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纪霖

许纪霖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许纪霖,1957年生,上海人。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校学位委员会副主席,历史学系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华东师范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现代中国与世界联合研究中心中方主任,兼任上海市社联常委、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杂志编委。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哈佛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日本爱知大学、东京大学担任高级访问学者或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与知识分子的研究以及上海城市文化研究。

一、主要经历

1、1975年,中学毕业后下放到上海南汇县的东海农场,任图书管理员。

2、19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成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

3、1981年,大学毕业后留在华师大政教系中共党史教研室研究中国民主党派史。

4、1985年,考取华师大政教系研究生攻读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5、1989年,调入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文化研究所,期间组织学者编写《中国现代化史》。

6、1993年,担任上海历史学会秘书长。

7、1997年,调入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期间赴香港中文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高校访学。

8、2002年,回母校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至今。

二、主要著述

1、《无穷的困惑》,上海三联书店,1988;2018年修订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2、《智者的尊严》,学林出版社,1992。

3、《精神的炼狱》,香港三联书店,1992。

4、《第三种尊严》,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5、《寻求意义》,上海三联书店,1997。

6、《暧昧的怀旧》,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7、《黄炎培:方圆人生》(与倪华强合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8、《许纪霖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9、《另一种启蒙》,花城出版社,1999。

10、《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015年再版修订;2016年繁体字版由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11、《新世纪的思想地图》,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12、《回归公共空间》,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3、《大时代的知识人》,中华书局,2007;2012年再版增订。

14、《启蒙的自我瓦解》(合著),吉林出版集团,2007。

15、《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6、《另一种理想主义》,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17、《读书人站起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8、《启蒙如何起死回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9、《城市的记忆——上海文化的多元历史传统》(合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20、《当代中国的启蒙与反启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1、《在诗意与残忍之间》,重庆出版社,2013。

22、《政治正当性的古今中西对话》,漓江出版社,2013。

23、《中国,何以文明》,中信出版社,2014;2015年繁体字版由香港中华书局出版。

24、《何以立命安身》,中信出版社,2016年。

25、《家国天下 : 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2018年繁体字版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

26、《小时代中的理想主义》,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

27、《民间与庙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

28、《优美是否离我们远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

三、主编作品

1、《中国现代化史》(与陈达凯合编),学林出版社,1995。

2、《内圣外王之境:梁漱溟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一溪集:杜亚泉的生平与思想》(与田建业合编),三联书店,1999。

4、《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海东方出版社,2000。

5、《思想与时代》,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6、《杜亚泉文存》(与田建业合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7、《天地之间:林同济文集》(与李琼合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8、《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新星出版社,2005。

9、《丽娃河畔论思想:华东师范大学思与文讲座演讲录》(与刘擎合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

10、《丽娃河畔论思想2:华东师范大学思与文讲座演讲录续编》(与刘擎合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

11、《史华慈论中国》(与宋宏合编),新星出版社,2006。

12、《史华慈与中国》(与朱政惠合编),吉林出版集团,2008。

13、《现代中国思想的核心观念》(与宋宏合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4、《现代中国思想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15、“知识分子论丛”

四、代表论文

1、《抗战后期国统区的民主宪政运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2、《近代中西文化之争的历史评述》,《学习与探索》,1985年第4期。

3、《从中国的忏悔录看知识分子的心态人格——读<远生遗著>述感》,《读书》,1987年第1期。

4、《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人格的历史探索》,《走向未来》丛刊,1987年第1期。

5、《进退维谷的困惑:在学术与政治间徘徊的知识分子》,《走向未来》丛刊,1987年第2期。

6、《高扬传统的得与失——有感于<日本为什么“成功”>》,《读书》,1987年第3期。

7、《让学术摆脱狭隘的实用藩篱——读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有感》,《读书》,1987年第12期。

8、《外圆与内方——近代知识分子的双重人格》,《社会科学研究》,1987年第5期。

9、《读一读周作人罢!——读周作人研究近著述感》,《读书》,1988年第3期。

10、《关于知识分子的断想——读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读书》,1987年第12期。

11、《商品经济中的知识分子生存危机》,《读书》,1988年第6期。

12、《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论》,《新启蒙》丛刊,1988年第1期。

13、《悖论:2019年的五四》,《当代青年研究》,1989年第2期。

14、《五四:七十年的回顾》(合著),《开放时代》,1989年第4期。

15、《现实的屏障与“五四”反传统的中断》,《探索与争鸣》,1989年第3期。

16、《一幕沉重的悲喜剧——40年代“融和”中西文化的回顾》,《时代与思潮》,1989年第2期。

17、《终极关怀与现代化——读托克维尔著作述感》,《读书》,1991年第1期。

18、《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参政(1945-1949)》,《二十一世纪》,1991年6月号。

19、《绿色革命的启示——读<深圳农村经济系列丛书>》,《特区经济》,1991年第3期。

20、《从本土探寻历史》,《读书》,1991年第11期。

21、《现代性的反省》,《读书》,1992年第1期。

22、《从参与爆炸危机到合法性危机——战后中国的历史一幕》,《探索与争鸣》,1992年第1期。

23、《激进与保守的迷惑》,《二十一世纪》,1992年6月号。

24、《近代中国政治变迁中的权力聚散》,《读书》,1992年第7期。

25、《大众文化与青年社会性格的变迁》,《当代青年研究》,1992年第5期。

26、《近代中国变迁中的社会群体》,《社会科学研究》,1992年第3期。

27、《来自电影圈外的评议——“中国电影现状与中国文化”研讨实录》(合著),《电影艺术》,1992年第6期。

28、《中国现代化的历史省察》,《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

29、《梁漱溟:文化民族主义者的反现代化乌托邦》,《二十一世纪》,1993年2月号。

30、《四十年代末期国民党政治衰败新论》,《探索与争鸣》,1993年第2期。

31、《精英文化的自我拯救》,《二十一世纪》,1993年10月号。

32、《虚妄的都市批判》,《读书》,1993年第12期。

33、《乌托邦王国的逻辑》,《读书》,1994年第4期。

34、《误读之后的价值暗示——再说<北京人在纽约>》,《中国电视》,1994年第4期。

35、《人文精神寻思录之三——道统学统与政统》(合著),《读书》,1994年第5期。

36、《中国自由主义的乌托邦:胡适与好政府主义讨论》,《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5期。

37、《理性的贫困:胡适的社会改造思想述评》,《现代与传统》丛刊,1994年第2辑。

38、《本土化的理解误区》,《香港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秋季刊。

39、《梁漱溟与儒家的内圣外王理念》,《学术集林》,1994年第2卷;另载《华东理工大学学报(文科版)》,1994年第5期。

40、《狂出真性情》,《读书》,1994年第12期。

41、《“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现代化》,《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1期。

42、《学术的本土化与世界化》,《读书》,1995年第3期。

43、《“中国现代化100年”笔谈——普遍伦理:从实质化到形式化的转型》,《学术月刊》,1995年第4期。

44、《常识的谬误》,《读书》,1995年第6期。

45、《比批评更重要的是理解》,《二十一世纪》,1995年6月号。

46、《创造的张力:在理念与资源之间》,《二十一世纪》,1995年8月号。

47、《走向反现代化的乌托邦──一个文化民族主义者的心路历程》,《浙江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48、《上海热背后的话语转型》,《电影新作》,1995年第5期。

49、《追求有思想的学术》(与王元化合著),《文史哲》,1996年第1期。

50、《史铁生:另一种理想主义》,《东方》,1996年第5期。

51、《文化认同的困境:9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反西化思潮》,《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5期;另载《华东理工大学学报(文科版)》,1996年第4期。

52、《出山不比在山清》,《读书》,1996年第10期。

53、《我所拥有的意义世界》,《书屋》,1996年第5期。

54、《历史片中的“故事新编”》,《电影新作》,1996年第6期。

55、《可怜一觉开封梦》,《读书》,1997年第1期。

56、《笑傲江湖──“杀手”》,《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1期。

57、《反西方主义不等于现代民族主义》,《明报月刊》(香港),1997年第3期。

58、《沪港文化交往的新阶段》,《上海艺术家》,1997年第2期。

59、《作为一代知识分子的胡适》,《博览群书》,1997年第4期。

60、《思想史上的又一位富有者》,《读书》,1997年第5期。

61、《市民社会及其话语的构建》,《开放时代》,1997年第8期。

62、《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传统》,《二十一世纪》,1997年8月号。

63、《走出阁楼以后》,《读书》,1997年第9期。

64、《书写知识分子的历史》,《书屋》,1997年第5期。

65、《以中国为方法,以世界为目的》,《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66、《皇帝制度的历史》,《领导文萃》,1998年第5期。

67、《启蒙的命运:二十年来的中国思想界》,《二十一世纪》,1998年2月号。

68、《学术研究中的家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69、《变法中的阴影》,《开放时代》,1998年第3期。

70、《朱自清与现代中国的民粹主义》,《学人》第13辑,1998年。

71、《社会民主主义的历史遗产——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回顾》,《开放时代》,1998年第4期。

72、《许纪霖谈当代中国的三种社会思潮》,《开放时代》,1998年第4期。

73、《激情的归途》,《读书》,1998年第10期。

74、《陈布雷之死》,《领导文萃》,1998年第11期。

75、《寻求“第三条道路”——关于“自由主义”与“新左翼”的对话》(合著),《上海文学》,1999年第3期;英译本见In Search of a “Third Way”: A Conversation regarding “Liberalism and the “New Left Wing”, Voicing Concerns: Contemporary Chinese Critical Inquiry, Edited by Gloria Davies, Rowman &amp; 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

76、《没有过去的史学危机》,《读书》,1999年第7期。

77、《上半个世纪的自由主义》,《读书》,2000年第1期。

78、《寻求自由与公道的社会秩序——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一个考察》,《开放时代》,2000年第1期。

79、《跨越两个年代——评阎步克的<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二十一世纪》,1999年2月号。

80、《两种危机与三种思潮——20世纪中国的思想史》,《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1期。

81、《大师依然与我们同在——评<思光学术论著新编>》,《明报月刊》(香港),2000年2月号。

82、《一代豪杰“傅大炮”》,《万象》,2000年第2期。

83、《两难困境中的殖民历史遗产》,《明报》(香港),2000年3月4日。

84、《文化大都市之梦》,《明报》(香港),2000年3月11、12日。

85、《知识分子是否已经死亡》,《文化中国》,2000年第6期。

86、《再现整体性理论》,《明报月刊》(香港),2000年6月号。

87、《磁器店中的猛牛》,《读书》,2000年第8期。

88、《误入宦途叶公超》,《领导文萃》,2000年第8期。

89、The Fate of an Enlightenment:Twenty Years in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 Sphere, East Asian History, Institute of Advanced Studies of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Australia, No20., December 2000.

90、《当代中国的两种自由》,《二十一世纪》,2001年2月号。

91、《在自由与公正之间——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潮(1915—1949) 》,《思想与文化》2001年9月;另载《现代中国思想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92、《在合法与正义之间——关于两种民主的反思》,《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6期。

93、《众意还是公意?》,《天涯》,2002年第3期。

94、《自由主义民主与共和主义民主》,《中国大学学术演讲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95、《“9·11”事件与全球正义》,《东方文化》,2002年第6期。

96、《世俗社会的宗教神经——“九一一”周年的反思》(与吴冠军合著),《二十一世纪》,2002年10月号。

97、《“营造”怎样的“都市”形象?——2002年上海双年展与都市的自我想像》(合著),《书城》,2003年第2期。

98、《当前学界的回顾与展望——许纪霖、黄万盛、杜维明三人谈》(合著),《开放时代》,2003年第1期。

99、《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形态、功能与自我理解——以上海为例》,《史林》,2003年第2期;另载邓正来主编:《国家与市民社会 : 中国视角》,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100、《每个中国人都需要反思》,《领导决策信息》,2003年第20期。

101、《中国知识分子死亡了吗?》,《出版参考》,2003年第15期。

102、《从特殊走向普遍——专业化时代的公共知识分子如何可能?》,《知识分子论丛(第1辑:公共性与公共知识分子)》,2003年。

103、《从非典危机反思民族、社群和公民意识》,《天涯》,2003年第4期。

104、《非典时刻的反思》(与成庆合著),《中国青年报》,2003年5月28日。

105、《史学如何走向公共知识》,《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6期。

106、《民族情感与社群作用——关于非典危机的深层反思》,《学习月刊》,2003年第7期。

107、《紧张而丰富的心灵:林同济思想研究》,《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

108、《重建知识与人格的立足点——徐复观的知识分子论》,《学术月刊》,2003年第8期。

109、《置身于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知识分子研究——许纪霖教授访谈》(与谢宝耿合著),《学术月刊》,2003年第8期。

110、《从民族认同和公民意识的角度认识青年》,《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第9期。

111、《上海文化的反思》,《中国青年报》,2003年11月12日。

112、《公共正义的基础——对罗尔斯“原始状态”和“重叠共识”理念的讨论》,《知识分子论丛(第2辑:共和、社群与公民)》,2004年。

113、《都市空间视野中的知识分子研究》,《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114、《最后的士大夫,最后的豪杰——纪念李慎之先生逝世一周年》,《二十一世纪》,2004年4月号。

115、《近代中国城市的公共领域——以上海为例》,载高瑞泉、山口久和主编:《中国的现代性与城市知识分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116、《近代中国公共领域的原初形态及其演变》,载唐力行主编:《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商务印书馆,2004年。

117、《转型中的思想分化》,《史学月刊》,2004年第7期。

118、《“甘朱事件”的制度性反思》,《中国新闻周刊》,第190期,2004年8月2日。

119、《博士生制度往何处改革?》,《中国新闻周刊》,第195、196期,2004年8月。

120、《中国的民族主义:一个巨大而空洞的符号》,载乐山主编:《潜流: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批判与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21、《高考状元碑背后的科举幽魂》,《南方都市报》,2004年9月15日。

122、《学术不端如何防范?》,《南方都市报》,2004年11月15日。

123、《全球正义的理论基础》,《知识分子论丛(第3辑:全球正义与文明对话)》,2004年。

124、《学术期刊的单位化、行政化和非专业化》,《文汇报》,2004年12月12日。

125.Quelles possibilities pour les intellectuals engages, Perspectives Chinoise(France),No.81,2004.

126.The Fate of an Enlightenment: Twenty Years in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 Sphere(1978-98),translated by Geremie R. Barmé and Gloria Davies,Chinese Intellectuals Between State and Market, Routledge Press,2004.

127、《现代中国的自由民族主义思潮》,《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另载金观涛等筹备:《思想史上的个人、社会与国家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2003年;又载《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2003年6月。

128、《政治美德与国民共同体——梁启超自由民族主义思想研究》,《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另载黄兴涛主编:《西学与清代文化》,中华书局,2008年。

129、《在现代性与民族性之间:张君劢的自由民族主义思想》,《学海》,2005年第1期;另载《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学刊》,2005年第2期;另载《思想与文化》,2005年12月。

130、《在现代性与民族性之间——现代中国的自由民族主义思想》,《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学刊》,2005年第2期;另载《思想与文化》,2005年12月。

131、《“断裂社会”中的近代知识人》,《光明日报》,2005年3月22日;另载《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新星出版社,2005年。

132、《启蒙的自我瓦解》,《二十一世纪》,2005年4月号。

133、《近代上海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之建构——20世纪20—30年代<申报>广告研究》(与王儒年合著),《学术月刊》,2005年第4期。

134、《知识的生产是如何“再度国家化”的?》,载邓正来主编:《中国书评》第1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35、《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我的课堂》(与郑志峰合著),《历史教学》,2005年第5期。

136、《启蒙思想的内在歧路——对90年代中国思想的若干思考》,《书屋》,2005年第5期、第7期;另载曹天予, 钟雪萍, 廖可斌主编:《文化与社会转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137、《两个美国与政治自由主义的困境》,《读书》,2005年第6期。

138、《盖棺论定可以休矣》,《中国新闻周刊》,第223期,2005年6月。

139、《善待学生方是大学风范》,《新京报》,2005年6月。

140、《现代中国思想的内在复杂性》,载王中江主编《新哲学》第4辑,大象出版社,2005年。

141、《高考制度:迫不得已的荒谬?》,《中国新闻周刊》,第237期,2005年7月;另《基础教育》,2006年第7期转载。

142、《全球化背景下上海的多元文化传统》,《交流与互动——上海、汉城(首尔)都市文化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10月。

143、《北大改革与商议性民主》,《学海》,2005年第5期。

144、《现代中国的民族国家认同》,《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第6期。

145、《共和爱国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现代中国两种民族国家认同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另载蔡英文, 张福建主编:《现代性的政治反思》,中研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2007年;又载刘海平主编:《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 : 东亚视角 : 中国哈佛-燕京学者第六届学朮会议论文选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

146、《思想史研究的“十字架”》,载黄克武著:《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序》,新星出版社,2006年。

147、《重建社会重心: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学术月刊》,2006年第11期。

148、《世俗社会的中国人精神生活》,《天涯》,2007年第1期。

149、《人类为什么越来越没有安全感》,《同舟共进》,2007年第2期。

150、《知识导向与社会公正——恢复高考三十年的省思》,《招生考试研究》,2007年第2期。

151、《独特的就是好的——当代中国城市改造的反思》,《上海与东京城市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年3月。

152、《社会文化史视野中的知识分子交往网络》,载李长莉,左玉河主编《近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153、《重建社会重心: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与公共空间》,《知识分子论丛(第6辑:公共空间中的知识分子)》,2007年。

154、《人文教育究竟何为?》,《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2007年6月。

155、《我的三位老师》,《生活》杂志,2006年9月号;《教师博览》,2007年第9期转载。

156、《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高考》,《同舟共进》,2007年第9期。

157、《近代中国政治正当性之历史转型》,《学海》,2007年第5期。

158、《政治自由主义,还是整全性自由主义?——思考当代中国知识和文化领导权》,《思想》,2007年11月号;另载《知识分子论丛(第7辑:现代性的多元反思)》,2008年。

159、《近代中国政治正当性的价值冲突和内在紧张》,《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60、《国本、个人与公意——五四时期关于政治正当性的讨论》,《史林》,2008年第1期。

161、《叶公超:一日当官,终身为奴》,《领导文萃》,2008年第5期。

162、《人才至上,还是公正至上?——高考恢复三十年的反思》,载何雪峰、周筱赟主编:《回到常识——公共论坛演讲集(一)》,花城出版社,2008年。

163、《重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金融时报》中文网,2008年6月6日。

164、《世俗社会中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和文化生活》,《道风:基督教文化评论》2008年7月。

165、《“我是十九世纪之子”——王元化的最后二十年》,《读书》,2008年第8期。

166、《哈佛需要什么样的学生》,《教师博览》,2008年第9期。

167、《个人主义的起源——“五四”时期的自我观研究》,《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168、《中国文化在哪里?》,《同舟共进》,2009年第1期。

169、《“五四”是简单的爱国运动吗》,《同舟共进》,2009年第5期。

170、《“五四”的历史记忆:什么样的爱国主义?》,《读书》,2009年第5期。

171、《作为社会运动的“五四”》,《学术月刊》,2009年第5期。

172、《世俗化与超越世界的解体》,《教师博览》,2009年第7期;另载《知识分子论丛(第8辑:世俗时代与超越精神)》,2009年。

173、《社会转型与现代性问题座谈纪要》(合著),《读书》,2009年第7期。

174、《国民党如何失去知识分子的支持》,《东方早报》,2009年9月27日。

175、《王小波,他思故他在》,《名作欣赏》,2009年第16期。

176、《上海城市文化的多歧性格》,《21世纪都市发展和文化:上海——巴黎都市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10月。

177、《启蒙如何虽死犹生》,《知识分子论丛(第9辑:启蒙的遗产与反思)》,2010年。

178、《五四:一场世界主义情怀的公民运动》,《知识分子论丛(第9辑:启蒙的遗产与反思)》,2010年;另载《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179、《文明与帝国:西方的两张面孔》(合著),《知识分子论丛(第9辑:启蒙的遗产与反思)》,2010年。

180、《大我的消解——现代中国个人主义思潮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春季号(总26期)。

181、《等级社会:应试教育的社会基础》,《内蒙古教育》,2010年第3期。

182、《规范的张力与限度》,载邓正来主编:《中国学术规范化讨论文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

183、《现代性的歧路:清末民初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史学月刊》,2010年第2期;另载高瑞泉主编:《现代性视野中的思潮与观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184、《普世文明,还是中国价值?——近十年的历史主义思潮》,《开放时代》,2010年第5期。

185、《“少数人的责任”: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士大夫意识》,《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3期。

186、《矛盾体——<另一种理想主义>自序》,《东吴学术》,2010年第1期。

187、《读书人站起来》,《同舟共进》,2010年第6期。

188、《重建知识阶层的内部行规》,《同舟共进》,2010年第6期。

189、《中国凭什么统治世界?》,《文化纵横》,2010年第3期。

190、《从寻求富强到文明自觉——清末民初强国梦的历史嬗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191、《走向国家祭台之路——从摩罗的“转向”看当代中国的虚无主义》,《读书》,2010年第8、9期;另载《政治秩序与道德秩序 : 现在性的规范涵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研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2010年。

192、《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南方都市报》,2010年11月12日。

193、《慎提中国模式》,《社会观察》,2010年第12期。

194、《信仰的中国经验》(合著),《南风窗》,2010年第26期。

195、《富强已至,文明还远》,《新世纪周刊》,2010年年终特刊。

196、《崛起中国的十字路口:许纪霖先生访谈录》,《思想》,第16期。

197、《精英的社会史如何可能——从社会史角度研究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198、《启蒙如何起死回生》,《民主与科学》,2011年第2期。

199、《自美国革命始,于法国模式终——辛亥后民初的制度转型为何失败?》,《东方早报》,2011年4月25日。

200、《刺猬与狐狸——大学校园的求学之道》,《文学报》,2011年5月12日。

201、《近十年来中国国家主义思潮之批判》,《思想》,2011年6月号。

202、《反思辛亥:迷信“权力”的革命不会彻底》,《东方早报》,2011年6月10日。

203、《文明的崛起:中国准备好了吗?》,《领导文萃》,2011年第14期。

204、《辛亥的另一张面孔》,《同舟共进》,2011年第9期。

205、《如何从富强走向文明》,《学习时报》,2011年8月15日。

206、《为何权力代替了权威——辛亥革命百年反思》,《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207、《晚清新政催化辛亥革命》,《国学》,2011年第10期。

208、《书生误入仕途的悲剧》,《领导文萃》,2011年第21期。

209、《阅读方式的改变是一个普遍性的困境》,《文汇报》,2011年11月5日。

210、《伦理社会的再建》(合著),《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11月15日。

211、《和解之道》,《南风窗》,2011年第24期。

212、《华东师范大学60周年校庆主题论坛》(合著),《基础教育》,2011年第6期。

213、《悼高华,忆高华》,《东方早报》,2011年12月28日。

214、《儒家宪政的现实与未来》,《开放时代》,2012年第1期。

215、《中国如何走向文明的崛起》,《知识分子论丛(第10辑:何种文明?中国崛起的再思考)》,2012年。

216、《谈新天下主义》(合著),《东方早报》,2012年1月14日。

217、《政治正当性的古今中西对话》(合著),《政治思想史》,2012年第1期。

218、《特殊的文化,还是新天下主义?》,《文化纵横》,2012年第2期。

219、《一场没有赢家的游戏》(合著),《新民周刊》,2012年2月8日。

220、《文明养成,富裕之后的国人考题》,《新华日报》,2012年2月15日。

221、《中国改革需要基层设计》,《商周刊》,2012年第10期。

222、《富强还是文明——崛起后的中国走向何方》,《贵州文史丛刊》,2012年第3期。

223、《帝都与魔都:近代中国双城记中的知识分子》,《东方早报》,2012年11月4日。

224、《名家谈莫言》(合著),《中国图书评论》,2012年第11期。

225、《民主政治还是贤能政治?》(合著),《中国改革》,2012年第5期。

226、《天下主义/夷夏之辨及其在近代的变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另载《近代思想史研究》,2013年第10辑;又载方维规主编:《思想与方法 : 近代中国的文化政治与知识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227、《近代上海城市“权力的文化网络”中的文化精英(1900—1937年)》,《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228、《请看今日之蒋介石研究》,《南方都市报》,2012年6月17日。

229、《应试教育当休矣》,《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8月10日。

230、《学术研究应避免“公司”机制》(口述),《上海科技报》,2012年12月7日。

231、《公共舆论的历史、现实与反思》(合著),《中国图书评论》,2012年第12期。

232、《新天下主义:中国如何成为文明帝国》,《新产经》,2013年第1期。

233、《中国文明复兴促成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文汇报》,2013年1月21日。

234、《史学研究不过是“瞎子摸象”》,《文汇报》,2013年2月1日。

235、《“中国时刻”背后的黑格尔式命题》,《中华读书报》,2013年2月27日。

236、《一代知识人的梦想——贺周有光老先生一百零八岁华诞》,《新世纪》,2013年第2期。

237、《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合著),《开放时代》,2013年第2期。

238、《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何时形成》,《文史哲》,2013年第3期。

239、《多元文明时代的中国使命》,《文化纵横》,2013年第3期。

240、《独根、造根与寻根:自由主义如何与轴心文明接榫》,《知识分子论丛(第11辑:多维视野中的个人、国家与天下认同)》,2013年。

241、《追寻大时代的理想主义》,《时代周报》,2013年4月18日。

242、《背着“十字架”做研究》,《南方都市报》,2013年5月9日。

243、《坚守底线:知识分子的伦理责任》,《南方都市报》,2013年5月12日。

244、《知识分子如何抗拒体制的内化》,《上海科技报》,2013年8月16日。

245、《回眸中国思想史研究的重要传统》(合著),《文汇报》,2013年9月17日。

246、《现代人:永无希望的救赎——话剧<大神布朗>》,《上海戏剧》,2013年第10期。

247、《今天我们如何爱国?》,《中国改革》,2013年第10期。

248、《废科举引发20世纪中国大变局》,《看历史》,2013年第10期。

249、《在小时代,理想主义如何可能?》,《经济观察报》,2013年11月4日。

250、《诗意与俗世》,《金融博览》,2013年第11期。

251、《漫谈“大学生的四个LEARN”》,《解放日报》,2013年11月23日;另载《上海学术报告(2012—2013)》,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252、《超越时代的“另一种启蒙”》(合著),《文汇报》,2013年12月3日。

253、《革命が憲政を淩駕したのは何故か》,日本孙文研究会编:《グローバルヒストリーの中の辛亥革命 : 辛亥革命100周年紀念國際シンポジウム(神戶會議)論文集》,汲古书院,2013年。

254、《爱国的前提是厘清政府与国家》,《领导文萃》,2014年第5期。

255、《革命后的第二天——中国“魏玛时期”的思想与政治(1912-1927)》,《开放时代》,2014年第3期;另载《民主与国族主义 : 现代性的规范涵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研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2013年。

256、《国家认同与家国天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257、《回归学术共同体的内在价值尺度》,《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后被《新华文摘》2014年第21期转载。

258、《多元脉络中的“中国”》,《东方早报》,2014年4月27日。

259、《从边缘走向中心——黄埔军校与现代中国的学生知识分子》,《同舟共进》,2014年第8期。

260、《与其抱怨黑暗,不如点亮蜡烛——如何重建中国的伦理与信仰》,《新华日报》,2014年8月6日。

261、《何谓现代,谁之中国?》,《知识分子论丛(第12辑:何谓现代,谁之中国?)》,2014年。

262、《亚细亚孤儿的迷惘》,《读书》,2014年第10期。

263、《中国崛起:富强还是文明》,《领导文萃》,2014年第22期。

264、《许纪霖谈为什么我不是查理:要温和,不要极端主义》,《长江日报》,2015年1月27日。

265、《春节中的“我们”》,《商周刊》,2015年Z1期。

266、《新天下主义与中国的内外秩序》,《知识分子论丛(第13辑:新天下主义)》,2015年。

267、《虚无时代的“任性牺牲”》,《读书》,2015年第3期。

268、《“好的”文明与“我们的”文化》,《中国科学报》,2015年9月25日。

269、《一个帝国的兴衰史》,《财新周刊》,2015年第12期。

270、《国王的两个身体:民国初年国家的权威与象征》,《学术月刊》,2015年第4期。

271、《历史上的地方、国家与士大夫》,《文汇报》,2015年5月15日。

272、《文明、宪法与新世界主义》(合著),《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2015年第2期。

273、《如何上场,如何下场:一个帝国的兴衰》,《领导文萃》,2015年第13期。

274、《中国古代的地方、国家与士大夫》,《文汇报》,2015年5月19日。

275、《民初乱世中的”土豪“与“游士”》,《上海书评》,2015年6月14日。

276、《以北京为“他者”的近代上海》,《北京青年报》,2015年6月29日。

277、《“土豪”与“游士”——清末民初地方与国家之间的士大夫精英》,《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278、《从边疆看中国:一种不可忽视的历史视野》,《社会科学报》,2015年8月27日。

279、《坚守公共性:期待凤凰涅盘》,《二十一世纪》,2015年10月号。

280、《现代中国的家国天下与自我认同》,《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281、《从世界文明的趋势寻找中国的未来》,《史学月刊》,2015年第11期。

282、《最近十年間の中國における歴史主義的思潮》,石井知章编:《現代中國のリベラリズム思潮 : 一九二0年代から二0一五年まで》,藤原书店,2015年。

283、《“大脱嵌”之后:家国天下之新秩序与自我认同》,《历史法学》,2016年。

284、《王元化:文化托命之人》,《江淮文史》,2016年第1期;另载《知识分子论丛(第14辑:中国启蒙的自觉与焦虑)》,2016年。

285、《两种启蒙:文明自觉,还是文化自觉?》,《知识分子论丛(第14辑:中国启蒙的自觉与焦虑)》,2016年。

286、《双向内在化的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思想》,2016年5月号。

287、《新天下主义:对民族主义与传统天下主义的双重超越》,《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5期。

288、《把事情做到极致就是工匠精神》,《新华日报》,2016年7月8日。

289、《“新派中的旧派”:留美海归中的学衡派知识分子》,《文汇报》,2016年7月8日。

290、《“工匠精神”带来的思考》,《企业文化》,2016年第8期。

291、《从文化角度解读“工匠精神”》,《文汇报》,2016年8月26日;《新华日报》,2016年9月21日转载。

292、《互联网时代的两个学术场域与创新评价机制》,《学术月刊》,2016年第9期。

293、《文人与信徒的双重灵魂——再解丁玲之谜》,《二十一世纪》,2016年12月号。

294、《鲁迅为何骂郭沫若?》,《江淮文史》,2017年第1期。

295、《一种新东亚秩序的想象:欧盟式的命运共同体》,《开放时代》,2017年第2期。

296、《解决高考问题需要一个关于正义的大理论——高考恢复四十年的思考》,《对接京津——雄安新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论文集》,2017年4月。

297、《从比较视野看杭州的城市国际化定位》,《杭州(我们)》,2017年第5期。

298、《国家/国民、国家/民族:国家认同的两个面向》,《浙江社会科学》,2017年第6期。

299、《“旧派中的新派”在“五四”前后的命运》,《读书》,2017年第11期。

300、《国族、民族与族群: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如何可能》,《西北民族研究》,2017年第4期。

301、《生活肌肤中的中国文化》,《文汇报》,2017年12月8日。

302、《政治正确、文化宽容与身份政治的限度何在》,《知识分子论丛(第15辑:西方“政治正确”的反思)》,2018年。

303、《农耕、游牧与海洋文明视野中的南北文化》,《知识分子论丛(第15辑:西方“政治正确”的反思)》,2018年。

304、《世代、阶级和惯习:知识分子研究的新路径》,《知识分子论丛(第15辑:西方“政治正确”的反思)》,2018年。

305、《知识分子如何面对新的公共空间?》,《京师文化评论》,第四期,2018年秋月号。

306、《陈旭麓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传统(笔谈)——“设置问题”与“无法之法”的史学大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307、《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旧派中的新派”》,《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更新时间:2019年04月09日)