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史的科研和教学中,开宗明义第一章,总要讲鸦片走私造成白银外流,白银外流造成银贵钱贱,从而激化了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粗略翻一下鸦片战争前夕的史料,银贵钱贱问题是当时朝野上下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许多官员和理财家对银贵钱贱的原因提出种种不同的推测,而其中最有力的说法就是鸦片走私和白银外流。这种说法诚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如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考察,就会发现它过于简单和肤浅,没有触及更深刻更复杂的社会经济背景。这个问题确实值得认真研究。
王宏斌同志《晚清货币比价研究》一书,对晚清银钱比价涨落的现象及其原因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在大量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考,其中最富于创见的,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关于晚清货币比价变化的分期:过去的一些货币史论著通常划分为两个时期,即以1857年为界,前者是银价上涨时期,后者是银价回落时期。这种分期过于粗疏,不能准确反映银钱比价变化的实际。本书作者则划分为五个时期:
1. 从乾隆三十一年开始到咸丰四年(1766—1854),银价由每两八百文左右上涨至二千七八百文,最高时达三千文。这一时期的银价上涨,又可以中外贸易中的白银流向大致划为两个阶段,即乾嘉阶段和道咸阶段,前者是白银内流的,后者是白银外流的。
2. 从咸丰五年到同治四年(1855—1865),这正是太平天国革命时期。银价由二千七八百文,在短短三年时间内便跌至一千一二百文,或一千三四百文,并在一千四五百文之间徘徊。
3. 从同治五年到同治十三年(1866—1874),这是一个银价短暂上涨时期,由一千三四百文很快涨至一千八百文以上。
4. 从光绪元年到光绪三十年(1875—1904),银价由每两一千八百文徐徐跌至一千一二百文,或更低一些。
5. 从光绪三十一年至宣统三年(1905—1911),银价由一千一二百文开始上涨,几年之后,有的省区超过二千文,有的达到一千八九百文,有的涨至一千六七百文,有的受灾省区却在一千文上下。
上述划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银钱比价变化的趋势。
(二) 作者依据马克思货币价值学说的原理,结合近代中国大量文献资料的比较研究,否定了传统的以货币数量变化解释货币比价变化的观点。例如,乾嘉时期的银价上涨是在白银内流情况下出现的。既然国内白银绝对数量增加银价反而大幅度上涨,那么传统的白银外溢引起银价上涨的观点就应当受到怀疑。又如,太平天国时期的银价突然暴跌,恰恰又发生在鸦片战后白银继续外溢时期。同样是在白银外溢情况下,银价既可以上涨,又可以下落,这就证明白银绝对数量的变化不是银价变化的主要原因。以此类推,其他时期的银钱比价变化,都不能简单归之于数量的大小与增减。
(三) 作者不囿成见,突破传统的“鸦片输入—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的单线因果思维,把视野扩大到中国社会内部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国内一定时期一定地区的特殊政治经济环境,以及国际市场上贵金属价格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考察,从而提出一些新的思考。例如对乾嘉—道咸时期银价的持续上涨,作者既注意到这一时期国际市场铜价的下落,影响了国内银钱比价的变化;又注意到中国社会经济的内在因素。作者认为:这一时期银贵钱贱的最大动因在于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社会对白银的需求不断增加,白银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地位日益重要,制钱的作用日益降低,变为“辅币”,中国的货币制度将由银钱并用时期过渡到银本位时期,货币流通领域发生银两排斥制钱运动,由白银的供求矛盾决定“银贵钱贱”,这是当时银价增昂的决定因素。而恰在这一时期鸦片走私日益扩大,白银输入日益缩减,最后逆转为白银外流,更加剧了白银的供求矛盾,促使银价猛烈上涨,超出了社会的承受力,“银贵钱贱”遂成为一种病态运动。
又如太平天国革命时期银价急剧下落,钱价相应上升,江浙地区尤为明显。作者认为这主要是受战争的影响。战争时期与和平时期货币流通的规律是不同的。在和平年代,人们总是努力积累贵金属,还要以首饰的形式贮藏贵金属;而战争(或大的灾荒)会迫使人们将平时贮藏的贵金属和金银器皿拿出来换取急需生活用品或招募兵员。这样一来加入货币流通之渠的贵金属突然增多,供大于求,价格便会急剧下跌。此外,还有更为深刻的原因,就是商品经济遭受战争的破坏而严重萧条,大的商业活动陷于停滞,社会对贵金属的需求相应减弱,而制钱由于价值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方便,在小的商业活动中开始扮演媒介的主角。社会对银与钱的需求发生变化,导致银钱比价发生相应变化。
这些透辟的分析,使人们对晚清银钱比价变化的认识耳目一新,并随之由表入里,层层深入。同时,这对传统的货币数量的错误观点,也是一种有力的批判。因此我认为这是一部有价值的科学著作,值得向学术界推荐,并向作者辛勤的劳绩,致以祝贺。当然,本书在分析银钱比价变化原因时,没有运用一般物价资料来参照对比,这是本书不足之处。这主要是因为目前缺乏系统的统计资料,有待于进一步地努力了。
1989年5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