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昌洪、汤 蕾:陪同先生和师母昙华林寻根

2004年7月,我和王玉德、姚伟钧教授,还有我的研究生汤蕾,以及学校有关部门的老师,陪同章开沅先生和师母在民间文史专家刘谦定的带领下到昙华林寻根。事后,我和汤蕾合作写了一篇报道发表在《长江日报》上。现将这篇报道配上照片,再现先生和师母寻根昙华林的场景,以表达对先生的怀念之情。

至今,华中师范大学整整经历了一百零一年的沧桑巨变。虽几经更名和迁址,但其文脉始终未断。百年华师,源头何在?华中师大老校长、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在读过本报《“武汉通”刘谦定》的报道后,特邀请刘先生为向导,兴致勃勃地前往武昌昙华林,踏访昔日的老建筑,找寻百年华师的文脉之源。

第一站:华中村

顺着刘谦定的指引,章开沅一行直接来到中山路上的湖北美院,驻足两幢白色的小洋楼前。这两栋楼外观朴素而典雅,其半圆形的大拱门、细密的窗户、高高的烟囱顶都显示出它们的与众不同。这里就是“华中村”的所在。这两幢建筑因门前两棵至今仍枝繁叶茂的百年朴树和榆树而分别叫做朴园和榆园,它们曾是华中大学的教授公寓。门前是武昌老城墙基址,还依稀可辨地上残余的基石和不远处经过修缮的“护城河”的遗址。

朴园里面的部分结构保存完好,现作为美院画家们的办公楼。据刘谦定考证,1946年,国学大师钱基博先生到华大执教,曾在此居住,一住就是11年。在此期间,他将家中2万多册藏书捐给了华大图书馆。在场的师母黄怀玉女士对此楼倍感亲切,她回忆说,钱教授有一次带学生来这里参观,还亲自当起了讲解员……

在“华中村”的另一头,章开沅教授告诉大家石阶上还应有一片老华大的建筑,大家兴致勃勃地走上去才发现过去的宿舍楼如今已化为了一堆砖瓦。据说,这是几天前刚拆除的。房屋现已不在,能见证当日历史的,仅仅剩下这一片废墟。教授们唏嘘不已,遗憾之余只能在故地留影,希冀将现实的片刻化作历史的永恒。

第二站:三教授旧楼

从湖北美院出来,穿过一条小巷,不远处便是云架桥,也曾是华大的校区。云架桥,一个美丽的名字,彩云作架,清风为梯,让人神往。然而眼前路边一片狼藉的景象实在难以让人想起这里曾经书声朗朗。据刘先生说,这里拆除的也都是老华大的教学楼,唯一留下的就是旁边颤巍巍立着的一栋陈旧不堪的两层红砖楼,它曾有过一个好听的名字——梅园。刘谦定介绍,这里曾是文华中学(文华书院的中学部,成立于1871年)校长卢春荣的私宅。经过了昔日战争的炮火,它都不曾坍塌;如今却在和平年代因保护不善而成为即将拆除的危楼。看到历史的印记又将消失,大家心头不免怅然。

沿着昙华林街区往前左拐右绕,刘谦定把大家带到了另一处华师老地盘。坐落在棋盘街鼓架坡上隐蔽之处的一座小院。四周被后来建起的高校团团围住,昔日的风光已经不见。院里的三栋西式洋楼曾是有名的三教授楼,章开沅教授对此记忆犹新。他深情回忆,华中大学和华中师院的教务长、物理学家卞彭教授、政治系的艾玮生教授和生物系的李琮池教授曾人住这里,直到现在也唯有这里还称得上是华师的校产。此处的小楼没有朴园、榆园的宏大规模,也敌不过它们的清新雅致,但这朴素之美却更能体现老华师人不追求华美的质朴风格。在三栋楼房中,最有特色的当属建在左侧的卞教授的三层楼住宅了,大扇形的顶层结构把整个建筑围成一个城堡,结构小巧的门窗则像是隐蔽的嘹望台。

当年的三位教授为华师不同时段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尤其是卞教授作为抗战时期华大的代理校长,为保护学校师生,带领全体人员远迁云南大理喜洲,和华大师生共同度过了最为艰难的流离失所的岁月,为华大的发展史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第三站:昙华林主校区古建筑群

湖北中医学院所在的“昙华林特1号”是让无数老华师人毕生难忘的地方,当年的华中大学的主体建筑楼就建在这里,因而也就成为百年华师真正的根脉所在。对章开沅及其夫人来说,尽管时过境迁,但这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两位老人一踏上这片土地,记忆的闸门仿佛一下子打开,昔日的生活片断好像就在眼前。随行的人们也随着他们的回忆穿越时空,真切感受到华师往昔的峥嵘岁月和沧桑历史。

在校园幽静的古道前方,生长着一棵硕高无比、枝繁叶茂的老树,章开沅说它曾为无数的华大学子遮阳挡雨,自己也曾在树下休息、学习。他指着树前方的一大片空地骄傲地说,那里原是华大的女生寝室楼,也叫“颜母室”(YenMuhShih,颜惠庆博士所捐建以纪念其母亲),十分气派。抗战结束后,这幢西式风格的三层建筑竞奇迹般地容纳了该校全部的女大学生,解决了学校的燃眉之急。

说起学生公寓,章开沅指着另一处建筑说,在学校的正中位置还保存有一栋男学生公寓——“博育室”(Poyu Hostel),早年为外国教师公寓,1932年开放为男学生公寓,抗战结束后,因战时华大大量房屋被毁,遂成为教工楼,最初8户教职工人住。上世纪60年代,章教授夫妇也曾在这里二楼安家,因此他们此时重登斯楼,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兴奋之余还给大家讲起了他们当年和邻居历史系熊铁基教授、美术系阮璞教授的生活趣闻。黄女士感慨地说,虽然房屋早已易主,但当年楼房的布局还在,结实的木质楼梯走上去还依然咚咚作响,过去华师生活的点点滴滴好像就在眼前。

在校园广场的一边,有一栋保存比较元好的教学楼,刘谦定介绍说,这就是当年赫赫有名的文学院,1903年文华大学成立时始建。在教学楼人口建有门斗,呈很宽的三角形样式,很有西式建筑的风韵。跨上台阶,穿过中间的楼道,便是天井。站在长满青苔的石地上,仰望整个建筑,经过无数风雨冲刷的木质栏杆依然坚固,半圆拱顶的门窗虽显陈旧,但尚无破败之处,令人不禁慨叹当时建筑的奇妙,建筑师的高超技艺。据说,当年的天井中央还悬有一口大钟,每当上课钟声响起,学生们纷纷走进教室,整个校园安静极了,只有大师们的精彩演说冲出教室,在校园上空回荡。这是多么幽雅的洽学环境,在这里久了,人心都会得以涤荡。正是这座百年老建筑里,建立并发展出了中文系、历史系、英文系、政治系、哲学系等华师文科专业的前身,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士如学部委员王亚南、文学家张光年、中科院院士应崇福等等,留下了许多学术大师如前华大校长韦卓民、国学大师黄侃、钱基博、刘佛年等在此执教的身影。这里可谓是华师真正的文脉之源。

操场旁的一个中式琉璃瓦建筑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在满是西方特色的校园里,这里可谓是难得的一景。。那就是老华大的室内体育馆,“翟雅各健身所”,是为纪念文华大学的首任校长英籍人翟雅各f James Jackson)而建,又名杰克逊纪念体育馆(James Jackson Memo—rial 9ymnasium)。这栋两层建筑不仅为当年的学生提供了难得的室内运动场地,而且据章教授回忆,杜威、侯仁之等中外著名学者都曾在此讲学,他自己对此类讲座印象深刻,受益匪浅。现在,外观上虽有些许残破,但仍作为校内的体育馆使用,可见其坚固。

老华中大学的建筑远不止这些,还有著名的文华公书林(中国近代第一个公共图书馆)、思殷堂等一大批建筑都未保存下来,这是此次行程令人深感可惜之处。寻访结束时,章开沅先生感慨万千,他说,现在的许多华师学子也许根本不了解华师的过去,不知道这些保存下来的建筑的所在及其意义,不明了百年华师根系何方。大树枝干再高,离开了滋养它的土壤也会立即枯萎;创造了百年辉煌的华师人要继续开拓创新,也离不开对过去历史的传承。我们一方面要提倡保护华师老建筑,更重要的还要我们新一代的华师人了解华师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继承传统的华师精神,描绘更美好的未来蓝图。

这次华师老校长的“寻根之旅”的真正用意,也许就在于此吧。

除了寻访华师大老建筑外,章先生和师母还去找了章先生幼年时在昙华林住过的地方。

永远怀念章开沅先生!

严昌洪
严昌洪

華中師範大學教授

文章: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