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1923年)

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1923年)

中华民国十二年癸亥

1.1(一一,一五)

(1)中国国民党发表宣言,宣布时局主张及民族、民权、民生政策。

(2)接收胶济铁路及其支线并附属财产。

(3)胶济铁路国库证券借款四千万成立。

(4)汉口全国商会联合会通电呼吁裁兵、制宪、理财(英美人士策动)。

(5)广州「新妇女」杂志发刊。

1.2(一一,一六)

(1)上海中国国民党改进大会通过总章,推定中央干部,孙中山演讲宣传之重要。

(2)美国正式向日本提议废止兰辛石井协定。

(3)汉口青年会干事密尔根到天津,运动各团体进行裁兵。

1.3(一一,一七)

(1)总税务司布告1.17起,实行切实值百抽五之新税则。

(2)美使舒尔曼为克门案(张家口事件)向外交总长王正廷面致抗议,提出道歉、惩处、赔偿等六项要求,态度强硬(当日王即正式道歉)。

(3)西江粤军第一师团长陈济棠、卓仁机,营长张发奎、邓演达脱离陈炯明,滇桂军占领封川德庆。

1.4(一一,一八)

(1)特任张绍曾为国务总理,外交施肇基,内务高凌霨,财政刘恩源,陆军张绍曾兼,海军李鼎新,司法王正廷,教育彭允彝,农商李根源,交通吴毓麟(张对保洛均接近,高刘吴均保系,国务院秘书长为张廷谔)。

(2)参议院决选议长,杨永泰、王家襄得票均不足半数。

(3)孙中山通电讨伐陈炯明。

1.5(一一,一九)

(1)张作霖组边防军五旅,驻中东路。

(2)援闽北军师长常德盛为粤军所败,退出杉关。

1.7(一一,二一)

(1)孙传芳之第二师抵赣东,准备入闽。

(2)江苏校长为教育经费与省议会冲突,学生罢课。

1.8(一一,二二)

(1)张绍曾电西南各省,商和平统一(促成国宪,对外完成法律上之统一,对内先谋事实上之协商)。

(2)萧耀南、张福来、孙传芳等承吴佩孚之意,劝告曹锟暂勿作总统运动。

1.9(一一,二三)

(1)滇桂军得粤军之助,占肇庆,陈炯明之西江前敌总指挥叶举败走。

(2)越飞要求中国放弃对红白两党之中立政策,应于二者择一为友。

1.10(一一,二四)

(1)滇桂军占三水,陈炯明部杨坤如败走。

(2)汉口英商茂隆棉花工人以代表被捕,包围英租界巡捕房,被英捕房义勇队殴伤二十余人。

1.11(一一,二五)

(1)北京地方检察厅宣告罗文干案证据不足,免予起诉,罗文干、黄体濂均出狱。

(2)孙中山令廖仲恺与国民党各省支部商改组事宜。

(3)汉口棉花工厂工人三千余罢工,要求组织工会(十九日圆满解决)。

1.12(一一,二六)

(1)第三国际执行委员会决议,中国共产党应加入国民党,仍保持其自身组织,并使国民党与苏俄一致努力为反抗英、美、日帝国主义而奋斗。

(2)汉口英美烟草公司工人二次罢工。

(3)以程克(冯玉祥所荐)代王正廷署司法总长。

1.13(一一,二七)

(1)粤军第一师长梁鸿楷,第三师长陈章甫通电拥戴魏邦平,继主持广东军政。

(2)北京政府令嗣后各省各军在防区接近之内,不得擅自用兵(意在制止广东战事,以助陈炯明)。

(3)越飞晤外长施肇基,谓中俄会议须候本年三月方能举行。

1.15(一一,二九)

(1)陈炯明战败,宣告下野,命回海丰。洪兆麟在汕头宣布离陈独立,迎孙中山、许崇智回粤。

(2)教育总长彭允彝于阁议席上动议罗案交法庭再议(图见好于国会,以为同意之交换条件),罗文干等又被拘入狱。

1.16(一一,三0)

(1)滇军总司令杨希闵(统范石生、蒋光亮、杨池生、杨如轩等五旅),桂军总司令沉鸿英,西路讨贼军总司令刘震寰入广州。

(2)日本前外相后藤新平邀请越飞来日本(1.23越飞应允)。

(3)粤汉路(湘鄂段)工人罢工,要求加资。

1.17(一二,一)

(1)苏俄代表越飞自北京到上海(外交部曾电上海当局监视)。

(2)许崇智军自福州开拔回粤,肆行拉夫,商民罢市(许部曾得张作霖赞助)。

(3)浙督卢永祥增防浙西衢州,防孙传芳入闽之师。

1.18(一二,二)

(1)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宣布教育总长彭允彝干涉司法,蹂躏人权,违法主罗案再议,羞与为伍,辞职出京。

(2)陈独秀于「向导」发表「革命与反革命」,斥陈炯明为反革命的军阀。

(3)广州粤军推魏邦平为广东讨贼军总司令。

(4)众议院通过张绍曾内阁阁员同意案(事先酒肉运动颇烈)。

1.19(一二,三)

(1)参议院通过宣布中日二十一条协定无效案,咨政府照办。

(2)北京大学学生千余人请愿众议院要求否决彭允彝之教育总长,被院警殴伤多人,学潮扩大(彭为赵恒惕所保)。

(3)广州「海陆军警联合维持治安办事处」推魏邦平为主任(

意在对抗滇桂军)。

1.20(一二,四)

(1)孙中山委胡汉民、李烈钧、许崇智、魏邦平、邹鲁代行大总统职权,杨西岩为财政厅长,伍学●为盐运使,邓泽如为广东省长(杨伍均为香港巨商,以孙科联络,曾助巨款以讨陈炯明,事成后以分任财政厅长盐运使为条件)。

(2)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任许崇智为粤军总司令。

1.21(一二,五)

(1)胡汉民、李烈钧到广州(1.25胡就广东省长职)。

(2)孙中山委彭寿民、林祖涵为国民党总务部正副部长,陈树人、孙镜为党务部正副部长,林业明为财政部长,叶楚伧、茅祖桂为宣传部正副部长,张秋白、周颂西为交际部正副部长。

(3)北京政府取消福建讨逆军司令名义,裁撤福建督军,调李厚基回京,取销王永泉之通缉令,援闽军停止前进,命萨镇冰、刘冠雄、孙传芳办理主客军善后事宜(时粤军离闽,王永泉向北方投诚)。

1.22(一二,六)

(1)越飞要求上海英领事允其前赴香港,被拒。

(2)越飞访孙中山,开始会议。

1.23(一二,七)

(1)北京学生联合会宣言驱彭允彝,惩办吴景濂。

(2)第三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合作,但不应与国民党合并。

(3)孙中山委胡汉民为广东省长(邓泽如辞)。

(4)广州沉鸿英部第一军长李易标将邹鲁之粤军第一路司令谭启秀缴械。

(5)川军旅长何金鳌(原杨森部)受熊克武策动,联合第一军长但懋辛,边防司令赖心辉,反抗第七师长陈国栋,陈国栋联合邓锡侯攻重庆之但懋辛。

1.24(一二,八)参议院投张绍曾内阁同意案,除外交总长施肇基外均通过(因施于阁议中反对再拘罗文干,且不与议员拉拢)。

1.26(一二,一0)

(1)孙中山在上海发表和平统一宣言,在统一未成以前,直奉皖及西南护法诸省,暂时划疆自守,再实行化兵为工。

(2)苏俄代表越飞与孙中山在上海联合发表宣言(1)共认共产主义及苏维埃制均不能施行于中国,中国最急迫之问题为完成统一及取得完全之国家独立,俄愿以赞助;(2)越飞重行声明一九二0年九月二十七日致中国政府通牒所宣布之原则,俄政府愿意并准备以俄国放弃沙皇时代对华一切条约及强索之权利为根据,与中国开谈判;(3)中东铁路之管理应由中俄两国政府协商暂时改组,但不得损失两方之真实权利及特别利益;(4)越飞切实声明,俄政府对外蒙并无施行帝国政策或使之脱离中国之意或目的,为防止白俄活动计,俄兵立即退出外蒙尚非其时。

(3)广东滇桂粤各军在海珠江防司令部会议,桂军总司令沉鸿英为变,拘留广东讨贼军总司令魏邦平,胡汉民、刘震寰、陈策、邹鲁幸免(沉部反误杀其军长刘达庆、参谋长黄鸿猷)。

(4)孙中山派于右任赴天津晤段祺瑞。

1.27(一二,一一)孙中山因江防司令部沉鸿英之变,中止回粤。

1.28(一二,一二)

(1)苏俄代表越飞受东京市长后藤新平之邀,赴日本热海,孙中山派廖仲恺同行(约在二月九日左右,廖与越飞在热海商谈合作及设立军事学校问题,时陈公博经日赴美留学,亦参加)。

(2)广州河南魏邦平部第三师之一部被滇桂军缴械,粤军及刘震寰、朱培德军均开离广州。

1.29(一二,一三)

(1)吴佩孚令郑州驻军师长靳云鹗禁止京汉铁路工人开会。

(2)美公使舒尔曼为克门案直接向张绍曾抗议。

1.30(一二,一四)

(1)北京政府令收编陈炯明军,并嘉奖陈下野,派丁槐慰问两广,林俊廷督理广西军务(林属岑春烜系,北京政府拟对孙陈及岑各示好意,故有是令)。

(2)陈炯明自海丰到香港。

1.31(一二,一五)

(1)吴佩孚召京汉铁路工人代表自郑州到洛阳,声明禁止开会。

(2)北京大专学生出发演讲,责政府破坏司法独立,并要求黎元洪挽留蔡元培。

(3)陈独秀自莫斯科回国,瞿秋白同行。

(4)俄代表达夫谦(越飞随员)照会外交部,提议将中俄交涉移往莫斯科(2.13外部拒绝)。

<!--nextpage-->

2.1(一二,一六)

(1)京汉铁路总工会在郑州举行成立大会,被军警包围解散。

(2)北京学生向国务院请愿撤换教育总长彭允彝。

(3)张作霖否认奉直和议,坚持东三省自治。

(4)越飞应后藤新平邀请到东京。

2.2(一二,一七)

(1)国民党本部在上海举行第一次中央干部会议。

(2)许崇智部离闽回粤。

(3)张国焘率领京汉铁路各工会代表自郑州赴汉口。

(4)中国劳动组合书记总部通电各工团,切实援助京汉铁路总工会。

2.3(一二,一八)

(1)以黄郛继施肇基署外交总长。

(2)孙中山派柏文蔚、吕超、黄大伟、蒋作宾、蒋中正、吴忠信等为国民党本部军事委员会委员。

(3)四川战事扩大,川军总司令兼第三军军长刘成勋,第一军熊克武、但懋辛,边防军赖心辉及石青阳助何金鳌,刘存厚系之第三师师长邓锡侯及陈国栋战败,自重庆北退,田颂尧、刘斌、陈洪范、唐廷牧助之(何金鳌不久又与陈国栋合)(同时吴佩孚派第八师师长王汝勤为援川总司令,第十八师长卢金山,第十八混成旅长赵荣华为副司令,川军第二军长〔第十六师长〕杨森攻川东,令袁祖铭由贵州攻川南,陕甘军攻川北,谋武力平川)。

2.4(一二,一九)

(1)京汉铁路总工会自郑州移至汉口,下令举行大罢工(张国焘策动),并发表宣言,要求撤华路局局长赵继贤,南段段长冯澐,郑州警察局长黄殿辰,赔偿损失,并由郑州地方官道歉,星期日休息,阴历年放假七日照发工资。

(2)桂军沉鸿英部李易标移驻广州城外。

2.5(一二,二0)

(1)汉口军警迫令京汉铁路工人开车,与工人纠察队冲突。

(2)北京教育界进行驱逐教育总长彭允彝,挽留蔡元培。

(3)俄事委员会讨论派专使赴俄问题,邀曾游苏俄之江亢虎列席。

2.6(一二,二一)

(1)湖北工团联合会示威,声援京汉铁路罢工工人(共党董必武等策动),萧耀南派人通知京汉铁路总工会,定明日商议解决办法。

(2)沉鸿英通电移军广州郊外,欢迎孙中山岑春烜回粤(时政学会谋孙岑携手,分有两广)。

(3)魏邦平被滇桂军释放。

2.7(一二,二二)

(1)萧耀南派兵包围汉口京汉铁路罢工工人,枪杀三十二人(

江岸工会分会长林祥谦被斩),伤十二人,被捕五十余人(共产党张国焘、董用威〔必武〕、林祖涵、中共湖北区委员兼江岸工会书记项英〔德隆〕、张源光避入法租界)。

(2)郑州铁路工会领袖刘文松等五人及长辛店工会领袖史文彬等十一人被捕。

(3)正太铁路罢工(2.10复工)。

(4)道清铁路罢工(2.15复工)。

(5)张作霖函覆孙中山,赞同其对俄措施。

2.8(一二,二三)

(1)吴佩孚派兵强迫京汉铁路工人开车,杀长辛店工人三名,伤六人,拘捕三十余人。

(2)中共代表及劳动组合书记张国焘下令京汉铁路工人复工。

(3)北京专门以上学校教职员会议代表联席会议通电同情京汉铁路工人,指摘政府不当。

(4)粤汉铁路罢工(寻复工)。

(5)汉口真理报被封。

(6)福州公民大会推萨镇冰为临时省长,请林森辞职。

2.9(一二,二四)

(1)北京政府明令指斥教职员学生干政(为彭允彝事)。

(2)曹锟电北京卫戍司令王怀庆,谓北京大学管理图书员李大钊设有秘密机关,由俄人供给费用,请侦查严办。

(3)北京学生工人赞助京汉路罢工工人,举行示威运动(共产党李大钊策动)。

(4)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及全国铁路总工会筹备委员会通电声援京汉路工人。

(5)京汉铁路工人复工。

2.10(一二,二五)

(1)外交总长黄郛照会法使,允以金佛郎付法庚款。

(2)津浦铁路南段罢工(寻复工)。

(3)北京军警监视学界要人行动,干涉讲演。

(4)国会讨论京汉路罢工事件,通过善后办法。

(5)以吕调元继许世英为安徽省长(许因坚持裁殷恭先部之新安武军,与齐燮元、马联甲失和,翌日被迫出走)。

2.11(一二,二六)东三省特别法院全体反对司法部违法处置罗案。

2.12(一二,二七)

(1)张国焘自汉口经南京返抵北京(中共中央决定仍迁回上海,张前往莫斯科报告)。

(2)宜昌之杨森军奉吴佩孚令向川东进发,助邓锡侯。

2.13(一二,二八)

(1)国会反对以金佛郎付法庚款。

(2)外交部覆苏俄代表达夫谦,拒将中俄谈判移莫斯科,并促越飞早日回京。

(3)美公使舒尔曼为日本反对1921.1.8中美无线电台借款,向外交部抗议。

2.14(一二,二九)

(1)张嘉森(君劢)在北京清华学校讲演「人生观」(4.15丁文江为文驳之,人生观或玄学与科学之论战开始)。

(2)安福系祸首特赦案因吴佩孚反对而搁置(2.8王揖唐通缉令已取销)。

2.15(一二,三0)

(1)孙中山自上海赴广州,谭延闿、杨庶堪、徐绍桢、古应芬、陈友仁同行(美国国务院观察员詹森于舟中晤陈友仁,陈请由美国约集各省军人,共商中国和平问题)。

(2)京汉铁路总工会法律顾问施洋在汉口被杀(2.7被捕)。

2.16(一,一)

(1)许崇智败洪兆麟部于广东大埔。

(2)第十八师卢金山部会同川军杨森进攻巫山。

2.17(一,二)

(1)曹锟吴佩孚及直系六省督军要求北京政府任命沉鸿英督粤,孙传芳督闽。

(2)孙中山抵香港,受居民盛大欢迎(寓杨西岩宅)。

2.18(一,三)

(1)北京政府声辩如不承认金佛郎案,则庚款不能退还,去年七月九日协定将推翻。

(2)香港总督宴孙中山,孙表示盼与英国交好。

(3)孙中山任蒋中正为大本营参谋长。

2.19(一,四)

(1)孙中山在香港大学发表演说。

(2)孙中山之代表马伯援到北京,晤冯玉祥。

(3)直隶省长王承斌等在天津进行倒张绍曾内阁。

(4)四川陈国栋、邓锡侯等军返成都东部。

2.20(一,五)正太铁路工会被迫解散。

2.21(一,六)

(1)孙中山自香港抵广州,设大元帅府。

(2)四川熊克武、刘成勋、赖心辉援军抵成都,邓锡侯、陈国栋等北退广汉、绵阳、梓潼、德阳。

2.22(一,七)

(1)北京政府因孙中山回粤,及曹锟酝酿总统运动,特下令申明在宪法未公布前,凡属国民应共遵守约法。

(2)孙大元帅以徐绍桢继胡汉民任广东省长(胡改任大本营总参议。时孙中山多以外省人任粤事,以安客军心。又孙科与胡不协,亦为胡去职原因。胡寻离粤赴上海,汪兆铭亦去)。

(3)北京以范源廉为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2.23(一,八)

(1)孙大元帅指定广东各军防地,非奉命令,不得擅自移动(

沈鸿英部自北江移驻肇庆,杨希闵部接防北江,刘震寰部驻石龙东莞)。

(2)中国共产党发表「为吴佩孚惨杀京汉路工,告工人阶级及国民」书。

2.24(一,九)

(1)孙大元帅宣言实行裁兵,以导国人,并任沉鸿英为桂军总司令,杨希闵为滇军总司令。

(2)英、法、美、义、日、荷、比、西八国公使照会外交部,要求庚子赔款按金价折付。

(3)赤塔远东中国部工会通电援助京汉路工人。

2.25(一,一0)福建省长林森去职。

2.26(一,一一)

(1)北京财政部开始私印印花票数百万元。

(2)美公使舒尔曼晤外交总长黄郛,交通总长吴毓麟,要求立即履行1921.1.8中美无线电台借款合同。

2.27(一,一二)中国共产党为京汉铁路罢工事,声讨吴佩孚。

2.28(一,一三)

(1)孙大元帅派胡汉民、孙洪伊、汪精卫、徐谦驻沪为办理和平统一代表(时曹锟曾表示赞同和平统一,孙中山命孙洪伊、杨度进行联曹,使与吴佩孚分离。五月以曹嗾使沉鸿英叛变,遂与决绝)。

(2)孙大元帅任命傅秉常为粤海关监督兼广东交涉员。

<!--nextpage-->

3.1(一,一四)

(1)广州大本营组织告成,内政部长谭延闿,外交部长伍朝枢,军政部长程潜,财政部长廖仲恺,建设部长邓泽如,参军长朱培德,秘书长杨庶堪。

(2)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会为京汉铁路工人被杀发布宣言,号召「打倒军阀,打倒国际帝国主义」。

(3)萨镇冰就福建省长职(孙中山及北京政府均有任命)。

3.2(一,一五)北京学生联合会及各团体联合会为1.19学生请愿事件及2.7京汉路工人事件,举行元宵提灯会,以「打倒军阀」,「否认国会」,「推翻政府」,「打倒帝国主义」,「援助工人」,「还我自由」为号召,被军警袭击,殴伤数十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北京民权运动大同盟策动)。

3.4(一,一七)天津日本驻军司令官铃木一马到洛阳,重申助吴佩孚练兵之议,吴复拒之。

3.5(一,一八)唐继尧、刘显世分任滇黔联军副总司令,派唐继虞率滇军助刘显世进攻贵州之袁祖铭(吴佩孚系)。

3.6(一,一九)

(1)北京组织外交委员会,以黄郛为委员长。

(2)孙传芳、周荫人之第二师、第十二师进入福建延平。

3.7(一,二0)

(1)曹锟、吴佩孚迫内阁总理张绍曾即下沉鸿英督粤、孙传芳督闽令。

(2)孙中山与英国总领事杰弥逊谈粤汉广九铁路接轨及改进黄埔港口事,盼英国借款,予以财政援助。

(3)京津泰晤时报刊出张绍曾抨击苏俄谈话(3.13达夫谦抗议,外部否认)。

(4)苏俄代表越飞与后藤新平商日俄复交问题。

3.8(一,二一)

(1)张绍曾内阁部分阁员(李根源等)反对下闽粤两督令,全体通电辞职(电文中有「近日以来,粤中有僭名窃位之行,各方有执戈待旦之兆」语)。

(2)杨森、卢金山、宋大霈(鄂军)占领四川万县(川军第一军但懋辛部杨春芳、范绍曾倒戈,第二混成旅团长刘伯承退梁山)。

3.9(一,二二)黎元洪退还张绍曾等辞呈,并通电挽留。

3.10(一,二三)

(1)外交部照会日本外务省及日使,声明取消民国四年五月二十五日缔结之中日条约及换文(即二十一条),并接洽收回租期届满之旅顺大连(三月二十七日期满)。

(2)张绍曾在私宅会议,图向保(曹)洛(吴)转圜复职。

(3)杭州第一师范学生晚膳中毒,死二十余人。

3.12(一,二五)

(1)唐继虞率滇军占领贵阳,以刘显世为贵州省长,袁祖铭部退镇远(唐继尧旋命继虞进向四川,援刘成勋、熊克武、但懋辛等,以抗吴佩孚之势力)。

(2)孙中山谈话,对香港政府表示好感。

3.13(一,二六)奉直军在山海关有作战准备,各向后方添调军队增防。

3.14(一,二七)日本外务省照覆中国使馆及外交部,拒绝取消二十一条及收回旅、大之接洽。

3.15(一,二八)

(1)北京学生联合会商讨收回旅大问题,决举行示威,扩大宣传。

(2)萨镇冰、刘冠雄就办理福建善后事宜职。

(3)无政府主义派之「互助」月刊在上海(?)出版。

3.16(一,二九)中英代表在北京会商威海卫问题。

3.17(二,一)

(1)孙中山大元帅任命李烈钧为闽赣防边督办,令移驻闽南,潮汕防地由许崇智部驻扎(李部乃收编陈炯明部尹骥、李云复、翁式亮、赖世璜、黄世安五师而成)。

(2)四川邓锡侯、田颂尧、陈国栋败熊克武、刘成勋、赖心辉于梓潼黑虎岩,占领梓潼。

(3)张绍曾等决定总复职,并请保系阁员(刘恩源、吴毓麟)自津回京。

(4)苏俄代表达夫谦离北京回国。

3.18(二,二)孙中山讲演,盼与香港合作,由英国投资建筑铁路。

3.19(二,三)

(1)日、美、英、法公使照会外交部,要求制止四川军队对于外国船只之攻击与干涉,并附四国长江舰队司令节略。

(2)张绍曾内阁决循曹吴意,下闽粤令,实行总复职。

3.20(二,四)

(1)北京政府以沉鸿英督理广东军务善后事宜,杨希闵帮办,林虎为潮梅护军使,兼粤军总指挥,陈炯光、钟景棠、黄业兴、王定华为广东陆军师旅长,温树德为驻粤舰队司令。

(2)北京政府以孙传芳督理福建军务善后事宜,王永泉帮办,臧致平为漳厦护军使。

(3)四川邓锡侯等占领绵阳、罗江。

(4)日本众议院否决承认苏俄政府案(中野正刚等提出)。

3.21(二,五)

(1)北京政府以林俊廷兼代广西省长。

(2)北京八政团(民党,保系)接洽不信任张绍曾内阁案。

(3)孙大元帅命广东交涉员傅秉常向广州英领事交涉,驱逐陈炯明出香港。

(4)开迪化南关为商埠。

3.22(二,六)

(1)驻外各使因经费困难,向外交部总辞职。

(2)北京外交总长黄郛辞职(因对日交涉困难)。

(3)北京学生联合会举行「施(洋)林(祥谦)及二七诸烈士追悼大会」,到者约千人(共产党主之)。

3.23(二,七)北京政府以徐元诰为江西省长,未到任前由陶家瑶署理。

3.24(二,八)

(1)上海全国学生联合会被法领事封闭。

(2)川边炉霍道孚大地震,死亡二千余人。

(3)廖仲恺自日本回抵上海。

3.25(二,九)

(1)上海学生游行示威,要求否认二十一条,收回旅大,抵制日货,打倒国际帝国主义与军阀。

(2)北京政府以外交次长沉瑞麟暂代部务。

(3)沉鸿英、杨希闵辞北京任命。

(4)政学会之李根源、杨永泰、谷钟秀、张耀曾、李肇甫等改组「宪政社」。

3.26(二,一0)

(1)北京学生举行示威游行,要求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旅大,召开全国国民代表会议,援助工人恢复自由。

(2)北京政府派王正廷筹办中俄交涉事宜。

(3)杨森军占梁山,但懋辛之第一军退重庆。

(4)孙中山派谢持为全权代表,执行国民党本部党务事宜。

3.28(二,一二)

(1)外交部通知苏俄代表团,盼越飞早日回京与王正廷开议。

(2)桂军沉鸿英表示遵孙中山令,移防西江。

(3)黎元洪派丁槐南下,拟赴粤疏通孙中山,任孙以全国铁道督办,裁兵督办(丁至上海晤孙洪伊等,大遭诋责而返)。

3.29(二,一三)

(1)接收鲁案未了各事中日最后协定在青岛签字。

(2)长沙学生举行示威游行,不承认二十一条,收回旅大,打倒帝国主义。

(3)孙中山任命杨希闵为中央直辖滇军总司令。

3.30(二,一四)英国总领事J.Jamieson再访孙中山。

3.31(二,一五)

(1)王宠惠、顾维钧、王正廷应曹锟邀赴保定(王等并向曹疏通罗案)。

(2)孙中山任刘震寰为西路讨贼军总司令。

(3)日本制定对华文化事业特别会计法(以庚子赔款充对华文化事业之用)。

<!--nextpage-->

4.1(二,一六)孙中山之秘书陈友仁代孙宣布外交政策,盼英美给以财政援助,用英美专家从事建设。

4.2(二,一七)参议院开议不信任张绍曾内阁案,经审查后改为弹劾案。

4.3(二,一八)

(1)孙中山之大元帅府由滇军司令部迁士敏土厂。

(2)广州沉鸿英军复回驻观音山。

(3)北京政府以刘冠雄为闽粤海疆防御使,洪兆麟为广东陆军第三师师长,李易标(沉鸿英部)为广惠护军使,申葆藩为钦廉镇守使。

4.4(二,一九)四川邓锡侯、陈国栋、田颂尧部自罗江经石祁间道趋成都城外,四川总司令刘成勋及熊克武讲和,由第九师长刘文辉任成都卫戍司令,维持治安。

4.5(二,二0)湖南各界外交后援会成立,共产党人郭亮主之。

4.6(二,二一)

(1)四川第二军杨森,北军第十八师卢金山,第十八混成旅赵荣华等占领重庆,第一军退向遂宁。

(2)第十二师长周荫人入福州。

4.7(二,二二)

(1)上海对日市民大会执行委员会议决对日经济绝交大纲。

(2)李烈钧率所收编之陈炯明军移闽边,林虎退驻赣南,许崇智军即驻潮汕。

(3)国民党总务部(副部长为林祖涵)派夏曦、刘少奇(均共产党员)为湖南第一、第二分部筹备主任。

4.8(二,二三)

(1)北京政府以顾维钧继黄郛署外交总长。

(2)「海筹」舰长许建廷自青岛开上海,联合高昌庙海军宣布赞成联省自治,拒孙传芳入闽,推林建章为领袖,自行独立(受浙江卢永祥援助)。

(3)松花江决口,淹毙三千余人。

4.9(二,二四)众议院开议不信任张阁案,议员互殴。

4.10(二,二五)

(1)曹锟一再派人请美国商人供给毒气(传奉方已制造毒气)。

(2)直军增防山海关热河,奉直形势紧张。

(3)桂军沉鸿英得吴佩孚接济,所部集中粤北之新街韶关,密图攻击广州。

(4)张作霖电孙中山,否认图谋复辟之说(时汪兆铭已到奉天)。

(5)孙中山以张开儒为大本营参谋长(蒋中正辞)。

4.11(二,二六)

(1)参议院通过不信任张阁案。

(2)孙传芳率军抵福州。

(3)川边镇守使陈遐龄率军抵成都,推邓锡侯为联军总指挥,共抗熊克武、赖心辉。

(4)湖南省议会以长沙大公报批评省宪,勒令停刊。

4.12(二,二七)安徽和县兵变。

4.14(二,二九)

(1)章炳麟联络孙中山、唐继尧、刘成勋、熊克武、赵恒惕、谭延闿、刘显世驻沪代表,发表联名通电,表示连合对直系武力政策为自卫的行动。

(2)广州广东工会联合会之「劳动周报」出版。

(3)兰辛石井协定废止(休士埴原Hughes-HaniharaNote换文取消)。

4.15(二,三0)

(1)丁文江驳2.14张君劢之讲演。

(2)孙中山覆北京学生联合会,北伐须稍待,盼先转移舆论,极力宣传吴佩孚之恶。

(3)天津举行示威游行,要求废止中日二十一条。

(4)张绍曾赴保定晤曹锟,商对广东、奉天问题,并恳维护内阁,曹令改组。

4.16(三,一)

(1)沉鸿英在新街就任广东督理职,所部李易标等分路进攻广州,滇军杨希闵等御之。孙中山令褫职。

(2)美公使舒尔曼连日与外交总长顾维钧及冯玉祥等谈克门案。

4.17(三,二)

(1)北京政府财政总长刘恩源向英汇丰银行接洽三千万垫款五万万大借款,由该行经理转新银行团。

(2)厦门臧致平对孙传芳宣告独立(臧为卢永祥系)。

4.18(三,三)

(1)王宠惠自上海赴海牙国际法庭,就法官职,并代表北京政府赴广州与孙中山接洽,拟任孙为全国兵工督办,杨天骥持张绍曾信同行,劝孙中山取消名义,前来北京,共谋和平统一。

(2)安徽殷恭先部新安武军十二营遣散(新安武军共四十营,为张勋定武军之一部,复辟失败,改为新安武军,归倪嗣冲,至是全裁)。

4.19(三,四)

(1)广州之沉鸿英军被滇桂粤军击败,退新街江村。

(2)刘显世任贵州省长。

4.20(三,五)

(1)北京政府特派洪兆麟为汕头防务督办,陆宗宇为肇阳罗镇守使,邓本殷为琼崖镇守使,尹骥、李云复、赖世璜、苏世安、杨坤如、翁式亮为广东陆军师长(洪等均陈炯明旧部,大都已受李烈钧等收编。此令用意在制孙中山)。

(2)蒋中正自上海到广州。

(3)日本同意与苏俄举行第三次会议。

4.21(三,六)

(1)杨希闵等败沉鸿英军,占新街。

(2)英公使马克瑞到保定晤曹锟(商借款事)。

(3)黎元洪咨请国会查照总统选举法注意准备(时曹锟左右力谋黎去)。

4.22(三,七)

(1)吴佩孚五十岁生日(阴历),各方显要到洛阳祝贺者数百人。

(2)肇庆桂军师长陈天大驱走沉鸿英军张希栻(翌日张又占肇庆)。

4.23(三,八)北京政府任王永泉兼建安护军使,周荫人兼泉永护军使。

4.24(三,九)北京政府任江西第九混成旅旅长邓如琢为南雄镇守使(时邓奉吴佩孚令出兵助沉鸿英)。

4.25(三,一0)

(1)众议院全院委员会退还参议院不信任内阁案,待报告大会施行(张绍曾纳贿运动之结果)。

(2)日代办谒黎元洪,力言奉直不可再战。

(3)北京代表王宠惠、杨天骥到广州(不得要领而去)。

(4)粤军第一师李济琛部占清远,沉鸿英子荣光败走。

(5)粤军陈策、周之贞等攻肇庆沉鸿英部张希栻,不利。

4.26(三,一一)

(1)北京军警领袖冯玉祥、王怀庆、陆锦、薛之珩、聂宪藩等百余人包围国务院索饷,勒令财长刘恩源出立笔据,限下月分发一月份经费。

(2)北京阁议承认日本正金银行代发债券。

(3)英、美、法、日新银行团代表与北京财政总长刘恩源商借款及外债问题。

(4)滇粤桂联军击退沉鸿英及北军邓如琢于银盏坳(是日曹锟电沉与林虎洪兆麟合力进攻广州)。

4.28(三,一三)

(1)黎元洪与众参两院议长吴景濂、王家襄商议刘恩源所进行之五万万大借款,三千万垫款。

(2)四川邓锡侯等部经潼川趋遂宁,进攻川东之熊克武,熊部亦分路进攻(邓部旋败)。

(3)派邓萃英等为万国教育会代表。

4.29(三,一四)曹锟通电否认对奉备战(翌日张作霖亦声明未备战,均系受英美日之警告)。

4.30(三,一五)

(1)吴佩孚因张克瑶旅援粤不力,加派江西方本仁、岳兆麟为后路援军。

(2)滇粤桂联军力破沉鸿英军于军田银盏坳,进占源潭。

(3)美公使舒尔曼到保定,与曹锟谈克门案。

(4)赵恒惕通缉毛泽东。

<!--nextpage-->

5.1(三,一六)

(1)北京国民大会,主张推倒张绍曾内阁。

(2)北京国务会议,阁员互相指责卖缺。

(3)滇军胡若愚抵泸州,援熊克武。

(4)苏俄电孙中山,愿随时予以必要援助。

(5)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发表「五一节告工友」书,鼓动打倒军阀曹锟、吴佩孚,恢复全国总工会。

(6)长沙大罢工(共产党湖南支部书记毛泽东所策动)。

(7)安徽定远兵变。

5.2(三,一七)

(1)众议院大会通过再将不信任张阁案交全院委员会审查。

(2)广东滇粤桂军攻下琶江,沉鸿英大败。

(3)四川杨森军自重庆进占合川铜梁。

(4)绥远兵变。

5.3(三,一八)

(1)张绍曾、李根源在阁议席上主下令讨伐粤省,备就命令,送总统府,黎元洪拒不盖印。

(2)孙中山覆张作霖书,如能助军费七十万元,李烈钧、谭延闿两军即可回赣湘。

(3)日政府训令驻华代理公使,劝告中国息争。

(4)阿富汗代表帕拉他扑到北京,商恢复中阿关系。

(5)公布商标法。

5.4(三,一九)

(1)北京学生再起驱逐彭允彝,毁其住宅,彭控北京大学教职员蒋梦麟等主使,蒋亦控彭诬陷。

(2)英、美、法、日四使面告张绍曾,如直奉再战,即不考虑借款,并建议双方军队撤退,划定中立区。

(3)北京政府褒奖邓如琢援粤功。

5.5(三,二0)

(1)察哈尔都统张锡元为张家口美侨克门案亲到美使馆谢罪。

(2)天津保定派阁员吴毓麟等三人拒不出席国务会议。

(3)以杨树庄为海军练习舰队司令。

(4)山西五台兵变。

5.6(三,二一)

(1)晨二时五十分,津浦路北上快车在山东临城被土匪孙美瑶等(张敬尧旧部)截劫,中外乘客三百余人(内外人十九名,另妇女七名均释放)悉被掳往匪巢抱犊崮(即所谓临城案)。

(2)美公使舒尔曼自济南电曹锟,并晤山东督军田中玉,要求立即营救临城被掳外人。

(3)陕西巡防二路统领郭金榜因纵兵殃民,被处死刑。

(4)滇粤桂军占英德。

(5)顾颉刚等之中国古史论辨开始。

5.7(三,二二)

(1)北京外交团(公使团)因临城劫车案,向北京内阁总理张绍曾及外交交通总长严重抗议,要求立即营救被掳外人,严剿鲁匪,共同调查,张均应允。

(2)曹锟电复美公使,已令山东军民官,营救被掳外人,并派兵前往临城。

(3)孙中山大元帅任叶恭绰为财政部长,郑洪年为次长,廖仲恺为广东省长,调徐绍桢为内政部长,谭延闿为建设部长(叶、郑均梁士诒系)。

5.8(三,二三)

(1)因临城劫车案,黎元洪下令议处山东督军田中玉,省长熊炳琦,并命迅将被掳人员先行设法救回,所有军事地点文武官吏将先撤职,听候查办。

(2)临城被掳美人RobertAllen,RowlandRinger获释。

(3)财政总长刘恩源以军饷问题,出京走天津。张绍曾内阁又辞职。

(4)驻日使馆人员,因被留学生逼迫,联合辞职。

5.9(三,二四)

(1)外交团限北京政府三日内全数救出临城被劫外人,逾限依时要求赔偿。

(2)比、义、美、日、西、英、法、荷八国要求以金币付庚款,北京政府咨众议院请公决。

(3)叶举在惠州转粤军总指挥通电攻击孙中山,率东江陈炯明旧部向广州进攻,同时林虎、洪兆麟等袭攻潮汕许崇智军,黄大伟召集旧部助林虎(黄与许前在福建冲突,转与陈结)。

(4)袁祖铭奉吴佩孚命率黔军入川助杨森。

5.10(三,二五)

(1)滇粤桂军占韶关,沉鸿英退始兴南雄(孙中山大元帅即调桂军刘震寰等赴东江)。

(2)美公使舒尔曼到南京晤齐燮元,商营救被掳外人。

5.11(三,二六)

(1)北京以冯玉祥为西北边防督办。

(2)广东李耀汉攻江门,援西江之沉鸿英军。

(3)孙中山下令通缉黄大伟。

5.12(三,二七)

(1)山东督军田中玉、交通总长吴毓麟、徐州镇守使陈调元、江苏交涉员温世珍、天津警察厅长杨以德及各国领事,均¢集枣庄,与临城劫车匪首孙美瑶之代表议赎放外侨,允撤退抱犊崮包围,收编土匪(时反直系各派拟利用土匪与直系为难)。

(2)叶举率熊略、杨坤如、练演雄分三路攻石龙,进窥广州。

(3)熊克武入成都,邓锡侯退新繁,陈遐龄退雅安。

(4)中国国民党中央干部会议议决设立中国国民党青年同志会(由邵力子主持)。

(5)刘恩源辞,以张英华署财政总长(时倒阁运动正盛)。

(6)唐山兵变。

5.13(三,二八)广东桂军刘震寰夺回博罗。

5.14(三,二九)

(1)外交团照会外交部要求立即增派军警保护津浦及京汉铁路客车,并由外交团派人随车视察。

(2)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再至广州,劝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5.15(三,三0)

(1)英人中国协会上海分会年会,主席马凯演说,主由外国借款中国,监督裁兵,外人管理主干铁路,办理护路警察。

(2)法使催北京政府速以金佛郎付法庚款。

(3)林虎攻占广东梅县。

5.16(四,一)

(1)外交团会议为临城案,准备在大沽口举行海军示威(5.18美使电国务院反对,以将有损中国声威,助长匪之气焰,英法公使亦具同感)。

(2)外交团照会外交部严催速设法救回被掳外人。

(3)临城劫车匪首孙美瑶拒绝官方招抚条件。

(4)众议院全院委员会通过不信任张绍曾内阁案。

5.17(四,二)

(1)总统府顾问安特生(美人)进入抱犊崮与匪首晤商。

(2)美公使舒尔曼自上海过临城北上,晤美国领事及田中玉等代表。

5.18(四,三)

(1)吴佩孚所派之援粤豫军樊钟秀部连在汉口九江哗变。

(2)程潜率粤军师长李济琛、郑润琦及陈策、周之贞攻克肇庆。

5.19(四,四)广东桂军刘震寰滇军蒋光亮败陈炯明部杨坤如等于博罗。

5.20(四,五)

(1)孙中山大元帅召程潜自西江返广州,以为东江总司令。

(2)熊克武军占川北绵阳,川东杨森军进至安岳遂宁。

(3)冯玉祥聘请黄郛、王正廷、熊希龄、蒋方震为所部军官演讲。

(4)国民党北京支部总干事李大钊组织之北京「青年国民俱乐部」成立(实为共产党组织)。

5.21(四,六)

(1)山东督军田中玉、交通总长吴毓麟自临城到北京,报告官匪交涉情形,曾入匪巢之安特生同行。

(2)北京以王永泉为兴泉永护军使,周荫人为闽北护军使(命王部退出延平,移驻闽南)。

(3)廖仲恺请马林协助计划国民党改组。

(4)远东运动会在上海开会。

5.22(四,七)

(1)包围抱犊崮之第五师郑士琦部撤退三英哩(匪表示如不撤退,即不商谈,并将于今日枪决被掳外人二名)。

(2)北京任命李宗仁为桂林镇守使,贲克昭为柳庆镇守使,陆云高为浔梧镇守使,韩彩凤为龙州镇守使,陆福祥为百邑镇守使。

(3)滇桂粤军范石生、刘震寰、李福林部(一万五千人)进攻惠州之杨坤如、熊略(次日占飞鹅岭)。

5.23(四,八)

(1)京津航空开始。

(2)交通部与日本东亚兴业会社订立南浔铁路借款五百万日元。

(3)广州军械厂爆炸。

5.24(四,九)

(1)中国国民党为临城事件电公使团,谓此案全在不裁兵不统一之故,希望对于北京政府之承认互予撤消,并予中国人民以另行建设全国公认之政府机会。

(2)外交团令临城各国领事警告匪首,如被掳外人因故而发生不幸后果,匪首将以生命负其责任。

(3)北京陆军部火起,参战借款证据一部被焚。

5.25(四,一0)

(1)陈炯明部林虎、洪兆麟攻入潮安、汕头,许崇智西退。

(2)张家口事件(克门案)全部照美方要求解决(顾维钧谋藉此以缓和临城案)。

5.26(四,一一)

(1)山东临城劫车匪首覆各国领事,绝不危及外人生命,愿接受政府合理条款,并即释放被掳美人密勒评论报鲍惠尔下山商谈。

(2)北京阁议,曹派阁员吴毓麟、高凌霨、程克指责总统府自定国会制宪经费,不经国务会议,违背责任内阁精神,其中定有黑幕(旬前黎元洪应国会议长吴景濂等之请,与张绍曾等商定由海关建筑经费项下每月拨制宪经费十七万元,以四个月为期,曹锟派认黎元洪此举在见好国会,运动蝉联总统)。

5.27(四,一二)

(1)陆军检阅使冯玉祥向总统黎元洪索饷。

(2)进攻惠州之桂军刘震寰部失利。

5.28(四,一三)

(1)北京财政总长张英华进行关税公债盐余库券,并反对总统府所筹制宪及公使领事经费(借此反黎)。

(2)英公使马克瑞香港提督法乐阅冯玉祥军操练。

5.29(四,一四)

(1)孙中山任命林云陔为中央银行行长,宋子文为副行长。

(2)陈炯明部熊略袭占博罗。

(3)直系代表王承斌、陆锦,奉系代表孙烈臣、于冲汉及调人李际春在山海关举行奉直联欢会。

5.30(四,一五)

(1)陈炯明军熊略进窥石龙,广州震动,孙大元帅督杨希闵、蒋中正败之。

(2)四川杨森军占领资州。

(3)北京以李济臣帮办河南军务。

5.31(四,一六)

(1)广东海军谋变,孙中山下令免温树德海军总司令职,改委各舰长,由大元帅直接指挥。

(2)徐州镇守使陈调元,江苏交涉员温世珍,上海商会代表黄金荣(法租界巡捕房总探长)等与匪方代表郭其才、刘武刚会谈。

(3)冯玉祥连日向国务院索饷。

(4)日本任命芳泽谦吉为驻华公使。

<!--nextpage-->

6.1(四,一七)

(1)长沙人民与日轮「武陵丸」搭客冲突,日军舰「伏见」号水兵登岸,枪杀三人,伤四十余人。外交后援会当即议决罢工罢市罢学,与日本严重交涉。

(2)北京外交团为临城劫车案,由七国组织武官团,赴枣庄视察,陆军部派梁上栋同行。

(3)徐州镇守使陈调元,入抱犊崮,与匪首商谈,温世珍同行。

(4)孙中山到石龙督师,御陈炯明部。

(5)东南大学赠德国哲学家杜里舒以名誉博士学位。

6.2(四,一八)

(1)北京阁议以冯玉祥系之薛笃弼代陶立为崇文门税务监督,黎元洪因总统府经费关系,拒不盖印,内阁对总统府所筹制宪经费亦藉口手续不合,退回税务处。

(2)孙美瑶随陈调元下山,招抚条件商妥,被掳外人先后释出六名(5.31二名,本日四名)。

(3)西江沉鸿英部邓瑞征、冯葆初自梧州反攻肇庆,孙大元帅令魏邦平往援。

6.3(四,一九)

(1)湖南省政府向日领事抗议,要求惩凶道歉抚恤撤退日舰。张特立(国焘)于共产党之「劳●周刊」抨击解散广州盐业工会。

6.4(四,二0) 北江沉鸿英部联合北军方本仁及陈炯明部谢文炳占韶关,滇军杨池生师后退。

(2)广东滇军朱培德、胡思舜夺回博罗。

(3)孙中山任熊克武为川军讨贼军总司令,刘成勋为四川省长兼川军总司令。

(4)农商总长李根源自上海过南京北返,齐燮元与商曹锟继任总统事。

(5)长沙又到日军舰二艘(自汉口来)。

6.5(四,二一)湖南省政府宣告长沙戒严,并保护日人。

6.6(四,二二)

(1)张绍曾内阁因津保派阁员吴毓麟、高凌霨、程克、张英华之胁迫,全体辞职(辞呈中指摘黎元洪借拨制宪经费等事违法。此为迫黎去职之第一步),张即赴津。

(2)美公使舒尔曼电国务院,反对外军占领津浦铁路,但可商请中国聘用外籍视察(英法主监管中国铁路)。

(3)长沙日侨多停业,日领事亦准备离湘。

6.7(四,二三)

(1)陆军检阅使冯玉祥,北京卫戍司令王怀庆,步军统领聂宪藩,警察总监薛之珩等藉口内阁已辞,嗾使军警官佐五百余人向总统府索饷(迫黎去位之第二步)。

(2)黎元洪为内阁辞职事通电辩白,并派陆军次长金永炎,农商次长刘治洲赴津挽张绍曾。

(3)黎元洪与顾维钧颜惠庆及参众两院议长会商。

(4)四川赖心辉及熊克武军(第二混成旅张冲、刘伯承)攻占资中,败杨森。

6.8(四,二四)

(1)黎元洪拟以顾维钧商组阁。

(2)北京天安门举行「国民大会」,散发诋毁黎元洪传单。

(3)北江沉鸿英及谢文炳占英德。

(4)湖南省政府解散外交后援会,重行改组,通缉郭亮。

6.9(四,二五)

(1)冯玉祥、王怀庆等推颜惠庆组阁,迫黎交出政权,警察总监薛之珩令全城警察罢岗,撤去黎之守卫,断其电话(迫黎去位之第三步)。

(2)冯玉祥、王怀庆照会各国公使,声明负责维持秩序,保护外人权利。

(3)外交团照会外交部,对军警罢岗表示关切,并由领袖公使葡萄牙公使符礼德面见黎元洪。

(4)驻外各使联合电告政府,再不给费,将于7.1一齐下旗回国。

6.10(四,二六)

(1)北京警察因外交团干涉,复岗,惟仍索饷。

(2)冯玉祥、王怀庆部军官向黎元洪宅索饷,所谓「国民大会」亦包围黎宅鼓噪。

(3)黎元洪邀宴名流颜惠庆、顾维钧、孙宝琦、王正廷、王家襄、吴景濂、汤漪等商时局,并电曹锟、吴佩孚,询办法。

(4)孙大元帅函叶恭绰,请尽力解决财政困难。

(5)滇桂军二次总攻惠州未下。

(6)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开幕。

6.11(四,二七)

(1)北京军警官佐及所谓公民团继续围困黎元洪宅。

(2)黎元洪为北京军警滋闹不已,函参众两院报告。

(3)许崇智率粤军数千自汕头到广州。

(4)日本因长沙事件,派四驱逐舰来华。

6.12(四,二八)

(1)冯玉祥(陆军检阅使)王怀庆(北京卫戍司令)向黎元洪辞职(迫黎去职之第四步,同时并有兵变说)。

(2)黎元洪以军警流氓滋闹辱迫,王怀庆、冯玉祥联名辞职,再电曹锟、吴佩孚,质以不应坐视,并询如何处置。

(3)临城官匪条约由美人安特生与匪方孙桂枝签字,匪首孙美瑶任旅长,被掳外人均放出(此为安特生个人行动,但已获得曹锟保证)。

6.13(四,二九)

(1)黎元洪因冯玉祥等之辱迫下令:

一、免国务总理张绍曾职,以李根源继任总理,金永炎继陆军总长。

二、裁撤各省巡阅使、陆军检阅使、督军,督理所属军队归陆军部直接管理。三、自明年起裁废全国厘金。四、讨伐毁法乱政,发纵指使之人。

(2)黎元洪离北京走天津(下午一时半),临行将总统印玺交其妾黎本尼携往东交民巷法国医院(是即所谓逼宫)。

(3)直隶省长王承斌率军包围黎元洪于天津车站,迫令向国会辞职,将总统印玺交出,通电由国务院摄政,声明临行所发命令无效(是即所谓截车劫印)。

(4)颜惠庆、顾维钧连日与美公使舒尔曼晤谈。

(5)福建督理孙传芳离闽赴天津,有所活动(时孙有受安福系鼓动图赣说)。

6.14(五,一)

(1)黎元洪被迫将总统印玺交出,并签字于王承斌代拟之辞职等电文,始得回天津寓所(被困十余小时)。

(2)黎元洪在天津租界发电声明,辞职由国务院摄政通电,非出己意,离京在自由行使职权。

(3)北京国务员高凌霨、程克、吴毓麟、李鼎新、张英华宣告摄行总统职权(高等排张绍曾)。

(4)外交团指派英、美、法、日、义、比、荷七国公使组织临城案委员会,决定向中国要求赔偿,保障惩办。

(5)上海美国公会及商会电美政府,主暂停华盛顿会议给予中国之利益,裁减中国军队,外人监督中国财政,派外兵驻防各要地,暂停退还庚子赔款。

(6)湖北应城土匪雷老幺大掠市镇,掳男女百余人及义教士。

6.15(五,二)

(1)部分国会议员离京,准备移地开会(是日高凌霨等致送留京议员端阳节敬,每人五百元,领取者四百余人)。

(2)曹锟通电,总统已辞职,应听国会依法解决。

(3)七国临城案委员会议决由外交团派员分赴匪乱省区视察,改组特别护路警察,由外员管理。

(4)胡汉民自上海回抵广州,任大本营总参议,伍朝枢任外交部长。

(5)中国共产党之「新青年季刊」在广州出版(第一期为国际共产号)。

6.16(五,三)

(1)参众两院联合会通过十三日以后黎元洪所发命令无效,赞成国务院摄行大总统职权。

(2)黎元洪在天津咨国会以唐绍仪为国务总理,依法征求同意,未到任前暂由李根源兼署(原文倒填十三日)。

(3)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代表在法国里昂与国民党驻法总支部部长王景岐商定,该团周恩来、任卓宣、李富春、聂荣臻、蔡畅等八十余人,均加入国民党。

(4)苏俄通知日本,任命越飞为日俄会议代表。

(5)孙中山任蒋中正为大元帅行营参谋长。

6.17(五,四)孙中山巡视北江。

6.18(五,五)

(1)北京外交部告领袖公使,以瑞典人曼德将军训练全国路警。

(2)北江沉鸿英、谢文炳军攻占英德。

6.19(五,六)

(1)黎元洪致函公使团,声明其职权未经国会确当解免,任何途径选举继任,概为非法,并另函参众两院,驳斥其6.16之决议。

(2)国会议员褚辅成、王用宾、丁惟汾、田桐、杨永泰、汤漪、钟才宏等百九十余人宣言否认6.16两院联合会之决议。

(3)英国向美国建议由各国一致要求组织铁路警察由外员指挥。

(4)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议决共产党之活动应集中于国民革命运动之发展,承认国民党为中央,协助加强国民党在工人农民中之影响(陈独秀、瞿秋白与张国焘、蔡和森、毛泽东之间有争论,张等较激进,第三国际代表马林支持陈、瞿,时党员四百二十人,出席代表三十人,毛泽东当选中央委员,总书记及政治局主席、党报编辑委员会主席仍为陈独秀,政治局常务委员为李大钊、罗亦农、彭述之,组织部长蔡和森,宣传部长彭述之,职工部长赵世炎,农民部长瞿秋白,妇女部长杨之华)。

6.20(五,七)

(1)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承认中国国民党为国民革命之中心力量,及国民革命之领袖地位,惟须注意对于民众的政治宣传。

(2)吴佩孚在洛阳开时局会议(吴反对此次北京政变,本日王承斌云吴电曹锟于最短时间,促成选举,但吴否认)。

(3)七国临城案委员会议决要求免山东督军田中玉、兖州镇守使何锋钰及津浦铁路有关人员之职。

(4)四川熊克武、赖心辉军占领永川,杨森军退向重庆(吴佩孚令鄂黔军往援)。

(5)开封兵变。

6.21(五,八)

(1)苏俄派往广州之军事顾问,A.I.Cherepanov,VladimirPoliak,NikolaiTereshatov,YakovGerman,PauelSmolenstov抵北京(Poliak,German于10.6到广州,Cherepanov,Tereshatov于1924.1.25续到,担任黄埔军官学校顾问,Smolenstov留北京)。

(2)孙中山调东北滇军赴北江增援。

(3)长沙日人擅捕江岸散步学生,诬以投石及断日船缆绳,并迫往保学生之交涉司科长,用书面证实。

(4)北京摄政内阁通过高徐顺济铁路改订正约。

(5)日本派川上俊彦为日俄会议代表。

6.22(五,九)陈炯明自香港抵汕头。

6.23(五,一0)

(1)上海总商会发表告全国国民宣言,自本月十四日起不承认曹锟、高凌霨等因僭窃政权对内对外之行为及其有代表国家资格。

(2)摄政内阁下第一道命令,上署大总统令,下注国务院摄政代行,由高凌霨、吴毓麟、李鼎新、程克四人署名。

6.24(五,一一)临城被掳诸人全释。

6.25(五,一二)

(1)摄政内阁因临城劫车案免兖州镇守使兼山东第六混成旅旅长何锋钰职。

(2)四川杨森得黔军袁祖铭之助,连占荣昌永川,败熊克武、赖心辉军(此后双方相持于内江)。

6.26(五,一三)

(1)孙中山任谭延闿为湖南省长兼北伐讨贼军总司令。

(2)四川颜德基师脱离杨森,响应熊克武进攻万县,为鄂军所败,退忠州。

(3)北京清紫禁城景福宫大火,焚屋百三十余间,损失千万元(疑有人纵火,以内中古物被窃颇多,思借此消迹)。

6.27(五,一四)

(1)浙督卢永祥通电赞成国会迁地制宪(一作6.23,时唐绍仪拟在浙设政府)。

(2)陈炯明自潮汕率军援惠州,姚雨平进行之孙陈和议破裂。

(3)孙中山移驻北江,讨沉鸿英。

(4)抱犊崮匪首孙美瑶部改编为山东第十一旅,孙为旅长,周天松、郭其才为团长(7.8点验完毕)。

6.28(五,一五)

(1)北江滇粤军败沉鸿英军。

(2)北京财政部与日本兴业、朝鲜、台湾银行订立借款八百万日元。

(3)日俄第三次会议预备交涉在东京开始(日方代表为川上俊彦,俄为越飞)。

6.29(五,一六)

(1)孙中山大元帅发表对外宣言,斥责北方军阀行动,要求各国勿承认北京政府。

(2)罗文干案二次宣告无罪,即保释。

6.30(五,一七)

(1)英政府向美日提出「补救中国乱局办法」,主采取坚决联合行动:一、在中国举行海军示威,增加华北驻军。二、如中国不允设置由外员统辖之铁路警队,列强应考虑驻军条约口岸,占领京津铁路,其费用由中国负担。

(2)湖南省长赵恒惕免沅陵镇守使蔡钜猷职,调任讲武堂监督(蔡与广东谭延闿相结,并截留自滇黔入湘之鸦片)。

(3)粤军第一师(张发奎团)败谢文炳,克英德。

<!--nextpage-->

7.1(五,一八)

(1)共产党之「前锋」杂志及「新学生」分别在上海广州创刊(北京有李大钊之「政治生活」)。

(2)北京派施履本往长沙调查6.1事件。

7.2(五,一九)

(1)曹锟通电赞成和平统一(国会议员牟琳代拟,谋促成孙中山曹锟联合)。

(2)浙江自治大纲起草完毕。

7.3(五,二0)

(1)天津日侨决议对排日运动取紧要的自卫的直接行动。

(2)湖南宝庆镇守使兼第五混成旅长吴剑学,衡州镇守使兼第三混成旅长谢国光(均拥谭延闿者)接受孙中山大元帅任命。

7.4(五,二一)广东滇粤军败沉鸿英,克韶关(谢文炳部走湘南,由湘省收编)。

7.5(五,二二)

(1)广九铁路火车被劫,掳去乘客七十余人。

(2)许崇智部闽南讨贼军何成浚、孙本戎、张贞得臧致平助,占广东饶平(7.7占浮山)。

7.7(五,二四)北京国会议员主孙(中山)曹(锟)联合开南北和平会议,派王湘赴上海疏通南下议员。

7.8(五,二五)上海国民党中央干部会议,商联曹锟问题(

此系孙洪伊主张,7.11再度会商)。

7.9(五,二六)

(1)孙中山电上海中央干部会议及孙洪伊,断然与曹锟决绝。

(2)闽南讨贼军总指挥何成浚及臧致平等迫潮汕,攻洪兆麟、黄大伟等。

(3)美国复英国6.30建议,不赞成海军示威,似可考虑撤销对北京现政府之承认,英保留对新政府之承认方法以对中国施以压力(日本亦不赞成英建议)。

7.10(五,二七)

(1)国民党籍之国会议员发表告别北京宣言(自北京赴上海者三百九十七人,意在拆曹锟台)。

(2)北京摄政内阁以王克敏继张英华署财政总长。

(3)北江沉鸿英军退入江西。

7.11(五,二八)

(1)香港英籍华人何东爵士主由列强召集督军会议,裁兵谋和。

(2)林虎、洪兆麟、黄大伟击退进攻潮汕之何成浚军,李烈钧部赖世璜、苏世安两旅叛归林虎。

(3)西江桂军沉鸿英部邓瑞征、冯葆初等为魏邦平所败,退封川。

(4)孔祥熙、宋子文晤冯玉祥于北京。

7.12(五,二九)

(1)山东各团体力争中英威海卫交涉。

(2)大元帅行营参谋长蒋中正辞职离粤(7.14孙中山派杨蓁代理)。

7.13(五,三0)

(1)蔡钜猷奉孙中山命在湘西独立,诋斥自治,赵恒惕出兵讨伐,长沙戒严。

(2)杨森部黔军周西成部受石青阳策动响应熊克武,袭击重庆南岸(7.17一度占领江北)。

(3)全国学生联合会、工会、商会发起「反帝国主义大同盟」在北京成立。

7.14(六,一)南下国会议员二百余人在上海举行集会式。

7.15(六,二)

(1)湖南赵恒惕电孙中山及西南各省,请组联省政府(同时又与吴佩孚相结)。

(2)曾琦在巴黎召开「旅法各团体救国联合会」,反对列强共管中国铁路,与共产党人冲突。

(3)清帝宣统因宫内大火嫌疑,驱逐全体宫监。

7.16(六,三)

(1)广东滇军杨希闵以张开儒、金汉鼎、杨蓁谋夺滇军总司令,师长杨池生、杨如轩(金汉鼎、黄毓成系)因有通北嫌疑,被杨希闵驱逐,孙中山大元帅下令免张开儒湘粤联军总司令职,通缉金汉鼎、黄毓成,废滇军总司令,任杨希闵、范石生、蒋光亮、朱培德为直辖一、二、三、四军军长。

(2)孙中山任谭延闿为湖南省长兼湘军总司令。

(3)湘西蔡钜猷委田镇藩、刘叙彝、周朝武为三路讨贼司令,进攻长沙。

7.17(六,四)驻华日公使芳泽谦吉到职,未递正式国书(

以其国书系致黎元洪者)。

7.18(六,五)

(1)粤军第一军梁鸿楷部(李济琛之第一师邓演达团)入梧州与桂军旅长黄绍竑(雄)联合,逐走沉鸿英部冯葆初(先是黄受沉鸿英委为旅长,今年春,以白崇禧之劝说,受孙中山委为广西讨贼军总指挥)。

(2)陈炯明驻河源援惠州。

7.19(六,六)

(1)国民党总务部长彭素民函覆里昂中法大学王景岐,允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加入国民党,但须在国民党主义之下活动。

(2)孙中山派李济琛兼西江善后督办。

(3)日使芳泽致文外交部,通知抵任,即访问次长沉瑞麟。

(4)长沙日商复业。

7.20(六,七)

(1)湖南师长宋鹤庚、鲁涤平,镇守使谢国光、吴剑学调和湘西问题,反对用兵,谋倒赵恒惕(赵拟辞职)。

(2)北京摄阁任王汝勤为长江上游总司令。

(3)外交部通知日使请早日呈递国书。

7.21(六,八)

(1)黔军周西成部射击重庆下游美国军舰,美国军舰还炮(周部退綦江,走黔边)。

(2)广东袁带、陈永安在香山起事,助陈炯明。

7.22(六,九)曹锟因王克敏及外交系颜惠庆、顾维钧之疏通,发电促国会制宪(先宪后选)。

7.23(六,一0)

(1)顾维钧就北京摄阁之外交总长。

(2)陈炯明系粤军林虎、洪兆麟、黄大伟败臧致平、何成浚等于闽南平和、诏安,进攻漳州。

7.24(六,一一)

(1)顾维钧向日本使馆通知就任(翌日退还,要求改书公使姓名)。

(2)王克敏因反直系势力之阻难,辞财政总长。

(3)福建王永泉军败何成浚之讨贼军,占莆田仙游。

(4)吴佩孚通电响应曹锟促国会制宪之主张。

(5)孙大元帅任林森为建设部长,未到任前由叶恭绰代理。

7.25(六,一二)

(1)熊克武就孙中山大元帅所委之四川讨贼军总司令,并调委各军官长。

(2)湖南团长十七人通电拥护省宪,服从赵恒惕,讨伐蔡钜猷。

(3)福州海军练习舰司令杨树庄奉杜锡珪令,进攻厦门,陆战队旅长杨砥中率军同行。

7.26(六,一三)

(1)谭延闿受孙大元帅令回湘,联合蔡钜猷讨赵恒惕。

(2)孙大元帅赴石龙,命滇军蒋光亮、范石生等阻西进陈军,许崇智、李福林进攻淡水。

(3)安徽督理马联甲到南京与齐燮元商浙江军事(直军王承斌部有南下攻浙说)。

(4)日使芳泽因未递国书,顾维钧就外交总长时,不以公使看待,颇为愤激,双方各宣布文件自辩。

7.27(六,一四)

(1)苏俄代表团通告北京外交部,撤回越飞,以加拉罕为远东总代表。

(2)冯玉祥在北京旃坛寺检阅使署召集阁员、名流、军警长官、津(王承斌,曹锐系)保系要人,谋改组内阁,排去张绍曾,由颜惠庆、顾维钧、王克敏执政。

7.28(六,一五)

(1)北京任刘湘为四川清乡督办(拟利用刘湘收拾川局)。

(2)谭延闿到湖南宜章。

(3)美国复英国照会,尚不能赞成其6.19建议。

7.29(六,一六)山东各省反对梁如浩所定之中英威海卫草约。

7.30(六,一七)

(1)盛传直系将对浙江用兵,苏浙均调动军队。

(2)福建王永泉部高义、杨化昭攻占泉州,闽南讨贼军总指挥何成浚退安溪。

(3)杨树庄海军、杨砥中陆战队占领金门,舰队进入嵩屿。

(4)杨森等推刘湘为四川善后督办。

(5)英籍香港商人何东爵士致书颜惠庆、顾维钧,主召开全国领袖会议,共商相安之方,孙中山、黎元洪已表赞同,请向北方领袖进言。

7.31(六,一八)

(1)张作霖委张焕相兼中东铁路地亩局长,沿路地亩管理权定明日接收。将该局文件封锁,并向北京四国公使报告。

(2)东京日俄预备交涉结束。

<!--nextpage-->

8.1(六,一九)

(1)中东铁路俄国局长及道胜银行代表抗拒张焕相接收该路地亩局,哈尔滨英、法、美、日领事助之。

(2)王承斌、曹锐等至保定晤曹锟,主吴景濂组阁。

(3)臧致平袭击围攻厦门之海军舰队,炮伤数舰。

8.2(六,二0)

(1)汪兆铭、章士钊及卢永祥之代表邓汉祥拟集各省代表作反直系运动(唐绍仪、岑春烜、章炳麟所发起)。

(2)北京双桥无线电台开始与世界通电。

(3)日使芳泽以国书副本送外交部(8.2及8.3顾维钧与芳泽互访)。

(4)苏俄远东代表加拉罕离莫斯科东来。

8.3(六,二一)美法公使向外交部抗议接管中东铁路地亩局。

8.4(六,二二)摄阁以颜惠庆任财政整理会会长。

8.5(六,二三)

(1)蒋中正在上海晤张继、汪兆铭及苏俄代表马林,筹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俄考察。

(2)林文宇、鲁涤平等湘潭会议,调和谭(延闿)赵(恒惕)之争。

(3)万县兵变。

8.6(六,二四)

(1)段祺瑞对日本记者谈话,将领导反直系运动。

(2)沉鸿英军及北军方本仁进攻韶关(十七日复为滇军赵成梁师击败)。

(3)苏浙平和协会发起人张一¡、黄以霖、黄炎培、史量才等在上海筹议,决向两省军政长官进行和平公约。

8.7(六,二五)谭延闿到衡州宣告就任孙大元帅所委之湖南省长兼北伐讨贼军总司令职,委宋鹤庚、鲁涤平、谢国光、吴剑学、蔡钜猷、陈渠珍为军长,陈嘉佑、张辉瓒等为司令。

8.8(六,二六)

(1)反直系议员刘楚湘等电请黎元洪南下。

(2)粤军林虎、刘志陆攻占闽南漳州。

8.10(六,二八)

(1)领袖公使葡使符礼德以十六国临城案通牒交顾维钧,提出赔偿、保障(编组铁路警察,由洋员监督)、惩办(撤田中玉等)三项要求及剿匪问题。

(2)越飞离日本返俄。

8.11(六,二九)

(1)英、法、日、美四使照会外交部,对江浙军事行动,提出警告,声明不得已时将在上海或其附近取自卫手段。

(2)英、法、日、美四使照会外交部,劝告妥为处理中东铁路地亩局问题(义使寻亦加入)。

(3)摄阁任林锡光为甘肃省长。

8.12(七,一)林虎、黄大伟及王永泉分自漳州、同安进攻厦门,臧致平拒之。

8.13(七,二)汉口银行公会议决在宪法未成,正式政府未产生前,禁止各银行投资于任何军阀。

8.14(七,三)

(1)摄阁以张弧继王克敏署财政总长(津系之力)。

(2)山东省议会宣布郯城、八里港为匪洗劫,死千余人。

8.15(七,四)

(1)江苏督军齐燮元签字于苏浙和平公约。

(2)四川杨森部旅长贺龙(原为湘西土匪)在酆都叛(受石青阳运动)。

(3)武岳车被匪劫二次。

(4)湖北天门土匪焚掠皂市镇二千余家,公使团向政府责问。

(5)苏俄代表加拉罕抵哈尔滨。

8.16(七,五)

(1)蒋中正率孙逸仙博士代表团(沉定一、张太雷、王登云等)由上海赴俄(8.19抵大连)。

(2)共产党彭湃领导海丰农民占据县城,要求减租,被陈炯明部师长钟景棠击散(彭湃旋投附陈炯明)。

(3)全国学生总会评议会在广州举行。

(4)北京改派陈箓为国际联合会代表。

(5)北京铜元票挤兑。

8.17(七,六)

(1)浙江督军卢永祥省长张载阳签字于苏浙和平公约。

(2)广东滇军夺回南雄。

8.18(七,七)

(1)苏俄代表加拉罕到奉天,即与张作霖晤洽。

(2)孙中山函嘱在柏林之邓家彦,说德国志士促成提携。

8.19(七,八)

(1)湖南赵恒惕就护宪(省宪)军总指挥,并委陈渠珍、唐荣阳、唐生智、贺耀组、刘铏、叶开鑫、杨源浚为七路司令,讨伐谭延闿及蔡钜猷。

(2)上海护军使何丰林签字于苏浙和平公约。

(3)安徽各团体议制省宪,省长吕调元制止。

8.20(七,九)

(1)外交团讨论临城案,英使主外兵护路,法、美、日等使反对。

(2)渖阳英、美、法、日领事与张作霖商中东铁路地亩局问题,张表示无意没收该路财产。

(3)黔军周西成联合川军汤子谟、颜德基等再袭重庆(血战七日,被袁祖铭击退)。

8.21(七,一0)海军杨树庄等再攻厦门,占领金门。

8.22(七,一一)王正廷派代表赴奉天,促苏俄代表加拉罕进京。

8.23(七,一二)

(1)湖南赵恒惕向护宪军下对谭延闿总攻击令。

(2)孙大元帅再赴石龙,调度东征。

8.24(七,一三)

(1)众议院议长吴景濂等召开两院议员谈话会,进行大选(总统选举),以支付预备费贿议员(每次常会出席议员每人支给百元)。

(2)湖南谭延闿、赵恒惕两军激战,谭军不利,中立派宋鹤庚失指挥能力,即赴汉口(宋部唐生智、贺耀组均助赵)。

(3)河南新郑李锐园内大批古物出土。

8.25(七,一四)

(1)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发表第二次大会议决案及宣言,谓加入中国国民党后仍应保存该团的严密组织。

(2)交通部设铁路警备处,聘瑞人曼德为总教官,以抵制外人护路主张。

(3)鲍贵卿、曹锐商洽直奉和议事。

(4)陈炯明军李易标、林虎、陈修爵三路齐动,攻占飞鹅岭,形势危急(陈得吴佩孚、齐燮元接济)。

8.26(七,一五)

(1)赵恒惕部叶开鑫军占衡山。

(2)陈炯明军围攻博罗,许崇智、刘震寰坚守,孙大元帅促广州滇军赴援,不至。

(3)孙大元帅函叶恭绰,请于一个月内筹足三十万元,即可结束东江军事。

8.27(七,一六)

(1)陈炯明军围攻增城,滇军蒋光亮索饷抗命,孙中山改调李福林、吴铁城部赴援。

(2)袁祖铭击退围攻重庆之周西成、汤子谟等,周等退涪州。

8.28(七,一七)

(1)摄政阁员推高凌霨为主席。

(2)孙大元帅委路孝忱为山陕讨贼军总司令。

8.29(七,一八)摄政内阁令各省认真保护外人生命财产。

8.30(七,一九)

(1)北京摄阁派徐州镇守使陈调元为皖、苏、鲁、豫四省剿匪总司令,李传业、张培荣、王为蔚为副司令。

(2)叶开鑫部蒋锄欧、刘重威两团占衡州,谭延闿退常宁,谢国光退祁阳,吴剑学退宝庆。

8.31(七,二0)

(1)湖南张辉瓒、方鼎英率朱耀华等两团袭占长沙,赵恒惕及夏斗寅旅退醴陵。

(2)冯玉祥索饷未得,即请辞职,财政部立拨十万元。

(3)上海国民党中央干部会议,决定依孙中山指示,对黎元洪来沪不予理会。

8.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被召回莫斯科(此后未再来华)。

<!--nextpage-->

9.1(七,二一)

(1)袁祖铭就吴佩孚所委之援川前敌总司令。

(2)以朱兆莘继黄荣良任国际联合会代表。

(3)日本东京横滨大地震,死者数十万,华侨被难及被害者亦多。

9.2(七,二二)

(1)苏俄代表加拉罕抵北京。

(2)孙中山之代表蒋中正等到莫斯科。

(3)日本权兵卫内阁成立,伊集院彦吉任外务大臣(原首相加藤友三郎卒)。

9.3(七,二三)

(1)加拉罕发表宣称,仍以1919.1920两次对华宣言为原则,愿中国日趋富强,卫护其利益主权。

(2)蒋中正晤苏俄东方部长(列宁病,未晤)。

(3)上海国民党中央干部会议,决定反对黎元洪以总统名义组织类似政府之一切机构。

(4)黔军周西成三次袭攻重庆(9.10被击退)。

(5)甘肃固原地震十分钟。

9.4(七,二四)

(1)苏俄代表加拉罕于王正廷宴会席上演说,遵守两次对华宣言精神。并指摘美国对华政策。

(2)摄阁以黄郛署教育总长,袁乃宽署农商总长(原任彭允彝、李根源免职,翌日李、彭抗议以阁员任免阁员)。

(3)摄阁令筹款二十万元赈日震灾,并令驻日代办慰问。

9.5(七,二五)

(1)广州大本营外交部长伍朝枢照会北京外交团,要求摊分关余,并拨还民国九年三月以后西南应得之积存关余(9.7由广州领袖英领事JamesW.Jamieson转往北京)。

(2)广东南路陈炯明部邓本殷占北海。

(3)蒋中正晤苏俄外长翟趣林。

9.6(七,二六)

(1)孙大元帅亲赴博罗前线督师。

(2)谭延闿军再占衡州。

9.7(七,二七)

(1)蒋中正晤苏俄共产党秘书长罗素达克及共产国际东方局长胡定康。

(2)北京众议院通过延长议员任期。

(3)湘西蔡钜猷占桃源,唐生智由常德后退。

(4)黔军周西成及川军汤子谟部在四川涪州劫日轮「宜阳丸」,日人二名被杀,二人被掳。

(5)苏俄代表团通知外交部改名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驻华全权代表团。

9.8(七,二八)加拉罕致电孙中山。

9.9(七,二九)

(1)蒋中正晤苏俄陆军部次长司克亮斯克。又晤参谋总长加密热夫。

(2)加拉罕将国书抄送外交部。

(3)黎元洪偕李根源等自天津南下。

9.10(七,三0)

(1)孙大元帅督李福林、卓仁机、杨廷培、邓演达军破陈炯明军,博罗解围。

(2)北京国会开总统选举预备会,每一议员先致送出席费五百元,定十二日开正式选举会(依法国务院摄政仅限三个月)。

(3)张作霖与美公使舒尔曼商中东铁路地亩局问题,愿妥为处理(张即电朱庆澜暂勿接收)。

9.11(八,一)

(1)蒋中正晤苏俄训练总监彼得禄夫斯克,知红军组织内容。

(2)杨希闵滇军败陈炯明军,克平山(滇军索饷,不肯追击)。

(3)湘西蔡钜猷部占益阳,唐荣阳占常德,贺耀组、唐生智退岳州湘阴。

(4)黎元洪抵上海,偕李根源、饶汉祥、金永炎、陈宧等电请孙中山等,盼共伸正义,解决时局(黎之南下,上海方面系由唐绍仪、章炳麟、褚辅成等策划,天津方面之安福系亦预闻其事,国民党则持反对态度,在沪时由帮会领袖黄金荣照料)。

(5)英籍之香港商人何东爵士到上海作和平运动。

9.12(八,二)

(1)北京总统选举会人数不足,一哄而散。

(2)张勋卒于天津,年七十岁。

9.13(八,三)

(1)湖南赵恒惕部叶开鑫、贺耀组军夺回长沙,吴剑学部旅长张湘砥叛投赵恒惕,张辉瓒、方鼎英、朱耀华退宁乡。

(2)广东西江黄志恒等攻廉州,助陈炯明(吕春荣亦投陈,吕部旅长莫雄离吕独立)。

(3)孙大元帅抵惠州城外阵地。

(4)黎元洪在上海燕广东代表汪兆铭、浙江代表邓汉祥、奉天代表杨毓珣及川湘滇黔代表与国会议员,商组政府(枢密院),无结果(黎拟以唐绍仪为国务总理)。

(5)淞沪护军使何丰林布告保境安民,严禁破坏秩序,扰乱治安之行为(反对黎元洪组织政府活动)。

(6)到沪之国会议员开谈话会,张继历数黎元洪罪状。

9.14(八,四)

(1)谭延闿军占醴陵,第二师师长鲁涤平通电主谭赵(恒惕)开和平会议。

(2)四川熊克武、赖心辉军自内江大举南进。

(3)朱培德、吴铁城解增城围。

(4)京兆高碑店地震。

9.15(八,五)

(1)苏俄代表加拉罕于京报记者邵飘萍宴席上讲演,主中俄亲善,先行复交。

(2)北京任命川军邓锡侯、陈国栋、唐式遵、潘文华,黔军袁祖铭、王天培、彭汉章为师长。

9.16(八,六)

(1)孙中山电覆加拉罕。

(2)蒋中正参观苏俄陆军学校,毕业生游行纪念。

(3)广东广宁、山东濮县地震。

9.17(八,七)

(1)孙中山致书函覆加拉罕,说明蒋中正使命,并盼加拉罕前来广州。

(2)蒋中正参观苏俄步兵团,并与马林商谈。

(3)四川讨贼军第一路、第三路吕超、石青阳猛攻泸州。

(4)北京摄阁通缉漳厦护军使臧致平。

(5)福建督理孙传芳为鄂人所迫,离鄂回闽。

9.18(八,八)

(1)加拉罕与王正廷商中俄会议,要求先行复交(王拒之)。

(2)蒋中正访马林,并参观苏俄步兵。

(3)孙中山之美籍顾问诺门请美国援助广州。

(4)广东沉鸿英部李根澐师降于滇军范石生。

(5)北京吴景濂邻宅发现炸弹。

9.19(八,九)

(1)蒋中正与马林、胡定康会谈,并参观苏俄步兵学校,接见中国留俄学生。

(2)何东致全国国民书,说明和平会议办法,并主各国公使赞助。

(3)广州酒饭茶馆抗筵席捐罢市。

9.20(八,一0)

(1)蒋中正参观苏俄军用化学校,并出席莫斯科中国共产党青年团欢迎会。

(2)孙大元帅到惠州飞鹅岭,部署攻城。飞机队长杨仙逸、鱼雷局长谢铁良、长洲要塞司令苏从山以水雷失慎及难。

(3)王永泉、王献臣、黄大伟及海军对厦门臧致平总攻击,无效(因各欲得厦门地盘)。

(4)日本陆军中将阪西利八郎、少佐土肥原贤二、使馆参事吉田与北京大学教授陈大齐、周作人、朱希祖、张定璜(凤举)、马裕藻、沈尹默等商组「中日学术协会」(10.14成立)。

9.21(八,一一)

(1)美使舒尔曼告顾维钧,各国对临城案通牒态度坚决,顾表示免田中玉职困难。

(2)徐树铮自日本返抵上海。

(3)北票铜元票价跌至五折以下,中南等六银行发生挤兑。

9.22(八,一二)

(1)湖南谭延闿、赵恒惕两军在长沙附近易家湾激战,鲁涤平电劝双方停战,在湘潭姜畬开会议和。

(2)孙中山派汪兆铭赴奉天。

(3)蒋中正参观苏俄高级射击学校。

(4)广州市长孙科遇刺未中。

(5)加拉罕探询日本公使芳泽谦吉对中俄会议意见。

(6)南下之国会议员在上海续开六月十三日之常会。

9.23(八,一三)

(1)加拉罕函孙中山,介绍鲍罗廷(即Grugenbery,时鲍已抵北京)。

(2)徐树铮函叶恭绰,论孙中山段祺瑞合作,愿促其成。

(3)熊克武、赖心辉军进迫重庆。

(4)鲁匪范明新窜扰河南西华,掳去英国女教士二人。

9.24(八,一四)

(1)北京外交总长顾维钧驳覆十六国临城劫车案通牒,并说明此案绝非仇外事件,中国政府已严行剿匪,并已通令各省认真保护外人生命财产。

(2)中俄正式会议因王正廷病,未能举行。

(3)蒋中正试乘苏俄飞艇。

(4)孙中山督滇桂军第三次总攻惠州,伤亡颇重。

(5)北军第二十五师(编为两混成旅)到岳州,助赵恒惕。

9.25(八,一五)刘湘自叙州至重庆,熊克武军猛攻(刘湘以调和不成,即助杨森、袁祖铭军)。

9.26(八,一六)

(1)蒋中正到彼得格勒,参观海军。

(2)有人在保定戏院向曹锟拋掷炸弹,未中。

(3)参议院通过众议院延长任期案。

9.27(八,一七)

(1)北京外交团会议9.24外交部临城案覆牒,不改变8.10要求(又因川湘战事,拟由外舰组织长江警备舰队)。

(2)蒋中正参观彼得格勒海军大学、海军学校、海军机械学校。

(3)孙大元帅自博罗回广州。

(4)卢永祥通电指斥9.10预选会舞弊,反对选举总统(时上海议员因利诱返北京者颇多)。

(5)宜昌兵变。

9.28(八,一八)

(1)吴佩孚反对众议院延长任期。

(2)外交团答覆广州政府,对关余问题正在考虑。

(3)蒋中正参观彼得格勒海军博物馆、军港、电气工厂。

9.29(八,一九)

(1)蒋中正参观彼得格勒军港、战舰、鱼雷艇、潜水艇。

(2)陈炯明系之邓本殷合申葆藩桂军占廉州(围攻已月余,守军吕春荣降,黄明堂败)。

9.30(八,二0)孙中山任命陈友仁为航空局长,郭泰祺为外交部次长。

<!--nextpage-->

10.1(八,二一)

(1)张作霖响应卢永祥通电,反对北京非法选举总统。

(2)广州将领杨希闵、许崇智等通电讨伐曹锟贿选。

(3)外交团会商答复9.24北京外交部照会。

10.2(八,二二)

(1)北京摄阁以全权受王正廷办理中俄交涉。

(2)孙中山之特使徐绍桢晤吴佩孚于洛阳。

(3)蒋中正自彼得格勒返莫斯科。

10.3(八,二三)

(1)众议员邵瑞彭向北京地方检察厅控告高凌霨等为总统选举事向议员行贿,并将证据制版发布。

(2)北京众议院否决金佛郎案(目的在攻击与此案有关之颜惠庆、王克敏)。

(3)广东许崇智部第四师长张国桢克河源。

10.4(八,二四)

(1)十六国二次临城案通牒,责中国军队剿匪不力,外人被掳案屡起,声明维持8.10通牒之旨趣及结论。

(2)北京摄阁以张之江、李鸣钟、宋哲元为陆军混成旅旅长(

均冯玉祥部)。

(3)北京国会开宪法会议。

10.5(八,二五)

(1)吴景濂包办之国会开总统选举会,曹锟以重贿当选(每票五千元,出席五百五十五人,曹锟得四百八十票。是日除美公使舒尔曼外,各国使节均拒不到会参观)。

(2)湖南赵恒惕与谭延闿代表因鲁涤平、刘铏之调停,开和会于湘潭姜畬。

10.6(八,二六)

(1)苏俄代表鲍罗廷偕军事顾问YakovGerman,VladimirPoliak自北京经上海到广州(12.12任中国国民党政治顾问)。

(2)蒋中正向苏俄外交军部各递意见书一份。

(3)派李家鏊为驻俄代表。

(4)皖人所拟之皖浙和平公约,由两省当局马联甲、卢永祥签字。

10.7(八,二七)

(1)中国国民党宣言,声讨曹锟贿选窃位,并申明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及五权宪法足以制裁议会专恣及杜幸进惩溺职。

(2)上海国会议员否认北京所议宪法,并提议公宪及国民制宪等办法。

(3)西江陈策合广西讨贼军黄绍竑进攻广西桂平之自治军陆云高(陆荣廷部旅长)。

(4)蒋中正参观莫斯科红军阅兵式。

10.8(八,二八)

(1)北京宪法会议开三读会,通过宪法十三章一百四十一条,制宪事业告毕。

(2)蒋中正与马林商党事。

10.9(八,二九)

(1)孙中山大元帅下令讨伐曹锟,通缉选曹议员,并电段祺瑞、张作霖、卢永祥一致进行(段之代表吴光新到粤)。

(2)外交团决定在北京政府未接受其临城案要求前,不赴明日曹锟就职后之接待。

(3)孙中山招待鲍罗廷,鲍罗廷强调宣传与动员民众之重要。

(4)蒋中正见孙中山复加拉罕宣言。

10.10(九,一)

(1)吴景濂等在北京举行公布宪法典礼。

(2)曹锟自保定至北京,就贿选总统职。上海、杭州、南京、芜湖等处人民举行反曹锟大游行。

(3)孙大元帅电北京外交团,斥曹锟之当选总统为篡窃叛逆行为,请勿作承认赞助之表示。

(4)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开恳亲会,决定改组,并以林森、谢英伯、胡汉民、廖仲恺、杨庶堪、林云陔、陈树人、孙科等十一人为党务讨论会委员。

(5)上海大学成立,于右任、邵力子任正副校长(于及叶楚伧等创办,瞿秋白任社会科学系主任,陈望道任中国文学系主任,蔡和森、邓中夏、张太雷、任弼时、萧楚女、沉雁冰、郑振铎、施存统、田汉等均曾任教)。

(6)曾琦等在巴黎举行国庆纪念夜会,共产党人周恩来等示威抗议。

(7)蒋中正在莫斯科对中国学生讲演中国革命历史。

(8)冯玉祥学习俄文。

10.11(九,二)

(1)孙中山决出师北伐。

(2)孙中山在广州中国国民党党务讨论会讲「过去党务失败之原因」。

(3)孙中山电令上海国民党本部撤销总理全权代表及总理办公处。

(4)广东滇军蒋光亮闻唐继尧派军入桂,与陆荣廷联合,发起组织讨唐军(曹锟曾以副总统饵唐)。

(5)曹锟派鲍贵卿李际春等向张作霖谋和。

(6)中国共产党之「上海书店」开幕。

10.12(九,三)

(1)曹锟仍以高凌霨兼代理国务总理(吴景濂与高相争,同时吴佩孚等则拥颜惠庆)。

(2)浙江卢永祥实行与北京停止公文来往。

(3)曹锟发保护外侨令(为临城案)。

(4)英、美、法、日四使抗议以关余充内债基金。

10.13(九,四)

(1)奉浙与西南各省驻沪代表汪兆铭(粤)、姜登选(奉)、邓汉祥(浙)、吕苾筹(湘)、费行简(川)等联合通电讨曹,并拟另组政府。

(2)广州大本营议决,准备北伐讨曹。

(3)广东陈炯明系吕春荣、申葆藩占化州,黄明堂退廉州。

(4)蒋中正在苏俄外交部见孙中山致列宁、托洛斯基、翟趣林书。

(5)南京兵变。

10.14(九,五)

(1)山东督军田中玉因临城案被迫辞职,以郑士琦督理山东军务(履行外交团之要求)。

(2)湖南鲁涤平袒附谭延闿,阴杀所部团长袁植,朱耀华团即入湘潭,解散袁部,刘铏及叶琪团加入赵恒惕军。

(3)中日学术协会成立于北京(见9.20条)。

10.15(九,六)

(1)北京外交总长顾维钧接受十六国二次临城案通牒要求。

(2)北京十三国公使、三国代办晋见曹锟(临城案承认之交换条件)。

(3)广东省长廖仲恺宴鲍罗廷(10.16外交部宴)。

10.16(九,七)

(1)公使团不满田中玉被任为上将军,目为失信,顾维钧请辞(寻解决)。

(2)上海美商会召集美国驻华各埠商会联合会议,讨论中国土匪、关税问题,主增加在华海陆军,由外人管理中国路警,外人组织技术部协助中国管理铁路,各国组织长江联合舰队,否认中国征收卷烟特税,延期承认撤销在华治外法权案。

(3)吴佩孚、齐燮元、冯玉祥主颜惠庆组阁(王承斌、曹锐因与吴景濂有约,反对)。

(4)滇军胡若愚及石青阳部助熊克武赖心辉攻占重庆,刘湘杨森退垫江万县,黔军袁祖铭退长寿(旋退川黔边境)。

10.17(九,八)

(1)鲍罗廷告共产党要员及社会主义青年团工人领袖,稳定国民党实为稳定共产党之工作。

(2)吴佩孚派马济(陆荣廷之婿)赴岳州,主持入湘北军。

10.18(九,九)

(1)鲍罗廷对记者谈话,谓中国人民正为国家独立,脱离外国掠夺而奋斗,国民党为此一力量之引导者,如再有军事精神及国民组织,其势力将更为增强,中国劳工之幸福,须待国民党成功而后实现。

(2)蒋中正接孙中山电,知苏俄对粤已实行援助。

(3)广东围攻惠州之刘震寰军炸毁城垣,惟未能攻入。

(4)北京阁议承认正金银行所得俄发债票(即民二大借款俄国部分之债票,落于正金者)有效,损亏国家利益一千一百余万镑。

10.19(九,一0)

(1)孙中山委廖仲恺、汪兆铭、张继、戴传贤、李大钊为国民党改组委员,请孙洪伊即促李大钊自北京赴沪。

(2)吴佩孚调豫苏皖鲁兵包围驻豫东鹿邑之老洋人部,事泄,该部复叛变。

10.20(九,一一)

(1)曹锟发表命令,谋和平统一。

(2)湖南议和破裂,湘东大战,鲁涤平实行助谭延闿反赵恒惕。

(3)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之「中国青年」在上海出版(邓中夏、恽代英主编)。

(4)周自齐卒,年五十三。

10.21(九,一二)

(1)蒋中正与俄外长翟趣林谈蒙古问题,无结果。

(2)广东东江滇桂军战事不利,孙大元帅偕俄顾问鲍罗廷亲赴虎门巡视。

10.22(九,一三)

(1)曹锟以王承斌督理直隶军务。

(2)广东东江林虎再占河源,迫增城。

(3)蒋中正与马林会谈。

10.23(九,一四)

(1)广州外交部长伍朝枢,再度要求摊分关余。

(2)东江叶举占平山,滇军蒋光亮败退,孙大元帅撤石龙大本营行营。

(3)湖南赵恒惕军在湘东失利,邀马济率北军入长沙,调长沙军队赴前敌助战。

(4)河南老洋人部败张福来军,越过京汉路,西走鲁山。

10.24(九,一五)

(1)北京政府宣告德国部分中国外债本利二万万元无效。

(2)孙中山委廖仲恺、邓泽如为国民党改组特别会议召集人。

(3)孙中山派粤军第四军长梁鸿楷为高雷钦廉各军总指挥。

10.25(九,一六)

(1)孙中山派胡汉民、林森、廖仲恺、邓泽如、杨庶堪、陈树人、孙科、吴铁城、谭平山等九人为国民党临时执行委员会委员,汪兆铭、李大钊、谢英伯、古应芬、许崇智为候补执行委员,聘鲍罗廷为顾问,起草党纲章程,办理各地分部登记及召集全国代表大会。

(2)孙中山嘱马伯援转劝冯玉祥加入国民党,相机于北方举事。

(3)吴佩孚部击败鲁匪范明新,救出9.23被虏英教士。

10.26(九,一七)

(1)北京内阁承认美商合众无线电公司合同,日使坚持日商三井洋行专利权(中、日、美无线电交涉起)。

(2)北京众议院议长问题起(高凌霨等借此以制吴景濂)。

(3)冯玉祥向财政部索饷。

(4)蒋中正致书俄外长翟趣林,论蒙古问题。

10.27(九,一八)

(1)改派唐在礼任交通部铁路警备事务督办,扩充路警处职权,以缓和公使团对于护路之干涉。

(2)孙中山派廖仲恺为筹饷局总办,邹鲁为会办,并任宋子文为两广盐务稽核所经理,伍汝康为两广盐运使。

(3)广东东江叶举再占平山。

10.28(九,一九)

(1)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一、组织党员登记;二、召开全国代表会议,每省区代表六人;三、11.9出版党务周刊;四、推胡汉民、汪兆铭、张继、叶楚伧、戴传贤组织上海执行部,派廖仲恺赴上海召集;五、推廖仲恺、孙科、邓泽如为财政委员。

(2)蒋中正与胡定康会谈。

(3)孙中山任李烈钧为大本营参谋长。

(4)陈炯明军洪兆麟占平湖,进攻石龙,滇军蒋光亮溃走,邓本殷、吕春荣自南路窥阳春阳江。

(5)苏督齐燮元主召集十年选举之新国会。

10.29(九,二0)

(1)长沙美领事电北京美使馆,请孙中山令谭延闿、蔡钜猷军勿得炮轰长沙(时谭军占长沙城对河)。

(2)四川熊克武军攻万县。

(3)蒋中正参观莫斯科发电厂。

10.30(九,二一)

(1)曹锟向众议院提出孙宝琦组阁,以调解津洛之争(津方主吴景濂,洛方主颜惠庆)。

(2)许崇智、朱培德、李福林军败林虎于博罗东北之柏堂。

(3)广东海军永翔等四舰叛附陈炯明。

(4)蒋中正参观苏俄农村。

(5)北京法使促速决金佛郎案。

10.31(九,二二)陈炯明军占领惠州飞鹅岭,刘震寰败退。

<!--nextpage-->

11.1(九,二三)

(1)蒋中正参观苏俄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2)四洮铁路郑家屯至洮南段通车。

(3)河南老洋人匪炽,督理张福来驻许昌督剿。

11.共产国际代表威金斯基(胡定康)到北京,与张国焘谈国共合作问题。

11.2(九,二四)

(1)曹锟宣布新新国会在法律上无效。

(2)赵恒惕得直军马济之助,击退长沙对河蔡钜猷军(外舰阻蔡军渡河)。

11.3(九,二五)

(1)中国国民党发表改组宣言。

(2)中国国民党发表告军人书。

(3)陈炯明军迫博罗,孙大元帅再赴石龙督师。

(4)赵恒惕军占湘潭宁湘。

(5)安徽教职员因索薪被省长吕调元殴伤,全体教职员辞职,学生罢课(吕捕管曙东等)。

(6)北京外交团照会外交部,要求按金价折付庚子赔款。

(7)梁启超发起之松坡图书馆正式成立于北京(初名松社,设于上海,用以纪念蔡锷)。

11.4(九,二六)国民党人邵元冲到莫斯科,晤蒋中正。

11.5(九,二七)

(1)孙大元帅通牒北京外交团,要求粤海关关余应归广州政府。

(2)陈炯明、林虎部占龙门,攻增城。

(3)湖南旅长唐荣阳复归赵恒惕,进攻常德。

(4)北京众议院因吴景濂议长任期已满,仍强据议长席,互相哄闹。

(5)吉林绥芬张宗昌部兵变。

11.6(九,二八)

(1)吴佩孚派往江西之豫军樊钟秀在南安投归南军,与北方军方本仁战于大庾。

(2)广东东江陈炯明左翼军被击败。

(3)蒋中正参加莫斯科苏维埃革命纪念会。

11.7(九,二九)

(1)赵恒惕军第四师师长唐生智占衡阳,谭延闿军因沉鸿英部袭郴州,退集宜章。

(2)广东交涉员傅秉常照会各国领事,宣布广州省河戒严,外国军舰如欲驶入内河,须于四十八小时前知照大本营参谋部。

(3)蒋中正参观苏俄革命纪念日阅兵典礼。

(4)吴佩孚反对召集民国十年选举之新新国会,并促办众议院新选。

(5)北京议员组织宪政党(11.18成立,曹锟系高凌霨等主之,以抗吴景濂)。

(6)臧致平离厦门赴浙江,晤卢永祥。

(7)哈尔滨工联会举行苏俄革命六周年纪念,军警干涉,开枪互击。

11.8(一0,一)

(1)黎元洪自上海赴日本别府(因浙沪当局及国民党之不合作,黎氏组织政府计划失败)。

(2)陈炯明军占博罗,滇桂粤军总退鄂。

(3)河南巨匪老洋人由鲁山突围陷宜阳,掳杀极惨。

11.9(一0,二)

(1)孙大元帅复到石龙,制止各军后退无效。

(2)湖南赵恒惕军第三师师长叶开鑫占宝庆。

(3)四川袁祖铭之黔军占忠州,断进攻万县之熊克武军后路(

一作11.18)。

11.10(一0,三)

(1)法葡公使促于十三日以前解决金佛郎案。

(2)淞沪警察厅长徐国梁被刺死(齐燮元及上海护军使何丰林争委继任人,按徐与齐近)。

11.11(一0,四)

(1)曹锟以吴佩孚为直鲁豫巡阅使(时津系反吴,拟以王承斌继任,未成),齐燮元为苏皖赣巡阅使,萧耀南为两湖巡阅使,王承斌兼直鲁豫巡阅副使,彭寿莘帮办直隶军务。

(2)蒋中正再晤苏俄陆军部次长司克亮斯克及加密热夫,司克亮斯克劝先准备民众组织及政治工作,俟有基础,方可采军事行动。

11.12(一0,五)

(1)陈炯明军林虎、刘志陆、洪兆麟、杨坤如、钟景棠、熊略占石龙,刘震寰、许崇智军溃退,苏俄军事顾问巴夫罗夫阵殁,广州震动,孙大元帅自石滩后退,翌日回广州,电促谭延闿部来接。

(2)湖南赵恒惕军占永州。

(3)曹锟以王克敏(接近保系)继张弧(津系)署财政总长。

11.13(一0,六)

(1)北京国立八校代表蒋梦麟等致书苏俄代表加拉罕,请放弃庚子赔款,而以尽数发展中国教育,并以一部份充国立八校经费(11.15加氏覆允)。

(2)广州美国总领事DouglasJenkins照覆交涉员傅秉常,声称美国军舰有自由行动之权(驳11.7照会)。

(3)冯玉祥与大名镇守使兼旅长孙岳在北京谈时局。

(4)山东匪掳法教士,要求收抚。

11.14(一0,七)

(1)赵恒惕军占郴州,谭延闿部退粤边,湖南战事结束。

(2)孙中山召开军事会议,任杨希闵为滇粤桂联军总指挥。

11.15(一0,八)

(1)滇军范石生部杨廷培破洪兆麟于石龙,陈炯明军势稍挫。

(2)赵恒惕通缉鲁涤平。

(3)徐州白缨枪会谋攻城劫狱,被击散。

11.16(一0,九)

(1)鲍罗廷面劝孙中山采行新的农工政策。

(2)孙中山致书日本文部大臣犬养毅,劝日本改变政策,助成中国革命,使其统一独立,不应附和列强,并盼承认苏俄政府。

(3)苏俄代表加拉罕照会外交部,愿放弃俄国应得之庚子赔款,用作国立八校经费及基金。

(4)蒋中正晤苏维埃主席加里宁。

(5)赵恒惕军西路占桃源。

11.17(一0,一0)

(1)陈炯明军进攻广州,占领石牌,豫军樊钟秀自韶关抵广州,拒之。

(2)广东南路邓本殷军占罗定。

(3)曹锟以杜锡珪为海军总司令。

11.18(一0,一一)

(1)杨希闵督滇军朱培德、王秉钧、范石生、粤军许崇智及豫军樊钟秀与陈炯明军林虎、刘志陆、洪兆麟、杨坤如等激战于广州东郊。

(2)天津「青年国民俱乐部」成立(共产党于树德、于方丹、韩麟符等主之)。

11.19(一0,一二)

(1)孙中山召开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顾问鲍罗廷列席,议决:一、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之解释,以孙中山之说为断。二、召集有军事学识党人为学生讲习军事学及党义,并教练义勇军。三、设立国民党讲习所。四、组织农工及中流阶级状况调查委员会。

(2)蒋中正致书托洛斯基,说明此行使命,并请注意蒙古问题(是日又列席苏维埃大会)。

(3)豫军樊钟秀、滇军朱培德、范石生会同自北江前来之谭延闿湘军击破陈炯明部,广州解围。

(4)广西讨贼军黄绍竑、白崇禧,败自治军陆云高,占领平南(黄、白部约五千人)。

(5)北京国立八校中之五校教职员因索薪无着,停课。

11.20(一0,一三)

(1)公使团促交通部,速定护路办法。

(2)北京派王正廷、沉其昌、刘彦赴日本调查华侨因地震受害情形。

11.21(一0,一四)孙中山任许崇智为粤军总司令,鲁涤平为湘军总指挥。

11.22(一0,一五)

(1)北京阁议决定设路警督办处,直隶国务院,由吴佩孚、王承斌各拨军一旅,归督办处指挥(对公使团表示护路诚意)。

(2)依苏俄要求,驻俄外交代表李家鏊加全权公使衔。

(3)蒋中正晤苏俄教育部长鲁那哈斯基,并访越飞。

11.23(一0,一六)

(1)孙中山大元帅照会北京外交团,力争广州关余。

(2)广西李宗仁军攻占贵县,败自治军陆云高部(约于是时,李部称「定桂军」)。

11.24(一0,一七)

(1)湖南赵恒惕军占武冈。

(2)湖南共产党人之湘江学校成立于长沙(湖南自修大学被封)。

11.25(一0,一八)

(1)苏俄代表加拉罕发表更正一九一九年宣言公文,声明当时并未允将中东路交还中国。

(2)莫斯科第三国际开会,齐诺维夫主席,蒋中正演说中国革命情势。

(3)中国国民党驻欧总支部在里昂成立(由驻法总支部改组),王景岐为执行部长,周恩来为总务科主任,李富春为宣传科主任,聂荣臻为巴黎通讯处处长。

(4)孙中山在广州大本营演讲,主参考俄国革命之方法、组织、训练。

(5)孙中山派叶恭绰携亲笔函往晤张作霖,商对曹吴事(十二月,叶北上,抵上海后先与汪兆铭、许崇智赴杭州晤卢永祥)。

(6)广州讨贼军黄绍竑与定桂军李宗仁会师桂平,打通梧州上游。

11.26(一0,一九)

(1)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议决设「国民军军官学校」,以蒋中正为校长,廖仲恺为政治部主任,推廖筹备。

(2)广东湘滇桂军夺回石龙,增城解围。

11.27(一0,二0)

(1)蒋中正晤托洛斯基及外长翟趣林(托氏表示愿以武器经济援助中国革命)。

(2)孙大元帅任命邹鲁为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校长。

(3)广东南路邓本殷军占阳江。

(4)豫匪老洋人窜鄂边,谋入川,攻破李官桥村寨,屠杀四千余人。

11.28(一0,二一)

(1)蒋中正阅第三国际对国民党决议文,深感不满,并于外交部公饯席上有所表示。

(2)赵恒惕封闭湖南水口山工人俱乐部(共产党蒋先云所领导)。

(3)北京众议院因议长问题,互相殴打,伤多人。

(4)王克敏裁去财政部盐务署冗员九百余人。

(5)四川邓锡侯、陈国栋到万县,会同杨森等军反攻重庆。

11.29(一0,二二)

(1)蒋中正离莫斯科东归。

(2)廖仲恺至上海,与各省支党部商国民党改组事。

(3)国民党广东支部党员邓泽如、林直勉等十一人呈孙总理,弹劾共产党,指斥陈独秀阴谋攘夺国民党之权。

<!--nextpage-->

12.1(一0,二四)

(1)北京公使团会商制止广州政府截用关余问题。

(2)北京发行使领库券(八厘特种国库券)。

(3)鲍罗廷自广东抵上海。

12.2(一0,二五)

(1)国家主义者曾琦、李璜、何鲁之、李不韪、张子柱等十二人之「中国青年党」秘密成立于巴黎玫瑰村(十八年九月始对外公开党名)。

(2)孙中山大元帅欢宴湘豫滇桂粤军将领。

(3)英国海军司令SirA.Levenson到粤。

12.3(一0,二六)北京公使团警告广州政府,如径行收管关余,当以相当之强硬手段对付。

12.4(一0,二七)

(1)北京财政部决以庚子赔款俄国部分为基金,发库券五百万元发给驻外使领署积欠(12.6北京学界反对,12.13加拉罕亦抗议)。

(2)苏俄外长翟趣林致书孙中山,论革命组织与宣传之重要。

12.5(一0,二八)

(1)广州政府答公使团,海关为中国国家机关,截用关余完全内政问题,无与列强之事,现再允延期两星期,以待使团解决。

(2)北京公使团令外舰集中黄埔,武力制止截用关余。

12.6(一0,二九)

(1)北京公使团分别建议英法义美日荷比西政府,在中国未允按金价折付庚子赔款前,应令代管海关税收银行停止付款与中国政府(英美反对,未施行)。

(2)冯玉祥告马伯援(自粤来京),谓近日研究俄事,深感中国非彻底改革不可(冯之室内悬有列宁像)。

(3)北京以于学忠任第十八混成旅长,杨树庄为海军练习舰队司令。

12.7(一0,三0)

(1)孙中山语字林西报记者,说明截留关余决心,但极愿与英国保持友谊。

(2)孙中山电令撤销上海国民党中央干部会议,另组驻沪执行部。

(3)湖南赵恒惕部叶开鑫袭洪江,阻蔡钜猷部入粤。

12.8(一一,一)外交总长顾维钧对于日本地震中杀害华侨案,向日使要求三事。

12.9(一一,二)

(1)顾维钧以英、美、法、义、日舰集中广州,分向各国公使质询。

(2)孙中山在广州大本营演讲国民党改组,用党义战胜,赖党员奋斗。

(3)国民党谢持、张继、戴传贤、居正、丁惟汾、叶楚伧等在上海举行中央干部会议,廖仲恺说明改组意义(上海方面对容共有疑虑,上月一再会议)

(4)蒋中正自俄抵哈尔滨。

(5)吴佩孚部葛应龙在岳州召集绅商,运动湖南投北。

12.10(一一,三)公使团照覆顾维钧,谓派舰开赴广州为制止夺取海关税款。

12.11(一一,四)

(1)公使团电广州领事团,不便处理关余问题(12.13领事团转知广州政府)。

(2)曹锟以马联甲兼安徽省长,蔡成勋兼江西省长。

12.12(一一,五)

(1)许崇智离粤赴沪。

(2)曹锟以李济臣署河南省长。

(3)南京东南大学大火,图书仪器教室大部被烧。

12.14(一一,七)

(1)冯玉祥告马伯援,谓决心革命,稍待当有举动,请转告孙中山。

(2)刘湘、杨森、袁祖铭、邓锡侯及北军再占重庆,熊克武、赖心辉、石青阳部退往永川乐昌(刘等分路追击至安岳、遂宁、中江一带),胡若愚之滇军、周西成之黔军南退。

12.15(一一,八)

(1)蒋中正自俄国回抵上海(即以对俄对党对军意见书上孙中山,候其裁复,当日回奉化。此行印象不佳,不以联俄容共为然)。

(2)上海国民党中央干部会议办理结束(12.7孙中山电令撤销)。

12.16(一一,九)

(1)广州公民大会,力争粤海关关余。

(2)法、英陆战队在广州沙面登陆。

(3)赣浙和平公约由两省当局签字。

12.17(一一,一0)温树德率在粤舰队,由汕头北归吴佩孚。

12.18(一一,一一)

(1)众议院开会,吴景濂系议员谋以金佛郎案攻击高凌霨,通过孙宝琦内阁,与反对派议员互殴,并令院警拘禁检察厅之检察官,闭门投孙阁同意票。

(2)江西第三旅旅长高凤桂投归广州政府。

12.19(一一,一二)

(1)临城劫车案收抚之匪军旅长孙美瑶被兖州镇守使张培荣诱斩(孙部旋被解散)。

(2)广州外交部长伍朝枢令粤海关税务司解交本年度关余,否则撤职。

12.20(一一,一三)

(1)高凌霨强行撤换众议院院警。

(2)高凌霨代阁因吴景濂系议员之攻击,提出总辞职,曹锟慰留。

(3)广州外交部因广州税务司易纨士未于两星期交付关余,再提三条件(发表宣言十二条),如不遵行,将以撤换税务司为对付。

(4)汉口日租界巡捕房发生诬指华役行窃,非刑伤毙情事,酿成交涉。

12.21(一一,一四)吴景濂携众议院印信潜赴天津,北京地方检察厅对吴妨碍公务、毁坏文书提起公诉。

12.22(一一,一五)

(1)参议院成立查办黄郛、王克敏两阁员案,即交付审查(因金佛郎案)。

(2)赵恒惕因湘西蔡钜猷部收编未成,对湘西下总攻击令。

12.23(一一,一六)

(1)鲍罗廷在上海会晤国民党中央干部。

(2)沉鸿英部自湘桂边袭据广东连州(12.26进占阳山,旋为湘军鲁涤平逐退)。

12.24(一一,一七)孙大元帅发表截留关余宣言,指斥列强干预之不当。

12.25(一一,一八)

(1)汉口市民因日捕房虐杀华仆案未解决,开反日大会。

(2)粤军第三师郑润琦克罗定。

12.26(一一,一九)

(1)外交总长顾维钧驳覆法、义、比、日、英、美、荷、西八国公使2.24及11.13照会(用金佛郎即按金价付庚子赔款要求)。

(2)冯玉祥向财政部索饷。

(3)曹锟派李彦青(锟之嬖幸)为平市官钱局督办。

(4)闽、皖、苏向浙边增防,战事谣言极盛。

12.28(一一,二一)

(1)豫匪老洋人陷湖北枣阳,焚杀极惨(12.31复返豫境)。

(2)广东海防司令陈策部入香山,朱卓文逃。

12.29(一一,二二)

(1)日本政府发表对华文化事业调查会官制。

(2)驻日公使汪荣宝与日本外务省对华文化事务局长开始会谈,以庚子赔款办理对外文化事业问题(12.31及1.8续谈)。

12.30(一一,二三)

(1)总税务司安格联令广州税务司拒绝孙中山截留关余之要求。

(2)孙中山致书美国国民,指责美国军舰干预截留关余之不当。

(3)孙中山催蒋中正来粤,商中俄合作办法及时局问题。

(4)广东李福林、金章等在香港商孙中山陈炯明联合事。

(5)叶恭绰自渖阳抵上海。

12.31(一一,二四)

(1)孙中山在广州青年会讲演,不再寄望于西方国家。

(2)赵恒惕部叶开鑫师攻占湘西洪江,蔡钜猷退贵州。

(3)曹锟第三妾之卫队在丰台车中殴打路员,伤及稽察英人。

郭廷以
郭廷以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文章: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