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武:回忆恩师李国祁先生

题记:本文是黄克武先生怀念恩师李国祁教授的文字,初刊于《国史研究通讯》(2017年6月出版)。黄克武先生在文章中回忆了他在台师大的读书岁月,记录了他与李国祁老师的点滴交往,读来亲切感人。

1982年,李国祁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影

回忆李国祁老师

1975年9月,我从(台湾)师大附中保送进入师大,以第一志愿进入历史系。1979年(民国68年),大学部毕业,所以我们这一班被称为68级。随后,我在中学实习一年、入伍服役两年,再于1983年进入历史研究所硕士班,至1985年毕业。从1975-1985年,我在师大整整度过了10年的时光,这10年的教育对我有很深的影响。入学时,大三的学长有洪腾祥、陈惠芬等;大二的学姐则是沈育美,对我们均照顾备至。68级的同学有王明珂、王良行等,我们一起读书,也一起筹划“人文学社”的社团活动。当时系办公室十分热闹,李丽月、吴文星、朱鸿、温振华等老师都在系办公室工作。我前后修了朱云影、李符桐、高亚伟、王家俭等老师的课,而影响我最深的是李国祁老师。

在大二时,李国祁老师教我们班的必修课程中国近代史。这门课十分吃重,同学都很怕他。为了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全班同学合作抄笔记,整理考古题,再刻铜板,以油印方式印出来分享。我至今还保存着这份笔记,偶尔取出观览。李老师上课说话声如洪钟,字句清晰,不疾不徐。他的课从明末清初中西接触开始,上到晚清辛亥革命之前。他上课的内容既有历史细节,又有鞭辟入里的剖析,并常常将他自己所专长的外交谈判、人物研究、清代官僚制度等融入课堂之中。李老师不但上课认真,对学生要求也十分严格。蒋廷黻、李剑农、郭廷以等线上的著作都是我们学生必读的参考书。这个课奠定了我有关中国近代史的基础知识,也影响我后来以近代史研究作为一生的志业。

李老师说话简明扼要、不啰嗦而能切中要点。有一例子可以说明。有一次系上请墨子刻先生讲演,谈明代经济部门的变迁。他讲了一个多小时,接着又讨论。大家听得不甚明白。总结时,李老师用5分钟的时间作了清晰的概述。墨先生说,李老师讲得比他自己陈述的还清楚。墨老师(在德国出生的犹太人,在美国长大)也常说李老师对德国文化的认识要超过他对中国的认识。这是李老师厉害之处。

李老师的学术观点也对我很有启发。我所撰写的第一篇论文就是大三的时候,利用李老师所提出的“内地化”的理论架构,来研究清代板桥的开发。这一篇文章后来刊登在《台北文献》之上。大学时,我另外还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受王业键老师影响,研究清代台湾的稻作(登在《台湾文献》);另一篇受汪荣祖老师影响,研究章太炎的早年生涯(登在《食货月刊》)。

师大毕业后,我分发到家附近的板桥重庆国中任教,王明珂(现任中研院史语所所长、院士)也在同校教书。我们一起教书、一起读书,暇时还结伴去钓鱼、露营。隔年我们一起考上了师大历史研究所。我休学2两年去当兵,他则直接入学。1982年,我退伍之后回师大读研究所。在所中,我修读了李老师开的中国近代史专题及历史教育。李老师的课要求大家轮流报告,学期末再将文章写出来。上课最大的收获是听李老师点评。他的评论往往一语中的,让人茅塞顿开。有一位学长曾告诉我,学生时期最可怕的恶梦就是梦到自己的论文被李老师批评。

我在师大读书的时候,系上与所上的老师有多位都是中研院的老师。大学时我修读过王聿均先生的历史哲学、陆宝千先生的中国思想史、郭正昭先生的中国科技史、徐正光先生的人类学。大二时,班上几个同学第一次去中研院参观,陈三井老师带我们去了胡适墓园,还帮我们写了推荐书,去图书馆查资料。上研究所之后,我又修了张朋园与张玉法等先生的课。我也去政大上王尔敏先生的思想史与台大刘翠溶老师的经济史。此外,李老师和所上其他老师又邀请了许多国外知名学者到师大教书。我上过汪荣祖先生的思想史、王业键先生的经济史,以及墨子刻先生开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与明清经济史的课。当然,其中对影响最大的是墨子刻先生。后来,李老师与墨子刻老师联合指导我撰写了有关《皇朝经世文编》的硕士论文。我后来去牛津大学与美国斯坦福大学读书,也是因为两位老师的推荐。

我们这一批1980年代在师大历史研究所读书的学生几乎都受惠于李老师所精心布置、设计的学术环境。在学校上课时阅读了国内外学界的重要作品,在写学期报告与课堂讨论中又培养了批判思考的能力。后来我出国读书时,课业虽重却不觉得吃力,这与师大系所期间所得到的扎实训练有关。

黄克武教授

李老师给我们的教诲之中有两件事让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一是我在大学时个性骄傲狂妄,有一次和李老师谈话时,他谈到曾国藩保举李鸿章时曾说:“劲气内敛”;李老师要我多想想这四个字;第二他常劝诫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好好规划。买好车票等火车来,不要车子来了才发现自己没买票,上不了车而后悔莫及。”我一生谨记这两个训诫。

老师对我的一个重大的帮助是在我硕士毕业后推荐我进入中研院服务。当时,史语所也有机会,想找一个研究明清的人。毛汉光先生与卢建荣学长曾找我谈过。我将此事向李老师报告。他说,吕实强老师在近史所当所长,对我印象不错,要我考虑去近史所。我硕士论文口试时,他特地找了吕实强先生、张玉法先生、陆宝千先生,加上他与墨子刻先生共5位,阵容十分坚强。其目的之一,也是下网近史所的老师能够认识我。

1985年,我硕士班毕业之后,在吕实强老师的协助下顺利进入近史所(他在回忆录中曾说我与林满红是他主动邀请进所的两个人)。郭廷以先生所创办的近史所是台湾学术界的一个重镇,李先生曾在所中服务多年,后来去了师大之后仍然与近史所同仁关系密切,曾与张朋园先生共同推动“中国现代化区域研究”的大型集体计划。这一个计划是1980年代近代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他也在所中出版过多本专刊。我能有机会到近史所服务,大概是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一件事。2009年李老师和汪荣祖先生又推荐我出任近史所所长。一直到今天,我在近史所已经服务了32年了。10多年前,我又在廖隆盛、林丽月老师的邀约下返回母系任教,教中国思想史与中国近代思想史。此外,也在台大、师大与政大指导多篇博硕士论文。

我最后两次见到李国祁老师是在2015年,那时李老师已经不良于行,视力与听力都很差,师母带着他坐轮椅前来参加。一次是林丽月老师召集我们几个学生在深坑的酒店聚餐,庆祝李老师的90大寿;另一次是近史所成立60周年所庆聚餐。这时李老师已经不太能与外界沟通,不过胃口还不错。师母代老师讲了几句话。李老师此时的状况与当年意气风发的形象形成强力对比,不仅令人唏嘘。我常在想,我对老师恩情最大的回报,大概是把他教我们的学术理念绵延不绝地传递下去。

附记:李国祁(1926-2016),著名历史学家。祖籍安徽省明光县,1926出生于皖北。1937年七七事变,随家人避难汉口。1949年9月,李国祁随国民党军队来到台湾。1961年,赴德国汉堡大学留学。1968年,回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1970年,到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任教,任所长,创办《历史学报》。李国祁先生治学严谨,广涉中国近代政治外交史、中德关系史、台湾史等领域。著有《中德对三国干涉还辽及德租胶州湾态度之研究》、《中国早期的铁路经营》、《张之洞的外交政策》等专书。李国祁先生执教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前后30年,培育英才无数。2016年5月18日,李国祁仙逝于台湾,享年91岁。

黄克武
黄克武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文章: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