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35期)目錄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35期)目錄

  第一期 民國58 年8 月出版

  郭廷以:緣起小誌

  黃嘉謨:中國對歐戰的初步反應

  王爾敏:晚清外交思想的形成

  王樹槐:清末繙譯名詞的統一問題

  李國祁:三國干涉還遼後中德租借港灣的洽商與德璀琳(G. Detring) 上德政府建議書

  呂實強:義和團變亂前夕四川省的一個反教運動── 光緒二十四年余棟臣事件

  李恩涵:中美收回粵漢路權交涉── 晚清收回鐵路利權運動的研究之一

  張朋園:黃遵憲的政治思想及其對梁啟超的影響

  王聿均:舒爾曼在華外交活動初探(1921-1925)

  金承藝:關於同治帝遺詔立載澍為帝一事的辯證

  金承藝:奕訢受封恭親王始末

  ◎ 書評

  張存武、林明德:《韓國近代史》評介

  張朋園:《張南通(謇)日記》

  張朋園:朱著《現代中國改革家張謇》

  王家儉:評介Rawlinson 著《中國海軍發展史》

  ◎ 學術報導

  李國祁:西德近代中國問題研究之概況

  陳三井:法國的近代現代中國史研究

  張存武:韓國研究中國近代史之現狀

  李毓澍:日本東京有關中國近代史資料的收藏及近代中日關係史研究的概況

  第二期 民國60 年6 月

  梁敬錞:序

  王爾敏:清季知識分子的自覺

  黃福慶:清末的留日政策

  郭正昭:王光祈與少年中國學會(1918-1936) :民國學會個案探討之一

  李國祁:一八九五年列強對中國償日戰債借款的競爭

  張玉法:福州船廠之開創及其初期發展(1866-1875)

  汪榮祖:梁啟超新史學試論

  陳三井:法國與辛亥革命

  陸寶千:倭仁論

  沈雲龍:張謇、程德全對辛亥開國前後之影響

  李雲漢:馮玉祥察省抗日事件始末

  王 萍:清初曆算家梅文鼎

  趙中孚:一九二○ ——三○ 年代的東三省移民

  林明德:安奉鐵路改築與抵制日貨運動

  王樹槐:基督教教育會及其出版事業

  張朋園:廣智書局(1901-1915) :維新派文化事業機構之一

  呂實強:周漢反教案

  張存武:清代中韓邊務問題探源

  魏秀梅:從量的觀察探討清季布政使的人事嬗遞現象

  Wang Erh-min:China”s Use of Foreign Military Assistance in the LowerYangtze Valley, 1860-1864

  ◎ 書評

  張朋園:高著《中國知識分子與辛亥革命》

  李健民:魏斐德著《西方對華南社會的衝擊與反應,1839-1861 》

  藍旭男:評介《總理衙門的組織與功能》

  ◎ 學術報導

  申淑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圖書資料簡介

  第三期 上冊 民國61 年7 月

  梁敬錞:開羅會議之背景

  王樹槐:庚子地方賠款

  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潮之動向

  張玉法:外人與辛亥革命

  黃福慶:五四前夕留日學生的排日運動

  李國祁:明清兩代地方行政制度中道的功能及其演變

  陶英惠:蔡元培與大學院

  李陳順妍:晚清的重商主義運動

  Lee En-han:The Chekiang Gentry-Merchants vs. the Peking

  Court Officials: China”s Struggle for Recovery of the British

  Soochow-Hangchow-Ningpo Railway Concessions, 1905-1911

  Thomas L. Kennedy:The Kiangnan Arsenal in the Era of Reform, 1895-1911

  第三期 下冊 民國61 年12 月

  趙中孚:移民與東三省北部的農業開發(1920-30)

  王 萍:清初的曆算研究與教育

  張朋園:維護共和:梁啟超之聯袁與討袁

  陸寶千:劉蓉論:清代理學家經世之實例

  蘇雲峰:康有為主持下之萬木草堂(1891-1898)

  呂實強:重慶教案

  魏秀梅:從量的觀察探討清季按察使的人事嬗遞現象

  張存武:清韓陸防政策及其實施:清季中韓界務糾紛的再解釋

  林明德:論第二次「韓俄密約」

  陳三井:略論馬建忠的外交思想

  郭正昭:社會達爾文主義與晚清學會運動(1895-1911)── 近代科學思潮社會衝擊研究之一

  ◎ 書評

  張朋園:徐著《中國近代史》

  郭正昭:評介布拉克著《現代化的動力:一個比較歷史的研究》

  ◎ 附載

  張朋園編輯、沈懷玉助理:民國職官年表初稿(元年至五年)

  第四期 上冊 民國62 年5 月

  王爾敏:清代勇營制度

  李恩涵:唐紹儀與晚清外交

  張玉法:民國初年對政黨移植問題的爭論

  張朋園:時報── 維新派宣傳機關之一

  金承藝:慈禧太后的家族

  王樹槐:清季的廣學會

  蘇雲峰:清季武昌學界的革命運動

  魏秀梅:從量的觀察探討清季督撫的人事嬗遞

  黃嘉謨:馬沙利使華的活動

  陳存恭:列強對中國禁運軍火的發端

  呂實強:晚清中國知識分子反教言論的分析之一── 反教方法的倡議(1860-1898)

  陳三井:華工參加歐戰之經緯及其貢獻

  第四期 下冊 民國63 年12 月

  林明德:民初日本對華政策之探討(1911-1915)

  蔣永敬:羅家倫先生的生平及其對中國近代史研究的貢獻

  李雲漢:介紹孫文主義學會及其有關文件

  陸寶千:嘉道史學── 從考據到經世

  張存武:清代中國對朝鮮文化之影響

  王 萍:阮元與疇人傳

  趙中孚:近代東三省移民問題之研究

  C. Martin Wilbur:Problems of Starting a Revolutionary Base: Sun Yat-sen and Canton, 1923

  San-pao Li:Letters to the Editor in John Fryer”s Chinese Scientific Magazine, 1876-1892: An Analysis

  Thomas L. Kennedy: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Military Industry in China, 1860-1868

  Samuel C. Chu:The Grand Council in the T”ung-chih Kwang-hsu Periods(1860-1900): A

  Preliminary Study

  Alan R. Sweeten:The Mason Gun-running Case and the 1891 Yangtze Valley

  Anti-missionary Disturbances: A Diplomatic Link

  第五期 民國65 年6 月

  王爾敏:商戰觀念與重商思想

  魏秀梅:從量的觀察探討清季學政的人事嬗遞

  張玉法:民初政黨的調查與分析

  金承藝:從「胤? 」問題看清世宗奪位

  王家儉:旅順建港始末

  陶英惠:蔡元培與北京大學(1917-1923)

  趙中孚:清末東三省改制的背景

  黃福慶:東亞同文會── 日本在華文教活動研究之一

  陳存恭:從「貝里咸合同」到「禁助中國海軍協議」(1911-1929)

  張存武:朝鮮對清外交機密費之研究

  李恩涵:China”s Struggle for a Native-Financed Railway System

  ◎ 書評

  張朋園:賈著《俄羅斯與辛亥革命》

  第六期 民國66 年6 月

  劉鳳翰:榮祿與武衛軍

  金承藝:胤禎:一個帝夢成空的皇子

  李健民:顏惠慶與停止舊俄使領待遇

  張朋園:近代湖南人性格試釋

  張玉法:清末民初的山東地方自治

  黃福慶:歐戰後日本對庚款處理政策的分析── 日本在華文教活動研究之二

  呂實強:近代四川的移民及其所發生的影響

  陳存恭:民初陸軍軍火之輸入

  王樹槐:清末江蘇地方自治風潮

  Chin-tung Liang:Patrick Hurley, the China Mediator

  Charles H. Hedtke:The Szechwanese Railroad Protection Movement:

  Themes of Change and Conflict

  ◎ 書評

  張朋園:姚著《中國銀行二十四年發展史》

  張朋園:黎著《北洋政治:派系政爭與憲政不果》

  第七期 民國67 年6 月

  陶英惠:蔡元培與中央研究院(1927-1940)

  王樹槐:江蘇民性與近代政治革新運動

  李恩涵:同治年間陜甘回民事變中的主要戰役

  羅炳綿:近代中國典當業的社會意義及其類別與稅捐

  王爾敏:胡林翼之志節才略及其對於湘軍之維繫

  呂實強:近代四川的農民生活

  郝延平:晚清沿海的新貨幣及其影響

  張玉法:清末民初的山東社會:宗教信仰與人物崇拜的變遷

  林崇墉:林敬紉與乞援血書

  黃嘉謨:英人廈門小刀會事件

  王業鍵:近代中國農業的成長及其危機

  陳存恭:中國航空的發軔(1906-1929)

  蘇雲峰:湖北省諮議局與省議會(1909-1926)

  張 灝:晚清思想發展試論── 幾個基本論點的提出與檢討

  王 萍:廣東省的地方自治── 民國二十年代

  趙中孚:近代東三省鬍匪問題之探討

  郭正昭:從演化論探析嚴復型危機感的意理結構

  Min-chih Chou:The Debate on Science and the Philosophy of Life in 1923

  Tao Tien-yi: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1850-1864: A Police State, A Reign of Terror

  Bernd Martin:Germany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German Far Eastern Policy of the Interwar Period

  Britten Dean: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 Incident

  in the Career of Minister Charles Denby

  Alan Richard Sweeten:The Ti-Pao as Bottom-level Bureaucrat: Evidence from Local Criminal

  Cases in South China, 1860-1877

  Thomas L. Kennedy:The Coming of the War at the Kiangnan Arsenal, 1885-1895

  San-pao Li:K”ang Yu-wei”s Shih-li Kung-fa Chn-shu: A Complete Book of Substantial Truths

  and Universal Principles

  第八期 民國68年10月

  王爾敏:湘軍軍系的形成及其維繫

  張玉法:民初國會中的保守派政黨

  王樹槐:清末民初江蘇省城市的發展

  李恩涵:剿捻期間湘淮軍間的合作與衝突

  金承藝:胤禎、非清世宗本來名諱的探討

  沈懷玉:清末西方地方自治思想的輸入

  Su Yun-feng: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in the Emergence of Heavy Industry in China, 1865-191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Hupeh and Kiangsu Provinces

  Chao Chung-fu: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in Inter-regional Migration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Manchuria, 1668-1911

  Frank A. Lojewski:Ting Jih-ch”ang in Kiangsu: Traditional Methods of Surmounting Dysfunction in

  Local Administration during the Late Ch”ing Period

  Richard C. DeAngelis:Jacob Gould Schurman, Sun Yat-sen, and the Canton Customs Crisis

  ◎ 書評

  張存武:杜婷娜著《儒士與夷使:韓國的開放,1875-1885 》

  第九期 民國69 年7 月

  王爾敏:中國近代之自強與求富

  黃嘉謨:石達開幼子的結局問題

  趙 岡:明清地籍研究

  黃福慶:論中國人的日本觀── 以戴季陶的日本論為中心

  李國祁:閩浙兩省制度、行政與人事的革新

  張玉法:清末民初山東地區的中外交涉

  蘇雲峰:湖北近代工礦業之發展

  王樹槐:鴉片毒害── 光緒二十三年問卷調查分析

  劉鳳翰:晚清新軍編練及指揮機構的組織與變遷

  趙中孚:綠營積弊與所謂名糧問題

  陳三井:法國茹費理內閣的對華政策

  沈懷玉:清末地方自治之萌芽(1898-1908)

  李恩涵:同治、光緒年間湘淮軍的衝突與合作(1870-1885)

  李念萱:「哈亂」與中東鐵路

  林滿紅:清末本國鴉片之替代進口鴉片(1858-1906)── 近代中國

  「進口替代」個案研究之一

  Murray A. Rubinstein:The Northeastern Connection: American Board Missionaries

  and the Formation of American OpinionToward China, 1830- 1860

  ◎ 書評

  張朋園:勞著《清代教育及大眾識字能力》

  陸寶千:評介翁之鏞著《中國經濟問題探原》

  ◎ 史料介紹

  王聿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經濟檔案之重要內涵與評價── 「經濟檔整理編目計畫」工作報告

  張存武:中國海關出版品簡介

  第十期 民國70 年7 月

  蘇雲峰:近代中國教育思想之演變

  王爾敏:秘密宗教與秘密會社之生態環境及社會功能

  張玉法:國民黨與進步黨的比較研究

  王樹槐:清末民初江蘇省的災害

  魏秀梅:從量的觀察探討清季駐防將軍都統之人事嬗遞

  張秋雯:清末巴塘變亂之探討

  李健民:五卅慘案後的反英宣傳

  趙中孚:清代東三省的地權關係與封禁政策

  黃嘉謨:馬君武的早期思想與言論

  Kang Chao:Demographic Development in Manchuria, 1924-1941

  Murray A. Rubinstein:Go Ye Unto the World: The Defining of the

  Missionary”s Task in America and China, 1830-1850

  Richard C. DeAngelis:Resisting Intervention: American Policy and the Lin Ch”eng Incident

  Thomas L. Kennedy:The Peiyang Arsenal and the Evolution of Warlord Logistics, 1895-1911

  F. Gilbert Chan:Liao Chung-k”ai and the Labor Movement in Kwangtung, 1924-1925

  ◎ 書評

  張存武:讀金基赫著《東亞世界秩序的結局:一八六○ ——一八八二間的朝鮮及大清帝國》

  第十一期 民國71 年7 月

  王聿均:清代中葉士大夫之憂患意識

  王爾敏:中國近代知識普及化之自覺及國語運動

  蘇雲峰:民初之商人,1912-1928

  王樹槐:清末民初江蘇省的財政,1860-1916

  張朋園:清末民初湖南的軍事變革

  趙中孚:辛亥革命前後的東三省

  范毅軍:汕頭貿易與韓江流域手工業的變遷,1867-1931

  李孝悌:河北定縣的鄉村建設運動── 四大教育

  Ramon H. Myers:Society and Economy in Modern China: Some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s

  David D. Buck:Imperially Inspired Philanthropy in the Ch”ing:

  The Case of Granaries in the Early Eighteenth Century

  Murray A. Rubinstein:Propagating the Democratic Gospel: Western Missionaries

  and the Diffusion of Western Thoughts in China, 1830-1848

  Susan A. Capie:James B. Angell, Minister to China 1880-1881:

  His Mission and the Chinese Desire for Equal Treaty Rights

  Arthur Rosenbaum:The Railway Controversy of 1911: The Bureaucratic Perspective

  Lin Min-te:Yuan Shih-kai and the 1911 Revolution

  ◎ 書評

  張存武:讀《排華與門戶開放之爭:1900-1906 》

  張玉法:研究近代中國城市發展的一個案例── 評介包德威著《中國城市變遷》

  蔣永敬:賈著《鮑羅廷》評介

  李恩涵:評入江昭《超越帝國主義:一九二一至一九三一年遠東新秩序的尋求》

  ◎ 學術報導

  王樹槐:中國近代維新運動研討會

  李雲漢:中華民國建國史討論會的召開及其成果

  呂實強:「孫逸仙博士與香港」國際學術會議

  陳三井:簡記橫濱「三民主義與中國── 辛亥革命七十週年研討會」

  畢昂高:法國對近代及現代中國之研究概況簡介

  陸寶千:略記近史所庋藏于潤生所贈文件

  第十二期 民國72 年6 月

  李恩涵:左宗棠的經世思想

  王爾敏:灤州石佛口王氏族系及其白蓮教信仰的傳承

  趙中孚:近代中國軍事因革與現代化運動

  張秋雯:光緒三十二年的南昌教案

  陸寶千:民國初年康有為之孔教運動

  張玉法:民初對制憲問題的爭論

  范毅軍:廣東韓梅流域的糖業經濟,1861-1931

  張瑞德:平漢鐵路營運狀況分析,1906-1935

  Samuel C. Chu:Early 20th Century Chinese Christian Writers and

  the Church Indigenization Movement

  Young-tsu Wong:Chang Ping-lin and the Rising Chinese Revolutionary Movement, 1900-1905

  Lee Kuo-chi:Social Changes of the Frontier Areas of China during the Ch”ing Dynasty

  Chang P”eng-yuan:Provincial Assemblies: The Emergence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1909-1914

  Wang Shu-hwai:The Effect of Railroad Transportation in China,1912- 1927

  F. Gilbert Chan:Sheng Shih-Ts”ai”s Reform Programs in Sinkiang: Idealism or Opportunism?

  ◎ 書評

  蔣永敬:吳著《孫逸仙先生傳》評介

  張朋園:駱編:《中國的現代化》

  李孝悌:評介賈祖麟著《中國近代的知識份子與國家》

  ◎ 學術報導

  何丙郁:何丙郁博士在本所講述對李約瑟和「中國科學技術史」的認識

  艾 愷:論目前在西方的中國地方史研究的趨向

  蘇雲峰:「辛亥革命研討會」記略

  李國祁、王樹槐、張朋園:參加全美中國研究協會年會及訪問各大學觀感報告

  陳三井:法國所藏勤工儉學運動史料介紹

  呂實強、李孝悌、孫 斌: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及臺中市收藏有關臺灣史料初步調查報告

  張玉法、張瑞德:臺南市和高雄市收藏有關臺灣史料初步調查報告

  第十三期 民國73 年6 月

  金承藝:關於李連英的記述

  王爾敏:經世思想之義界問題

  李齊芳:清雍正皇帝兩次遣使赴俄之謎── 十八世紀中葉中俄關係之一幕

  陳三井:新民學會之成立及其在法活動

  張玉法:民國初年的國會(1912-1913 )

  謝國興:塘沽協定的由來及其意義

  蘇雲峰:廣雅書院(1888-1902 )

  黃福慶:甲午戰前日本在華的諜報機構:── 論漢口樂善堂與上海日清貿易研究所

  陳永發:從 Ralph Thaxton 的研究論抗日時期中共在太行山地區及其附近的活動

  魏秀梅:從量的觀察探討清季駐防副都統之人事嬗遞

  ◎ 學術報導

  呂實強、黃嘉謨、王 璽、李健民:臺中縣及南投縣有關臺灣史料史蹟的初步調查報告

  張玉法、趙中孚、范毅軍、張瑞德:臺南縣和高雄縣收藏有關臺灣史料初步調查報告

  蘇雲峰、朱浤源:花蓮縣和臺東縣收藏有關臺灣史料初步調查報告

  王 萍、羅久蓉:宜蘭縣有關臺灣史料史蹟初步調查報告

  呂實強、陸寶千、陳三井、朱浤源:彰化縣收藏有關臺灣史料初步調查報告

  第十四期 民國74 年6 月

  熊秉真:從唐甄看個人經驗對經世思想衍生之影響

  黃嘉謨:清季的廣西邊防

  張存武:清季中韓關係之變通

  許雪姬:二劉之爭與晚清臺灣政局

  羅久蓉:康有為的歷史觀及其對時局與傳統的看法

  王樹槐:江蘇淮南鹽墾公司的墾殖事業(1901-1937)

  陳三井:周恩來旅歐時期的政治活動(1921-1924)

  張忠棟:胡適從「努力」到「新月」的政治言論

  王聿均:戰時日軍對中國文化的破壞

  Samuel C. Chu: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from U.S.A.

  ◎ 史料介紹

  王爾敏:一八五四年上海「泥城之戰」原圖

  ◎ 書評

  張朋園:周著《胡適與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選擇》

  李健民:評介 Clifford 著《一九二五年的上海:中國的城市民族主義與外人特權的維護》

  K. S. Liew:Chong, Americans and Chinese Reform and Revolution, 1898-1922

  ◎ 學術報導

  沈雲龍、李國祁、王聿均、王樹槐:「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過去與未來」座談會發言紀錄

  張朋園、熊秉真、許雪姬、羅久蓉、謝國興:雲林縣有關臺灣史蹟史料初步調查報告

  陳三井、陸寶千、范毅軍、朱浤源:屏東縣有關臺灣史料史蹟初步調查報告

  黃福慶、魏秀梅、張秋雯、張瑞德:苗栗縣有關臺灣史料史蹟初步調查報告

  第十五期 上冊 民國75 年6 月

  熊秉真:十七世紀中國政治思想中非傳統成份的分析

  劉廣京、周啟榮:皇朝經世文編關於「經世之學」的理論

  王爾敏:近代史上的東西南北洋

  汪榮祖:康有為章炳麟合論

  陳三井:張繼與勤工儉學

  謝國興:民初漢冶萍公司的所有權歸屬問題(1912-1915)

  張玉法:二次革命:國民黨與袁世凱的軍事抗爭(1912-1914)

  王樹槐:國人對興建鐵路的爭議(1859-1889)

  楊翠華:歷史地質學在中國的發展(1912-1937)

  李恩涵:九一八事變前中美撤廢領事裁判權的交涉── 北伐後中國「革命外交」的研究之三

  黃福慶:論後藤新平的滿洲殖民政策

  藍旭男:收回旅大與抵制日貨運動

  第十五期 下冊 民國75 年12 月

  趙中孚:清代東三省北部的開發與漢化

  李國祁:道咸同時期我國的經世致用思想

  陸寶千:論羅澤南的經世思想

  張朋園:胡適與梁啟超── 兩代知識分子的親和與排拒

  張忠棟:在動亂中堅持民主的胡適

  沈松僑:五四時期章士釗的保守思想

  陳昭璇:日本與北京關稅特別會議

  張 力:一九三○ 年代中國與國聯的技術合作

  劉鳳翰:論太原會戰及其初期戰鬥── 平型關作戰

  第十六期 民國76 年6 月

  魏秀梅:清代科場迴避制度,1645-1906── 以文場鄉會試為例

  黃克武:理學與經世── 清初「切問齋文鈔」學術立埸之分析

  陸寶千:愛日草堂諸子── 常州學派之萌坼

  張存武:中國對西方窺伺琉球的反應,1840-1860

  張秋雯:古田菜會的反教事件

  張玉法:清末民初的外資工業

  呂實強:民初四川的省議會,1912-1926

  韋慕庭:孫中山的蘇聯顧問,1920-1925

  李健民:北京三一八慘案(民國十五年)

  王樹槐:浙江長興煤礦的發展,1913-1937

  蘇雲峰:羅家倫與清華大學

  李雲漢:盧溝橋事變:第二次中日戰爭的開端

  陳慈玉:抗戰時期的四川蠶桑業

  劉鳳翰:論「百團大戰」

  王聿均:抗戰時期詩歌之形式和內容── 「抗戰文學」論之一

  Suzanne Wilson Barnett:Foochow”s Academies: Public Ordering

  and Expanding Education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第十七期 上冊 民國77 年6 月

  陳志讓:試論邊緣地區的農業商業化

  黎志剛:輪船招商局國有問題,1878-1881

  張朋園:理性與傲慢:清季貴州田興恕教案試釋

  陳三井:基督教青年會與歐戰華工

  黃福慶:鄒魯與國立中山大學

  李國祁:民國十四年汪精衛的爭權

  李恩涵:九一八事變(1931 )前中英撤廢領事裁判權的交涉── 北伐後中國「革命外交」的研究之四

  陳永發:中共早期肅反的檢討── AB團案

  Ursula Richter:Did Yuan Shih-kai”s Son Dine with the Kaiser?

  Some Evidences for Yuan K”o-ting”s Journey to Germany in 1913

  C. Martin Wilbur:The Beginnings of the Farmers Movement in Kwangtung, 1924-1926

  第十七期 下冊 民國77 年12 月

  陳存恭:張之洞在山西,1882-1884

  張玉法:清末民初的官督商辦工業

  何漢威:清末賦稅基準的擴大及其局限── 以雜稅中的菸酒稅和契稅為例

  呂芳上:清末的江西省諮議局,1909-1911

  陸寶千:章炳麟之儒學觀

  黃克武:從申報醫藥廣告看民初上海的醫療文化與社會生活,1912-1926

  林明德:偽滿洲國與反滿抗日運動

  王樹槐:張人傑與淮南煤礦,1928-1937

  楊翠華:蔣夢麟與北京大學,1930-1937

  朱浤源:1930 年代廣西的動員與重建

  劉鳳翰:論抗戰前日人對中國軍事之調查

  第十八期 民國78 年6 月

  魏秀梅:清代任官之籍貫迴避制度

  熊秉真:清政府對江西的經營

  王爾敏、吳倫霓霞:儒學世俗化及其對於民間風教之浸濡── 香港處士翁仕朝生平志行

  Chang P”eng-yuan:Constitutionalism in the Late Qing ── Conception and Practice

  朱浤源:近代廣西的交通建設

  張 力:近代國人的開發西北觀

  沈松僑:從自治到保甲:近代河南地方基層政治的演變,1908-1935

  呂芳上:民國初年的江西省議會,1912-1924

  楊翠華:中基會的成立與改組

  李恩涵:日軍南京大屠殺的屠殺令問題

  張玉法:清末民初的民營工業

  第十九期 民國79 年6 月

  朱浤源:近代廣西貨幣的變革(1662-1937)

  Chang P”eng-yuan:Modernization and Revolution in China, 1860-1949

  黎志剛:輪船招商局經營管理問題,1872-1901

  周明之:王國維的教育思想

  王爾敏:中國近代知識普及化傳播之圖說形式── 點石齋畫報例

  Chang Yu-fa:Societal Change in Modern China, 1890s-1980s

  吳倫霓霞:興中會前期(1894-1900) 孫中山革命運動與香港的關係

  黃自進:犬養毅與孫中山的革命運動── 援助動機的探討

  陸寶千:章炳麟之道家觀

  陳儀深:太虛法師的政治思想初探

  李孝悌:從中國傳統士庶文化的關係看二十世紀的新動向

  黃福慶:滿鐵調查部的調查事業

  陳三井:民初西南大學之倡設與棄置

  李健民:民國十五年四川萬縣慘案

  林明德:日本對華北的經濟侵略(1933-1945)

  胡國台:抗戰時期教育經費與高等教育品質:1937-1945

  張淑雅:美國對臺政策轉變的考察(1950 年12 月-1951 年5 月)

  第二十期 民國80 年6 月

  陳秋坤:平埔族岸裡社潘姓經營地主的崛起,1699-1770

  王爾敏:寧波口岸淵源及其近代商埠地帶之形成

  呂實強:論洋務運動的本質

  張存武:韓俄接觸與中韓關係,1862-1874

  許雪姬:臺灣中華總會館成立前的「臺灣華僑」,1895-1927

  蘇雲峰:清華的人文教育傳統

  Ursula Richter:Richard Wilhelm── Founder of a Friendly China

  Image in Twentieth Century Germany

  李宇平:試論梁啟超的反通貨膨脹言論

  陸寶千:章太炎之論墨學

  張玉法:民國初年的中國社會黨,1911-1913

  黃自進:吉野作造對中國革命的認識與態度的轉變

  張啟雄:「獨立外蒙」的國家認同與主權歸屬交涉

  王樹槐:首都電廠的成長,1928-1937

  李恩涵:日軍南京大屠殺所涉及的戰爭國際法問題

  Su-Ya Chang:Unleashing Chiang Kai-shek?

  Eisenhower and the Policy of Indecision toward Taiwan, 1953

  謝國興:安徽的對外貿易與經濟變遷,1877-1937

  第二十一期 民國81 年6 月

  王樹槐:江蘇武進戚墅堰電廠的經營(1928-1937)

  賴惠敏:社會地位與人口成長的關係── 以清代兩個滿洲家族為例

  張壽安:淩廷堪的禮學思想── 「以禮代理」說與清乾嘉學術思想之走向

  熊秉真:傳統中國的乳哺之道

  王爾敏:傳統中國庶民日常生活情節

  李恩涵:中英收交威海衛租借地的交涉(1921-1930)

  魏秀梅:清代審案迴避制度

  李達嘉:五四前後的上海商界

  蘇雲峰:清華學校── 美國早期(和平演變)中國的重要孔道

  張秋雯:清代雍乾兩朝之用兵川邊瞻對

  張啟雄:中華思想下的「外蒙主權」談判── 民初陸庫北京會議

  黃嘉謨:廣西新軍與辛亥革命

  朱浤源:廣西教育的初期現代化(1902-1937)

  沈松僑:地方精英與國家權力── 民國時期的宛西自治,1930-1943

  洪秋芬:日據初期臺灣的保甲制度(1895-1903)

  許文堂:中國社會民主黨的創建與沒落(1924-1930)

  林明德:日俄戰爭後日本勢力在東北的擴張

  張玉法:民國初年山東省行政制度的變革(1912-1937)

  翟志成:熊十力在廣州(1948-1950)

  黃自進:吉野作造對孫中山的認識與評價

  陸寶千:章太炎對西方文化之抉擇

  張瑞德:抗戰時期陸軍的人事管理

  Chang Su-Ya:The Limited War Controversy: U.S. Policy toward Communist

  China”s Intervention in Korea, Summer 1950-Spring 1951

  第二十二期 上冊 民國82 年6 月

  王樹槐:設立滬西電力公司的談判,1932-1935

  賴惠敏:清代皇族的過繼研究

  范毅軍:走私、貪污、關稅制度與明清國內貨物流通稅的徵收── 明清時代關稅資料性質的檢討

  林滿紅:銀與鴉片的流通及銀貴錢賤現象的區域分佈(1808-1854) ──

  世界經濟對近代中國空間方面之一影響

  李宇平:試析三○ 年代中國的經濟恐慌論

  李達嘉:上海商人的政治意識和政治參與(1905-1911)

  張朋園:立憲派的「階級」背景

  呂芳上:尋求新的革命策略── 國民黨廣州時期的發展(1917-1926 )

  朱浤源:再論孫中山的民族主義

  李健民:清嘉慶元年川楚白蓮教起事原因的探討

  張秋雯:清代嘉道咸同四朝的瞻對之亂── 瞻對賞藏的由來

  沈懷玉:行政督察專員制度之創設、演變與功能

  魏秀梅:琦善在豫魯的政績,1814-1829

  黃自進:吉野作造在五四時期的對華文化交流

  第二十二期 下冊 民國82 年6 月

  李恩涵:抗日戰爭期間日軍對晉東北、冀西、冀中的「三光作戰」

  陳在正:牡丹社事件所引起之中日交涉及其善後

  張淑雅:安理會停火案:美國應付第一次臺海危機策略之一

  張啟雄:釣魚台列嶼的主權歸屬問題── 日本領有主張的國際法驗證

  黃福慶:滿鐵調查部檢肅事件之背景探討

  蘇雲峰:清華校長人選和繼承風波(1918-1931)

  羅久蓉:抗戰勝利後教育甄審的理論與實際

  徐明華:中央研究院與中國科學研究的制度化

  王爾敏:清廷「聖諭廣訓」之頒行及民間之宣講拾遺

  李孝悌:民初的戲曲改良論

  張壽安:淩廷堪與清中葉的崇禮學風

  陸寶千:馬浮之六藝論

  第二十三期 上冊 民國83 年6 月

  熊秉真:中國近世士人筆下的兒童健康問題

  王爾敏:中國傳統記誦之學與詩韻口訣

  賴惠敏:清代皇族的家族結構與財產分配

  陸寶千:述馬浮之以佛釋儒

  魏秀梅:琦善在兩江的政績,1825-1827

  林滿紅:嘉道年間貨幣危機爭議中的社會理論

  李恩涵:左宗棠與清季政局

  李達嘉:從「革命」到「反革命」── 上海商人的政治關懷和抉擇,1911-1914

  張玉法: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新聞與言論,1915-1923

  黃自進:從「二十一條要求」看吉野作造的日本在華權益觀

  游鑑明:日據時期的臺籍護士

  第二十三期 下冊 民國83 年6 月

  陳慈玉:日本對山西的煤礦投資(1918-1936)

  張春蘭:顧維鈞的和會外交── 以收回山東主權問題為中心

  許雪姬:臺灣總督府的「協力者」林熊徵── 日據時期板橋林家研究之二

  王樹槐:上海浦東電氣公司的發展,1919-1937

  馬文英:德國軍事顧問團與中德軍火貿易關係的推展

  李宇平:恐慌之救濟與與法幣政策的形成(1932-1935)── 貨幣改革說與貿易平衡說的對立與消長

  翟志成:中共與黨內知識分子關係之四變,1921-1949

  陳儀深:國共鬥爭下的自由主義(1941-1949)

  羅久蓉:抗戰勝利後中共懲審漢奸初探

  張淑雅:臺海危機前美國對外島的政策(1953-1954)

  謝國興:企業發展與臺灣經濟:一個歷史學的研究法

  Ursula Richter:Historical Scepticism in the New Culture Era: Gu Jiegang

  and the “Debate on Ancient History”

  第二十四期 上冊 民國84 年6 月

  陸寶千:馬浮之易學── 儒學新體系之基礎

  黃克武:嚴復對約翰彌爾自由思想的認識:以嚴譯《群己權界論》(On Liberty )為中心之分析

  程一凡:經世家顧炎武的史學精神

  魏秀梅:清代之鄉試考官

  王爾敏:王韜生活的一面── 風流至性

  熊秉真:疳── 中國近世兒童的疾病與健康研究之二

  楊翠華:任鴻雋與中國近代的科學思想與事業

  張啟雄:民初中俄蒙恰克圖會議的名分論爭與交涉── 外蒙國號帝號年號及政府名義的改廢

  黃福慶:九一八事變後滿鐵調查機關的組織體系(1932-1943)

  張淑雅:金馬撤軍?── 美國應付第一次臺海危機策略之二

  第二十四期 下冊 民國84 年6 月

  賴惠敏:清代皇族的經濟生活

  王樹槐:江蘇省第一家民營電氣事業── 鎮江大照電氣公司,1904-1937

  唐啟華:北洋政府時期海關總稅務司安格聯之初步研究

  李宇平:一九三○ 年代中國城鄉問題的思想淵源── 所得全面低減說與所得分配不均說的爭議

  林滿紅:臺灣與東北間的貿易(1932-1941)

  陳慈玉:戰時日本對華北煤礦的統制(1937-1945) 以太原集團和膠濟集團為例

  張瑞德:抗戰時期國軍的參謀人員

  李恩涵:日軍在山東的「掃蕩戰」與「三光作戰」(1937-1945)

  羅久蓉:歷史情境與抗戰時期「漢奸」的形成── 以一九四一年鄭州維持會為主要案例的探討

  Alexander G. Larin:Chinese Immigration in Russia, 1850″s-1920″s

  第二十五期 民國85 年6 月

  熊秉真:小兒之吐── 一個中國醫療發展史和兒童健康史上的考察

  王爾敏:明清以來民間之文字游戲與庸俗詩裁

  胡國台:皇權、官僚與社會秩序── 清代乾隆朝張洪舜兄弟盜案研究

  梁元生:清末的天津道與津海關道

  張秋雯:丁寶楨川督任內對藏局的因應

  王樹槐:上海閘北水電廠商辦的爭執,1920-1924

  葉其忠:從張君勱和丁文江兩人和〈人生觀〉一文看1923 年「科玄論戰」的爆發與擴展

  李恩涵:九一八事變前後日本對東北(偽滿洲國)的毒化政策

  黃自進:犬養毅與九一八事變

  王大剛:The USSR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astern Turkestan Republic in Xinjiang

  張淑雅:文攻武嚇下的退縮:美國決定與中共舉行大使級談判的過程分析,1954-1955

  ◎ 研究討論

  黃克武:論李澤厚思想的新動向:兼談近年來對李澤厚思想的討論

  第二十六期 民國85 年12 月

  黃一農﹕明清天主教在山西絳州的發展及其反彈

  黃克武:梁啟超的學術思想:以墨子學為中心之分析

  王世宗﹕「新帝國主義」中的逆流﹕莎士保理與英國的遠東政策

  陳慈玉﹕撫順煤礦的發展,1907-1931

  葉其忠:1923 年「科玄論戰」評價之評價

  余敏玲﹕國際主義在莫斯科中山大學,1925-1930

  張 力﹕從「四海」到「一家」:國民政府統一海軍的再嘗試,1937-1948

  馬幼垣﹕抗戰期間未能來華的外購艦

  陳儀深﹕政權替換與佛教法師的調適── 以一九四九年前後的明真、虛雲、道安、印順為例

  第二十七期 民國86 年6 月

  王爾敏:盛宣懷與中國實業利權之維護

  李恩涵:日本在華北的販毒活動(1910-1945)

  李達嘉:袁世凱政府與商人(1914-1916)

  王樹槐﹕九江映廬電燈公司:自營與政府的整理(1917-1937)

  呂芳上:北伐時期英國增兵上海與對華外交的演變

  李宇平:一九三○ 年代中國的救濟經濟恐慌說(1931-1935)

  ◎ 書評與書評論文

  周婉窈:Teachers of the Inner Chambers: Women and Cultur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by Dorothy Ko

  姚開陽:《中國戰史大辭典── 兵器之部》,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印

  孫隆基:Global Space and the Nationalist Discourse of Modernity:

  The Historical Thinking of Liang Qichao, by Xiaobing Tang

  蔣永敬:《中華民國史》第二編第五卷,楊天石、牛大勇、習五一等編著

  王克文:The Shanghai Green Gang: Politics and Organized Crime, 1919-1937, by Brian G. Martin

  余敏玲:DRG(<)^ Rjvbynthy b Yfwbjyfkmyj-Htdjk.wbjyyjt Ldb;tybt d Rbnft%   Ljrevtyns^ n&1^ 1920-1925, 俄羅斯現代史文獻保管與研究中心,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編   《俄共中國革命祕檔(一九二○ ——一九二五)》,郭恆鈺著   《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運動(1920-1925)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譯   《聯共、共產國際與中國(1920-1925) 》,李玉貞譯   張淑雅:The Practice of Power: US Relations with China since 1949, by Rosemary Foot   陳永發:Hungry Ghosts: Mao’s Secret Famine, by Jasper Becker   《人禍:「大躍進」與大饑荒》,丁抒著   《廬山會議實錄》,李銳著   《大躍進親歷記》,李銳著   第二十八期 民國86 年12 月   劉祥光:中國近世地方教育的發展── 徽州文人、塾師與初級教育(1100-1800)   巫仁恕:明末清初城市手工業工人的集體抗議行動── 以蘇州城為探討中心──   王俊中:「滿洲」與「文殊」的淵源及西藏政教思想中的領袖與佛菩薩   賴惠敏:乾隆朝內務府的當鋪與發商生息(1736-1795)   王樹槐:國民政府接管民營電廠的政策與實踐── 以南昌開明電燈公司為例   ◎ 研究討論   岸本美緒:評林滿紅〈世界經濟與近代中國農業── 清人汪輝祖一段乾隆糧價記述之解析〉一文   林滿紅:與岸本教授論清乾隆年間的經濟   ◎ 書評   吳蕙芳:小川陽一著《依日用類書談明清小說的研究》( 日文書)   鄭永昌:評介岸本美緒著《清代中國的物價與經濟變動》( 日文書)   許世融:濱下武志著《近代中國的國際的契機── 朝貢貿易制度與近代亞細亞》( 日文書)   趙祐志:杉原薰著《亞細亞間貿易的形成與構造》( 日文書)   陳國棟:The Origins of Chinese Kongsi by Wang Tai Peng   鄭曉時:The Soldier and the Citizen: the Role of the Military in Taiwan"s Development by Monte R. Bullard   劉士永:Economics and the Historian by Thomas G. Rawski et. al   第二十九 期 民國87年6月   張秋雯:清季鹿傳霖力主收回瞻對始末   林滿紅:「大中華經濟圈」概念之一省思── 日治時期台商之島外經貿經驗   余敏玲:俄國檔案中的留蘇學生蔣經國   朱浤源:救亡兼啟蒙的良方:雷沛鴻訓政式普及教育改革思想   李恩涵:日本在華中的販毒活動(1934-1945)   林美莉:抗戰時期法幣的大小票問題:通貨發行與物價上漲史實的一個觀察   ◎ 書評   林美莉:評介戴建兵著《金錢與戰爭── 抗戰時期的貨幣》   第三十期 民國87 年12 月   張存武:朝鮮人所知的盛世琉球   呂妙芬:聖學教化的弔詭:對晚明陽明講學的一些觀察   李勤璞:白喇嘛與清朝藏傳佛教的建立   黃克武:梁啟超與康德   張朋園:安福國會選舉── 論腐化為民主政治的絆腳石   蘇雲峰:抗戰前清華大學的學生運動,1929-1938   潘光哲:郭沫若與〈甲申三百年祭〉   第三十一期 民國88 年6 月   巫仁恕:明清之際江南時事劇的發展及其所反映的社會心態   魏秀梅:曹振鏞政績考   王樹槐:政府接管前後的廣州電力公司,1909-1938   李恩涵:日本在華南的販毒活動,1937-1945   許雪姬:皇民奉公會的研究── 以林獻堂的參與為例   葉其忠:張東蓀生卒年記載誤差之省思: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關係間的一個小個案   ◎ 問題與討論   王俊中:與李勤璞先生商榷入關之前滿洲藏傳佛教「建立」的問題   李勤璞:敬答 王俊中先生   第三十二期 民國88 年12 月   林滿紅:日本政府與台灣籍民的東南亞投資(1895-1945)   游鑑明:近代華東地區的女球員(1927-1937) :以報刊雜誌為主的討論   賴惠敏:從契約文書看清代旗地政策與典賣(1644-1820)   呂妙芬:儒釋交融的聖人觀:從晚明儒家聖人與菩薩形象相似處及對生死議題的關注談起   金觀濤、劉青峰:近代中國「權利」觀念的意義演變── 從晚清到《新青年》   陳儀深:自由民族主義之一例── 論《獨立評論》對中日關係問題的處理   李達嘉:1920 年代初期上海商人的民治運動── 對軍閥時期商人政治力量的重新評估   第三十三期 民國89 年6 月   游鑑明:日治時期臺灣學校女子體育的發展   沈松僑:振大漢之天聲── 民族英雄系譜與晚清的國族想像   張秋雯:趙爾豐與鄉城之役(1905-1906)   馮筱才:江浙商人與1924 年的「齊盧之戰」   葉其忠:1923 年「科玄論戰」前張君勱對歐戰四個看法之嬗變及其批評   ◎書評   Li-Min Liou: Print ad Politics: "Shibao" and the Culture of Reform in Late Qing China by Joan Judge   第三十四期 民國89 年12 月   曹天忠:國民基礎教育與廣西基層社會建設   余敏玲:蔣介石與聯俄政策之再思   張寧:在華英人間的文化衝突:上海「運動家」對抗「鳥類屠害者」,1890-1920   巫仁恕:節慶、信仰與抗爭── 明清城隍信仰與城市群眾的集體抗議行為   洪秋芬:日治初期葫蘆墩區保甲實施的情形及保正角色的探討(1895-1909)   許文堂:十九世紀清越外交關係之演變   第三十五期 民國90 年6 月   金觀濤、劉青峰:從「群」到「社會」、「社會主義」── 中國近代公共領域變遷的思想史研究   葉其忠:張東蓀是何意義的「唯心主義者」?── 張東蓀的「唯心主義者」標籤及其自評析論   張朋園:國民黨控制下的國會選舉(1947-1948 )   呂妙芬:明代吉安府的陽明講會活動

本網編輯
本網編輯
文章: 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