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七年(1881)
正月初九日(2月7日),陈兰彬由华盛顿致李鸿章电函:“夏国(指檀香山)陈商董报,接外务文,国王游历各国,约二月可到中国”。(顾廷龙等主编:《李鸿章全集》,《电稿》(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6页)
正月十九日,致电李鸿章:“夏国陈商董报:接外务文,国王游历各国,约二月可到中国。”
正月二十一日(2月19日),陈兰彬由华盛顿致李鸿章电函:“接吴子登文,要自带二、三十幼童回华,余事弗管。请即电止起程,饬其经理完结”。(《李文忠公全书》,《电稿》卷一,第4页)
正月二十二日(2月20日),李鸿章复陈兰彬电:“檀香山国王若来津游历,当妥为接待。子登何以遽带二、三十幼童回华?巳发电劝止。乞与商经理完结。恐彼未可久留,又无妥人往替,如真无功效,弗如及早撤局省费,请速筹定勿辞”。(《李文忠公全书》,《电稿》卷一,第4页)
(附)正月二十二日(2月20日)李鸿章寄吴子登电函:“闻有自带二、三十幼童回华之说,务请与陈公商妥,将此事经理完结,乃可起程,切勿着急”。(《李鸿章全集》,《电报》(一),第6页)
正月二十六日(2月24日)李鸿章寄陈兰彬电:“格兰德来函,幼童在美颇有进益,如修路、开矿、筑炮台、制机器各艺,可期学成,若裁撤极为可惜。子登冬月函称,已入大书院者满期甚近,可交由钦差经理,余酌量撤回,其总办以下人等可裁,亦是办法,乞与纯甫等商定”。(《李鸿章全集》,《电报》(一),第6页)
二月初六日(3月5日),出使美、日、秘国大臣陈兰彬折。光绪七年正月二十八日,承准总理衙门咨递军机大臣字寄:“光绪六年十一月十六日拳上谕:有人奏,闽、洋两局废弛,请饬严加整顿一折,等因。钦此。遵旨寄信前来。臣伏查驻洋肄业局,系同治十一年创设于美国之干涅底吉邦哈富德尔城。臣于是年七月,同副使容闳奉委携带第一批幼童出洋,所有章程,均系遵照南北洋大臣原议试办。十二年秋间,臣往古巴岛查察华佣,十三年夏间返局。旋接总理衙门扎调回京。其后各批幼童陆续到局。该局总办、教习各员亦迭有更换。查原奏所称总办区姓,系工部升用员外郎区谔良,该员外郎是否吸食洋烟,臣未亲见。惟自光绪元年接充总办,实系有侍妾二人另馆居住,则十数日不到局,到亦逾刻即行之语,谅非无因。但臣于五年二月接准北洋大臣李鸿章抄咨,已经具奏调回原衙门当差,该员外郎旋即交卸离局矣。又,原奏所称:帮办翻译黄姓,查系候选同知黄大权。该同知原系奏带随使之员,派充华盛顿使署翻译。五年三月,臣住日斯巴尼亚国,适该局总办候选道容增祥丁忧回籍,副使容闳兼摄局务,拟派帮办,臣虑及该同知洋习太重,在局究不相宜,当于是年闰三月去法国途次,寄扎改派为金山总领事公署翻译,以金山相距一万四千里,可免其沾涉局事也。现在该局总办系侍讲衔翰林院编修吴嘉善,教习系候选同知容思济,候选县丞沈金午,各员皆不崇尚洋教,察出各学生弊窦,亦节次撤遣回华,不肯姑息。惟上年十一月,吴嘉善特来华盛顿,面称:“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即使竭力整饬,亦觉防范难周,极应将局裁撤。惟裁撤人多,又虑有不肯回华者,中途脱逃,别生枝节等语”。臣当语以拟何办法,总宜咨呈南北洋大臣酌夺。嗣经迭次函牍询问,尚未据吴嘉善复有定章。臣窃维吴嘉善身膺局务,既有此议,诚恐将来利少弊多,则照其所言,将各学生撤回内地,严加甄别。择稍有器识者分派需用各衙门,充当翻译通事,俾之学习政事威仪。其次者,令在天津、上海各处机器、水雷等局专习一艺。各学生肄业多年,洋文固巳谙通,制造亦当涉猎,由此积累,存乎其人,亦不在久处外洋方能精进。至所虑中途疏脱一节,即责成该总办督同教习各员,亲行管带回华交代,自免意外之虞”。“惟查该局向章,一切事宜均具报南北洋大臣核办。此次应否撤局及如何带回交代之处,自应由该局总办筹有章程,呈请南北洋大臣核实,查明办理,以归划一。”(《洋务运动》(二),第164-165页)
二月二十日(2月18日),陈兰彬由华盛顿致李鸿章电函:“日前复奏,已言裁撤,此局应由中堂奏明。顷接电示,知子登又有变计,应否撤局,自由尊裁。惟兰彬弗能经理,万乞鉴原。纯甫如何,由其自报”。(顾廷龙等主编:《李鸿章全集》,《电报》(一),第6页)
二月二十三日(2月21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臣衙门前于光绪五年二月间据出使美、日、秘国大臣陈兰彬函请,拟发给驻山域治埃兰即檀香山国商董陈国芬谕帖约束在彼华民等情,当经据情具奏,请旨办理,并声明檀香山出使大臣陈兰彬饬令商董陈国芬随时嵇查该处华民若干,有何章程,限一年内禀由陈兰彬酌核办理等因,奉旨依议。钦此。咨行该大臣钦遵办理在案。兹据出使大臣陈兰彬、容闳咨称:转据檀香山国商董同知衔陈国芬禀报,试办一年期满,请派委员接替。又据陈兰彬致臣衙门另函内称:擅香山国虽未与中国立约,但未与该国立约之俄罗斯等国皆有领事在彼驻札。今陈国芬试办一年,尚无贻误,人地亦觉相宜,似应奏设领事,即以该商董承充。至该商董试办期内原有翻译文书各一人,所需费用,委系自行捐给。嗣后可否由出使美国经费项下,定明每年酌拨银二、三千两,以资办事等语。臣等查泰西有约各国,如英国之新加坡、美国之旧金山各处,现经设有领事官,原为保护华民在外贸易佣工起见。檀香山虽与中国未立和约,而该处本为华民出洋要冲,又为美国旧金山后路,且系秘鲁来华中站,华民往彼谋生者日多一日,近又有中国招商局“和众”轮船在彼常川往来,华商亦可陆续赁船赴彼贸易。若不设领事官妥为保护,诚恐华民聚集该处,土人寝滋疑忌。既据陈兰彬函称俄罗斯等国皆有领事在彼驻札,可否将现驻檀香山国商董同知衔陈国芬改为领事官,以资约束。如蒙谕允,即由臣衙门咨行该大臣转饬遵照。至该领事官应需薪俸等项,应由出使大臣陈兰彬在出使美国经费项下每年酌拨银二、三千两,归出使美国经费案内造报臣衙门核销,以凭查核。得旨:如所议行。(《光绪朝东华录》(一),第1054-1055页)
二月三十日(3月29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就幼童肄业局如何遣撤,斟酌李鸿章的意见,李鸿章复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从前曾文正公创办之初,奏派陈荔秋、容纯甫为正副总办,盖以纯甫熟悉西事,才干较优;荔秋老成端谨,中学较深,欲使相济为功也。既而荔秋因古巴华侨一案调回中国,旋与纯甫同充驻美公使,其肄业局总办则由区员外谔良与纯甫同任之;幼童附入书院等事,由纯甫一手经理。比区君调四,继之者为容主事增祥,不久丁忧。又继之者为吴子登编修,乃纯甫所推荐,而荔秋所奏调者也”。
对于吴嘉善的推荐一事,容闳在《西学东渐记》中则说:“1876年,陈兰彬以全权公使之资格,重履美土,一时携来僚属极多。中有一人曰吴子登,予约在二十年前曾在上海识之。其人亦为翰林,第不知何故从未指分各部授职,亦从未得政府特别差委。闻其人好研究化学,……凡与吴交者,咸赠吴以“性情怪癖”四字之考语。当区谔良辞监督职时,陈兰彬乃荐此性情怪癖者以继任,李文忠亦竟然允陈之请,于是留学界之大敌至矣”,“果子登本为反对之一派,其视中国学生之留学外洋,素目为离经叛道之举:又因前与曾文正、丁日昌三人不睦,故于曾、丁二公所创之事业,尤思破坏,不遗余力。凡此行径,予初之不知,乃陈兰彬属下、代理秘鲁公使某告予者。然则陈兰彬之荐吴继区,可知陈亦极顽固之旧学派,其心中殆早不以遣派留学为然矣。陈之此举,不蛮表示其自居反对党代表之地位,揎拳掳袖,准备破坏新政,以阻中国前途之进步,甚矣,知人之难也”。(容闳:《西学东渐记》)
李鸿章在给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复函中还说:“迩年以来,颇有议纯甫偏重西学,致幼童中学荒疏者,鸿章尝寓书诫勉,不啻至再至三”,“往岁荔秋出洋,曾与面商,请其照料局务,荔秋亦慨然允许。而前年子登到局后,叠函称局流弊孔多,亟宜裁撤,是以鸿章累次函告荔秋、子登会商纯甫妥筹应留应撤,或半留半之法。嗣荔秋等皆有来函,似其意见甚相龃龉,故商办未能就绪”,“鸿章平心察之,学生大半粤产,早岁出洋,其沾染洋习或所难免;子登绳之过严,致滋凿柄,遂以为悉数可撤,未免近于固执。几次来信,则谓学生之习气过深与资性顽钝者可撤回,其已入大书院者满期己近,成材较速,可交使署兼管。其总教习翻译等员,一概可裁,尚系审时度势之言。”,“纯甫久管此局,以谓体面攸关,其不愿裁撤自在意中,然阅其致子登函内,有分数年裁撤之说,尚非不可理喻者”,“荔秋与纯甫抵牾巳久,且其素性拘谨畏事,恐管理幼童与纯甫交涉更多,或被掣肘,故坚持全裁之议。彼其所虑,固非无因。然荔秋与纯甫均系原带幼童出洋之人,均不能置身事外。”,“子登续拟半裁之法,既不尽弃前功虚糜帑项,亦可出之以渐,免贻口实,且其意谓得使署照料,呼应较灵,亦系实情。”,“查各国出洋肄业生徒,多由公使兼理,本属责无旁贷。刻下驻美人员资望权位皆推荔秋为最,敝处相隔数万里,局务利弊究难悉其底蕴,孰撤孰留,非由荔秋等就近察办不可。正在踌躇间,适美国前总格德及驻京公使安吉立来信,安使信内并抄寄美国各书院总教司等公函,皆谓学生颇有长进,半途中辍殊属可惜,且于美国颜面有损。该国君臣喜中国振奋有为,遇事每能帮肋,今无端全撤,美廷必滋疑骇:况十年以来,用费巳数十,一旦付之东流,亦非政体。”,“若照子登后议,将已入大书院者留美卒业,其余或选聪重端悫可成材者酌留若干,此外逐渐撤回。若使署可以兼领,其肄业局总办、教习、翻译人等亦可酌裁省费。敝处巳发电信并续抄格兰德及安使来函,谆致荔秋、子登就此与纯甫会商妥办。今省荔秋上钧署书意,自尚未接敝处最后一函。荔秋所深虑者在纯甫暗中阻挠,然闻纯甫有愿接子登交代之说”,“昨接上海寄到二十二荔秋来电云:顷接电示,知子登又有变计,应否撤局,自由尊裁。惟兰彬弗能经理,万乞鉴原。纯甫如何,由其自报”等语。是此事并来与纯甫商妥,纯甫亦无另报,鸿章实系无从捉摸。可否请由尊处函致驻美正副使,嘱其和衷商榷,会同子登经理,则荔秋未便推诿,纯甫未能显违,而子登亦必乐从,诸务当可顺手”,“荔秋迭函称年老多病,期满在迩,求退甚切。倘因使事较烦不能兼顾,将来似可交副使兼管,但此时必需荔秋综其大纲,既觉切实可靠,亦事势不得不然。敝处仍当随时函告荔秋、纯甫、子登,劝令销融意见,尽心公务,以收实效。”(《李文忠公全书》,《译署函稿》卷十二,第7-8页)
四月十八日(5月15日),陈兰彬仍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未到任前,由大理寺卿许庚身署理。(《清季职官年表》(部院大臣年表),中华书局1962年)
四月十九日(5月16日),李鸿章电函陈兰彬:“望转致纯甫、子登,将出洋局幼童择其颖悟纯静尚未入大学院者二十人,令速赴各处电报馆游历,讲求电学,津、沪新设电报需人,两月后文到美,即令伊等回华供差”。(《李鸿章全集》,《电报》(一),第7页)
五月初一日(5月28日),陈兰彬由华盛顿电函李鸿章:“巳将来电速为转达吳子登、容闳,俟学生选齐动身时再详达”。(《李鸿章全集》,《电报》(一),第7页)
五月十二日(6月19日),奕等奏:肄业局之设,……以备异日成材之用,及在哈富设局后,凡有水土不复过重及不遵约束者,先后分起撤回;其留局肄业诸生虽秘尽属成材,但使教导有方,尚可收拔十得五之效,讵料日久弊生,有名无实。上年刘坤一来京,代该局前任总办区谔良转递节略一纸,系陈局中利弊颇为详尽。臣等当即函致陈兰彬,嘱其确切查明。旋据复称,该局利少弊多,难资得力。臣等又与李鸿章往复函商,李鸿章亦有半撤半留之议。去年十一月十六日奉上谕:“有人奏,洋局废弛,请飭严加整顿一折,著李鸿章、刘坤一、陈兰彬查明洋局劣员,分别参撤,将该学生严加管束,如有私自入教者,即行撤回,仍妥定章程,免滋流弊等因。钦此。钦遵”。嗣据陈兰彬奏称:“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先巳沾其恶习,即使竭力整顿,亦觉防范难周,亟应将该局裁撤等语”。奉旨“该衙门知道,钦此。”臣等查该学生以童稚之年,远适异国,路歧丝染,未免见异思迁,惟恃管带者督率有方,始能去其所短,取其所长,为陶铸人才之地。若如陈兰彬所称,是外洋之长技尚未周知,彼族之浇风早经习染,已大失该局之初心。四月二十六日,准李鸿章来咨,现调北洋学生20名赴沪听候分派,是亦不撤而撤之意。臣等以为与其逐步撤回,莫若概行停止,较为直截。相应飭下南北洋大臣,趁各局用人之际,将出洋学生一律调回。一面妥订章程,责成该局员亲自管带各童回华,庶免任意逗留,别生枝节。至诸生肄业既久,于原定章程九门当以渐通门径,回华后察其造诣深浅,分配各处,庶无失材器使之意。局中一切经费,即自裁撤之日起,逐款划清,不准再有虚糜,并咨报臣衙门备案,以重帑项。(《洋务运动》(二),第166页)
五月十二日(6月8日),谕旨准裁撤“出洋肄业总局”,留美学生一律撤回。上年十一月,因有人奏留美学生(指留美幼童)毫无管束,抛荒学业,且有私入耶稣教者,即令李鸿章、陈兰彬等查明出洋局劣员,分别参撤,学生中之私入洋教者即行撤回。嗣据驻美使臣陈兰彬奏称,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牲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先巳沾其恶习,即使竭力整顿,亦觉防范难周,亟宜将该局裁撤。旨交总署议奏。至是,总理衙门奏:出洋肄业局之设,原以办理洋务须熟悉彼中情形,不觉隔阂,自同治十年由南北洋大臣奏定章程,挑选幼童,派员管带出洋,前往就学,以便异日成材之用。讵料日久弊生,外洋之长技尚未周知,彼族之浇风早经习染,是大失设立该局之初心。相应请旨饬下南北洋大臣,将出洋学生一律调回,回华后察其造诣深浅,分配各处,庶无失材器使之意。得旨:如所请行。(《洋务运动》(二),第165-166页)
关于留美幼童撤回“事因吴子登监督,因学生谒见时,不行叩头礼而大怒,认为学生适异忘本,目无尊兴,其学难期成才,即学成亦不能为中国用,奏请将学生撤回国内”。(雷禄庆:《李鸿章年(日)谱》,台湾商务印书馆版)
五月二十八日(6月23日),赏直隶津海关道郑藻如三品卿衔,充出使美国、日国(日斯巴尼亚)、秘国大臣,以接替原任大臣陈兰彬。(《清通鉴》(同治、光绪、宣统朝卷),第444页)
六月初三日(6月28日),吴子登致李鸿章电函:“电报学生六十日内可以赶程。嘉善(即子登)巳决意回华,立候中堂示下,可否请即电致陈星使兼管出洋肄业事”。(顾廷龙等主编:《李鸿章全集》,《电报》(一),第7页)
六月初四日(6月29日),李鸿章复吴子登电丞:“总署巳奏准全撤,俟奉到行知照办。电报学生可令先回。执事须将局內经手公事了清,方能起程回国”。(《李鸿章全集》,《电报》(一),第7页)
六月初八日(7月3日),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刘坤一复陈兰彬函:“总署于五月十二日奏请将上海出洋肄业幼童全行撤回,奉旨:“依议”。敝处于五月十三日准总署恭录谕旨,抄奏来咨,原奏声叙,有“一面妥订章程,责成该局员亲自管带各童回华,察其造诣,分配各处,因材器使”等语,是尚无止撤局将各童交与尊处之说。想执事及子登太史均巳接有总署公文,而子登太史不日即将与各董一并遄归矣。外国河港碰船章程巳荷派员探闻,如有实音,希即迅赐译寄”。(《刘忠诚(坤一)公遗集》《书牍》卷十七,第36页)。《洋务运动》(二),第188页。
8月4日(七月初十日),《申报》载,留学幼童即将回国。(汤志钧主编:《近代上海大事记》,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第379页)
闰七月二十七日,致函总理衙门,曰“光绪六年,本衙门与德国巴大臣会同商定续修条约十款、章程九款,于二月二十一日在本衙门盖印画押,以昭信守,其有未尽事宜,另用照会声明,当经彼此奏明,钦奉谕旨允准。嗣因一年未能如期互换,旋又公立凭单展缓期限,兹于光绪七年七月二十八日本衙门奏奉谕旨批准,用宝颁发汉文条款,巴大臣亦奉大德国大皇帝御笔批准德文条款于闰七月二十三日在本衙门同时互换,现将钦奉谕旨条款刊刻成本,相应咨行贵大臣一体遵照办理可也。”(《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档案》,台湾近代史研究所藏手笔抄件)
十二月,授礼部右侍郎。(《清季职官年表》(部院大臣年表),中华书局1962年)
十二月二十四日(1882年2月12日)授陈兰彬为礼部右侍郎,未到任前,由顺天府尹周家楣署。(《清季职官年表》(部院大臣年表),中华书局1962年)
光绪八年(1882)
三月初二日(4月19日),命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陈兰彬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上行走。(《德宗景皇帝实录》卷144;又,《清代职官年表》(第四册),中华书局1980年,第3021页)
三月初二日(4月19日),“陈兰彬任总署大臣”。(《翁同龢日记》(三),中华书局1992年,第1650页)
三月初九日(4月26日),“陈荔秋副宪来长谈,皆泰西事。客去日落矣”。(《翁同龢日记》(三),第1651页)
八月,以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陈兰彬署兵部右侍郎,其左副都御史由前顺天府尹周家楣署。(《德宗景皇帝实录》卷150)任壬午科乡试较射大臣。
光绪九年(1883)
正月二十四日(3月3日),派阅“知贡举”。(《清季职官年表》(部院汉侍郎年表),中华书局1962年)
四月十七日(5月23日),奉旨派为会试复试阅卷大臣。阅卷大臣11名,依次分别为李鸿藻、翁同龢、乌拉布喜崇阿、奎润、昆冈、薛允升、许应揆、嵩申、许庚身、陈兰彬、周德润。(《翁同龢日记》(四),第1738-1739页)
四月二十日(5月26日),被命为殿试读卷大臣,任癸未科会试复试阅卷大臣、武会试较射大臣。(《清季职官年表》)
九月二十九日,复函总理衙门:“本月二十一日接奉五月二十六日钧劄并奉谕函,应即束装就道,惟前在古巴录取华工供口,多系途中铅笔粗纸悤遽写就,虽经司员同马吴税司面问,而由叶教习源濬及通事陈应芝、卢丕理、林振源等手录为多。兹互译华洋文膡清,往往须问原来经手之人随时指说,是以日前将在洋办理缘由,肃函禀报。现口供录毕,尚有呈禀及日国章程暨领事人等交到船数人数、一切零件,译写核对,计在八月初十前后可以完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档案》,台湾近代史研究所藏手笔抄件)
十月初三日(11月2日),调兵部右侍郎徐邮为礼部左侍郎,未到任前,以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陈兰彬署理。陈兰彬其左副都御史一职由张佩纶署。(《德宗景皇帝实录》卷171)
光绪十年(1884)
三月十三日(4月8日),慈禧太后下令改组军机处。罢黜恭亲王和所有军机大臣,另行组成以礼亲王世铎为首的,成员包括阎敬铬、张之万、额勒和布、孙毓汶新的军机处。任命奕劻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进行人事改组。陈兰彬与恭亲王关系较近。因为这层关系,陈兰彬等总理衙门大臣亦受到牵迁。(《翁同龢日记》(四),第1810页)
七月(8月),谕内阁:前据给事中孔宪谷奏,太常寺少卿张荫桓有私行函致上海道情事,当谕令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明白回奏。兹据奏称,所复上海道电信,皆系公同商办等语,查所寄电信内,间有措词未当。除彼时阎敬铬、徐用仪因病请假,锡珍、廖寿恒出差外,奕劻、福锟、昆冈、许庚身、周德润、陈兰彬、周家楣、吴廷芬、张荫桓均著交该衙门议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从前办事,每有不能详慎之处,嗣后该大臣等务当加意慎重,不得仍蹈前辙,致干重咎。(《德宗景皇帝实录》卷189)
同月,御史吴峋奏,枢臣声名日败,恳予矜全一折。据称筹兵筹饷,责在军机,阎敬铬专候谕旨,并不预为筹划等语,前因恭亲王等办事因循,不能振作有为,钦奉慈禧皇太后懿旨,分别开去差使,休致降调。特遣礼亲王世锋等入值枢廷。当积习之馀,又值多事之际,内外大臣,间有游移顾忌,所见未能远大,不能专责阎敬铬一人。嗣后务各殚竭忠诚,于一切事宜,实心实力,妥筹办理,和衷商榷,共济时艰,不得稍有疏懈。此次法人肆意要挟,先开兵衅,中国屡于优容,巳属仁至义尽。现在战局已成,傥再有以赔偿等词进者,即交刑部治罪。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办理中外交涉事件,必须体用兼备,能持大体之员,方足胜任。周家楣、吴廷芬在该衙门行走年久,办理未能合宜;昆冈于洋务未能讲求;周德润于应行公商事件,辄单衔陈奏,其为不能和衷,巳可概见;张荫桓屡经人参奏,声望不孚;陈兰彬年力渐衰,难胜繁剧,均著毋庸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至阎敬铬办事练达、清操久著,吴峋辄以执拗刚愎、怙过任性等语形诸奏牍,实属措词过当,吴峋著传旨申饬。(《德宗景皇帝实录》卷189)
七月十四日(9月3日),撤销“是日,醇邸承旨,撤总署昆冈、周德润、陈兰彬、周家楣、吴廷芬、张荫桓差使。懿旨一道,有战局巳成,若有以赔偿等词进者,即交刑部治罪之语。……周家楣等各有考语,阎敬铬褒其练达清操。以吴峋措词过当,申饬”。(《翁同龢日记》(四),第1860页。中华书局1992年)
七月二十二日(9月11日),与同僚看望因病未入值的翁同龢。“陈荔秋(陈兰彬)前辈、祁子禾(祁世长)、张子腾(张家襄)、福箴亭(福锟)先后来。荔秋深悉各国情形,以为现在战局终非计也”。(《翁同龢日记》(四),第1862页)
八月(9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陈兰彬因病乞休,允之。(《德宗景皇帝实录》卷192)(《清实录(德宗朝)》,卷189,第663页)
张荫桓有《送别荔秋副宪得告归里》二首。其一:“之罘曾迟客星槎,归日同看太液花。垂老壮心仍击楫,采风殊域证传葩。入秋踪迹成鸥沫,谋国忧劳付蜮沙。此去应无骇浪触,便从瘴海望京华。”其二:“袖里瀛洲海客谈,月移杯影或三三。潮来久狎忘机鸟,冰后犹缫独茧蚕。岂待据鞍知马援,未能久诣愧刘惔。殷勤好谢岛台树,莫拓铜柯到岭南。”(《铁画楼诗文集·来复集》卷三,第18页)
光绪十一年(1885)
三月初三日(4月17日),直隶总督李鸿章奏:“……该学生(120名)等先后赴美国肄业,除因事故撤回及在外洋病故26名,其餘94名,均于光绪七年分作三批回华 。头批学生21名均送电报局学传电报。二、三批学生内,有由船政局、上海机器局留用23名,其餘50名分拨天津水师、机器、魚雷、水雷、电报、医馆等处学习当差。迄今又逾四年,迭经月课,季课,……考试,……均能融会贯通,各有心得,分别照章给奬。……各学生学成回华,分派各处当差,均始终勤奋,日进有功。迭经面加校试,考其所学,其习水师者,内如魚雷一种理法最为精奥,洋师每有不传之秘,该学生等讲习有年,苦心研究,于拆合演放修整诸事皆能得法。此外,水雷、旱雷施放灵捷;驾驶、测量讲求精细。其分赴各营教习,于外洋操法、阵法、口令,均臻娴熟,所教弁勇,颇有成效。其派值电报者,传递紧要军报,昕夕从公,密速无误。他如步算、制造、医学诸生均能深明竅要。西洋教习及泰西各国水师兵官,咸谓该学生等造诣有得,足供任使。该学生等现有派充营哨各官及管驾、教习、医学各项差使者,亟应量其技能,酌保官阶,给予顶戴,以式戌行而资策励。”李氏还在折后附上《拟保美国回华及天津招募学习水师、魚雷、水雷、电报、医学各学生34名缮具清单》恭呈御览。(《洋务运动》(二),第167-169页)
六月,居乡。李雪庐以《经字正蒙》书稿拜教。陈氏读后甚为感奋,赞其“笃志经术,重其西席”。谓此书“简切浅近,便于初学”,鼓励刊行,并为该书作序推介。《序》曰:“字之为用,必有形同音异而义异者,有形异音同而义异者,有形同音同而义亦异者,差若毫厘,谬以千里,辨之不可不早辨也。三代盛时比闾间,八岁入学,朝读暮习,薄海同文,汉世官人尚以识字如愿者,为令益非通经无以致用。非识字无以通经。小学固若斯之重也,特是小学诸书遁有传述留,……李雪庐比部,端居嗜学,笃志经术,重其西席。鲁南茂才品学,相与商略,务实事以求是,冀蒙养之有功。鲁南爰就《十三经》,计复字外,得六千五百二十有二。逐字诠注,约而精,确而亮,俾蒙师有所据守,童子易于习传其体例,略仿陆氏经典释文而大要归于简切浅近,且增入孟子而不择老庄意亦粹然矣。同人皆言便于初学,怂恿付梓,属余序其缘起,谨书卷端。光绪十一年六月前署礼部兵部侍郎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愚弟陈兰彬撰”(李文沂撰:《经字正蒙》,羊城萃经堂, 清光绪十一年刻本)
光绪十二年(1886)
夏,为《全体通考》作序。同文馆教习德贞(Dudgeon)编译(Human Anatomy)18卷,分正文9册,附图谱3册计356帧,由北京同文馆出版。该书据当时英国著名医学家和解剖学家的最新成果编译而成,是一部完整、严谨的当代解剖学巨著,被当时中国医学界誉为“不朽之作”。对深化中医关于人体骨骼构造的传统的局限性的解释富有深刻的启迪,对促进中医学的发展无疑传递了一种新的观念革命。但是,西医初入中国,阻力多多。为之呼号与推广,如立潮流前端,先见之明显现也。
是年,为吴川县“茂山书院”题写匾额。
光绪十三年(1887)
陈家祠建筑工程开始清理场地和定格局。
光绪十四年(1888)
四月,与陈昌朝、陈宗询、陈伯陶等广东四十八位陈氏族中绅耆名流联名向全省各地陈姓宗族发出《广东省各县建造陈氏书院》、《议建陈氏书院章程》等信函,内容是邀请各地陈姓族人派员到省城广州商讨修建陈氏书院一事,筹集款项。(《广东省各县建造陈氏书院》、《议建陈氏书院章程》和《陈氏书院记》)
是年,总纂《吴川县志》(10卷)刊行。(光绪十四年刊本)
总纂《石城县志》(10卷)刊行。(光绪十四年刊本)
光绪十五年(1889)
是年,总纂《高州府志》(56卷)刊行。(光绪十五年刊本)
光绪十六年(1890)
四月,吴阳霞街林氏大宗祠有陈白沙书赠门人、乡贤、进士林廷瓛之墨宝——“击玉又敲金,思君对我吟。江门临水坐,明月二更深。”陈兰彬在该诗之后题跋:“白沙先生下笔纯任天机,此赠门人南峰先生者,藏林氏家祠近五百年矣!诗仅廿字,瞻诵移时,发人遐想。既自诩眼福,又憾生弗同时,不获侍两先生杖履也。光绪十六年四月,后学陈兰彬谨识。”[2]
是年,广州“陈氏书院”破土动工。
光绪十八年(1892)
是年,所纂《石城县志》(10卷)刊行。(光绪十八年刻本)
光绪二十年(1895)
十二月十四日(1月9日),病逝于桑梓。葬于化州市笪桥镇石碓洞瓦面岭。
秋,墓园建成。坐北向南,占地500平方米,灰砖构筑,墓呈圆形。墓台三级,砖砌墓环,墓碑高2米、宽0.95米,碑文曰:“显考覃恩诰授光禄大夫钦差大臣署礼部左侍郎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翰林院庶吉士赏戴花翎文毅荔秋府君之墓”,“大清光绪乙未秋立”。外有砖石墙高1.7米环围。四周立界石,在界石与墓环之间立石碑四通,记述陈兰彬生平事迹。
是年,广州“陈氏书院”建成。
(具体年代待考)为高州城冼太庙正殿撰写楹联,共236字,堪称广东第一长联。
上联:一郡主君,雄州独据,部领百越苍头,想当年,般般效顺输诚,佐梁朝、辅陈室、匡隋氏,常训子孙云:我事三代主,惟用一好心。忠肝义胆,发出纬地经天;荡寇除氛,树成丰功骏烈。请试勤披汗简,更愿远览鼎钟,曾几见娘子将军胸藏豹略,安车绣巾四心,职干虎臣。合一身论德而颂不辍工,统数世书勋而笔无停史。
下联 :万家灯火,金像庄严,庙享千秋血食,直至今,赫赫威灵显应,扶社稷、护国祚、庇民生,迭奉帝诏曰:予嘉乃丕绩,封尔太夫人。春礻勺冬函,常使令官主祀;笺题石刻,时传岭海讴思。闲尝仰溯元宗,每为静搜神记,真可与竹林水月救苦观音,渤海慈航,济人圣母。运两大元功而天将比寿,普四照恩泽而日可齐光。
两郡显奇勋,仰瞻巾帼英雄,冠六朝百十年人物;群生蒙厚泽,永冀神灵赫濯,护五岭二千里江山。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
本稿系草稿,大多内容未及校对原文。付印前,蒙宾睦新先生作过补充和粗校。
1、杨颐(1824~1899),字子异,又字蓉浦,高州广潭村人。清高州府籍高级官员。咸丰二年(1852)乡试中举,同治四年(1865)赴京会试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历任戊辰散馆教授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实录馆总校、文渊阁校理、武英殿总篡、国史馆篡修、功臣馆提调教习庶吉士、辛未丙子两科会试同考官、壬午科甘肃乡试正考官、翰林院侍讲侍读、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兼学政、大理寺少卿、江苏提督学政、光禄寺正卿、都察院左副都御使、兵部左侍郎、工部左侍郎等。任职期间,刚正不阿,敢于弹劾徇私舞弊、贪赃枉法。任主考官,为朝廷录选不少人才。对修纂国史、修建北京胜迹颇有贡献。光绪二十四年(1898),为慈禧太后佐勘东陵工程后,告假还乡。翌年病逝。《清史稿》载有其生平事迹。
2、林廷献(1454-?)字公器,名南峰,明代吴阳霞街人。曾受业新会陈白沙先生门下,学问大进,24岁中举人,27岁弘治庚戌科(1490)中进士。初任永嘉县知县,适遇天大旱,反对求神祷雨,倡率群众兴修水利,灌溉农田,解除旱患。每遇灾年,则开仓赈济。重视文教,开拓学宫,文风大振。升任苏州同知时,永嘉人民挽留拜送,并建生祠,奉祀追思。苏州同成任务。奉命监造夏周二公祠,仅花极少费用,不到两个月就竣工,奉命清理崇明沙田丈量工作,革除旧习,颁发新规。并严厉革除织造陋规,减轻群众负担。在任三月,因丁母忧回家。后补建昌同知,公正廉明,精兵简政,成绩昭著。离职后,当地百姓建立生祠敬祀。平生勤学守信,淡视功名富贵。精通理学,深受陈白沙器重,得亲笔诗“击玉又敲金,思君对我吟,江门临水坐,明月二更深”一首,并做成中堂悬挂。清陈兰彬在其中堂加记题跋,现有复制木刻横幅留存。晚年著有《南峰诗集》(木刻本),已失存。
(本史料长编稿本录自王杰、张金超主编:《使美先驱陈兰彬——纪念陈兰彬出使美国1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仅供学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