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庸:论林则徐的思想

林则徐不但是近代中国的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和政治家,而且是一个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家。他生在鸦片战争以前55年(1785),死在鸦片战争爆发以后10年(1850)。这个年代,正是中国历史空前动荡和变化的年代——从末期封建社会开始转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年代。在这些年代里,中国社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侵略和抵抗、进步和倒退、衰朽和新生,等等。由于林则徐不但目击了这些历史事变,而且在许多重要方面,他还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乃至主持者,因此,这些矛盾斗争就不能不在他的思想上强烈地表现出来。这就是林则徐思想的物质基础,也是我们论述林则徐思想的出发点。

一早期政治思想

林则徐从嘉庆末年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到了道光初年便渐渐以其优异的才能和清廉的作风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如所周知,那个时代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到最后阶段,处于崩溃的前夕。与此相应的,统治者官场中的腐朽败坏、残暴贪婪也必然变本加厉。作为一个正直的士大夫,林则徐对这种情况是痛心疾首的。在他所遗留下来的作品和文件里面,很多地方都反映了这个问题。他在给清朝著名学者陈寿祺的一首诗中《云左山房诗钞》卷2,《答陈恭甫前辈》。说:

呜呼利禄徒,字氓何少恩!所习在脂韦脂韦,语出屈原《卜居》,意为圆滑,没有骨气。,所志在饱温。色厉实内荏,骄昼而乞昏即:白昼骄人,昏夜乞怜。。岂其□才智,适以资攀援。摸棱计滋巧,刀笔文滋繁。峻或过申商,滑乃窬衍髡即:申不害、商鞅、驺衍、淳于髡。。牧羊既使虎,吓鼠徒惊鹓《庄子·秋水篇》的一个寓言,说惠子为相于梁,害怕庄子夺取他的职位,将要杀害庄子。庄子答复惠子说:“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林氏借用此典,说明廉吏受污吏排斥陷害。。有欲刚则无《论语·公冶长》:“枨也欲,焉得刚?”,此际伏病根。

我们推断这篇诗应该是道光元年(1821)的作品这一年林则徐正任杭嘉湖道员,因父病引疾回家,而他的同乡陈寿祺这时也正隐居家乡,故知此诗必为该时互相酬答之作。且道光二年春,林则徐再度出仕时,又有一首与陈氏告别的诗作,该二诗俱载于同书同卷,紧相衔接。,林则徐刚刚度过了自己的青年时期,步入宦途也不算久;但是在这篇诗里,却极其尖锐而深刻地揭露了当时官场中的丑恶形象,愤怒地鞭挞了它们。接着,他说明了自己的信念和抱负:“于传戒焚象左襄二十四年:“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言象以其齿之贵重而遭毙,辟人以财贿而致杀身之祸,戒主政者勿贪婪聚敛。,于诗厉悬貊。”“但当保涓洁,弗逐流波奔!”

这种信念和抱负的思想动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无疑地,来自所谓“古圣先贤”,来自封建文化中某种优良的传统。本来,它丝毫也不会触动封建的统治秩序的,然而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即令是这样的抱负,也会遭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打击。所以林则徐愤慨而倔强地呼喊:“呜呼廉吏不可为!廉吏不可为而可为!”《云左山房诗钞》卷3,《题彭宗岱冶山饯别图》。

从1823年到1836年的9年间,林则徐先后在江苏、陕西、湖北、河南等地任官,而尤以在江苏的时间最长,先后两度,占去了6年的光景。当时的江苏,由于封建剥削的沉重、水利失修、天灾连年,所以阶级矛盾也特别尖锐。林则徐记载说:一群群的饥民们自发地起来,向着查赈的官员“抛砖掷石,泼水溅泥,翻船毁轿。甚至将委员拥置空屋,肩其户,以为要求必得之计。并主使村庄妇女,百般凌辱。”人民对于地主豪绅也同样掀起了斗争:“其于殷富之户,则恃众闯闹,名曰‘坐饭”,又曰‘并家’,而统谓之‘吃大户’。公然传单,纠约助势。”俱见《林文忠公政书》卷3,《复奏查办灾赈情形折》1823年(道光三年),当林则徐刚刚升任江苏按察使的时候,就遇到一次大水灾;1832年(道光十二年)他再到江苏出任巡抚,次年就遇到了更大的水灾。这两次的阶级关系都很紧张。第一次:“松江民有聚众告灾,汹汹将变”金安清:《林文忠公传》。;第二次:大江南北的“凶悍之徒,因乏食而流为匪类”,州县城乡到处起来“抢掠滋闹”,宝山县的人民挤至县署举行示威。《林文忠公政书》卷2,《江苏阴雨连绵田稻歉收情形片》。卷4,《各属拿获凶盗要犯分别审办情形片》。清朝统治者都准备采取“镇压民变”、“严催漕赋”的手段,然而林则徐却拒绝这样做:他独自坐着小船到灾区去“劝慰”;他力争缓征漕赋;他自己带头捐廉,勒令各级官员及绅商大户捐输赈济;他采用减赋、平粜、施粥、收养幼童、招抚流亡、严禁贪污、兴办水利、以工代赈等办法,总算多少减轻了一些人民的痛苦,暂时缓和了阶级矛盾的紧张程度。皇帝严旨切责他妄报灾情,搜刮不力,说他是“不肯为‘国’任怨,不以‘国计’为亟”。他抗疏力争,说:

窃维尽职之道,原以国计为先,而国计与民生实相维系。朝廷之度支积贮,无一不出于民,故下恤民生,正所以上筹国计,所谓民惟邦本也。……

多宽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气。

在这篇奏稿里,他比较明确地表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这种思想,显然渊源于古老文化的传统:所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本来是中国古老的民主性思想的萌芽,几千年来,封建政治家们能够继承这种优良传统并真正付诸实践的,实在是不绝如缕,难能可贵。

当然,我们不能忘记林则徐是封建统治阶级当中的一员,他的政治思想——包括上述的“廉吏”、“民本主义”等,不过是出发于一种维持正常的封建秩序的愿望,局限性是很大的。但是如果我们把他置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来评价,总比那些竭泽而渔、残民以逞的人物要好得多。唯其如此,他才能在当时人民心目中产生极深刻的印象。他的学生冯桂芬写道:“公为政,所至得民心甚,而吾吴为最久。吾吴之民安公之教化,向公亦最深。大江南北数十州之远,亿万户之众,虽乡曲妇人孺子,绝不知大吏名氏者,独于公名氏甚熟悉,莫不知其为好官。”《显志堂稿》卷12,《林少穆督部师小像题辞》。

二爱国思想和战略思想

使林则徐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永垂不朽的价值的,是他坚决抵抗资本主义侵略者的爱国思想。毛主席教导我们:“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在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历史中,产生了很多的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所以,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如果说,林则徐是中国封建文化优良部分的继承者和代表者,那末,首先就应当是指他的爱国思想。

林则徐爱国思想的最突出的表现,是他在鸦片问题上和英国侵略问题上所持的态度。

在鸦片问题上:我们知道,随着鸦片大量输入所造成的中国社会危机的愈来愈表面化,从19世纪30年代起,清朝的封建统治者也不得不引起注意。但是那时一般的官僚所以注意这个问题,都是因为鸦片输入所造成的白银外流和财政困难所引起的,所以对于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也都是着眼于政府的财政的“杜绝漏卮”上面。很少有人考虑到人民的生活和健康。卢坤、王玥、许乃济都是这种主张。他们认为人民的死活并没有什么关系:“究之食鸦片者,率皆游惰无志,不足轻重之辈……海内生齿日众,断无减耗户口之虞。”从这种观点出发,当然就很自然地得出结论来:在本国大力提倡种植鸦片,抵制“洋烟”,遏止白银外流。《许太常奏议》,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1册。就连主张严禁鸦片的黄爵滋等人,也不过是为了塞漏卮,平银价。而林则徐却远驾于黄爵滋等人之上,他除了政府的财政之外,还看到了人民、国防和国家的前途。他说:如果任鸦片继续流行,“污俗不回,颓波日沸,则人人皆委顿,户户皆因穷,此邦之人,将何恃以不恐乎?”他在广东晓谕军民人等说:“尔等独不思瘾作之时,纵有巨盗深仇,凶刀烈火,来至尔前,尔能抵敌之乎?惟有听其所为而已。尔等生长海滨,非同腹地,不可不思患豫防!”正因为林则徐能够在这一点上突破其所属阶级的局限,意识到了民族的利益,所以他对于英美鸦片贩子才具有强烈的仇恨,他说:“是比诸盗贼之用闷香,拐带之用迷药,妖邪之用蛊毒,以攫人财而害人命者,殆有甚焉!”《信及录·晓谕粤省士商军民人等速戒鸦片告示稿》。这种对于资本主义侵略的仇恨,远较当时的任何封建士大夫都要鲜明得多。

在抵抗侵略的问题上:林则徐是非常坚决的,并且确实给予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鸦片战争所以失败,完全是由于腐朽的清朝封建统治者屈膝投降的结果。当定海失陷以后,投降派乘机陷害林则徐,将他革职和遣戍伊犁的时候,他仍然念念不忘祖国的命运,表达了自己对于祖国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贵情感。说见拙作《伟大的爱国者林则徐》,载《新史学通讯》1954年2月号,兹不赘述。从此以后,他在悲愤的日子里,写下了许多辉煌的、不朽的诗篇。这些诗篇,表达了他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和对祖国的高度热爱。

他在1842年赠给王鼎的诗中说:

元老忧时鬓已霜,吾衰亦感发苍苍。

余生岂惜投豺虎,群策当思制犬羊

……

公身幸保千钧重,宝剑还期赐尚方。《云左山房诗钞》卷6。

由此可见,他不但痛恨侵略者,而且也痛恨投降派,希望有“尚方宝剑”把他们斩尽杀绝。

同年,他在戍途经过洛阳时的诗中说:

谪臣敢辞投雪窖?捷书犹冀靖天骄!《云左山房诗钞》卷6,《西行过洛叶小庚招入衙斋并赠两诗次韵奉答》。

当他到洛阳的时候,正是清军在长江一溃千里,道光皇帝决意投降,耆英、伊里布等向英国积极进行求降活动的时候。林则徐对于这些可耻的事情表示了无限的悲愤。他在一篇诗中说:

岂为一身惜,将如时事何?

绸缪空牖户,涓滴已江河!

军尽惊飞镝,人能议止戈。

华严诵千偈,信否伏狂魔?《云左山房诗钞》卷6,《次韵答宗涤楼赠行》。

他看到祖国的危急命运,自比岳飞、韩世忠,报效国家的志愿虽不能伸,但是殷切期望祖国能有兴盛的一天。他说:

太息恬嬉久,艰危兆履霜。

岳韩空报宋,李郭或兴唐。

果有元戎略,休为谪宦伤。

手无一寸刃,谁拾路傍枪?《云左山房诗钞》卷6,《次韵答王子寿》。

在他写给自己妻儿的告别诗中,他表示自己对于祖国的利益,抱着不计较个人生死、不考虑祸福得失的决心: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云左山房诗钞》卷6,《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1842年9月,当他到达兰州时,清朝政府早已签订了卖国的南京条约。以后,他愈来愈寂寞地向着塞外奔行,但是他仍然没有忘记抵抗侵略:

小丑跳梁谁殄灭?中原揽辔望澄清。

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次韵答陈子茂》。

邓廷桢也因为抵抗侵略,被遣戍到伊犁。林则徐在写给邓廷桢的诗中说:

知是旷怀能作达,只愁烽火照江南!

中原果得销金革,两叟何妨老戍边!《将出玉关得嶰筠前辈自伊犁来书赋此却寄》。

在林则徐所遗留下来的诗文中,大量地、始终如一地贯穿了爱国主义的精神,我们无需一一列举。毫无疑问,他是一个杰出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林则徐在抵抗英国侵略者上面所表现的战略思想。

鸦片战争是封建的中国抵抗资本主义英国侵略的战争。英国诚然在武器和军队训练方面优越得多,但是这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败。问题在于:英国所进行的战争是非正义的,因此它得不到本国人民的支持。而且它的兵力极端不足,后方过远,补给非常困难。中国是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人民热烈支持这次正义的民族自卫战。如果中国能够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发动广大人民,在辽阔的土地上和敌人展开持久战,那末,“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毛泽东:《论持久战》。,完全可以把资本主义侵略强盗打得筋疲力竭,滚出中国去。

林则徐是敢于发动人民的,他始终不渝地相信“民心可用”。在发动人民的基础上,他提出“以守为战,以逸待劳”《林文忠公政书·烧毁匪船以断接济折》。的战略方针,曾经有效地打击了敌人,取得多次辉煌胜利。

在鸦片战争中,定海的失陷是一个关键,因为从此以后,道光皇帝就惊惶失措,投降派乘机散布失败主义,爱国力量被压倒,战争节节失败。现在我们就以定海失陷为例,来阐述林则徐的战略主张,在这里我们将会看到:林则徐确实已经具有朴素的游击战和朴素的持久战的战略思想。

我们已经说过,英国的兵力是极端薄弱的。英国用在中国的全部兵力,不过4000多人,其中登陆定海的,只能有3000人。然而在1840年7月登陆以后,就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火药和给养也发生很大困难,并且随即在军队中迅速流行疫病,死亡枕籍,剩下能够作战的寥寥无几。当时一个英国的海军军官记载说:“三四百人已被安葬,大约有一千五百人在医院中(丧失了战斗力),英勇的苏格兰来福枪联队完全消瘦到皮包骨,勇敢的第四十七团的情形简直不见得好一些。”宾汉:《英军在华作战记》。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5册。这个时机如果能够发动人民,不断地袭击这些强盗,肯定是会使他们全军覆没的。

林则徐对于敌人的情况相当了解,他早已得到了正确的情报。他告诉皇帝说:“现有夷信到粤,已言定海阴湿之气,病死者甚多。”“密探定海情形……现在英逆甚望定海居民,回至该处,与之同住。而民人屡招不至,所出章程,亦无人肯信,沿海渔船,悉皆避去。各夷船本系随带鸦片,售作资粮,今已火食无多,转瞬风色将转,均甚愁急等情,是其伎俩之穷,已可概见。”《密探定海夷情片》。“即炮子火药,亦不能日久支持,穷蹙之形,已可概见。”《林文忠公政书·密陈夷务不能歇手片》。他看到了敌人经不起日久支持,主张和敌人长期坚持下去,发动人民,灵活地打击侵略者,他说:“是正有可乘之机,与其交镝于海洋,未必即有把握,莫若诱擒于陆地,逆夷更无能为。或将兵勇扮作乡民,或将乡民练为壮勇,陆续回至该处,诈为见招而返,愿与久居,一经聚有多人,约期动手,杀之将如鸡狗。”又说:“即此时不值与之海上交锋,而第固守藩篱,亦足使之坐困也。”这种战略方针,如果能够得到真正的实施,可以断言,鸦片战争的结局将完全是另一种样子。

林则徐朴素持久战的思想非常鲜明,这是无可怀疑的。当1842年秋天,林则徐正在被遣戍的路途上的时候,他听到了清军在长江节节败退,英国强盗的侵略矛头指向南京的消息,曾经再一次地表示了在广袤的国土上和敌人周旋到底的意见,他说:“此时江左军情,果能大得捷音;则如天之福。倘久踞,则恢复之策,扼要首在荆襄,须连结秦蜀以为之,不识局中筹及否?”《林少穆制府遣戍伊犁行次兰州致姚春木王冬寿书》。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2册。按:是时清朝政府已和英国订立了城下之盟,林则徐尚没有得到这个消息。扼要荆襄,连结秦蜀,抵抗到底,林则徐朴素持久战的思想难道还不明显吗?

总而言之,林则徐是一个坚决抵抗侵略,并具有朴素的游击战和持久战的爱国的政治家、诗人和思想家。当然,他在爱国思想上,还往往和“忠君”的观念相连系着。皇帝要投降,把他革了职,充了军,他认为“雷霆雨露总君恩”《云左山房诗钞》卷7。。他痛恨卖国投降的人,想要把他们斩尽杀绝,但他却不敢想象,皇帝就是投降派的渠魁,而希望由皇帝赐下“尚方宝剑”来杀投降派。在战略思想上,他也还不可能达到真正人民的游击战和持久战的高度。虽然有着这些时代的局限,但是他那种独迈一时的宝贵思想,对于中国近代历史的进步发展已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以后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大加发挥,说:“客兵利速战,主兵利持重。不与相战而唯与相持。行与同行,止与同止,无淡水可汲,无牛羊可掠,无硝药可配,无铁物可购,无篷缆可补,烟土货物无处可售,柁桅无处可修,又有水勇潜攻暗袭,不能安泊。放一弹即少一弹,杀一夷即少一夷,……逸待劳,饱待饥,众待寡。”魏源:《海国图志·筹海篇三》。这种战略思想显然是林则徐的发展和提高。

三维新先驱思想

林则徐思想的另一个光辉部分,就是维新先驱思想。范文澜先生说得好:林则徐是清朝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不同于一般顽固分子的特色,就是他肯于正视现实,愿意了解资本主义世界的情况。正因为如此,就使他在思想领域上大大扩展,就使他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策略,更好地向敌人进行斗争。他不遗余力地组织力量去刺探敌情,翻译西书,并且以此所得,编成了《四洲志》,把一些新鲜知识介绍进来,对于日后的维新思想,起了推进作用。但是除了这些以外,我认为至少在以下的三个方面,说明林则徐已经具有维新思想的萌芽,并且这些思想和主张对于日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对于维新思潮的产生和发展也起了真正的先驱作用。

第一,他重视工商业利益,批判了封关禁海的封建顽固思想,主张和西方进行正常的接触和贸易。林则徐所以坚决地主张禁烟,其原因之一,就是他注意到了鸦片有害于工商业的利益。早在1838年,他就向皇帝报告说:“臣历任所经,如苏州之南濠,湖北之汉口,皆圜阓聚集之地,叠向行商、铺户暗访密查。佥谓:近来各种货物,销路皆疲,凡二三十年以前,某货约有万金交易者,今只剩得半数。问其一半售于何货,则一言以蔽之曰:鸦片烟而已矣。”《林文忠公政书·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当他奉命在广州禁烟的时候,他注意到了当时清朝海关政策在对外贸易上的种种限制,影响了民间工商业者的利益。他说:“且闻华民惯见夷商获利之厚,莫不歆羡垂涎,以为内地民人,格于定例,不准赴各国贸易,以致利薮转归外夷。”《林文忠公政书·附奏夷人带鸦片罪名应议专条夹片》。这些话不但反映了萌芽中的资本主义的要求,而且简直成为后者的喉舌。在禁烟期间,他执行着“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的策略,极力保护合法贸易,因此广州的对外贸易曾经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个时候在顽固的封建官僚中就产生一种意见,即:封关禁海,断绝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通商关系。我们可以断言,这种愚昧顽固的意见代表了清朝封建统治者的绝大多数。然而林则徐是比较清醒的,他批判了封关禁海的思想,他说,封关禁海,一方面会对外扩大打击面,形成和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对立,这只能对于敌人有利。同时,他又说:“广东人民以海面为生者,尤倍于陆地。……若一概不准其出洋,其势即不可以终日。”《林文忠公政书·复奏曾望颜条陈封关禁海事宜折》。这也不能不说是代表了萌芽中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利益和要求。

第二,在社会经济上,他具有可贵的“藏富于民”的思想。他说:“夫财者,亿兆养命之源,自当为亿兆惜之。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益下,藏富于民?”《林文忠公政书·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我们认为“损上益下,藏富于民”的思想,具体到林则徐所处的时候——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近代民族工业即将产生的时代来说,这就是那个时代的进步趋向在林则徐思想上的反映,这就是萌芽中的民族资本主义要求发展自己的愿望在林则徐思想上的反映,绝不是一种偶然现象。

诚然,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富民”的思想,但是这和林则徐的思想有本质上的不同。例如《管子》一书就曾说过:“民贫则难治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管子·治国篇》。由此可见,那里的“民富”是为了“敬上畏罪”,便于统治。再进一步看,“管子”民富的办法是什么:“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显而易见,这是一种“重本抑末”、重农抑商的思想,“民富”是要让封建地主富,不是别的。但是林则徐却与此不同,他直截了当地主张要让工商业者富。我们可以提出如下的证据来:

在1848年,林则徐任云贵总督时,曾经要求道光皇帝准许民间自由开发矿藏,免去或减少政府限制和插手,“招集商民,听其朋资伙办,成则加奖,歇亦不追”。这样就可以“有土有财,货原恶其弃于地,因利而利,富仍使之藏于民”《林文忠公政书·查勘矿厂情形试行开采折》。。显然,他这种“藏富于民”的思想不是别的,而是要求民间工商业能够自由地发展,顺利地积累资本。在他死后的几十年中间,维新派和封建主义的斗争主题之一,就是这个。在薛福成、马建忠以至康有为等的著作里面,就把这种“藏富于民”的口号提得更响亮了。

第三,林则徐要求学习西方技术,建立国防工业。他在鸦片战争期间,曾经主张用海关税收的一部分来制炮造船,照他的说法是:“以通夷之银,为防夷之用,制炮必求其利,造船必求其坚。”《林文忠公政书·密陈夷务不能歇手片》。但是道光拒绝采纳他的意见,朱批:“一片胡言!”在1842年他被流放的期间,曾给他的两个朋友写过一封信,更明确地发挥了这个主张,信里面写道:

彼(指英国——作者)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炮已先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若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展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列戎行之人,而皆觌面接仗,似此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故所谋往往相左。徐尝谓剿夷有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以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奈何奈何!前曾觅一炮书,铸法炼法,皆与外洋相同,精之则不患无以制敌。未识两君曾见之否!《林文忠公政书·林少穆制府遣戍伊犁行次兰州致姚春木王冬寿书》。见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2册。按:卖国贼蒋廷黻曾经利用这个信件,污蔑说:林则徐是“伪君子”,他也害怕外国人云云。(见蒋所著《中国近代史大纲》)这完全是歪曲事实的卖国贼论调,我们和他没有共同的语言。

林则徐这种思想和主张,经过魏源把它发展成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构成了以后维新思潮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总上而论,无论从他的重视工商业、反对封关禁海方面看,从他的“藏富于民”、主张民间自由开矿方面看,或从他的建立新式国防工业的要求方面看,他对于日后数十年的维新事业,都差不多起了一个头。林则徐是一个真正的维新运动的先驱者。

但是,他毕竟是一个刚刚接触到外面的广大世界的人,在他的思想里面,仍然还没有摆脱“尊王攘夷”的古老成见:他认为和外国的交涉是“天朝以大字小”《信及录·札澳同知传谕义律准驳条款由》。,是“训诲成全”《信及录·会谕义律分别准驳事宜由》。。他甚至还有“夷兵腿足缠束紧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的可笑信念。然而作为第一个先驱的人,第一个筚路蓝缕的先锋,在行进的道路上摸索迂回的现象,不是可以理解的么?

四简短的结语

林则徐所生活的年代,是由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折点的年代,是几千年来中国社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猛烈震动和转变的年代。这里面充满着新旧矛盾的斗争。林则徐参加了并主持了这些斗争:他要维护旧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和腐朽的官僚政治进行斗争;他要保卫民族利益,和卖国贼侵略者进行斗争;他要向西方的先进事物学习,促进民间工商业,和顽固保守势力进行斗争。这样,在斗争中,就形成了他的有很大进步意义的政治思想、爱国思想、战略思想以及维新先驱思想。

同时在他自己的思想领域内,也反映了这个时期所特有的矛盾。他对现实政治不满,但是他又要维持现实政治的统治秩序;他爱国,但是和忠君相联系着;他要维新,但是又要守旧。总之,他带着浓厚的新旧交替时的一切特征。毛主席说:“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我们对于林则徐的思想,正是要将其进步性和局限性区别开来,“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

(原载《史学月刊》1959年第4期)

本網編輯
本網編輯
文章: 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