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維開:孫中山研究在台灣

孫中山先生於1925年3月12日逝世時為中國國民黨總理,在其逝世後以“總理研究”為名的孫中山研究,包括“總理遺教”、“總理行誼”等,即成為中國國民黨或其執政政權下的一個學術研究領域。1940年4月1日經國民政府明令尊稱“總理”為“中華民國國父”,“總理”一詞改為“國父”;1947年12月中華民國施行憲政後,因《中華民國憲法》前言揭櫫:“中華民國國民大會受全體國民之付託,依據孫中山先生創立中華民國之遺教,為鞏固國權,保障民權,奠定社會安寧,增進人民福利,制定本憲法,頒行全國,永矢咸遵。”孫中山研究持續推展。自1953年起,台灣高級中學開設“三民主義”課程,1954年大專聯考開始實施,“三民主義”列為考試科目之一;大專院校亦開設“三民主義”,至1964年改為“國父思想”,列為共同必修課程;為選拔公務人員的高等考試、普通考試和特種考試等,視其考試等級,有“國父遺教”、“三民主義”等科目;自1970年代起,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大學、政治大學和中研院陸續設置三民主義研究所,培養相關學術研究人才,使孫中山研究達到頂點。

一、孫中山資料的輯印

研究需要有資料,台灣方面研究孫中山的特點,在於擁有較其他地方豐富的孫中山個人檔案與文獻資料,主要典藏在前身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黨史會)的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黨史館)。1950年代初期,黨史會在大陸時期累積的基礎上,相繼編輯《國父全集》、《國父年譜》兩部孫中山資料,提供研究上的便利。

黨史會於1950年起出版《總理全書》十冊,嗣後於1957年、1965年、1973年、1981年四度增補改編,並正名為《國父全集》。1985年復出版《國父全集補編》一冊,至1989年完成第五度整編,為現在通行之版本。全書共十二冊,其資料選材,以黨史會所藏之原始文件、直接資料及早期印本為主,並廣泛蒐集公私團體、個人保存之有關文書,加以校訂考證,恢復其他各版全集錯、漏字句之原樣。直至目前,該書仍為孫中山全集中最完備之版本。

《國父年譜》的編輯,始於1930年代,黨史會曾刊印《總理年譜長編初稿》,徵詢各界意見,唯因戰亂等因素影響,且當時尚無較完整之孫中山全集,內容不盡完善,始終未曾定稿。至1950年《總理全書》出版後,時黨史會主任委員羅家倫以孫氏言行多可由全書中稽考,曾就其事蹟之重大者,於1955年編輯《國父年表》,以便利各方查考,並展開年譜之編纂工作,於1958年10月完成《國父年譜初稿》。後經繼續蒐求海內外史料,接受各方提供意見,於1965年11月完成《國父年譜》二稿,即第一次增訂本;嗣後陸續於1969年、1985年進行兩次增訂。至1994年適值孫中山建黨革命一百週年,並以《國父全集》第五度整編早已完成多時,黨史會遂進行《國父年譜》之第四次增訂,於是年11月出版,即為目前通用的《國父年譜》。

除全集、年譜的輯印外,黨史會復就所庋藏孫氏遺墨及照片,於1950年代起陸續編輯《國父畫傳》、《國父批牘墨蹟》、《國父墨蹟》、《國父圖像墨蹟集珍》等書,提供外界運用。此外,黨史會並曾於1988年7月,影印出版孫氏親書之《會議通則》(即《民權初步》)及《孫文學說》兩書原稿,唯印製數量有限,未公開發行。

二、孫中山研究的發展

隨著資料的刊印,孫中山相關研究亦有大幅度的進展,行誼方面,先後有傅啟學《國父孫中山先生傳》(1965年)及吳相湘《孫逸仙先生傳》(1982年)兩部巨作,對孫氏一生進行完整的陳述。其他以特定主題,如領導革命運動、與日本關係、聯俄容共政策等為研究對象的專著或論文,數量相當可觀。1975年11月出版的《研究中山先生的史料與史學》一書,對於孫中山研究提供了全面性的介紹與分析。

思想方面,崔書琴《三民主義新論》(1945年)一書,雖然出版於抗戰末期,但作者及出版社持續進行修訂及再版,使該書成為早期孫中山思想研究的重要著作。嗣後因“國父思想”成為大學必修課程,以“國父思想”為名的著作大量出現,筆者檢索台灣書目整合查詢系統,共得218筆,其中有半數以上的出版時間在1970——1980年代,唯此類著作,多在詮釋孫中山思想,以為授課之用,學術貢獻並非其主要目的。

1987年7月,台灣方面解除長達38年的戒嚴體制,開放政黨成立;2000年5月,政黨輪替,民主進步黨取代中國國民黨成為執政黨。受到大環境的影響,“三民主義”或“國父思想”作為教學課程、考試科目的必要性受到挑戰。選拔公務人員的高等考試和普通考試於1995年起全面廢考“國父遺教”或“三民主義”;1999年,大學入學考試廢除“三民主義”考科;2005年,高中取消三民主義課程;1990年,教育主管部門宣佈將“國父思想”科目改為“中華民國憲法與立國精神”,於1993年開始實施,1995年,大法官會議指出大學共同必修課程“違憲”,自此“中華民國憲法與立國精神”課程改為“通識課程”的民主法治等相關課程,大專院校中的三民主義教育走入歷史。這一波廢除“三民主義”或“國父思想”的考試與教學,從意識型態解放的角度來看,實際上為台灣在解嚴之後所必經的過程。至於中研院及幾所大學的“三民主義研究所”,亦陸續更名為以“中山”為名的研究所,再更名為以“人文社會”、“政治”或“國家發展”為名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

隨著高中“三民主義”、大學“國父思想”課程的取消,“三民主義研究所”的更名等,加上與孫中山相關的研究日益減少,台灣的孫中山研究陷入低迷的狀況。但是危機就是轉機,實際上這正是孫中山研究進入一個新階段的契機。以往的孫中山研究,不可諱言在政治的影響下,多少有將孫中山神格化的傾向,而在政治力解除後,孫中山由“神”變“人”,不再是崇高、偉大、神聖而不容批判的形象,呈現出人性化的面相。

在這個孫中山研究新階段發展的過程中,國父紀念館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國父紀念館係為紀念孫中山百年誕辰而興建的多功能大型建築物,原本以舉辦大型活動及展覽為主。自1990年代開始,加強與海內外相關學術研究機構以及孫中山紀念館所的聯繫與交流,並於1998年起,每年舉辦“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具體闡揚孫中山的思想學說;2006年更創刊《孫學研究》,作為孫中山研究的專業學術期刊,每年發行二期,提供學者發表孫中山學說及其與人文社會科學相關領域之論文,至2016年已出版19期。除此之外,該館並於2015年開始建置“中山學術資料庫”,完成前述黨史會出版之《國父全集》、《國父年譜》數位化,以全文檢索方式提供研究者查詢孫氏言論及生平事蹟。資料庫同時收錄“孫學期刊論文查詢”、“孫學博碩士論文查詢”及“孫學專書查詢”三個系統,使研究者對於孫中山研究的成果能有較以往更為清楚的認識,從而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繼續發展。

三、孫中山研究的展望

長期以來,對於“三民主義”或“國父思想”是否可以作為學術研究,即使在“三民主義”或“國父思想”列為教學項目的年代,仍然存在著爭議,連帶影響到孫中山思想研究的學術發展。基本上,台灣的孫中山研究者培養,以各大學的三民主義研究所為主,其次為歷史研究所。在博、碩士論文的題目名稱上,根據台灣書目整合查詢系統所收錄,在1996年之前“國父”與“孫中山”並用,特別在1990年之前幾乎以“國父”為主,共有96篇,“孫中山”為名者,只有20篇;1996年之後,不再有以“國父”為論文題目名稱者,完全使用“孫中山”,共有48篇,其中的關鍵因素在於“國父”作為政治語詞,不適合使用在學術研究上,當政治對於學術的干涉減少後,使用“孫中山”以符合學術規範成為共識。博、碩士論文數目上,自1967年起至2015年,共有172篇,其中絕大多數在2000年之前,共151篇,2000年之後,僅有21篇。在時間上,以1980年代最多,有72篇;1970年代居次,有42篇;1990年第三,有39篇。而這樣的分布,與台灣方面在孫中山研究及三民主義教育發展的情況大致相當。

面對大環境發生變化,孫中山研究在研究者及國父紀念館等相關機構的推動下,學術化逐漸成型,並且賦予“孫學”(Sunology)的名稱,研究的主題亦出現明顯的變化,研究者不再局限於以往以孫氏為主的史事或思想研究,進而擴大為結合政治學、經濟學等社會科學,以孫中山思想實踐為主題的研究。以《孫學研究》為例,在已發表的118篇論文中,有一半以上的主題為孫中山思想實踐的研究,主要為孫中山思想在台灣的實踐經驗、海峽兩岸的比較,以及在全球化體系下孫中山思想的運用等;傳統的思想詮釋不到三分之一。

面對未來孫中山研究的發展,突顯孫中山思想時代意義,結合社會科學,以實踐或比較為主題的研究方向,應該還是主軸。傳統的孫中山思想詮釋,隨著國父紀念館“中山學術資料庫”的建置,研究者可以透過孫中山資料的全文檢索系統,相較以往更為準確的掌握孫中山言論與其行動,預期將有助於持續並深化這一方面的研究。至於歷史研究方面,由於孫中山史事探討在已往累積了相當數量的成果,研究者似乎很難發掘新的議題,加上其他研究主題的資料大量公開,直接壓縮到以孫中山為主的相關研究,而出現沉寂的情勢,如2015年11月舉辦的“傳承與創新: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150歲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主辦單位的極力邀請下,全部19篇論文中,亦只有不及半數的論文主題與史事或歷史記憶有關。不過近年來若干新資料的出現,如蘇聯解體後,陸續公開的共產國際資料中,仍然可以尋求以往研究者未能充分掌握的議題,特別是孫中山晚年的政治策略與政治主張,值得研究者在已往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再如研究者以長時段檢視孫中山思想的轉變,如張朋園《從民權到威權——孫中山的訓政思想與轉折 兼論黨人繼志述事》(2015年),將孫中山及其追隨者連成一氣,考察近代中國政治發展的軌跡,重新評價孫中山對民國政治的影響,對於孫中山研究而言,亦是一個啟發。

“孫中山研究筆談”之五,《澳門理工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2期,第100——102頁

劉維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本網編輯
本網編輯
文章: 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