得书中写的事情与他妈妈的经历很像,于是把报纸带回家核实,果然,他母亲一看就说与我是要好的同事。后来,这位读者专门为此写了文章发表”,他说,“我的这位草埠湖时期的女同事叫李之华,你们代我问她好,有机会可以采访她,她有一肚子当年下放草埠湖的故事”。

文章来源/三峡晚报全媒记者冯汉斌

本網編輯
本網編輯
文章: 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