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恭忠

李恭忠(Li Gongzhong)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李恭忠,1974年生,江西遂川人,现任南京大学历史系、南京大学民间社会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兼任南京大学——约翰斯· 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中方教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兼职研究员。目前担任中国会党史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江苏省社会史学会理事、学术集刊《亚洲概念史研究》编委。

主要经历:

1996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99年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2002年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并留校任教,现任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曾任韩国高丽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韩国KFAS财团ISEF访问学者、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访问副研究员、澳大利亚La Trobe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政治文化史、秘密社会史、中国海洋史。承担过的科研项目包括:“现代中国公共记忆与民族认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负责人)、“清史·教门会党志·会党篇”审改(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托项目)、“底层视角下的中国社会史研究”(南京大学光华人文基金项目)、 “中国海权观念的近代调适”(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倭寇记忆与明清时期海权观念的演进”(住友财团日本关联研究基金项目)、“江苏海洋文化研究” (江苏省海洋渔业局委托项目)。

出版著作4部,译著多部,在境内、港台、日韩等地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多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代表作《中山陵:一个现代政治符号的诞生》(2009),主要围绕孙中山身后形象的建构问题而展开,通过分析中山陵的修建过程和孙中山的丧葬事务运作及相关仪式,探讨一种“党国”政治文化如何在20世纪前期的中国出现。该书被誉为“研究近、现代中国新文化史的重要著作”(香港《人文中国学报》2010年书评)、“大陆政治文化史研究的最新代表作”(《近代史研究》2012年书评)。译著《唤醒中国》、《历史社会学手册》亦在中文学术界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研究成果

(一 )承担课题

2003——200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中国海权观念的近代调适” 主持

2006——2007 住友财团日本关连研究基金项目 “倭寇记忆与明清时期海权观念的演进” 独自

2004——2005 韩国国际学术交流财团项目 “《热河日记》与马戛尔尼使华叙事比较研究” 独自

2002——2004 南京大学人才引进基金项目 “中山陵与中国政治文化” 独自

1997——2001 中国航海学会横向委托项目 “中国引航史研究” 排名第二

(二)论文

1、《历史三味:康熙帝与明孝陵的故事》,载孙江主编:《新史学》第8卷《历史与记忆》,中华书局,2014年。

2、《晚清的“共和”表述》,《近代史研究》2013年第1期。

3、《孙中山:英雄形象的百年流变》,《江苏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4、《孙中山崇拜与民国政治文化》,《二十一世纪》总第186期(香港:2004年12月)。

5、《“总理纪念周”与民国政治文化》,《福建论坛》2006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2期转载。

6、《“党葬”孙中山:现代中国的仪式与政治》,《清华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6年第9期全文转载。

7、《开放的纪念性:中山陵建筑精神的表达与实践》,《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15期转载。

8、《青年孙中山的革命想象——1895年广州起义再探》,《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3期、《历史教学》2005年第7期转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5年第4期全文转载。

9、《孙中山缘何走上反清道路——关系网络角度的考察》,《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3年第11期转载。

10、《革命进程中的身份转换——朴容万与韩国独立运动》,《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2期。

11、《谁之县政——民国后期山西四县财政预算岁出结构的案例分析》,《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10卷(2009年),第299—322页。

12、《江湖:中国文化的另一个视窗——兼论“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内涵》,《学术月刊》2011年第11期。

13、《“江湖”:底层群体的生存体验和社会构图》,《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14、《客家:社会身份、土客冲突与华南地方军事化》,《清史研究》2006年第1期。

15、《行走在政治与学术之间——中国秘密社会史研究的百年历程及其展望》,《河北学刊》2005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4期转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5年第8期全文转载。

16、《倭寇记忆与中国海权观念的演进》,《江海学刊》2007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5期转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明清史》2007年第12期全文转载。

17、《条约文本与实践——近代上海港引水权的丧失》,《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4年第1期全文转载。

18、《近代中国引水权的收回》,《近代中国》总第141期(台北:2001年2月)。

19、《观念的成长与主体的缺席——二十年代初收回引水权的尝试》,《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6期转载。

20、《〈中国引水总章〉及其在近代中国的影响》,《历史档案》2000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0年第12期全文转载。

(三)书评

1、“Revolutionary Party and Rural Society: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by Li Lifeng”, 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Volume 6, Issue 1, June 2012, pp. 113-114.

2、《回到孙中山——庄政著〈孙文革命思想发展史论〉读后》(上、下),《广东文献季刊》第38卷第3期第25-30页、第4期第17-23页,台北:2010年7月、10月。

3、《评〈文化与叛乱〉》,《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2期。

4、《“唤醒中国”的政治文化史》,《读书》2001年第8期。

(四)译著

1、《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费约翰著,李恭忠、李里峰等译,刘平校,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2、《历史社会学手册》,杰拉德·德兰迪、恩靳·伊辛主编,李霞、李恭忠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75万字)

3、《压力下的生活:1700——1900年欧洲与亚洲的死亡率和生活水平》(清史工程编译丛刊),托米·本特森、康文林、李中清等著,李霞、李恭忠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4、《三合会的仪式与神话:创造认同》,田海著,李恭忠等译,商务印书馆即将出版。

获奖情况

南京大学青年教师人文科研原创提名奖,2014年

南京大学“中国银行”奖教金,2010年

第七届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2009年

南京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007年

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006年

代表成果

1、李恭忠:《中山陵:一个现代政治符号的诞生》,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2、李恭忠、黄云龙:《发现底层:孙中山与清末会党起义》,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1年。

3、李恭忠、黄云龙:《末科进士与世纪风云:熊范舆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4、徐万民、李恭忠主编:《中国引航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

教学情况

本科课程:社会史导论、中国秘密社会史、中国现代史、史学经典著作导读

研究生课程:中国近代史研究

中美中心外籍学生课程:近代中国社会与文化

(信息来源:南京大学历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