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0月至1948年11月
肄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历史系。
1948年12月至1951年7月
中原大学学员、政治研究室研究生、助教(该校原在开封后迁武汉)。
1951年
转入华中师范学院(今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至今,历任教员、讲师、副教授、教授。
1954年
开始从事辛亥革命研究。
1957年
《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讨论》,刊于《历史研究》1957年第3期。
《关于太平天国土地政策若干问题》,刊于《华中师范学院学报》1957年第3期。
1958年
《有关太平天国性质的几个问题》,刊于《理论战线》1958年第2期。
1959年
《“傲霜花艳岭南枝”―评历史故事片“林则徐”》,刊于《人民日报》1959年11月15日。
1960年至1961年
筹备并参加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辛亥革命与民族资产阶级的性格》,刊于《新华月报》1961年第11期。
1963年至1964年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借调,参加北洋史料征集工作,撰写《张謇传稿》。
《论张謇的矛盾性格》,刊于《历史研究》1963年第3期。
1964年
《不要任意美化 也不要一笔抹杀》,刊于《光明日报》1964年8月24日。
10月24日,奉命回校接受批判。
1965年
《论张勋复辟的历史机缘和失败的必然性》,刊于《新建设》1965年第3期。
1966年春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再次借调,协助杨东莼先生参与筹备纪念孙中山诞辰100周年有关工作。
1966年6月至1972年
“文革”期间接受批斗并下放大冶梁子湖农场劳动。
1973年
回校参加教育革命。
1974年至1975年
奉调参加《历史研究》编辑部工作。
10月,回校任教。
《湖北阳新半壁山太平天国烈士丛葬》,刊于《文物》1975年第12期。
1976年至1981年
与林增平等编撰三卷本《辛亥革命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1979年
9月至11月,首次应邀赴美,先后访问哈佛、耶鲁等11所大学,回国途中又应邀访问日本东京、京都两所大学,是为走出国门之始。
是年,建立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并出版《辛亥革命史研究会通讯》。
1980年
9月,《辛亥革命史丛刊》第一辑出版。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研究辛亥革命史》,刊于《辛亥革命史丛刊》第一辑。
1981年
10月,筹备并参与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辛亥革命与江浙资 产阶级》、《辛亥革命研究的30年》两篇论文,随即又参加在日本东京举办的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学术会议。
是年,倡议并协办首届青年辛亥革命研究者学术会议。
1982年
4月,参加在美国芝加哥举办的海峡两岸中国学者辛亥革命研讨会,并担任大陆方面的答辩人。
是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1983年
《就辛亥革命性质问题答台北学者》,刊于《近代史研究》1983年第1期。
《关于改进研究中国资产阶级方法的若干问题》,刊于《历史研究》1983年第5期。
1984年
《民族运动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刊于《历史研究》1984年第3期。
1984年至1990年
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兼历史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召集人。
1985年
1月,《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是年,赴美访问耶鲁、孟菲斯、俄克拉荷马等6所大学,并建立校际交流关系。
1986年
8月,参加在南京举行的纪念张謇逝世60周年国际研讨会,提交“对于张謇的再认识”一文,并作大会总结报告。
10月,筹备并参与纪念孙中山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广州),随即又先后参加澳大利亚、菲律宾、新加坡举办的相关学术会议。
12月,《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由中华书局出版。
1987年
5月,主持召开华中师范大学举办的“对外经济关系与中国现代化”国际研讨会。
1988年
3月,前往成都四川大学,主持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座谈会。
是年,应邀去保加利亚参加国立索菲亚大学百年校庆及学术会议。
12月,《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析》,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9年
6月,主持召开华中师范大学举办的“教会大学与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
10月,《张謇传稿》日文版,由东京东方书店出版。
1990年
7月,《辛亥前后史事论丛》,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8月,参加香港中国抗战史研讨会,并提交“贝德士文献的史料价值”一文。
是年,应邀赴布拉格参加世界教育大会,并顺道访问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齐及赫文斯基院士,并与喀山化工学院等校建立校际交流关系。
1990年8月至1991年6月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与普林斯顿神学院客座研究员,研究基督教及教会大学史,并与刘子健、林蔚合开“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军事与政治”课程。
1991年
6月,前往汉城参加“中国现代史料”国际研讨会。
11月,前往巴黎作有关孙中山研究的演讲。
1991年7月至1992年6月
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鲁斯学者,系统检阅研究贝德士文献,研究南京大屠杀,撰写“中国教会大学的历史命运”,并担任耶鲁两岸学会顾问。
1992年4月至1993年6月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历史系客座教授,继续从事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
5月,美国奥古斯坦那学院(Augustana College)授予荣誉法学博士。
1993年
6月至8月,途经日本,寄寓美杉台野泽丰教授寓所,曾先后在熊本、京都、东京等地讲演或参加学术会议。
12月,参加香港“中国教会大学历史文献”国际研讨会,并作总结发言。
1993年8月至1994年1月
台湾政治大学历史所客座研究教授,为历史所、三民主义研究所博、硕士生授课。
1994年
1月,应《联合报》邀请,为台湾中小企业家演讲两岸关系走向:“跨世纪的思
考―欲速则不达,夜长而梦多”。
2月,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访问学人,作“中国教会大学的历史命运”
报告。
4月,经香港回华中师范大学,创办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
1995年
1月至7月,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聘为“黄林秀莲访问学人”,讲学并合作研究。
7月,《南京:1937.11-1938.5》,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
同月,《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见证》,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8月,参加台北“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研讨会,作主题演讲“尊重历史,超越历史”。
10月,主持召开华中师范大学举办的“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
1996年
8月,《辛亥前后史事论丛续编》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7年
12月,参加东京“纪念南京大屠杀60周年国际研讨会”,作主题演讲:《一个中国学者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过程》。
1998年
5月,《实斋笔记》,由上海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9月,《社会转型与教会大学》(学术集刊),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12月,参加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第四次儒耶对话国际研讨会,作“文化危机与人性复苏浅议”报告。
1999年
9月,《天理难容——美国传教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12月,参加东京“战争犯罪和战后赔偿国际市民研讨会”,并商讨《天理难容-美国传教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一书日文版问题。
2000年
6月,《章开沅学术论著选》,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8月,《张謇传》由中华全国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张謇研讨会,作“一代儒商 万世师表” 主题演讲。
12月,应日本民间团体联合邀请,赴关西地区作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巡回演讲。
2001年
9月,《张謇与近代社会》(与田彤合著),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参与的史学与史学的参与》,刊于《江汉论坛》2001年第1期。
10月,《辛亥革命大写真》,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同月,主持“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国际研讨会,提交“张汤交谊与辛亥革命”一文,并作总结发言。
11月,参加香港“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国际研讨会”,作“珍惜辛亥遗产——以世纪意识为例”的主题演讲。
《天理难容-美国传教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英文版,由美国夏普公司出版。
12月,《走出中国近代史》刊于《近代史学刊》创刊号。
是年,参加台湾中原大学举办的“海峡两岸三地教会史研究现况”研讨会,作“文明危机与人性复苏”的长篇主题演讲。
2002年
1月,受聘为华中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6月,出席在荷兰莱顿大学举办的“中国基督教的处境化——以现代的视角”国际学术会议。会后赴巴黎访问,与巴斯蒂教授商讨来华讲学问题。
10月,参加韩国长老会举办的“21世纪东亚的变化与基督教的作用”国际学术大会,作“世局变迁与宗教发展——以教会大学史为视角”的主题演讲。(给韩国新罗大学校长李炳华有一致谢信)
11月,参加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下属之亚洲基督教高教研究所在泰国清迈举办的“心灵教育——亚洲高等教育的核心”研讨会。
同月,参加澳门利氏学社举办的“宗教与文化”国际学术会议。
2003年
是年,担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并参加有关会议。
7月,《鸿爪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9月,《从耶鲁到东京:为南京大屠杀取证》,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10月,主持召开在武汉举办的“中国基督教史的编纂:文献与方法研讨会”。
12月,赴香港参加“近代中国留学生国际学术研讨会”,作“落叶归根与落地生根”主题演讲与总结发言。
2004年
8月,受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托,主持《清史·宗教志·基督宗教篇》项目。
10月,赴香港参加“基督教与东亚文化的相遇与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
11月,在暨南大学“星期一史学沙龙”作《走自己的路——中国史学的前途》演讲,并刊于《暨南学报》2005年第3期。
2005年
5月,参加“涩泽荣一和张謇的比较研究”国际研讨会,作《我的张謇研究史》主题演讲与总结发言。
同月,《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与严昌洪合著)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7月,《传播与植根——基督教与中西文化交流论集》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10月,赴四川参加“中国基督教区域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作开幕演讲。
12月,赴日本参加“中日关系百年回顾与展望——纪念中国同盟会成立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是年,发表《难忘田中正俊》、《东南精英与辛亥前后的政局》等文,获日本创价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2006年
2月,赴香港中文大学参加“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
6月,在日本关西大学进行为期4天的学术交流,参加由关西大学亚洲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举办的“近代中日关系人物史研究的新境界”国际学术研讨会,作《张謇与日本》主题演讲,并被授予关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8月,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新疆师范大学、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教育部门进行调研、座谈,并举行多场大型专题演讲,主题分别为:“走近历史原生态”、“中国基督教史研究”、“读书与做人”等。
9月底,赴南京国际会议中心参加首届“南京国际和平论坛”,并被授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特别贡献奖章。
11月,赴南通参加第四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作《展望21世纪的张謇研究》主题演讲。
12月,赴上海参加“史华慈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作“感言——纪念史华慈诞辰90周年”主题演讲。
同月,《从耶鲁到东京——为南京大屠杀取证》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是年,发表《百年以后看同盟会》、《学习张謇的理性爱国主义》、《商会档案的原生态与商会史研究的发展》等文。
2007年
4月,应日本创价大学、第三文明社以及财团法人涩泽荣一纪念财团的联合邀请,赴日本进行为期一月的访问交流,作题为“我与历史学”、“中日关系展望”等学术演讲。
8月,赴英国牛津大学中华基督教研究院作为期一月的访问交流,作“基督教在中国的角色——今天与明天”的学术演讲,并被该院聘为荣誉资深研究顾问。
10月,赴日本关西大学参加东亚文化交涉学首次国际研讨会。
11月,与余子侠教授合编的《余家菊与近代中国》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2月,在华中师范大学为校本科生作演讲,题为“从牛津到金陵:为了忘却的纪念”。
是年,发表《史华慈:真正的学术与真正的学者——兼议当今高校的“项目拜物教”》、《从清史编纂看太平天国》、《寻梦无痕——西北寻根随笔》等文。
2008年
5月,出席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的首届“开沅杯”文化节,作“纪念五四·超越五四”主题演讲。
是年,日本《第三文明》杂志连载《人间胜利的世纪——池田大作与章开沅谈历史文化与教育》(共12回)。《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析》韩文版出版。
2009年
4月,赴西安参加“清明·民族感恩:传承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迎接民族复兴”学术研讨会,作题为“黄帝与辛亥革命”的学术报告。
同月,赴海门参加“张謇与海门:早期现代化思想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作题为“以张謇精神研究张謇”的主旨报告。
同月,赴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参加“两岸高等教育革新与发展——教育哲学与历史学术研讨会”,作题为“高校‘跨越’发展平议”的主题演讲。
6月,应邀在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作题为“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的学术演讲。
7月,参加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主办的“中国近代史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作题为“回顾与前瞻——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六十年”的主旨演讲。
9月,做客长江网,盘点辛亥百年。
10月,赴湖州参加“赵紫宸与中西思想交流”学术研讨会,作“读书与做人”主题报告。
12月,《章开沅演讲和访谈录》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是年,发表《谁在‘折腾’中国的大学》、《以张謇精神研究张謇》等文。
2010年
5月,《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析》(增订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8月,赴珠海参加“第二届珠澳文化论坛暨韦卓民与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究研讨会。
9月,参加武汉市政协主办的“辛亥革命百年论坛”,作“辛亥百年反思”主题演讲。
10月,应邀赴日本访问并出席迎接辛亥革命百周年学术活动,作“理想与现实——孙中山的亚洲梦”主题演讲。
同月,当选为首届感动荆楚“十大杰出老人”。
11月,获“荆楚社科名家”荣誉称号。
是年,发表《教改应回归教育本性》《仁心厚泽永留人间》《回忆“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学术讨论会”的前前后后》等文。
2011年
1月,《寻梦无痕——史学的远航(学术随笔)》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4月,《贝德士文献研究》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8月,《张謇传》由北京团结出版社出版。
10月,《辛亥学脉,世代绵延:章开沅自选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是年,赴韩国新罗大学、新加坡、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建道神学院等相关学术机构出席“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学术研讨会,并作主题演讲。《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析》英文版出版,发表《辛亥百年遐思》等文。
2012年
3月,《寻找孙中山》(原题为《不能把孙中山当成抽象的政治符号》,原载于2011年8月22日《北京日报》)一文被著名学者王蒙主编的《2011中国最佳杂文》收录。
6月,到湖州师范学院访问交流。
9月,接受《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多家媒体杂志的联合采访,谈如何理性爱国。
同月,接受湖北卫视记者专访,谈中日关系及钓鱼岛争端问题。
11月,出席由苏州市档案局(馆)主办的《苏州商会档案丛编》全集首发式。
是年,发表《贝德士文献述略》、《重视细节,拒绝“碎片化”》等文。
2013年
1月,与余子侠主编的《中国人留学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7月,出席南通市举办的纪念张謇诞辰160周年座谈会暨新版《张謇全集》首发式并讲话。
8月11日,接受《长江日报》专访,谈《长江日报》为纪念武汉空战75周年发起的“寻访苏联空军志愿者烈士后裔及亲属”大型活动与采访报道以及因此成立的苏军寻访报道顾问团。
是年,发表《犹忆京师初识时》等文。
2014年
6月,出席湖北省章开沅文化交流基金会成立大会并讲话。
7月,《民族运动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载《历史研究》1984年第3期)入选《<历史研究>六十年论文选编》。
同月,出席武汉长春观和湖北省演讲协会联袂打造的“长春观道学讲堂”揭牌仪式并作演讲。
9月,《世纪的馈赠——章开沅与池田大作的对话》在“年度输出版引进版优秀图书”评选中荣获优秀图书奖。
10月,出席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和出版社共同举办的“杨东莼诞辰115周年纪念暨《杨东莼文集》《杨东莼大传》出版座谈会”。
同月,出席黎元洪研究学术座谈会。
同月,出席石家庄河北师大主办的“正定教堂惨案暨宗教在战时的人道主义救助”学术研讨会。
12月,在湖北省图书馆作演讲,主题为“对话东瀛:我与池田大作先生的交谊”。
是年,发表《益新面粉公司创办人章维藩事略钩沉》、《宗族史与家族史研究:社会生活的绵延画卷》等文。
2015年
2月,《以百姓心为心》刊登于《人民日报》(2015年2月2日第7版理论版“大家手笔”栏目,后又载于《决策探索》(下半月,2015年第2期)。
同月,入选“感动江城十大人物”。
3月,赴扬州出席张謇辞典编纂委员会会议。
同月,出席第七届“野泽丰奖学金”暨第二届慈缘佛教奖学金颁奖大会并讲话。
7月,《章开沅文集》(十一卷)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是年,发表《我与抗战——几件文件引发的回忆》、《新春絮语:点赞人民》等文。
2016年
5月,《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析》俄文版由俄罗斯东方图书出版社出版。
9月,出席在华中师范大学举办的“涩泽荣一纪念讲座暨研讨会”并讲话。
同月,出席在华中师范大学举办的“陶行知与中外文化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为陶行知国际研究中心揭牌。
11月,受邀作为央视纪录片《孙中山先生》参访嘉宾并接受采访,谈孙中山和黄兴的革命友谊。
12月,系列人物纪录片《荆楚社科名家——章开沅》播出。
是年,发表<春江水暖鸭先知,似曾相似燕归来——两岸民国史研究追忆>等文。
2017年
1月,出席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第一届“陈克文中国近代史讲座”暨该所成立五十周年(1967-2017)庆祝活动,分别作“理想与现实——孙中山的亚洲梦”以及“文化危机与人性复苏”的主题演讲。
6月,出席在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举办的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考察团座谈会并讲话。
9月,寄语第33个教师节,谈“如何做一名优秀的老师”。
11月,接受《红岩》杂志记者专访。
2018年
2月,出席在珠海举办的第一届中国留学生博物馆“学术立馆”研讨会。
5月,赴安徽芜湖出席“近代工业遗产保护与研究”研讨会。
12月,荣获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2019年
10月,出席“回顾与展望: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三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并致辞。
2020年
3月,《走出中国近代史》由北京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